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薇的到访,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起的涟漪尚未完全平复,另一股来自远方的强劲气流,便再次搅动了我的世界。
周一早上,我刚在办公桌前坐下,准备开始一周的工作,一眼就瞥见桌上躺着一封熟悉的乳白色铜版纸信封。没有署名,但那张扬遒劲的字体,我一眼就认出是赵瑞龙的。
距离他上一封邀请我“下海”的信,才过去不到两个月。这次,他又要说什么?
我拿起信封,手感依旧温润,带着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潮湿气息。撕开封口,里面只有薄薄一页纸,但上面的内容,却比上一封更加咄咄逼人,甚至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炫耀和轻蔑。
“致远兄台鉴:
南国一别,倏忽两月。前信邀兄共襄盛举,惜无回音,想必兄仍眷恋衙斋,甘之如饴。
弟近日于南海之滨,偶得机缘,参与一地产项目。不过旬月之间,账面浮盈已逾此数。”——信纸空白处,他用钢笔随意写下了一个让我眼皮直跳的数字,那是我在研究室辛苦工作十年也未必能攒下的金额。
“昨日与当地官员宴饮,谈及内地官场,皆言‘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乃常态。像兄这般有志青年,埋首于文山会海,周旋于案牍劳形,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何日方能崭露头角?即便侥幸得遇贵人,如周副秘书长者,赏识一二,然则依体制内升迁之缓,论资排辈之苛,待到主政一方,兄华发已生,壮志恐亦消磨殆尽矣!”
看到这里,我的呼吸不由得一窒。他不仅知道周副秘书长赏识我,甚至连“主政一方”这种我内心深处偶尔掠过的、自己都不敢细想的念头,都被他如此直白、甚至略带嘲讽地点了出来。他在省城,或者说在某个圈子里,有着怎样的信息网?
“此间天地,绝非内地官场可比。规则简单,成败立判。资本所向,权力亦需让路三分。弟之‘瑞龙实业’,近日又获港资青睐,前景不可限量。虚席以待,再问兄台:可愿抛却桎梏,共逐时代浪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若兄仍执意固守,他日弟携巨富归省,与兄同桌,恐兄仅为一陪坐之小吏耳。言尽于此,望兄三思。
顺颂
时祺!
弟:瑞龙谨启
xx年x月x日于南海之滨”
信看完了。
我没有像上次那样愤怒地将信纸揉成一团,反而异常平静地将它轻轻放回桌面。
但内心深处,却掀起了比上一次更加汹涌的波涛。
赵瑞龙的话,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试图用“学习成长”、“观察思考”来掩盖的焦虑和不安。他描绘的“旬月浮盈逾x万”、“港资青睐”、“资本所向,权力让路”,像一幅极具诱惑力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是另一种活法,一种充满了速度、激情和巨大物质回报的活法。
而他所描述的体制内现状——“升迁之缓”、“论资排辈”、“壮志消磨”,又何尝不是我所亲眼所见、甚至亲身感受到的呢?张主任的谨小慎微,老王们的明哲保身,钱处长们的汲汲营营,不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衍生出的生存策略吗?周副秘书长的赏识固然珍贵,但正如赵瑞龙所说,等到“主政一方”何其遥远?过程中又有多少变数?
他最后那句“恐兄仅为一陪坐之小吏耳”,更是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我内心最敏感、最不甘的地方。我想起了上次列席会议时,自己坐在墙边记录席上的那种渺小感和无力感。难道我寒窗苦读,奋力拼搏,最终的目标,就只是在某个高级别的会议上,做一个无声的记录者,一个“陪坐的小吏”吗?
一种强烈的屈辱感和不甘,混杂着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几乎要冲垮我的理智。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大院里那些行色匆匆、穿着同样单调制服的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会在这个大院里,重复着类似的工作,沿着既定的阶梯缓慢攀升,或者原地踏步。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吗?
赵瑞龙的信,像一面哈哈镜,扭曲地放大了体制内的弊端和另一种生活的诱惑。它逼着我不得不去正视那个我一直回避的问题:我到底要什么?是沿着这条看似稳妥、实则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仕途走下去,还是像他一样,投身商海,去博取一种更直接、更刺激的成功?
我知道,赵瑞龙的信并非出于真正的关心,更多的是一种炫耀,一种试图将我拉入他的阵营、或者至少打击我自信的策略。但不可否认,他提出的问题,是真实的,是尖锐的,是我无法永远回避的。
我将那封信锁进了抽屉深处,但我知道,它带来的冲击和拷问,已经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接下来的几天,我有些心神不宁。起草文件时容易走神,参加会议时也时常思绪飘忽。赵瑞龙信中的那些话,和他随手写下的那个数字,总是不经意间在我脑海里闪现。
对桌的老王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常,有一次凑过来,低声问:“致远,怎么了?魂不守舍的,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我勉强笑了笑,敷衍道:“没事,可能就是有点累。”
老王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再追问,只是嘀咕了一句:“年轻人,心思别太重。”
我知道,我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一边,是周副秘书长代表的、需要深厚积淀和耐心等待的体制内路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和为民服务的初心,但前路漫漫,荆棘密布。
另一边,是赵瑞龙代表的、充满诱惑和风险的商海之路,追求效率和财富,似乎能更快地实现个人价值,但也可能迷失在资本的浪潮中。
沈清薇代表的那个简单、纯粹的世界,似乎正在离我越来越远。
我该何去何从?这个选择,或许将决定我的一生。
周一早上,我刚在办公桌前坐下,准备开始一周的工作,一眼就瞥见桌上躺着一封熟悉的乳白色铜版纸信封。没有署名,但那张扬遒劲的字体,我一眼就认出是赵瑞龙的。
距离他上一封邀请我“下海”的信,才过去不到两个月。这次,他又要说什么?
