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成熟时,鲍信修书召曹操返城执掌兖州牧印。
曹操归城当日,鲍信亲赴十里郊外相迎。
一见曹操身影,鲍信当即抱拳单膝跪地。
"当今天下群雄,独曹公兼具匡扶汉室之胸襟与力挽狂澜之伟略。"
"其余诸侯虽兵强马壮,然终因才略不足,难逃败亡结局。"
"鲍信愿执鞭坠镫,效犬马之劳。"
曹操闻言神色动容,急跃下马相扶,念及鲍信素来倾力相助,更似能洞悉自己宏图大志,不禁感慨万千。
"允诚兄何须如此,曹某屡蒙厚恩,实乃命中之幸。愿与兄共襄盛举。"
入城途中,鲍信详述兖州局势:
"当今兖州八郡中,东郡、济北、陈留三郡皆心向明公。泰山郡守应劭亦表支持。任城郡守虽战殁,其属地亦可归入明公麾下。"
"然济阴、山阳、东平三郡尚未归心。济阴太守出身将门,素轻刘岱之能,现持观望之态。"
"山阳袁遗原本应允,突接袁绍密函后竟翻然变卦。"
"东平太守乃刘岱死忠,公然反对明公接任。"
"其余豪族皆随本郡太守之风。"
曹操闻言陷入沉思:济阴武夫不足为虑,袁绍从中作梗却需防备。
"用如此卑劣伎俩,果然还是当年那个妒贤嫉能、优柔寡断的袁本初。"
"至于剩下的东平太守,不配合也无妨,只要不搅乱州郡事务,不在危急时刻兴风作浪,留着他在世间扮演忠义角色又有何妨。"
曹操语气平淡:"允诚你已竭尽全力,余下三郡不足为虑,诚心相待即可。若仍不识抬举,届时铲除便是。"
曹操起身在厅中踱步,其实要解决三郡反对之声,只需做一件事就能化解。
"出兵青州大破黄巾,赢得民心所向,届时整个兖州民意尽归。"
"若攻克成功,更能占据青州疆域,收编降卒扩充我军,增强整体战力。"
"届时后方反对的三郡太守,再没理由与我作对。"
"即便不支持我担任兖州牧,也不敢做出损害兖州利益之举。"
"若仍执迷不悟行不义之事,那时我军前方无忧,铲除他们易如反掌。"
"大汉东部尽归我曹操掌控,届时奉天子诏令,召集诸侯讨伐董卓,我曹某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鲍信听罢,顿觉豪情万丈,未料曹操目光如此长远。
初入兖州便已破局谋篇,为宏图霸业谋划下一步,不禁对曹操更加敬服。
鲍信起身附和:"主公此计乃一石三鸟之策,允诚钦佩!"
"只待主公示下,我即刻调遣济北兵马前来助阵。"
荀彧在一旁略显忧虑却未出声,暗自思忖:
"青州黄巾虽号称十万之众,却不懂战阵,装备简陋,战力远逊朝廷正规军。"
"加上济北相鲍信援军,我军正规部队足有五万,另有四万黄巾降卒。"
"单凭兵力优势,要击溃青州黄巾叛军,胜算颇大。"
曹操所忧虑的,不过是黄巾余孽与盘踞冀州边界的黑山匪暗中勾结。
若两股流寇合兵,聚众将逾二十万。届时明公虽拥九万之师,纵使皆为朝廷经制之兵,恐亦难逃败绩。
然细察战事,无论是先前击退黑山军,抑或近日驱逐黄巾残部,其间皆见黑山匪影出没。
黑山贼折损颇重,而黄巾军战术散乱不成章法,二者合流之机不过十之一二。
唯恐天不遂人愿...
荀彧虽心存隐忧,然观曹公神色决然,便知此番进谏徒劳,亦不宜再谏。
一则此乃未定之数,若他日证实两寇未尝联手,便是妄言之过。
二则兖州确需拓展疆土以开新局。
曹公继任兖州牧,非奉天子明诏,乃顺势而为。故难以强收各郡兵权,虽居州牧之尊,实掌精锐不过五万。
较之他州牧守,尚不及半数。其余四万受降黄巾,未经操练,岂能比肩大汉王师。
若得青州,俘获十万之众,择其丁壮编入行伍,则明公霸业可期。
届时冀州边境十余万黑山贼,或遁入冀州,或为我所并,皆不足虑。
如此则由郡守之位,一跃而跻身天下雄主之列,号令兖州全军亦在指掌之间。此等宏图,孰能不动心?
