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鸣的命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各解放村庄激起了层层涟漪。
各中队驻地,紧急会议迅速召开。中队长、政治代表、士兵委员会代表以及各村新选举产生的农会干部济济一堂,气氛严肃而热烈。
中窖村,四中队驻地。
赵二狗将陆鸣的命令文书摊在桌上,目光扫过众人:“大队长的命令,大家都看到了。形势逼人,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农会新当选的主任,一位名叫李四虎的老农,仔细看着命令中关于“选种育种”、“精耕细作”的部分,激动地手指发颤:“好!好啊!陆队长说的这些法子,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只是这些年被地主折腾得没人顾得上!选好种,一亩地起码能多收半斗粮!这事我们农会马上办!组织有经验的老把式,成立选种小组!”
士兵委员会的代表,一个叫张猛的原黑林沟战士,拍着胸脯表态:“我们队伍绝对支持!训练打仗之余,全体参加生产!开荒、修渠、运肥,我们包了!自力更生,减轻群众负担,本来就是咱们人民军的传统!”
政治代表石磊补充道:“光我们动起来还不够,关键是发动群众!宣传队马上准备,用快板、活报剧、土墙报,把大生产运动的意义讲透!要让乡亲们明白,多打粮食,不光是为了交公粮,更是为了咱们自己不用饿肚子,为了咱们的队伍有力量打敌人!”
溪涧村,二中队驻地。
类似的场景也在上演。二中队长赵大山强调:“备战和生产,两手都要硬!民兵训练不能松,生产也不能耽误!”
当地农会干部对“兴修水利”特别感兴趣:“我们村边那条小河,年年夏天泛滥,秋天又干涸。要是能修个水坝,挖几条水渠,就能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啊!”
大王庄及周边各村。
周铁柱的一中队虽然肩负重建黑林沟和驻防多个村子的重任,但也迅速响应。他们派出小股部队,帮助新解放的村子建立秩序,同时组织本队人员和民兵,在黑林沟旧址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生长周期短的蔬菜杂粮,并开始规划小型水利设施。
政治宣传队大显身手。
各村的打谷场、祠堂前,成了临时的宣传阵地。宣传队员们敲着锣鼓,打着竹板,用接地气的语言编成顺口溜:
“乡亲们,听我言,大生产运动为哪般?”
“多打粮,多产棉,吃饱穿暖好过年!”
“支援咱,人民军,保家卫国底气足!”
“地主跑,土匪散,好日子就在眼跟前!”
活报剧《兄妹开荒》、《王二小种田》等节目,生动演绎了生产劳动的光荣和技巧,引得村民们阵阵欢笑和掌声。土墙报上,用木炭和锅底灰写着简单的生产知识和动员口号。
轰轰烈烈的场面。
命令下达后的几天内,整个根据地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生机的工地和田场:
田野里: 军民一起劳作,抢收成熟的作物,播种新的希望。老农指导战士农活技巧,战士帮群众承担重体力劳动。
水利工地上: 号子声震天,人们挥汗如雨,开挖水渠,加固堤坝。
村落中: 妇女们组织起来纺线织布,老人们负责照看孩子、喂养家禽家畜。
训练场上: 民兵们在人民军战士指导下,进行着紧张的军事训练,喊杀声与田间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
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昂扬斗志,弥漫在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人民群众被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他们的力量汇聚成一股洪流,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也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陆鸣在八义集收到各处的反馈,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支人民军队和它守护的根据地,正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不可战胜。尽管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此刻,希望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
八义集村外,一片绿油油的试验田边。
陆鸣卷起裤腿,脱下布鞋,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手里拿着一把精心挑选的麦穗,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主播!选穗要选中间那段!颗粒饱满的!”
“对!不要顶端的,也不要太靠下的!”
“主播你手轻点!别把麦粒搓掉了!”
“哎呀!笨手笨脚的!”
弹幕里,一群农学院的学生们,隔着屏幕焦急地“指导”着陆鸣。他们七嘴八舌,恨不得自己钻进去亲手操作。
陆鸣一开始还信心满满,觉得有这么多“专家”远程指导,选个种还不是手到擒来?可真干起来,他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弯腰时间长了,腰酸背痛;太阳晒得头晕眼花;捏着麦穗的手指又僵又疼;更要命的是,那些理论知识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处处是细节,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选了半天,效率低得可怜,还累得气喘吁吁。
“我的天...这...这活也太累了吧...”陆鸣直起腰,用沾满泥土的手背擦了把汗,看着自己那点可怜的“成果”,苦笑着对空气(弹幕)说道,“我以前...真是太小看种地了...”
