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室的日子,像一本摊开的、字迹工整却内容枯燥的档案。直到我接手了那份关于全省乡镇企业经营状况的汇总报告。
起初,这不过是又一项例行的文字工作。各县市报上来的数据报表堆满了我的办公桌,数字密密麻麻,乍一看,都是一片“形势大好,稳步增长”的繁荣景象。产值、利润、税收增长率,各项指标漂亮得像是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
“小林,初稿弄得怎么样了?”对桌的老张端着搪瓷杯,呷了一口浓茶,慢悠悠地问。他是研究室的老人,擅长把尖锐的问题写成温吞水般的汇报。
“正在汇总,张老师。”我头也不抬,手指在算盘上飞舞(那时电脑还是稀罕物),“就是觉得……这数据有点太整齐了。”
老张呵呵一笑:“下面报上来的,还能有错?咱们的任务就是归纳整理,形成报告,语言要平和,结论要积极。记住,多说成绩,少谈问题,模糊处理,皆大欢喜。”
我点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周副秘书长赏识我,不就是因为我那份有点“刺头”的内参吗?如果只是当一个数据的搬运工,那和我大学时鄙夷的“文牍主义”有何区别?
带着这点不服气,我决定较一次真。我选取了省里公认的一个乡镇企业发展中等的县——平江县,把它报上来的数据,与我从统计局要来的同期电力消耗数据、银行贷款增量数据,甚至通过同学关系搞到的该县主要工业原料进货数据,放在一起交叉比对。
这一比,问题出来了。
报表上显示,平江县乡镇企业上半年利润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可同期工业用电量却几乎零增长,银行贷款更是紧缩了百分之五。这不合逻辑!除非那些企业一夜之间掌握了什么黑科技,能用更少的能源和资金,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我把这个发现悄悄跟老张说了。他放下茶杯,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无奈:“致远啊,你呀,还是太年轻。这里面的水,深着呢。”
“深在哪里?”我追问。
“产值和利润,关系到地方官的乌纱帽,也关系到企业的税费和贷款资格。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大得很哪。你戳破它,等于捅了马蜂窝,得罪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体系。”他压低了声音,“听我一句劝,把报告写得漂漂亮亮,上交完事。较这个真,没好处。”
那一刻,我面临着选择。是听从老张这位“过来人”的忠告,闭上眼睛,写出那份“皆大欢喜”的报告,安稳度日?还是遵循内心那点尚未泯灭的求真冲动,去碰一碰那看似坚固的“数据铁幕”?
我想起了周副秘书长看我内参时那专注的眼神,想起了王伯年老师教导的“实事求是”,甚至想起了老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可能正因为这些虚假的“繁荣”数据,承受着不合理的摊派。
内心的天平倾斜了。
我没有声张,利用周末时间,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我不仅核对了平江县的数据,还扩大了比对范围。结果触目惊心,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水分,到处都是水分!这些注水的数据,就像一副虚胖的骨架,支撑着一个看似宏伟实则脆弱的经济幻象。
我深吸一口气,铺开稿纸。这一次,我没有写那种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我决定写一份情况反映,直指数据造假问题。标题我斟酌了很久,最后定为:《关于我省乡镇企业统计数据真实性存疑的初步分析与思考》。
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重。我知道,我写的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投石问路的问询,一次对潜规则的挑战。写完后,我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五六页纸,手心有些出汗。是福是祸?我不知道。但我清楚,如果这次我选择了沉默,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勇气开口了。
周一,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份报告混在其他几份常规文件里,送到了周副秘书长的办公室。我特意将它放在了最下面。
走出他的办公室,阳光有些刺眼。我回头望了望那扇深色的门,不知道这份承载着“数据重量”的报告,是会石沉大海,还是会激起一丝涟漪。
起初,这不过是又一项例行的文字工作。各县市报上来的数据报表堆满了我的办公桌,数字密密麻麻,乍一看,都是一片“形势大好,稳步增长”的繁荣景象。产值、利润、税收增长率,各项指标漂亮得像是用尺子比着画出来的。
“小林,初稿弄得怎么样了?”对桌的老张端着搪瓷杯,呷了一口浓茶,慢悠悠地问。他是研究室的老人,擅长把尖锐的问题写成温吞水般的汇报。
“正在汇总,张老师。”我头也不抬,手指在算盘上飞舞(那时电脑还是稀罕物),“就是觉得……这数据有点太整齐了。”
老张呵呵一笑:“下面报上来的,还能有错?咱们的任务就是归纳整理,形成报告,语言要平和,结论要积极。记住,多说成绩,少谈问题,模糊处理,皆大欢喜。”
我点点头,心里却不以为然。周副秘书长赏识我,不就是因为我那份有点“刺头”的内参吗?如果只是当一个数据的搬运工,那和我大学时鄙夷的“文牍主义”有何区别?
带着这点不服气,我决定较一次真。我选取了省里公认的一个乡镇企业发展中等的县——平江县,把它报上来的数据,与我从统计局要来的同期电力消耗数据、银行贷款增量数据,甚至通过同学关系搞到的该县主要工业原料进货数据,放在一起交叉比对。
这一比,问题出来了。
报表上显示,平江县乡镇企业上半年利润增长了百分之十五,可同期工业用电量却几乎零增长,银行贷款更是紧缩了百分之五。这不合逻辑!除非那些企业一夜之间掌握了什么黑科技,能用更少的能源和资金,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我把这个发现悄悄跟老张说了。他放下茶杯,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无奈:“致远啊,你呀,还是太年轻。这里面的水,深着呢。”
“深在哪里?”我追问。
“产值和利润,关系到地方官的乌纱帽,也关系到企业的税费和贷款资格。这里面的‘操作空间’,大得很哪。你戳破它,等于捅了马蜂窝,得罪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体系。”他压低了声音,“听我一句劝,把报告写得漂漂亮亮,上交完事。较这个真,没好处。”
那一刻,我面临着选择。是听从老张这位“过来人”的忠告,闭上眼睛,写出那份“皆大欢喜”的报告,安稳度日?还是遵循内心那点尚未泯灭的求真冲动,去碰一碰那看似坚固的“数据铁幕”?
我想起了周副秘书长看我内参时那专注的眼神,想起了王伯年老师教导的“实事求是”,甚至想起了老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可能正因为这些虚假的“繁荣”数据,承受着不合理的摊派。
内心的天平倾斜了。
我没有声张,利用周末时间,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我不仅核对了平江县的数据,还扩大了比对范围。结果触目惊心,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水分,到处都是水分!这些注水的数据,就像一副虚胖的骨架,支撑着一个看似宏伟实则脆弱的经济幻象。
我深吸一口气,铺开稿纸。这一次,我没有写那种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我决定写一份情况反映,直指数据造假问题。标题我斟酌了很久,最后定为:《关于我省乡镇企业统计数据真实性存疑的初步分析与思考》。
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重。我知道,我写的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投石问路的问询,一次对潜规则的挑战。写完后,我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五六页纸,手心有些出汗。是福是祸?我不知道。但我清楚,如果这次我选择了沉默,以后可能就再也没有勇气开口了。
周一,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这份报告混在其他几份常规文件里,送到了周副秘书长的办公室。我特意将它放在了最下面。
走出他的办公室,阳光有些刺眼。我回头望了望那扇深色的门,不知道这份承载着“数据重量”的报告,是会石沉大海,还是会激起一丝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