第53章 乾清宫夜论百官-《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乾清宫暖阁的烛火已燃至过半,烛芯偶尔爆出的火星,映得案上摊开的六部空缺名册格外清晰。王承恩领旨去调度东厂番役后,阁内只剩朱由检与周玉凤二人,连殿外的内侍都被屏退了数丈,龙涎香的沉静裹着莲子羹的清甜,没了朝堂上的君臣疏离,只剩当年信王府里夫妻间的熟稔热络。

  朱由检靠在榻上,指尖在名册的 “六部尚书” 栏里反复划着,忽然抬眼看向正帮他整理案上密报的周玉凤,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又藏着点征询:“玉凤,方才翻名册时我想明白了,六部的人选咱们这么定 —— 让体仁管刑部,再兼着户部;光启领吏部,还得把工部交给他;可法任礼部,承畴掌兵部,这样一来六部就全齐了,你看行不行?”

  周玉凤停下手里的动作,凑过来看名册,指尖先落在 “温体仁 刑部尚书兼户部尚书” 的位置,眼睛一下子亮了:“信哥这个安排太合适了!体仁先生最适合管刑部 —— 我在河南时,见他查贪腐案子,连账本上‘两’和‘钱’的零头都能算得明明白白,张谦克扣赈灾粮的事,就是他从‘流民领粮数’和‘官府发粮数’的差额里查出来的。让他管刑部,不管是官员贪腐还是地方冤案,他都能断得清清楚楚;再兼着户部,他精于算账,全国的粮账、饷账交给他,绝不会出‘空额吃饷’‘粮草糊涂账’的事,岳家军的粮道供应我最放心。”

  她顿了顿,又翻到 “徐光启 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 的页次,指尖轻轻敲了敲纸面:“光启先生领吏部、管工部也正好!他在江南时,就爱跟工匠、农人种田修堤,懂谁是真能办事的人 —— 去年他举荐的苏州府通判,三个月就修好了被冲垮的堤坝,比那些只会写文章的官员强多了。让他管吏部,定能把被党争排挤的干吏选回来;管工部更不用说,漕船修得结不结实、粮道铺得平不平,他一眼就能看出门道,绝不会再出赵德那种‘漏船报完好’的事。”

  朱由检闻言,指尖在 “史可法 礼部尚书” 的名字上点了点:“可法管礼部,我也是这么想的。他在河南宣讲《忠勇录》时,不是摆官腔,而是蹲在田埂上跟流民讲陈七护密信的故事,听得百姓都掉眼泪,连孩子都知道‘要护着大明’。礼部管教化、祭典,就得要他这种能跟百姓交心的人,比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东林党强多了。”

  “可不是嘛!” 周玉凤笑着点头,想起在河南见过的场景 —— 史可法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给流民买粥,边递粥边说 “咱们都是大明人,得一起扛过去”,那样的真诚,比任何圣旨都管用。“让可法管礼部,既能把太祖爷的律法讲透,还能让百姓知道,咱们的官员是真心为他们办事的,这样民心才能聚起来。”

  朱由检又翻到 “洪承畴 兵部尚书” 的位置,语气带着十足的笃定:“承畴掌兵部,就更不用多说了。他去年在陕西平乱,把散兵游勇整合成‘三边军’,三个月就收复了延安、庆阳,还创下‘以少胜多’的战绩。如今陕境要护粮道、防阿济格,有他在兵部统筹,京营、边军都能调度得顺顺当当,前线将士也能安心打仗。”

  周玉凤伸手握住他的手,指尖触到他掌心因握笔而生的薄茧,心里一阵温热:“信哥,咱们这么选人,全按‘能办事、不贪腐’来,不管是中枢还是地方,都能少些歪心思。等明日早朝把人选定下来,再让他们对着太祖画像立誓,往后这大明的吏治,定能清明起来。”

  朱由检反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案上的名册上,那些被圈定的名字,像是为大明撑起的一根根支柱:“是啊,有体仁断案管粮、光启选官修工、可法教化民心、承畴掌兵护境,咱们再把一鹏提为两河总督,管着两河的漕运粮道,这大明的难关,定能渡过去。”

  暖阁的烛火轻轻摇曳,映着两人并肩的身影,没了帝王与皇后的距离,只剩一对夫妻为家国计、为百姓谋的赤诚。案上的六部名册静静摊着,每一个被敲定的名字,都在夜色里透着踏实的光,像是在预告着大明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