【哈哈哈!主播累瘫了吧!】
【你以为呢!面朝黄土背朝天!】
【古代农民真是太不容易了!】
【精耕细作...说着简单,做起来要命啊!】
【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想想都可怕!】
弹幕里充满了对农民辛苦的理解和感叹。
那条研究党史的金色弹幕再次出现,语气深沉:
【实践出真知。】【今日方知‘汗滴禾下土’之艰辛。】【我党历来强调,知识分子要深入群众,与工农相结合。】【唯有亲身参与劳动,方能体会人民疾苦,理解人民力量之伟大。】【一切社会财富,归根结底,皆由劳动人民创造。】【尊重劳动,敬畏人民,此乃我党立于不败之地之根本。】
陆鸣看着这条弹幕,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他以前也知道农民辛苦,但那种“知道”是模糊的、概念化的。只有亲身弯下腰,流下汗,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艰辛,以及在这种艰辛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的力量。
周围正在劳作的八义集村民们,早就注意到了他们这位“大队长”的举动。起初,他们只是好奇地看着,觉得这位“大官”下来体验生活,估计也就是做做样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看到陆鸣是真的在埋头苦干,虽然动作笨拙,效率低下,累得满头大汗,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更没有一句抱怨。他时不时还虚心向旁边的老农请教,认真地记着要点。
村民们的眼神,从好奇,渐渐变成了惊讶,然后是感动。
“陆队长...他...他真的在干活啊?”
“你看他那汗流的...比咱们还卖力!”
“他可是管着好几百人的大队长啊...咋还亲自下地受这罪?”
“以前张老财在的时候,别说下地了,就是路过田边都嫌脏...”
“这...这才是咱们自己人啊!”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村民们心中涌动。他们见过太多高高在上的“老爷”,何曾见过这样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长官?陆鸣那笨拙却真诚的身影,比任何口号和宣传,都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陆队长!歇会吧!喝口水!”一个老汉提着水罐走过来,声音有些哽咽。
“陆队长,这活累,您指挥我们就行了!”一个年轻后生也忍不住喊道。
陆鸣抬起头,看着周围村民们关切和敬佩的目光,脸上露出疲惫却真诚的笑容:“没事!乡亲们!我也是穷苦人出身!这活,我能干!咱们一起干,多打粮食,才能过上好日子!”
他接过水罐,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用袖子抹抹嘴,又弯下腰继续干了起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将陆鸣和村民们劳作的身影拉得很长。这幅“官兵与民同劳动”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八义集村民的心中,也通过直播,传递给了屏幕前的无数观众。
一种基于共同劳动、共同奋斗的深厚情谊,在无声中建立、加固。人民军的根基,因为领导者的身体力行,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各中队驻地,紧急会议迅速召开。中队长、政治代表、士兵委员会代表以及各村新选举产生的农会干部济济一堂,气氛严肃而热烈。
中窖村,四中队驻地。
赵二狗将陆鸣的命令文书摊在桌上,目光扫过众人:“大队长的命令,大家都看到了。形势逼人,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
农会新当选的主任,一位名叫李四虎的老农,仔细看着命令中关于“选种育种”、“精耕细作”的部分,激动地手指发颤:“好!好啊!陆队长说的这些法子,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只是这些年被地主折腾得没人顾得上!选好种,一亩地起码能多收半斗粮!这事我们农会马上办!组织有经验的老把式,成立选种小组!”
士兵委员会的代表,一个叫张猛的原黑林沟战士,拍着胸脯表态:“我们队伍绝对支持!训练打仗之余,全体参加生产!开荒、修渠、运肥,我们包了!自力更生,减轻群众负担,本来就是咱们人民军的传统!”
政治代表石磊补充道:“光我们动起来还不够,关键是发动群众!宣传队马上准备,用快板、活报剧、土墙报,把大生产运动的意义讲透!要让乡亲们明白,多打粮食,不光是为了交公粮,更是为了咱们自己不用饿肚子,为了咱们的队伍有力量打敌人!”
溪涧村,二中队驻地。
类似的场景也在上演。二中队长赵大山强调:“备战和生产,两手都要硬!民兵训练不能松,生产也不能耽误!”
当地农会干部对“兴修水利”特别感兴趣:“我们村边那条小河,年年夏天泛滥,秋天又干涸。要是能修个水坝,挖几条水渠,就能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啊!”
大王庄及周边各村。
周铁柱的一中队虽然肩负重建黑林沟和驻防多个村子的重任,但也迅速响应。他们派出小股部队,帮助新解放的村子建立秩序,同时组织本队人员和民兵,在黑林沟旧址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生长周期短的蔬菜杂粮,并开始规划小型水利设施。
政治宣传队大显身手。
各村的打谷场、祠堂前,成了临时的宣传阵地。宣传队员们敲着锣鼓,打着竹板,用接地气的语言编成顺口溜:
“乡亲们,听我言,大生产运动为哪般?”
“多打粮,多产棉,吃饱穿暖好过年!”
“支援咱,人民军,保家卫国底气足!”
“地主跑,土匪散,好日子就在眼跟前!”
