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巩昌赋诗3-《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巩昌城的残阳正贴着北城楼往下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温玉薇依偎在岳承嗣怀里,指尖轻轻划过他甲胄上未擦净的血痕,晚风裹着城楼下的烟火气吹来,她望着远处忠魂冢的方向,忽然轻声念道:

  “《声声慢?登巩昌城楼》

  寒云笼堞,残雪凝墙,边声暗度回廊。

  断骨添霜,炉烟暖阁,凭栏又起愁长。

  征鸿过处,怕听他、驿路茫茫。

  君莫忘,有灯花缀牖,待你归航。”

  念罢,她抬头看向岳承嗣,眼底还带着未散的柔意。岳承嗣低头揉了揉她的发顶,声音里满是惊喜:“夫人竟还会作词?这《声声慢?登巩昌城楼》为题,既合了眼前景,‘灯花缀牖待归航’一句,又比战场上的枪尖更让我心头暖。”

  温玉薇脸颊微红,伸手攥住他的衣襟:“不过是登楼见着这残城暮色,想起你要再赴兰州、敦煌战场,随口凑的罢了。” 岳承嗣握着她的手紧了紧,指腹蹭过她的指尖:“等扫平了两地敌寇,我便陪你再登这城楼,看巩昌重建后的烟火,再听你作百首新词。”

  两人又依偎片刻,岳承嗣才扶着温玉薇直起身,眼底的柔意褪去,换上了统帅的锐利:“该整军了。”

  不多时,岳山、岳河、岳平、岳安四将已在城楼下列队,甲胄相撞的脆响在暮色里格外清晰。岳承嗣展开手中战报,目光扫过四将:“刚得探报,兰州有一万蒙古兵盘踞,敦煌要道也有敌寇游弋。今日分兵两路,听我号令 ——”

  他顿了顿,指尖点向岳安:“岳安,你领岳山、岳河,各带一千骑,每人配两匹快马,即刻奔赴敦煌。务必扫清当地敌寇,守住敦煌要道,断了蒙古兵退回草原的退路。遇敌不必多言,杀便是!”

  “诺!” 岳安三将齐声应下,声震城楼。

  岳承嗣又转向岳平:“岳平,你随我带五千骑,驰援兰州。那一万蒙古兵是块硬骨头,咱们得速战速决,免得他们向草原求援。” 岳平拱手领命,四将当即转身,大步流星地去校场整军,不多时,城外便响起了马蹄踏地的轰鸣,朝着东西两个方向疾驰而去。

  岳承嗣目送他们远去,才转头看向温玉薇,语气软了几分:“你先回驿馆休息,巩昌的老百姓,还得靠你。”

  话音刚落,城楼下方突然传来一阵整齐的叩拜声 —— 三万多流民不知何时已集结在城外,老的扶着幼的,少的搀着病的,人人手里都攥着块破布,朝着城楼的方向重重磕头:“谢岳将军!谢岳节度使为我们重整家园!”

  温玉薇望着这一幕,眼眶微微发热。岳承嗣握紧她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卷文书:“玉薇,你看 —— 巩昌的赈灾粮款、房屋重建图纸都在这里,这些政务我已标注清楚,全交与你打理。若有不便之处,便调游奕骑亲兵协助,他们都是岳家军骨干,绝不会违逆你的意思。”

  他扬声对身后的游奕骑喊道:“剩余弟兄听令!即日起,谨听主母调遣,护好巩昌百姓!”

  “谨听主母调遣!” 剩余的岳家军齐声应和,声音里满是敬重。

  温玉薇接过文书,用力点了点头:“你放心,我定守好巩昌,等你回来。”

  岳承嗣最后看了她一眼,转身朝着城南走去。那里有座石桥,巩昌城破时,数百名明军兵士便是在桥上战死的,他们的遗骨还散落在桥面和河道里 —— 他要把这些忠魂的遗骨,一起送到东城的忠魂冢,让他们与百姓的遗骸相伴,不再受风吹雨淋。

  暮色渐浓,温玉薇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岳承嗣的身影消失在城南的拐角,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书。夜风里,似乎还残留着他甲胄上的寒气,却让她心里生出一股坚定的力量 —— 她要守好这座城,守好这些百姓,等他带着胜利归来,再同登城楼,念一首新的《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