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三国:东汉战神,融合韩信闯天下》

  朝中奸佞却暗自窃喜。每月除供奉董卓外,守城将领与驻军将校皆须纳贡。

  若使此辈入主朝堂,虽无吕布护持,其权柄几与董卓无异。

  刘协震怒之际,董卓党羽竟拔剑围堵刘玄。少年王爷冷眼相视,转问王允:

  "司徒可知此辈皆为董贼爪牙?"

  王允虽不明刘玄来意,然其诛杀董卓之功,远胜朝堂宵小,遂答:

  "此数人罪证,下官尽数掌握。"

  刘玄朗声大笑:"陛下既要陷洛阳百姓于水火,本王无力阻拦。"

  "但诛杀董贼余孽,尚在刘某掌中!"

  白龙战甲乍现寒光,众将只觉颈间一凉,便轰然倒地。待战甲收回,恍如未现。

  满朝文武骇然失色。刘玄临行冷语:

  "诸公好自为之,且思量如何渡过来日劫难。"

  言毕拂袖而去,不留片语。

  龙椅上的刘协被刘玄震慑,眼中恐惧逐渐化作阴狠。他突然高喊道:"速将刘玄拿下!他犯欺君之罪,双腿无恙当处 ** !"这番言论令群臣暗自摇头——如此任性妄为的君王,如何担得起江山重任?看来汉室气数已尽。

  朝堂中有位始终沉默的谋士,待刘玄离去后突然疾步追出。众人竟无人阻拦。宫门外,刘玄察觉身后动静驻足等候。只见来人躬身行礼:"贾诩拜见刘公!"

  刘玄猛然转身。这位身高八尺的中年文士,正是他前世研读三国时最为钦佩的"第一毒士"。贾诩从容道:"闻王爷用兵如神,年内扫平异族;如今诛董卓、扶汉室,实乃真英雄。然董卓已毁朝廷根基,新帝年幼无能,贾某愿效忠明主。"

  原来刘玄早就派人监视贾诩动向。自其献策令曹操收编黄巾军后,便消声匿迹。刘玄原以为他会如史书记载般投奔曹操,未料竟在洛阳蛰伏至今,更添几分欣赏。

  贾诩堪称三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能够在乱世中既翻云覆雨又得以善终,实属难得。

  他不仅料事如神,更令人惊叹的是对危险的天生敏锐。比如他向董卓献计对抗曹操时,即便计划失败,仍能全身而退,这份洞察力确实可怕。

  刘玄暗自欣喜。虽然贾诩被称作"三国第一毒士",但他有个特点:一旦选择效忠,便绝无二心。贾诩择主的标准很简单——只看实力与前景。只要势力够强,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忠诚度。

  "久闻文和大名,当年献计对付曹操的计策确实精妙,虽未成功却非你之过。"刘玄边说边朝宫门走去。

  贾诩暗自心惊,看来刘玄在朝中耳目众多,对朝堂动静了如指掌。

  "文和惭愧。"

  "可愿与我一同押解董卓游街洛阳?"临近宫门,刘玄突然发问。

  贾诩顿时会意。此举一箭双雕:既能洗白自己参与匡扶汉室的名声,又能向天下宣告他已是刘玄的人。如此一来,除非刘玄失势,否则他再难改投他人。

  "此乃文和之幸,愿随主公前往。"贾诩毫不迟疑地应允。

  此刻平城门大开,董卓正困在囚车中,四周是数百名精锐骑兵押送。看到刘玄出现,董卓仿佛抓住救命稻草,高声喊道:"放了我!我让城外数十万西凉军停止攻城!你可以安稳做皇帝,只要保我富贵,我的大军都归你调遣!"

  夜幕低垂,刘玄目光掠过喋喋不休的董卓,视线停在贾诩身上,胯下战马已悄然前行。

  董卓见无人应答,又见昔日谋士与刘玄并肩,顿时睚眦欲裂。粗鄙咒骂声如狂犬吠日,而刘玄唇边始终噙着冷笑——谁比他更懂贾诩?

