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领到稿费的兴奋感,像一股暖流,在我心间持续荡漾了好几天。这笔意外之财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小小舒缓,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确认——我的思考和文字,是被看见、被认可的。这种确认,转化为一种更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
又一个周末,我再次走进了那家熟悉的新华书店。这一次,我的心态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我不再是那个需要反复权衡、常常因价格而却步的拮据青年。怀揣着那份用自己思考换来的稿费,以及内心蓬勃的求知热情,我感觉自己的脚步都踏实了许多。
书店里依旧安静,只有书页翻动和偶尔的低声细语。我徜徉在书架之间,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那些或厚重或轻薄的书籍。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每一个领域都像一片深邃的海洋,吸引着我前去探索。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套新到的《改革开放丛书》上。深蓝色的封面,烫金的标题,显得庄重而厚实。我抽出其中一本,是关于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的,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这正是我目前研究ppp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亟需深入了解的背景知识。我看了看定价,不便宜,几乎用掉了我稿费剩余部分的一多半。
若在以前,我肯定会犹豫再三,最终大概率会恋恋不舍地放回原处。但今天,我只是略一沉吟,便坚定地将这本书拿在手中。我知道,这笔投资是值得的,它能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接着,我又在外国文学专区驻足。除了专业书籍,文学一直是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慰藉。我看到了一本精装的《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大学时在图书馆借阅过,被其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孤独感所震撼,一直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此刻,它就在眼前。我几乎没有犹豫,将它从书架上取了下来。在枯燥的政策条文和繁杂的调研数据之外,我需要这样一片可以栖息想象和情感的园地。
抱着这两本精心挑选的书籍,我走向收款台。这一次,我的心情平静而充实。我将稿费剩下的钱,加上一点点平时省下的工资,一起递了过去。收银员麻利地找零,将两本书装入印有“新华书店”字样的牛皮纸袋,递到我手上。
接过袋子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踏实。这不仅仅是两本书,这是知识的阶梯,是精神的食粮,是我用自己努力换来的、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票。它们的分量,远超过那几张轻飘飘的钞票。
回到宿舍,我将两本新书郑重地放在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紧挨着之前用稿费买的那两本。看着这四本崭新的、代表着不同知识领域的书籍,我的小书桌仿佛也熠熠生辉起来。它们像四位沉默而渊博的导师,随时准备为我答疑解惑,引领我深入思考。
我先翻开了那本《改革开放丛书》。里面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对改革历程的宏大叙事,立刻吸引了我。那些在调研中看到的现实问题,似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历史的脉络和理论的注脚。我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和心得,感觉自己的思路正在被打开,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读得有些累了,我便换上了《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那魔幻而苍凉的笔触,瞬间将我带离了现实世界的纷扰。我在马孔多家族的兴衰中,感受着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这种阅读,像一次精神的深呼吸,让我从具体工作的焦虑中暂时解脱出来,获得了另一种层面的滋养和反思。
晚上,我给沈清薇写信,迫不及待地与她分享这次“奢侈”的购书经历。
“清薇,今天我又去书店了,用上次稿费剩下的钱,买了两本一直想看的书。一本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另一本是《百年孤独》,你知道的,我一直很喜欢。抱着新书回宿舍的时候,心里特别踏实,感觉特别富有……”
我向她描述阅读这两本完全不同类型的书籍带给我的不同感受,一种是在知识疆域开疆拓土的兴奋,一种是在精神家园漫步的宁静。
“清薇,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买书大概是我这辈子最不会后悔的投资。它们不会随着时间贬值,反而会不断增值,丰富我的头脑,滋养我的心灵。虽然我们现在不宽裕,但在这方面,我愿意‘挥霍’一点。”
随信,我夹了一片从《百年孤独》书页中掉落下来的、带着淡淡墨香的干枯银杏叶书签,那是我在校园里捡来压制的。我想让她也感受到这份来自知识和远方的浪漫与宁静。