我拿起信封,手感依旧温润,带着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潮湿气息。撕开封口,里面只有薄薄一页纸,但上面的内容,却比上一封更加咄咄逼人,甚至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炫耀和轻蔑。
“致远兄台鉴:
南国一别,倏忽两月。前信邀兄共襄盛举,惜无回音,想必兄仍眷恋衙斋,甘之如饴。
弟近日于南海之滨,偶得机缘,参与一地产项目。不过旬月之间,账面浮盈已逾此数。”——信纸空白处,他用钢笔随意写下了一个让我眼皮直跳的数字,那是我在研究室辛苦工作十年也未必能攒下的金额。
“昨日与当地官员宴饮,谈及内地官场,皆言‘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乃常态。像兄这般有志青年,埋首于文山会海,周旋于案牍劳形,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何日方能崭露头角?即便侥幸得遇贵人,如周副秘书长者,赏识一二,然则依体制内升迁之缓,论资排辈之苛,待到主政一方,兄华发已生,壮志恐亦消磨殆尽矣!”
看到这里,我的呼吸不由得一窒。他不仅知道周副秘书长赏识我,甚至连“主政一方”这种我内心深处偶尔掠过的、自己都不敢细想的念头,都被他如此直白、甚至略带嘲讽地点了出来。他在省城,或者说在某个圈子里,有着怎样的信息网?
“此间天地,绝非内地官场可比。规则简单,成败立判。资本所向,权力亦需让路三分。弟之‘瑞龙实业’,近日又获港资青睐,前景不可限量。虚席以待,再问兄台:可愿抛却桎梏,共逐时代浪潮?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若兄仍执意固守,他日弟携巨富归省,与兄同桌,恐兄仅为一陪坐之小吏耳。言尽于此,望兄三思。
顺颂
时祺!
弟:瑞龙谨启
xx年x月x日于南海之滨”
信看完了。
我没有像上次那样愤怒地将信纸揉成一团,反而异常平静地将它轻轻放回桌面。
但内心深处,却掀起了比上一次更加汹涌的波涛。
赵瑞龙的话,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试图用“学习成长”、“观察思考”来掩盖的焦虑和不安。他描绘的“旬月浮盈逾x万”、“港资青睐”、“资本所向,权力让路”,像一幅极具诱惑力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是另一种活法,一种充满了速度、激情和巨大物质回报的活法。
而他所描述的体制内现状——“升迁之缓”、“论资排辈”、“壮志消磨”,又何尝不是我所亲眼所见、甚至亲身感受到的呢?张主任的谨小慎微,老王们的明哲保身,钱处长们的汲汲营营,不都是在这种环境下衍生出的生存策略吗?周副秘书长的赏识固然珍贵,但正如赵瑞龙所说,等到“主政一方”何其遥远?过程中又有多少变数?
他最后那句“恐兄仅为一陪坐之小吏耳”,更是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我内心最敏感、最不甘的地方。我想起了上次列席会议时,自己坐在墙边记录席上的那种渺小感和无力感。难道我寒窗苦读,奋力拼搏,最终的目标,就只是在某个高级别的会议上,做一个无声的记录者,一个“陪坐的小吏”吗?
一种强烈的屈辱感和不甘,混杂着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几乎要冲垮我的理智。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大院里那些行色匆匆、穿着同样单调制服的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会在这个大院里,重复着类似的工作,沿着既定的阶梯缓慢攀升,或者原地踏步。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吗?
赵瑞龙的信,像一面哈哈镜,扭曲地放大了体制内的弊端和另一种生活的诱惑。它逼着我不得不去正视那个我一直回避的问题:我到底要什么?是沿着这条看似稳妥、实则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仕途走下去,还是像他一样,投身商海,去博取一种更直接、更刺激的成功?
我知道,赵瑞龙的信并非出于真正的关心,更多的是一种炫耀,一种试图将我拉入他的阵营、或者至少打击我自信的策略。但不可否认,他提出的问题,是真实的,是尖锐的,是我无法永远回避的。
我将那封信锁进了抽屉深处,但我知道,它带来的冲击和拷问,已经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接下来的几天,我有些心神不宁。起草文件时容易走神,参加会议时也时常思绪飘忽。赵瑞龙信中的那些话,和他随手写下的那个数字,总是不经意间在我脑海里闪现。
对桌的老王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常,有一次凑过来,低声问:“致远,怎么了?魂不守舍的,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我勉强笑了笑,敷衍道:“没事,可能就是有点累。”
老王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再追问,只是嘀咕了一句:“年轻人,心思别太重。”
我知道,我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
一边,是周副秘书长代表的、需要深厚积淀和耐心等待的体制内路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和为民服务的初心,但前路漫漫,荆棘密布。
另一边,是赵瑞龙代表的、充满诱惑和风险的商海之路,追求效率和财富,似乎能更快地实现个人价值,但也可能迷失在资本的浪潮中。
沈清薇代表的那个简单、纯粹的世界,似乎正在离我越来越远。
我该何去何从?这个选择,或许将决定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