  洛阳百姓晨曦时分便目睹刘玄押解董卓游街的布告。积压的怒火终于喷薄而出,尽管许多人仍难以置信。当透过门缝看见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暴君瘫如烂泥时……

  无数人涌 ** ,碎石如雨点砸向囚车。往日连烂菜叶都成奢望的复仇,此刻仍难消心头之恨。当怨气化作震天呐喊,满城皆呼"刘玄"之名。

  银甲白马的青年将领,宛若天神临凡。多少闺阁少女凭栏远眺,将英雄模样刻进芳心。

  南门刑场早已就绪。赤血军将董卓按在断头台上,那双充血的眼睛仍在仇视着台下众生。暴君至死都想不通,自己竟会命丧蝼蚁之手。

  刘玄立于侧,长槊寒光凛冽:"凡戕害我大汉子民者——"话音未落,锋刃已划破暮色。

  喷溅的鲜血映红百姓狂热的面容。那些被铁骑踏碎的哭喊、被强夺的清白,终于在这一刻得到祭奠。

  洛阳城的街巷里,谁没瞧见过血染青石的景象?百姓们对刀光血影早已麻木。

  此刻站在他们面前的刘玄,正是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人。这个被朝廷打成反贼的男人,一番慷慨陈词令众人心潮澎湃——"王侯将相皆可杀",何等豪迈气概!

  在平民眼中,刘玄比那些整日谄媚董卓的朝臣强上百倍。正当百姓为刘玄欢呼时,西凉铁骑再度包围了擂台。

  一名骑兵扯着嗓子宣读圣旨:"奉天子诏,逆贼刘玄虽诛杀恶徒,然朝堂之上蔑视君威,借剿贼负伤为由拒不跪拜。今命西凉军即刻缉拿归案!"

  诏令宣读完毕,满城哗然。百姓们胸口堵着说不出的憋屈——他们想不明白,这样的英雄怎就成了反贼?

  个中缘由,天子刘宏自然难以启齿。当初刘玄斩杀张让时,吓得这位九五之尊躲在龙椅后瑟瑟发抖的丑态,岂能公告天下?

  朝廷只说刘玄怀有反心,却拿不出真凭实据。即便他在玄菟建国,对百姓而言又如何?可曾强征暴敛?可曾拆人骨肉?反倒是异族闻风丧胆。

  在平民看来,刘玄据地称王后,自己的日子照样安稳。可如今这道圣旨,却让受过董卓荼毒的百姓心如刀绞——今日集市不见纵马伤人的铁骑,家门不被乱兵叩响,全赖此人。如此功臣竟成反贼,莫非庙堂之上尽是盲聋之徒?

  百姓敢怒不敢言,这是要掉脑袋的大罪。即便豁出性命,也救不了刘玄分毫。

  朝堂积威甚重,阴影岂是轻易能消?

  望着刘玄被押解而去,许多人的眼底泛起血色。满腔愤懑无处发泄,终究人微言轻。

  贾诩冷眼旁观这场拙劣的把戏,随后跟着被擒的刘玄,一同进了所谓的大牢。

  囚车驶入皇宫,刘玄迈步而出,忍不住低声咒骂:"都怪小邓子这馊主意,跟董卓死前那套简直一般无二!"

  贾诩见刘玄面色不豫,笑着打趣:"主公能屈能伸,真乃当世豪杰......"

  刘玄狠狠瞪了贾诩一眼,带着他往谷门方向走去。"文和,登基就差最后一步,需要你助我。"

  贾诩跟在后面,略作思索便道:"主公可是要我将扣下的圣旨传给李傕郭汜,诱他们攻打洛阳?"