这次买书的经历,与第一次领稿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稿费肯定了思考的价值,激励我购买更多书籍;而书籍又为我的思考提供了更丰富的养料和更广阔的视野,催生着新的、更有价值的思考。我知道,在这条依靠知识和思考前行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
又一个周末,我再次走进了那家熟悉的新华书店。这一次,我的心态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我不再是那个需要反复权衡、常常因价格而却步的拮据青年。怀揣着那份用自己思考换来的稿费,以及内心蓬勃的求知热情,我感觉自己的脚步都踏实了许多。
书店里依旧安静,只有书页翻动和偶尔的低声细语。我徜徉在书架之间,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那些或厚重或轻薄的书籍。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每一个领域都像一片深邃的海洋,吸引着我前去探索。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套新到的《改革开放丛书》上。深蓝色的封面,烫金的标题,显得庄重而厚实。我抽出其中一本,是关于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的,翻开扉页,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这正是我目前研究ppp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亟需深入了解的背景知识。我看了看定价,不便宜,几乎用掉了我稿费剩余部分的一多半。
若在以前,我肯定会犹豫再三,最终大概率会恋恋不舍地放回原处。但今天,我只是略一沉吟,便坚定地将这本书拿在手中。我知道,这笔投资是值得的,它能为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接着,我又在外国文学专区驻足。除了专业书籍,文学一直是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慰藉。我看到了一本精装的《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大学时在图书馆借阅过,被其瑰丽的想象和深刻的孤独感所震撼,一直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此刻,它就在眼前。我几乎没有犹豫,将它从书架上取了下来。在枯燥的政策条文和繁杂的调研数据之外,我需要这样一片可以栖息想象和情感的园地。
抱着这两本精心挑选的书籍,我走向收款台。这一次,我的心情平静而充实。我将稿费剩下的钱,加上一点点平时省下的工资,一起递了过去。收银员麻利地找零,将两本书装入印有“新华书店”字样的牛皮纸袋,递到我手上。
接过袋子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踏实。这不仅仅是两本书,这是知识的阶梯,是精神的食粮,是我用自己努力换来的、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票。它们的分量,远超过那几张轻飘飘的钞票。
回到宿舍,我将两本新书郑重地放在书桌上最显眼的位置,紧挨着之前用稿费买的那两本。看着这四本崭新的、代表着不同知识领域的书籍,我的小书桌仿佛也熠熠生辉起来。它们像四位沉默而渊博的导师,随时准备为我答疑解惑,引领我深入思考。
我先翻开了那本《改革开放丛书》。里面详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和对改革历程的宏大叙事,立刻吸引了我。那些在调研中看到的现实问题,似乎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历史的脉络和理论的注脚。我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和心得,感觉自己的思路正在被打开,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读得有些累了,我便换上了《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那魔幻而苍凉的笔触,瞬间将我带离了现实世界的纷扰。我在马孔多家族的兴衰中,感受着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这种阅读,像一次精神的深呼吸,让我从具体工作的焦虑中暂时解脱出来,获得了另一种层面的滋养和反思。
晚上,我给沈清薇写信,迫不及待地与她分享这次“奢侈”的购书经历。
“清薇,今天我又去书店了,用上次稿费剩下的钱,买了两本一直想看的书。一本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另一本是《百年孤独》,你知道的,我一直很喜欢。抱着新书回宿舍的时候,心里特别踏实,感觉特别富有……”
我向她描述阅读这两本完全不同类型的书籍带给我的不同感受,一种是在知识疆域开疆拓土的兴奋,一种是在精神家园漫步的宁静。
“清薇,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买书大概是我这辈子最不会后悔的投资。它们不会随着时间贬值,反而会不断增值,丰富我的头脑,滋养我的心灵。虽然我们现在不宽裕,但在这方面,我愿意‘挥霍’一点。”
随信,我夹了一片从《百年孤独》书页中掉落下来的、带着淡淡墨香的干枯银杏叶书签,那是我在校园里捡来压制的。我想让她也感受到这份来自知识和远方的浪漫与宁静。
这次买书的经历,与第一次领稿费紧密相连,构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稿费肯定了思考的价值,激励我购买更多书籍;而书籍又为我的思考提供了更丰富的养料和更广阔的视野,催生着新的、更有价值的思考。我知道,在这条依靠知识和思考前行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