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幽谷火计-《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崇祯十一年八月八日,汾河 U 型湾的秋风裹着潮气,拂过滩涂边的玉米田。刚插下的苗芽还没扎稳根,叶片上沾着的泥点,是太原老农们前几日弯腰耕作时溅上的 —— 朱由检还记得,四日前他巡城,站在北城墙上,看城外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白发老农扶着锄头喘气,年轻媳妇挎着竹篮送水,孩童在田边拾捡掉落的种子,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是战乱后最踏实的模样。

  “陛下,晋祠坝的人来报,下游的灌溉渠刚疏通好,百姓今儿一早就去灌田了。” 李清轻声上前,顺着朱由检的目光望向田埂,那里还能看见几个晃动的身影,“若是开坝泄水,这刚灌过的苗,不出三日就得枯。”

  朱由检的指尖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他从内库取来的太祖旧物,玉上刻着的 “农为本” 三字,边角已被历代先帝摩挲得光滑。他想起那日在田埂边,老农直起腰,看着刚插好的苗芽,对身边的儿子说:“咱按着太祖爷的法子种,只要有水,这苗就能长,到了冬天,就不用再啃树皮了。” 那语气里的盼头,比任何奏章都更让他心头发沉。

  “坝上的兵,撤了吧。” 他转过身,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朕领兵平乱,是为了让百姓能按着太祖的法子种粮活命,不是为了赢一场仗,让他们冬天再陷绝境。水淹幽谷,固然能快些结束战事,可那些苗是百姓的命,朕不能毁。”

  李清躬身应下,却见朱由检又转回头,望向那道 U 型谷。谷壁陡立如屏,谷口窄得像道闸门,风从谷外吹进来,卷起地上的细沙,竟真有几分史书里 “上方谷” 的模样。他望着田埂上的青苗随风轻晃,喉结轻轻滚了滚,忽然抬眼望向天际,开口便吟,字字沉得像谷里的石头:

  《幽谷燎敌》

  秋风瑟瑟雁归时,汾河晚苗逆时长。水坝溃堤千万里,莫教兵祸填苗荒。巧思武侯上方计,火燃幽谷八万甲。待得烟消尘散尽,既护田苗又护乡。

  吟罢,他抬手按了按腰间的太祖玉佩,对李清道:“这便是破敌之策。你即刻去办:杨四率一万二原太原兵守谷口,立明黄龙纛,找个身形相仿的亲兵扮朕,只在营中‘巡视’,别露破绽;粮屯连夜筑,每囤放五百担真粮,囤底埋火油、硝石,囤间拉浸油麻绳,崖壁按五步距离凿好抓钩石缝;岳山带一万岳家军去汾河搭浮桥,守住渡河的路,别让一个匪兵逃出去。”

  “臣遵旨!”

  “告诉杨四,” 朱由检又叫住他,目光落回那片绿油油的苗芽上,“斗将时要真些,输得狼狈些,带着‘朕’往谷里逃时,就喊‘粮屯能守,守住粮屯就有活路’。这火,烧的是乱寇,护的是这些苗,是苗后面的百姓。”

  秋风渐起,吹得谷口的草叶沙沙作响。远处的官道上,尘烟如黄云般涌来 —— 张鼎的八万匪军,正朝着这道藏着帝王仁心与烈火的幽谷,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