  刘玄心头一震,没想到贾诩竟知圣旨被截之事。昨夜他已将洛阳清洗干净,虽未及将西凉军尽数转化为黑湮军,但城中残存的西凉军已尽数归顺。

  四门紧闭,守军皆是自己人。刘协派去传旨的蠢材,早被拦了下来。原本还在思量如何对付城外西凉军,今早贾诩的出现,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正是此人挑动李郭之乱,逼死了王允。

  "文和果然神机妙算!"刘玄由衷赞叹,"不过此次游说李傕郭汜攻城,须得拖延三日。"

  我帮你

  洛阳战略

  "待我军完成整训,辽西援军抵达后,方可降低战损。"刘玄沉声道。

  贾诩微微颔首,陷入沉思。"主公,称帝大业已近在咫尺。李某只需游说即可,那城外的李傕、郭汜之流倒容易应付。"

  "毕竟我原是董卓幕僚,他们对我所言必不疑心。只是..."贾诩略作停顿,"主公此番是要引敌军入城烧杀,还是仅在城外佯攻?"

  刘玄闻言一怔,暗叹毒士果真名不虚传。若依贾诩所言,让西凉军趁机洗劫洛阳,既能彰显自己护国之功,又可震慑朝野。届时待关羽、郭嘉率赤血军驰援,虽可确保自身安危,但百姓必将遭殃。

  踱步间,刘玄眼中闪过挣扎。半晌方道:"就止于城外吧。如今天下群雄并起,异族进犯,纵使我名正言顺登基,也难逃诸侯讨伐。当前只需暂时笼络朝中贤能即可。"

  贾诩躬身道:"主公英明,文和愧不敢当。"

  不久,经刻意修改的圣旨终于从城中传出。

  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朱砂印记赫然重现。

  都城诏书抵达后,三位戍边将领齐集南门大营。

  李傕、郭汜二人神色阴郁,两名莽夫正商议对策。另一名副将资历尚浅,只得在帐外候命。

  李傕恶狠狠咒骂:"刘协这狼崽子竟勾结刘玄害死相国!早该废了那小儿,扶相国登基!如今祸事临头,你我该如何自处?"

  郭汜捻须沉吟:"归降诏书倒是体面。咱们毕竟跟着相国造过反,日后仍可驻守洛阳,照旧搜刮民脂..."

  二人虽这般计议,心头却萦绕着莫名不安。

  帐外忽然传来讥诮之声:"二位若降,必死无疑。"

  "什么人!"两位将领同时暴喝。

  只见贾诩带着陈伟与一名赤甲精兵掀帐而入。谋士拂袖轻笑:"几日未见,将军竟不识贾文和了?"

  李傕斜眼冷哼:"原来是董相军师。怎么,如今成了丧家之犬?"郭汜却警觉追问:"城门 ** ,先生如何出城?方才所言究竟何意?"

  贾诩自顾自掸去衣袖尘埃,悠然入座:"董相既殁,城外大军唯二位马首是瞻。可知刘协招安的真意?"

  郭汜拍案大笑:"自然是畏惧我西凉雄师!"

  谋士眼中精光一闪:"其一为惧,其二却是要借刀 ** 。"

  自打刘玄入京后,洛阳城里的西凉军便被尽数肃清。

  末了竟要倾尽全军之力才诛杀董卓,生擒吕布,眼下刘玄与刘协都急需兵力补充。

  待众将归顺后,刘协定会从城外调回五万驻军。

  如此一来,城外驻军仅剩数万之众。

  二位将军的势力将大不如前,岂能再如往日般横行无忌?

  昔日董相之所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全仗二十万西凉雄师驻守京畿。

  郭汜梗着脖子道:"怎会削弱?咱派去的兵只听咱的号令,进城后照样能挟持刘协!"

  贾诩面色渐沉,与这些莽夫周旋实在令人头痛。

  郭将军若将五万兵马送入洛阳,只怕事与愿违。

  届时刘协只需命你二人继续驻守城外,这五万西凉军自然改弦更张。

  如今天下动荡,西凉旧部不过数万,余者皆是饥民应募。

  这些士卒入城后,刘协不仅能让其温饱无虞......

  更能名正言顺赐官授爵,将军如何确保部众始终效忠?

  李傕郭汜哑口无言,暗自思忖连自己都可能倒戈。

  抗旨不遵?可洛阳乃帝都,城防非比寻常......

  京师城墙高厚远超寻常,城门更是固若金汤。

  城外十三万西凉军若攻城不下,我等连立足之地都将丧失。

  贾诩缓声道:"二位将军莫急,此来正是为献上保命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