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信副秘书长的问题,像一颗精准的子弹,瞬间击穿了我所有精心构筑的防御。办公室里安静得可怕,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和我自己擂鼓般的心跳。
我张着嘴,喉咙干得发紧,那句准备好的、四平八稳的官腔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吐不出来。面对这位目光如炬的领导,任何虚伪的搪塞都显得愚蠢而徒劳。
赌一把!
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呐喊。为了清河县那些沉默的面孔,也为了那个尚未完全麻木的自己!
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腔里所有的犹豫和恐惧都挤压出去。抬起头,迎向周汝信那深邃而平静的目光,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稳定:
“周副秘书长,报告……是为了刊发需要,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我选择了一个相对中性的词,“实际的清河县,情况要……严峻得多。”
周汝信的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只是微微向后靠了靠,双手交叉放在膝上,做了一个倾听的姿态。“哦?说说看,怎么个严峻法?”
他的鼓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道压抑已久的闸门。
我开始讲述。不再是报告里那些干巴巴的“现象”和“建议”,而是活生生的、带着泥土气息和泪水的真实。
我讲到了河口村的老支书,他那浑浊眼神里对上级政策的期盼与无奈;我讲到了村民张大河,讲到他家徒四壁的土房,讲到他因为交不起那些名目繁多的摊派款,如何在村干部面前卑微地恳求,如何因为拿不出给儿子治病的钱而蹲在墙角无声地流泪;我描述了基层干部为了完成征收任务,如何不得不采取一些简单甚至粗暴的工作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干群关系的紧张与对立。
我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我所见所闻。但那些细节,那些人物的命运,本身就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我讲到了那份被强行摊派、远超承受能力的“共同生产费”,讲到了基层财政的困窘与农民负担沉重之间的恶性循环。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周汝信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我,只是偶尔会轻轻皱一下眉头,或者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一下沙发扶手。他的眼神始终专注,让我感觉到,他不仅在听,而且在思考,在消化这些来自最底层的信息。
当我终于说完,感觉像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身心俱疲,但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那块压在心头许久的巨石,似乎被挪开了一角。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周汝信良久没有说话,他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省城略显灰蒙的天空。他的背影挺拔,却似乎也承载着某种沉重。
“共同生产费……农民负担……”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像是在咀嚼其中的分量。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我身上,那目光里少了几分之前的审视,多了几分复杂的意味。
“致远同志,”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慢了些,“你反映的这些情况,很重要,也很……典型。可能不止一个清河县存在。”
他走回沙发坐下,看着我,语气变得郑重:“你能深入到基层,看到真实的情况,这很好。更难得的是,你还有勇气,在我面前把这些真实情况说出来。”
他话锋一转:“但是,你要明白,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个报告,甚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牵扯到财政体制、税费改革、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非常复杂,需要时间,也需要智慧和策略。”
我点了点头,这一点,我在撰写那份“阉割版”报告时,就已经痛苦地意识到了。
“你的这份报告,虽然发表在精简版上,内容也做了……处理,”周汝信指了指那份内参,“但它至少把一个现象,摆到了台面上。而这,”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着我,“就是你今天对我说的这些更深入、更具体的情况,我会记在心里,也会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向上反映,推动研究。”
他这番话,没有给我任何不切实际的承诺,没有说立刻就能解决清河县的问题。但“记在心里”、“向上反映”、“推动研究”这几个词,从他这样级别的领导口中说出来,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我知道,这或许就是目前情况下,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它像在无边黑暗中,透出的一丝微光,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
一股暖流,混杂着委屈、释然和一丝微弱的希望,涌上我的心头。鼻子竟然有些发酸。我赶紧低下头,掩饰住自己的失态。
“谢谢……谢谢副秘书长。”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不必谢我。”周汝信摆了摆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责任。你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况,这本身,就值得肯定。”
他看了一眼手腕上的表,这是一个结束谈话的信号。
我识趣地站起身:“副秘书长,那我先回去了。”
“嗯。”周汝信点了点头,在我转身走向门口时,他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我耳中,“致远,保持这份敏锐,还有……这份初心。不容易,但很重要。”
我脚步一顿,没有回头,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拉开门,走了出去。
门外,孙秘书依旧在伏案工作,看到我出来,他抬头看了一眼,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似乎比之前柔和了一些,对我微微颔首。
我恍恍惚惚地走在回办公室的走廊上,周副秘书长最后那句话,在我耳边反复回响。
“保持这份敏锐,还有……这份初心。”
初心?我的初心是什么?是刚入大学时,那个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凭借知识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农家子弟?还是第一次踏入政府大院时,那个怀揣着“为民请命”、“造福一方”书生意气的青年?
或许,两者都有。而此刻,这丝来自高层的、对“真实”的认可和那声关于“初心”的提醒,像一剂强心针,注入我几乎快要被现实磨平的心田。
它无法立刻改变清河县的现状,也无法消除体制内固有的沉疴。但它给了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让我觉得,之前的痛苦、挣扎和那次不得已的妥协,似乎……有了一丝价值。
这丝慰藉,很微弱,却像暗夜里的萤火,足以照亮接下来很长一段晦暗不明的路。
我张着嘴,喉咙干得发紧,那句准备好的、四平八稳的官腔卡在喉咙里,怎么也吐不出来。面对这位目光如炬的领导,任何虚伪的搪塞都显得愚蠢而徒劳。
赌一把!
