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再见,清河县-《官海浮沉:我的三十年仕途笔记》

  赵瑞龙的信和陈默的电话,像两股来自不同方向的寒流,将我短暂获得的慰藉冻结成冰。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位置,这个曾经让我怀揣理想、如今却倍感无力的政策研究室。

  就在我内心天人交战,甚至偶尔会瞥向抽屉里赵瑞龙那封散发着诱惑气息的信件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再次将我与那个让我初尝现实苦涩的地方——清河县,联系了起来。

  电话是清河乡党委秘书小刘打来的,就是上次我向他询问张大河情况的那位。

  “林干部!您好您好!没打扰您工作吧?”他的声音比上次热情了不止一倍,隔着电话线都能想象出他点头哈腰的样子。

  “刘秘书,你好,有什么事吗?”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心里却有些诧异。

  “哎呀,林干部,是这样的!”小刘的语气带着几分兴奋,又夹杂着一种如释重负,“首先要向您报告一个好消息!您上次关心的那个河口村村民张大河家的情况,乡里高度重视,专门开会研究了!考虑到他家的实际困难,经过核实,决定对他家上一年度的部分农业税附加款和统筹款予以减免!而且,民政上还给他家申请了一笔临时困难补助,钱虽然不多,但能解燃眉之急啊!”

  我握着听筒,愣住了。

  减免了?补助了?

  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以至于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那个蹲在墙角,因为交不起摊派、治不起病而无声流泪的张大河的形象,瞬间又浮现在我眼前。

  “是……是吗?那……太好了。”我有些机械地回应道,心里却翻涌起复杂的情绪。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至少对张大河一家来说是如此。但为什么是现在?是因为我那通含糊其辞的电话?还是因为……

  “林干部,这都得感谢您啊!”小刘接下来的话,印证了我的猜测,“要不是您亲自过问,体现了上级领导对我们基层困难群众的关心,这事哪能办得这么顺利?乡里领导都说了,一定要感谢林干部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我嘴角泛起一丝苦涩。我那算什么“亲自过问”?不过是一句近乎于无奈的提醒罢了。真正的推动力,恐怕还是我那篇发表在《内部参考》上的报告,以及随后周副秘书长找我谈话这件事,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传到了清河县,乃至清河乡领导的耳朵里。

  他们关注的,并非张大河家的具体困难,而是“省里领导注意到了”、“报告上了内参”、“作者被副秘书长召见”这些信号。我的名字,第一次以一种他们需要在意的形式,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里。于是,张大河家的困难,便从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变成了一个需要迅速妥善处理的“政治表态”。

  权力,哪怕只是借来的一点余威,其效果也如此立竿见影。这让我在为大河家感到一丝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

  “刘秘书,这是乡里落实政策,关心群众,是你们的工作做得到位。”我定了定神,用标准的官腔回应道,“我只是反映了情况而已。”

  “林干部您太谦虚了!”小刘连忙奉承,“领导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对了,林干部,我们书记还想邀请您有空再回清河县指导工作呢,说一定要当面感谢您!”

  “有机会一定去。”我敷衍着,准备结束这次通话。

  “好好好!那我们随时恭候林干部大驾!”小刘欢天喜地地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我久久无言。办公室里,老王正对着窗外哼着不成调的小曲,阳光照在布满灰尘的窗框上,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样。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张大河家的困难得到了暂时的缓解,这固然值得高兴。但这个过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基层运行的某种真实逻辑: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取决于问题本身的大小和紧迫性,而取决于它是否被更高层面的权力所“看见”,以及解决它是否能带来某种“政治收益”。

  我那次充满痛苦和负罪感的妥协,那份被阉割的报告,竟然阴差阳错地,以一种我未曾预料的方式,撬动了僵硬的基层官僚体系,让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得到了实惠。

  这算是一种讽刺吗?还是一种……扭曲的“成功”?

  我走到窗边,望着楼下大院里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也和我一样,怀揣过理想,经历过挣扎,最终在这庞大的机器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行事方式。赵瑞龙选择了逃离,去拥抱资本的浪潮;陈默选择了坚守,却头破血流;而我,似乎在不经意间,触摸到了一条更为曲折、也更为现实的路径——借助体系内的规则和力量,去推动一些微小的改变。

  这条路,注定充满了更多的妥协、算计和身不由己。它要求我不仅要看到问题,更要看清问题背后的权力脉络和利益格局。它要求我学会“借力”,学会在规则的缝隙中寻找空间。

  周副秘书长的认可,清河乡迅速的反应,都在向我暗示,我似乎具备走这条路的某种“潜质”。但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那个在大学里慷慨激昂、书生意气的林致远,会认同这个开始学习计算权力得失的自己吗?

  “再见,清河县。”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告别的,不仅仅是那个具体的县城,或许也是那个曾经简单、非黑即白的自己。

  成长的痛苦,在于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复杂和自身的局限。而成长的代价,则是要亲手埋葬一部分天真,戴上社会赋予的面具,在理想与现实的泥沼中,蹒跚前行。

  我知道,从清河县回来之后,那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林致远,已经渐行渐远。而一个更为复杂、更加适应官场生态的林致远,正在痛苦和迷茫中,悄然孕育。

  前方的路,迷雾重重。赵瑞龙描绘的商海繁华,陈默遭遇的体制壁垒,周副秘书长暗示的曲折路径,以及清河县这略带讽刺的“成功”,都像一个个岔路口,摆在我的面前。

  我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