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室的日子,像一杯温吞的白开水,能解渴,但绝谈不上滋味。直到周汝信副秘书长那份突如其来的赏识,才像一颗投入杯中的泡腾片,让我这杯水瞬间翻滚起来,连带着周围人看我的眼神,都带上了不同的味道。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称呼上。
以前,科室里几位老资历的同事,比如钱科长,都是直接喊我“小林”。亲切,但也带着前辈对后辈那种理所当然的距离感。其他平级的年轻人,则是互称“致远”或者“林科员”,简单明了。
但那天,我从周秘书长办公室回来,抱着一摞他指名要我“先看看,琢磨琢磨”的沿海省份改革经验材料,刚踏进办公室的门,情况就变了。
钱科长正端着搪瓷缸子去接热水,看见我,尤其是看见我怀里那摞文件最上面印着的“省办·周”的签批字样,他脚步顿住了,脸上迅速堆起一种我之前从未见过的、混合着探究和热络的笑容。
“哎哟,林干事回来了?”他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带着一种刻意的响亮,仿佛在向整个办公室宣告什么。“周秘书长那边……交代新任务了?”
“林干事?”
我心里微微一怔。在机关里,“干事”这个称呼很微妙。它不像“科员”那么普通,也不像“秘书”那么贴近领导。它通常指代那些被领导看重、承担具体实务的年轻人,带着一种“正在被培养”的潜台词。
我还没适应这个新称呼,旁边另一位比我还早来一年的科员张大姐也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笑着说:“是啊致远,秘书长亲自给你派活,这可是重用啊,好好干!”
她从“小林”直接跳到了“致远”,省略了姓氏,显得格外亲昵。
我连忙谦逊地点头:“钱科,张姐,就是一些学习材料,秘书长让我先看看,学习学习。”
“学习好,学习好啊!”钱科长接完水回来,在我工位边停下,压低了些声音,“跟着周秘书长,能学到大东西。他眼光毒,要求高,你小子,入了他的法眼,前途无量啊!”
他这话半是提点,半是感叹,眼神里有些复杂的东西一闪而过。
我嘴上说着“哪里哪里,全靠领导指导和同志们帮助”,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有点飘飘然的窃喜,更多的是不知所措的压力。周秘书长只是让我看了份报告,问了几个问题,现在又给了点学习材料,距离“重用”还差得远。但这阵风,显然已经吹动了政策研究室这潭静水。
中午去食堂吃饭,遇到的别的处室不太相熟的人,打招呼也变成了:“哟,林干事,这边坐?”
或者更夸张的,有个一面之缘的宣传部年轻同事,直接半开玩笑地喊了一声:“林大秘书来了?”
我差点被一口饭噎住,赶紧摆手:“可别乱叫,我就是研究室一小科员。”
对方嘿嘿一笑,一副“我懂”的样子。
这种称呼上的微妙变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它不正式,不成文,却精准地反映着机关生态里最敏感的权力风向。我仿佛被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上面写着“周秘书长关注对象”。
这种感觉,直到下午陈默来找我时才被打破。
他依旧是那副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风风火火地找到我,一巴掌拍在我肩膀上,力道不减当年:“林致远!磨蹭什么呢,说好下午去书店的,等你老半天了!”
这一声连名带姓的“林致远”,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那点黏腻的燥热。在他这里,我没有变成“林干事”或者“林大秘书”,我还是那个一起在图书馆抢座位、在操场上吹牛打屁的同学林致远。
我松了口气,笑着收拾东西:“马上马上,催命啊你。”
走在去书店的路上,陈默斜眼看我:“怎么样,‘林干事’,感觉如何?”
我苦笑一下:“你就别埋汰我了。说实话,浑身不自在。感觉像被人架在火上烤,明明啥也没干,却好像已经怎么了似的。”
“正常。”陈默嗤笑一声,“机关里就这样,屁大点事都能给你品出八百个意思。你呀,别被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晃花了眼。周秘书长看重你是好事,但根子还得是你自己肚子里有货,脚下有根。”
他顿了顿,语气认真了些:“记住啊致远,别人叫你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别学赵瑞龙那小子,听说在下面乡镇挂职,现在让人喊他‘赵镇长’,屁股还没坐热呢,架子先端起来了。”
我想到赵瑞龙那封洋洋得意、大谈基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信,不禁也笑了。是啊,称呼可以瞬间改变,但一个人的底色和能力,却不是一声尊称就能提升的。
“放心吧。”我看着远处街角新华书店的招牌,心情渐渐平复,“端多大的碗,吃多少的饭。我现在就想着,能把周秘书长交代的这些材料吃透,别到时候领导一问三不知,那才真叫丢人。”
“这就对了!”陈默搂住我的脖子,“走,买书去!听说新进了一批萨特和加缪,看看去?”