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呐喊。为了清河县那些沉默的面孔,也为了那个尚未完全麻木的自己!
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胸腔里所有的犹豫和恐惧都挤压出去。抬起头,迎向周汝信那深邃而平静的目光,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稳定:
“周副秘书长,报告……是为了刊发需要,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我选择了一个相对中性的词,“实际的清河县,情况要……严峻得多。”
周汝信的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只是微微向后靠了靠,双手交叉放在膝上,做了一个倾听的姿态。“哦?说说看,怎么个严峻法?”
他的鼓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道压抑已久的闸门。
我开始讲述。不再是报告里那些干巴巴的“现象”和“建议”,而是活生生的、带着泥土气息和泪水的真实。
我讲到了河口村的老支书,他那浑浊眼神里对上级政策的期盼与无奈;我讲到了村民张大河,讲到他家徒四壁的土房,讲到他因为交不起那些名目繁多的摊派款,如何在村干部面前卑微地恳求,如何因为拿不出给儿子治病的钱而蹲在墙角无声地流泪;我描述了基层干部为了完成征收任务,如何不得不采取一些简单甚至粗暴的工作方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干群关系的紧张与对立。
我没有刻意渲染,只是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我所见所闻。但那些细节,那些人物的命运,本身就带着强大的冲击力。我讲到了那份被强行摊派、远超承受能力的“共同生产费”,讲到了基层财政的困窘与农民负担沉重之间的恶性循环。
在整个讲述过程中,周汝信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我,只是偶尔会轻轻皱一下眉头,或者用手指无意识地敲击一下沙发扶手。他的眼神始终专注,让我感觉到,他不仅在听,而且在思考,在消化这些来自最底层的信息。
当我终于说完,感觉像是跑完了一场马拉松,身心俱疲,但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那块压在心头许久的巨石,似乎被挪开了一角。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周汝信良久没有说话,他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省城略显灰蒙的天空。他的背影挺拔,却似乎也承载着某种沉重。
“共同生产费……农民负担……”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像是在咀嚼其中的分量。过了一会儿,他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我身上,那目光里少了几分之前的审视,多了几分复杂的意味。
“致远同志,”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慢了些,“你反映的这些情况,很重要,也很……典型。可能不止一个清河县存在。”
他走回沙发坐下,看着我,语气变得郑重:“你能深入到基层,看到真实的情况,这很好。更难得的是,你还有勇气,在我面前把这些真实情况说出来。”
他话锋一转:“但是,你要明白,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个报告,甚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牵扯到财政体制、税费改革、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非常复杂,需要时间,也需要智慧和策略。”
我点了点头,这一点,我在撰写那份“阉割版”报告时,就已经痛苦地意识到了。
“你的这份报告,虽然发表在精简版上,内容也做了……处理,”周汝信指了指那份内参,“但它至少把一个现象,摆到了台面上。而这,”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着我,“就是你今天对我说的这些更深入、更具体的情况,我会记在心里,也会在合适的场合,以合适的方式,向上反映,推动研究。”
他这番话,没有给我任何不切实际的承诺,没有说立刻就能解决清河县的问题。但“记在心里”、“向上反映”、“推动研究”这几个词,从他这样级别的领导口中说出来,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我知道,这或许就是目前情况下,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它像在无边黑暗中,透出的一丝微光,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
一股暖流,混杂着委屈、释然和一丝微弱的希望,涌上我的心头。鼻子竟然有些发酸。我赶紧低下头,掩饰住自己的失态。
“谢谢……谢谢副秘书长。”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不必谢我。”周汝信摆了摆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责任。你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况,这本身,就值得肯定。”
他看了一眼手腕上的表,这是一个结束谈话的信号。
我识趣地站起身:“副秘书长,那我先回去了。”
“嗯。”周汝信点了点头,在我转身走向门口时,他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我耳中,“致远,保持这份敏锐,还有……这份初心。不容易,但很重要。”
我脚步一顿,没有回头,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然后拉开门,走了出去。
门外,孙秘书依旧在伏案工作,看到我出来,他抬头看了一眼,金丝眼镜后的目光似乎比之前柔和了一些,对我微微颔首。
我恍恍惚惚地走在回办公室的走廊上,周副秘书长最后那句话,在我耳边反复回响。
“保持这份敏锐,还有……这份初心。”
初心?我的初心是什么?是刚入大学时,那个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凭借知识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农家子弟?还是第一次踏入政府大院时,那个怀揣着“为民请命”、“造福一方”书生意气的青年?
或许,两者都有。而此刻,这丝来自高层的、对“真实”的认可和那声关于“初心”的提醒,像一剂强心针,注入我几乎快要被现实磨平的心田。
它无法立刻改变清河县的现状,也无法消除体制内固有的沉疴。但它给了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让我觉得,之前的痛苦、挣扎和那次不得已的妥协,似乎……有了一丝价值。
这丝慰藉,很微弱,却像暗夜里的萤火,足以照亮接下来很长一段晦暗不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