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宫的大殿内,气氛正沉得像块浸了水的铁。温体仁躬身伏地,那句 “臣甘愿受罚,只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让臣弥补过错” 还在金砖上飘着,崇祯帝刚要开口,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 —— 锦衣卫正搀扶着个满身酒气的男子,后头跟着两个半大孩子,一左一右扯着男子的衣袖,脚步踉跄地闯了进来。
那被搀扶的男子,正是宋应星。他左手里攥着个酒壶,酒液顺着壶嘴往下滴,打湿了前襟,右手还胡乱挥着,嘴里骂骂咧咧:“天下儒生,就知道之乎者也!实务之学、农耕之技,能让百姓有饭吃的本事,没一个肯学!这样的官场,这样的庙堂,真是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啊!”
他身后两个男孩,一个十五六岁,身形稍显稚嫩,是长子宋士慧;一个十八九岁,眉眼间带着几分沉稳,是次子宋士意。两人一进殿,瞥见龙椅上的崇祯、跪地的温体仁,还有拎着管家站在一旁的岳承嗣,脸色顿时煞白,赶紧挣开宋应星的衣角,“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崇祯连连磕头:“草民宋士慧(宋士意),参见陛下!家父喝多了酒,胡言乱语,冲撞了圣驾,还请陛下恕罪!”
宋士慧年纪小些,吓得声音都发颤,伸手去拉宋应星的裤腿:“爹,快别骂了!这是行宫大殿,陛下在这儿呢!”
“陛下?” 宋应星猛地一甩袖子,一把将宋士慧拽起来,酒气喷得孩子满脸都是,“跪什么跪!这朝堂上的人,皆是蝇营狗苟之辈,配让我们跪?他们配吗!”
“好大的胆!放肆!” 温体仁本就刚认罪,心头憋着气,见这醉汉当众咆哮公堂,顿时怒喝出声,猛地抬头盯着宋应星,“你是何人?竟敢在行宫大殿撒野,污蔑朝堂!”
宋应星眯着醉眼,上下打量了温体仁一番,突然嗤笑一声,挣开锦衣卫的搀扶,晃悠悠地往前凑了两步,酒壶往身前一扬:“我?江西宋应星!草民就是要骂你们这些儒生 —— 孔圣人教你们仁义礼智信,阳明先生教你们知行合一,可你们呢?天天捧着本《孟子》,谈理想,谈仁政,谈君庶共治!”
他猛地提高声音,酒壶重重顿了下,溅出的酒液洒在金砖上:“可你们的理想呢?仁政呢?百姓锅里有几粒米,田里的稻种发了几株芽,你们知道吗?五谷是哪五谷,桑蚕要养多少天,你们清楚吗?一群连庄稼苗都认不全的人,却在高高在上的庙堂里,之乎者也谈论世间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你!” 温体仁气得脸色铁青,手指着宋应星,声音都在发颤,“我朝儒学,岂容你这醉汉污蔑!本朝徐光启大人,编撰《农政全书》,教百姓耕作之法,难道不是务实为民?难道不是儒学之荣光?”
“徐光启?” 宋应星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捧着肚子哈哈大笑,笑到眼泪都出来了,“徐大人是个好人,可他为了编那本《农政全书》,得跟你们这群乌合之众虚与委蛇,得借着修历的由头偷偷摸摸去做!他要是像你们一样,天天捧着《孟子》谈理想,能有那本救百姓的书?我宋应星不屑与你们为伍!”
酒意在此番咆哮中散了大半,宋应星晃了晃脑袋,看清龙椅上崇祯帝沉凝的脸色,还有周围锦衣卫紧绷的神情,心头猛地一凛 —— 这可不是江西的酒肆,是西安行宫的大殿!
他酒意顿时醒了七八分,赶紧收了狂态,对着崇祯帝躬身便拜:“草民宋应星,酒后失言,冲撞圣驾,罪该万死!”
崇祯帝没说话,只摆了摆手,示意他起身。宋应星站起身,眼神却依旧锐利,转头看向还在喘气的温体仁,语气虽没了方才的狂放,却依旧带着锋芒:“温大人,草民虽醉,却说的是实话。您身居吏部兼户部尚书,曾在地方任上赈灾治水,可您真懂水利吗?渭水的淤沙该怎么清,渠坝该怎么修,才能让水顺着田埂流,不淹苗、不旱田?”
他顿了顿,不等温体仁开口,又接着说:“您懂农耕吗?陕西的麦种该怎么选,秧苗该怎么育,才能亩产多收两斗粮?这些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可您呢?跟草民谈孟子,谈仁政 —— 孟夫子虽有高义,可他提出的‘制民之产’‘保民而王’,自己都没找到切实的法子去实现,您又凭什么捧着他的书,去管这天下的实务?”
“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传的是‘爱人’的儒道,是让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的道理,不是让你们这群人拿着他的名头,在庙堂上争权夺利、蝇营狗苟!”
温体仁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被宋应星一连串的实务之问堵得哑口无言。他治理过地方、赈过灾,可要说清淤修渠的具体技法、选种育苗的细致门道,确实答不上来。方才还梗在心头的 “儒学大义”,在这些实打实的民生问题面前,竟显得空泛起来。
他嘴唇动了动,最终只重重叹了口气,垂头不语 —— 辩无可辩,也无需再辩了。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一幕,眼底闪过一丝深意,目光落在宋应星身上,缓缓开口:“宋应星,你说你懂水利、懂农耕,可有凭据?”