若明公早存此念,强谏非但无益,反招嫌隙。为谋臣者,当知进退之
这次行动背后有重大利益考量,即便失利也有退路。百姓固然受苦,但曹操的实力不会动摇。
身为主将,若事事都依谋士之言,曹操的威信何存?
不如暂且观望。若遇险情,再为曹操谋划脱身之策也不迟。
曹操并非莽夫,并未贸然下令进攻,而是展开兖州地形图详细分析。
"围剿黄巾乱军必须速战速决,出手就要彻底击溃。"
"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百姓临时凑成的乌合之众。"
"若遭重创必定军心涣散。"
"青州黄巾号称十余万之众,兵力几倍于我。"
"此战若不以气势压人,恐难避免重大伤亡。"
"以少胜多需借地利,设伏兵。"
"从寿光之战可见,黄巾军缺乏训练调度混乱。"
"他们装备简陋粮草匮乏,全仗人多势众。"
"必须实地勘察地形,才能一举击破。"
曹操这番分析令鲍信、荀彧频频颔首,尤其荀彧深感欣慰。
鲍信按捺不住,起身就要亲自领兵侦察地形。
"且慢!我与你同去,也好实地商讨战术。"
曹操起身相随。此战关乎他能否剿灭兖州二十余万叛军,奠定一方霸主地位,必须万无一失。
鲍信的谋士急忙劝阻:"二位都是三军统帅,不宜亲身犯险。"
鲍信不以为意。
"无妨。斥候已探查过,兖州东北五十里内无敌军主力。"
"我济北国与青州接壤,随时掌握敌军动向。小股乱匪根本不足为惧......"
离开寿张城后,曹操与鲍信各率千余轻骑兵出发。
沿途所见多是荒芜村落,偶遇设防的城邑,也是全民戒备。
鲍信长叹一声:
"兖州百姓与青州黄巾、黑山贼寇本是同根生,何苦自相残杀!"
曹操闻言面色微沉,却非对鲍信不满。
"我在洛阳为官多年,眼见朝堂腐朽。那些公卿大臣终日空谈,遇事只会叹息。"
"更可恨的是,他们身为汉臣却明争暗斗。"
"为争权势不惜献祭上万条性命给董卓,与那些叛贼有何区别?"
鲍信闻言心有戚戚。
"主公,此番查勘地形归来,必要引荐一人。此人虽性情孤傲,却有大才。"
"姓毛名玠,陈留平丘人。战乱初起时曾投奔刘表,见其不堪便离去。"
"虽貌不惊人,却胸藏韬略。自称未遇明主,宁可不言。"
"平日虽好发高论,但行事缜密。许多权贵厌恶其傲骨,欲除之而后快。"
"却总被他巧妙周旋,始终奈何不得。"
"此等大贤隐居市井,不为明主效力,实在可惜。"
曹操暗忖:区区县令,能在乱世保全自身已属难得,更兼声名远播,必是真才实学。
正当曹操回应鲍信时,目光被眼前地形吸引。
这一带丘壑纵横,与兖州西部的东郡地貌迥异。
"主公先前从侧翼进兵青州,那边多是平原。"
"若从兖州东平郡进发,则需穿越山地平原交界处。"
"尤其是济北国与青州接壤之地,重峦叠嶂。"
"最宜藏兵匿众,纵有数万之众隐于其中,若不细察也难以发觉。可惜地处青州境内......"
正说话间,鲍信突然眼前一亮:"主公,此处地形甚妙!"
(曹操顺着鲍信的视线望去。
群山环绕间,地势如碗状凹陷,若不登高远眺绝难发觉。
谷底乱石嶙峋,沟壑纵横,车马难行。
辎重粮草更无法输送,加之视野一览无余,连半片树林也无。
黄巾贼寇不知兵,若以青州边境为饵,诈败诱敌至此......
叛军必择此道攻兖州,届时伏兵尽出,可歼敌数万。
曹操抚掌而笑:"天赐险地不用,刘岱竟与之正面交锋,当真庸才......"