活报剧《兄妹开荒》、《王二小种田》等节目,生动演绎了生产劳动的光荣和技巧,引得村民们阵阵欢笑和掌声。土墙报上,用木炭和锅底灰写着简单的生产知识和动员口号。
轰轰烈烈的场面。
命令下达后的几天内,整个根据地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生机的工地和田场:
田野里: 军民一起劳作,抢收成熟的作物,播种新的希望。老农指导战士农活技巧,战士帮群众承担重体力劳动。
水利工地上: 号子声震天,人们挥汗如雨,开挖水渠,加固堤坝。
村落中: 妇女们组织起来纺线织布,老人们负责照看孩子、喂养家禽家畜。
训练场上: 民兵们在人民军战士指导下,进行着紧张的军事训练,喊杀声与田间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
一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昂扬斗志,弥漫在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人民群众被最大限度地动员起来,他们的力量汇聚成一股洪流,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也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陆鸣在八义集收到各处的反馈,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支人民军队和它守护的根据地,正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变得更加坚韧,更加不可战胜。尽管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此刻,希望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
八义集村外,一片绿油油的试验田边。
陆鸣卷起裤腿,脱下布鞋,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里,手里拿着一把精心挑选的麦穗,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主播!选穗要选中间那段!颗粒饱满的!”
“对!不要顶端的,也不要太靠下的!”
“主播你手轻点!别把麦粒搓掉了!”
“哎呀!笨手笨脚的!”
弹幕里,一群农学院的学生们,隔着屏幕焦急地“指导”着陆鸣。他们七嘴八舌,恨不得自己钻进去亲手操作。
陆鸣一开始还信心满满,觉得有这么多“专家”远程指导,选个种还不是手到擒来?可真干起来,他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弯腰时间长了,腰酸背痛;太阳晒得头晕眼花;捏着麦穗的手指又僵又疼;更要命的是,那些理论知识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处处是细节,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选了半天,效率低得可怜,还累得气喘吁吁。
“我的天...这...这活也太累了吧...”陆鸣直起腰,用沾满泥土的手背擦了把汗,看着自己那点可怜的“成果”,苦笑着对空气(弹幕)说道,“我以前...真是太小看种地了...”
【哈哈哈!主播累瘫了吧!】
【你以为呢!面朝黄土背朝天!】
【古代农民真是太不容易了!】
【精耕细作...说着简单,做起来要命啊!】
【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力,想想都可怕!】
弹幕里充满了对农民辛苦的理解和感叹。
那条研究党史的金色弹幕再次出现,语气深沉:
【实践出真知。】【今日方知‘汗滴禾下土’之艰辛。】【我党历来强调,知识分子要深入群众,与工农相结合。】【唯有亲身参与劳动,方能体会人民疾苦,理解人民力量之伟大。】【一切社会财富,归根结底,皆由劳动人民创造。】【尊重劳动,敬畏人民,此乃我党立于不败之地之根本。】
陆鸣看着这条弹幕,深有感触地点了点头。他以前也知道农民辛苦,但那种“知道”是模糊的、概念化的。只有亲身弯下腰,流下汗,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艰辛,以及在这种艰辛中蕴含的坚韧不拔的力量。
周围正在劳作的八义集村民们,早就注意到了他们这位“大队长”的举动。起初,他们只是好奇地看着,觉得这位“大官”下来体验生活,估计也就是做做样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看到陆鸣是真的在埋头苦干,虽然动作笨拙,效率低下,累得满头大汗,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更没有一句抱怨。他时不时还虚心向旁边的老农请教,认真地记着要点。
村民们的眼神,从好奇,渐渐变成了惊讶,然后是感动。
“陆队长...他...他真的在干活啊?”
“你看他那汗流的...比咱们还卖力!”
“他可是管着好几百人的大队长啊...咋还亲自下地受这罪?”
“以前张老财在的时候,别说下地了,就是路过田边都嫌脏...”
“这...这才是咱们自己人啊!”
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村民们心中涌动。他们见过太多高高在上的“老爷”,何曾见过这样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长官?陆鸣那笨拙却真诚的身影,比任何口号和宣传,都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陆队长!歇会吧!喝口水!”一个老汉提着水罐走过来,声音有些哽咽。
“陆队长,这活累,您指挥我们就行了!”一个年轻后生也忍不住喊道。
陆鸣抬起头,看着周围村民们关切和敬佩的目光,脸上露出疲惫却真诚的笑容:“没事!乡亲们!我也是穷苦人出身!这活,我能干!咱们一起干,多打粮食,才能过上好日子!”
他接过水罐,咕咚咕咚喝了几口,用袖子抹抹嘴,又弯下腰继续干了起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将陆鸣和村民们劳作的身影拉得很长。这幅“官兵与民同劳动”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八义集村民的心中,也通过直播,传递给了屏幕前的无数观众。
一种基于共同劳动、共同奋斗的深厚情谊,在无声中建立、加固。人民军的根基,因为领导者的身体力行,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