“行啊。”我应着,心里却想着,是不是该再找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专着来补补课?周秘书长给我的材料里,提到了很多价格闯关和国企产权的问题……
称呼的改变是外界给予的涟漪,而真正的沉潜,需要自己向下扎根。我深吸一口气,将那些“林干事”的喧嚣暂时抛在脑后,跟着陈默,汇入了书店的人流。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称呼上。
以前,科室里几位老资历的同事,比如钱科长,都是直接喊我“小林”。亲切,但也带着前辈对后辈那种理所当然的距离感。其他平级的年轻人,则是互称“致远”或者“林科员”,简单明了。
但那天,我从周秘书长办公室回来,抱着一摞他指名要我“先看看,琢磨琢磨”的沿海省份改革经验材料,刚踏进办公室的门,情况就变了。
钱科长正端着搪瓷缸子去接热水,看见我,尤其是看见我怀里那摞文件最上面印着的“省办·周”的签批字样,他脚步顿住了,脸上迅速堆起一种我之前从未见过的、混合着探究和热络的笑容。
“哎哟,林干事回来了?”他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带着一种刻意的响亮,仿佛在向整个办公室宣告什么。“周秘书长那边……交代新任务了?”
“林干事?”
我心里微微一怔。在机关里,“干事”这个称呼很微妙。它不像“科员”那么普通,也不像“秘书”那么贴近领导。它通常指代那些被领导看重、承担具体实务的年轻人,带着一种“正在被培养”的潜台词。
我还没适应这个新称呼,旁边另一位比我还早来一年的科员张大姐也抬起头,推了推眼镜,笑着说:“是啊致远,秘书长亲自给你派活,这可是重用啊,好好干!”
她从“小林”直接跳到了“致远”,省略了姓氏,显得格外亲昵。
我连忙谦逊地点头:“钱科,张姐,就是一些学习材料,秘书长让我先看看,学习学习。”
“学习好,学习好啊!”钱科长接完水回来,在我工位边停下,压低了些声音,“跟着周秘书长,能学到大东西。他眼光毒,要求高,你小子,入了他的法眼,前途无量啊!”
他这话半是提点,半是感叹,眼神里有些复杂的东西一闪而过。
我嘴上说着“哪里哪里,全靠领导指导和同志们帮助”,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有点飘飘然的窃喜,更多的是不知所措的压力。周秘书长只是让我看了份报告,问了几个问题,现在又给了点学习材料,距离“重用”还差得远。但这阵风,显然已经吹动了政策研究室这潭静水。
中午去食堂吃饭,遇到的别的处室不太相熟的人,打招呼也变成了:“哟,林干事,这边坐?”
或者更夸张的,有个一面之缘的宣传部年轻同事,直接半开玩笑地喊了一声:“林大秘书来了?”
我差点被一口饭噎住,赶紧摆手:“可别乱叫,我就是研究室一小科员。”
对方嘿嘿一笑,一副“我懂”的样子。
这种称呼上的微妙变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它不正式,不成文,却精准地反映着机关生态里最敏感的权力风向。我仿佛被贴上了一个无形的标签,上面写着“周秘书长关注对象”。
这种感觉,直到下午陈默来找我时才被打破。
他依旧是那副样子,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风风火火地找到我,一巴掌拍在我肩膀上,力道不减当年:“林致远!磨蹭什么呢,说好下午去书店的,等你老半天了!”
这一声连名带姓的“林致远”,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头那点黏腻的燥热。在他这里,我没有变成“林干事”或者“林大秘书”,我还是那个一起在图书馆抢座位、在操场上吹牛打屁的同学林致远。
我松了口气,笑着收拾东西:“马上马上,催命啊你。”
走在去书店的路上,陈默斜眼看我:“怎么样,‘林干事’,感觉如何?”
我苦笑一下:“你就别埋汰我了。说实话,浑身不自在。感觉像被人架在火上烤,明明啥也没干,却好像已经怎么了似的。”
“正常。”陈默嗤笑一声,“机关里就这样,屁大点事都能给你品出八百个意思。你呀,别被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晃花了眼。周秘书长看重你是好事,但根子还得是你自己肚子里有货,脚下有根。”
他顿了顿,语气认真了些:“记住啊致远,别人叫你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谁,想干什么。别学赵瑞龙那小子,听说在下面乡镇挂职,现在让人喊他‘赵镇长’,屁股还没坐热呢,架子先端起来了。”
我想到赵瑞龙那封洋洋得意、大谈基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信,不禁也笑了。是啊,称呼可以瞬间改变,但一个人的底色和能力,却不是一声尊称就能提升的。
“放心吧。”我看着远处街角新华书店的招牌,心情渐渐平复,“端多大的碗,吃多少的饭。我现在就想着,能把周秘书长交代的这些材料吃透,别到时候领导一问三不知,那才真叫丢人。”
“这就对了!”陈默搂住我的脖子,“走,买书去!听说新进了一批萨特和加缪,看看去?”
“行啊。”我应着,心里却想着,是不是该再找些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专着来补补课?周秘书长给我的材料里,提到了很多价格闯关和国企产权的问题……
称呼的改变是外界给予的涟漪,而真正的沉潜,需要自己向下扎根。我深吸一口气,将那些“林干事”的喧嚣暂时抛在脑后,跟着陈默,汇入了书店的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