那被搀扶的男子,正是宋应星。他左手里攥着个酒壶,酒液顺着壶嘴往下滴,打湿了前襟,右手还胡乱挥着,嘴里骂骂咧咧:“天下儒生,就知道之乎者也!实务之学、农耕之技,能让百姓有饭吃的本事,没一个肯学!这样的官场,这样的庙堂,真是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啊!”
他身后两个男孩,一个十五六岁,身形稍显稚嫩,是长子宋士慧;一个十八九岁,眉眼间带着几分沉稳,是次子宋士意。两人一进殿,瞥见龙椅上的崇祯、跪地的温体仁,还有拎着管家站在一旁的岳承嗣,脸色顿时煞白,赶紧挣开宋应星的衣角,“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崇祯连连磕头:“草民宋士慧(宋士意),参见陛下!家父喝多了酒,胡言乱语,冲撞了圣驾,还请陛下恕罪!”
宋士慧年纪小些,吓得声音都发颤,伸手去拉宋应星的裤腿:“爹,快别骂了!这是行宫大殿,陛下在这儿呢!”
“陛下?” 宋应星猛地一甩袖子,一把将宋士慧拽起来,酒气喷得孩子满脸都是,“跪什么跪!这朝堂上的人,皆是蝇营狗苟之辈,配让我们跪?他们配吗!”
“好大的胆!放肆!” 温体仁本就刚认罪,心头憋着气,见这醉汉当众咆哮公堂,顿时怒喝出声,猛地抬头盯着宋应星,“你是何人?竟敢在行宫大殿撒野,污蔑朝堂!”
宋应星眯着醉眼,上下打量了温体仁一番,突然嗤笑一声,挣开锦衣卫的搀扶,晃悠悠地往前凑了两步,酒壶往身前一扬:“我?江西宋应星!草民就是要骂你们这些儒生 —— 孔圣人教你们仁义礼智信,阳明先生教你们知行合一,可你们呢?天天捧着本《孟子》,谈理想,谈仁政,谈君庶共治!”
他猛地提高声音,酒壶重重顿了下,溅出的酒液洒在金砖上:“可你们的理想呢?仁政呢?百姓锅里有几粒米,田里的稻种发了几株芽,你们知道吗?五谷是哪五谷,桑蚕要养多少天,你们清楚吗?一群连庄稼苗都认不全的人,却在高高在上的庙堂里,之乎者也谈论世间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你!” 温体仁气得脸色铁青,手指着宋应星,声音都在发颤,“我朝儒学,岂容你这醉汉污蔑!本朝徐光启大人,编撰《农政全书》,教百姓耕作之法,难道不是务实为民?难道不是儒学之荣光?”
“徐光启?” 宋应星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捧着肚子哈哈大笑,笑到眼泪都出来了,“徐大人是个好人,可他为了编那本《农政全书》,得跟你们这群乌合之众虚与委蛇,得借着修历的由头偷偷摸摸去做!他要是像你们一样,天天捧着《孟子》谈理想,能有那本救百姓的书?我宋应星不屑与你们为伍!”
酒意在此番咆哮中散了大半,宋应星晃了晃脑袋,看清龙椅上崇祯帝沉凝的脸色,还有周围锦衣卫紧绷的神情,心头猛地一凛 —— 这可不是江西的酒肆,是西安行宫的大殿!
他酒意顿时醒了七八分,赶紧收了狂态,对着崇祯帝躬身便拜:“草民宋应星,酒后失言,冲撞圣驾,罪该万死!”
崇祯帝没说话,只摆了摆手,示意他起身。宋应星站起身,眼神却依旧锐利,转头看向还在喘气的温体仁,语气虽没了方才的狂放,却依旧带着锋芒:“温大人,草民虽醉,却说的是实话。您身居吏部兼户部尚书,曾在地方任上赈灾治水,可您真懂水利吗?渭水的淤沙该怎么清,渠坝该怎么修,才能让水顺着田埂流,不淹苗、不旱田?”
他顿了顿,不等温体仁开口,又接着说:“您懂农耕吗?陕西的麦种该怎么选,秧苗该怎么育,才能亩产多收两斗粮?这些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可您呢?跟草民谈孟子,谈仁政 —— 孟夫子虽有高义,可他提出的‘制民之产’‘保民而王’,自己都没找到切实的法子去实现,您又凭什么捧着他的书,去管这天下的实务?”
“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传的是‘爱人’的儒道,是让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的道理,不是让你们这群人拿着他的名头,在庙堂上争权夺利、蝇营狗苟!”
温体仁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被宋应星一连串的实务之问堵得哑口无言。他治理过地方、赈过灾,可要说清淤修渠的具体技法、选种育苗的细致门道,确实答不上来。方才还梗在心头的 “儒学大义”,在这些实打实的民生问题面前,竟显得空泛起来。
他嘴唇动了动,最终只重重叹了口气,垂头不语 —— 辩无可辩,也无需再辩了。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一幕,眼底闪过一丝深意,目光落在宋应星身上,缓缓开口:“宋应星,你说你懂水利、懂农耕,可有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