话音未落,鲍信忽然眯起眼睛——对面山脊闪过一个黄包头的身影。
鲍信拨转马头,反手取弓搭箭,箭镞泛着寒光。
弓如满月刹那,箭似流星破空。
待曹操看清那探马斥候时,箭矢已贯穿对方咽喉。
亲兵们连声喝彩,曹操眼中亦闪过赞许。
喝彩声惊动埋伏,山坡骤然杀出上百黄巾贼寇。
鲍信高呼一声,千余精骑紧随其后冲阵而出。
乱石滩上战马趔趄,大半骑兵纷纷下马步战。
唯鲍信单骑突进,刀光如练,所过之处血雨纷飞。
不过几个冲锋,百余贼寇尽数毙命。
曹操望着远处浴血的鲍信,非但未露喜色,反皱眉沉吟:
"黄巾贼出现在兖州尚在情理,但潜伏荒山既不劫掠,究竟意欲何为?"
突然他瞳孔骤缩,急令亲兵:"速唤鲍将军回撤!"
(
血色残阳下,鲍信率部全歼百余敌寇后,密林中突然杀出数百伏兵。这位悍将毫无惧色,麾下千名精锐及时赶到,皆是能征善战之士。
这支铁血之师剿杀黄巾匪众如刀劈腐竹,鲍信亲率亲卫向东北方向疾驰突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敌军在其眼中不过蝼蚁。但见他在敌阵中纵横捭阖,杀得敌军丢盔弃甲。
时兖州遍地疮痍,百姓饱受匪患之苦。曹操忽见山涧埋伏的数千敌军,当即亲率兵马赶往洼地,欲召回深陷敌阵的鲍信。然这位猛将已杀至极限,耳畔尽是厮杀哀嚎,哪还听得见后方呼唤。
当黄巾伏兵折损过半时,漫山遍野突然涌出无数头裹黄巾的贼寇。这些手持杂械的乌合之众瞬间将鲍信团团围困。目睹此景的曹操双目赤红,厉声喝令全军冲锋。
只见曹操身先士卒,剑锋所指之处血肉横飞。其麾下千名亲卫结阵冲锋,这些百战精锐武力超群,冲阵时如滚汤沃雪。虽折损数十人,但在万军丛中硬生生杀开血路——这些黄巾贼寇见曹军人少,竟妄想以人海战术阻挡铁骑。
曹军死战不退,敌兵却越聚越多。崎岖山道间,骑兵难以施展平原冲锋之势,速度渐缓。
刀光剑影中,曹操只觉臂如灌铅,四周尽是黄巾逆贼。将士们汗血交融,战袍尽染赤红。
数名亲卫急扯马缰:"主公安危系天下,请速突围!"
曹操目眦欲裂:"鲍将军何在?必救鲍信!"长剑换手,再斩数敌。
"073将军!"亲卫嘶吼,"若俱殁于此,谁来雪恨?"不由分说拽转马头。远处鲍信战处已寂然无声,曹操面如死灰,终随亲卫突围。
数百死士杀出血路。黄巾虽众,却无战阵,终被铁骑破围。当初三千精锐出寿张,此刻仅余血染征袍的百骑相随。
马蹄声碎,身后追兵不绝。幸得夏侯惇、荀彧遣兵接应。曹操入阵即坠马,英雄泪洒疆场。
曹操归城当日,鲍信亲赴十里郊外相迎。
一见曹操身影,鲍信当即抱拳单膝跪地。
"当今天下群雄,独曹公兼具匡扶汉室之胸襟与力挽狂澜之伟略。"
"其余诸侯虽兵强马壮,然终因才略不足,难逃败亡结局。"
"鲍信愿执鞭坠镫,效犬马之劳。"
曹操闻言神色动容,急跃下马相扶,念及鲍信素来倾力相助,更似能洞悉自己宏图大志,不禁感慨万千。
"允诚兄何须如此,曹某屡蒙厚恩,实乃命中之幸。愿与兄共襄盛举。"
入城途中,鲍信详述兖州局势:
"当今兖州八郡中,东郡、济北、陈留三郡皆心向明公。泰山郡守应劭亦表支持。任城郡守虽战殁,其属地亦可归入明公麾下。"
"然济阴、山阳、东平三郡尚未归心。济阴太守出身将门,素轻刘岱之能,现持观望之态。"
"山阳袁遗原本应允,突接袁绍密函后竟翻然变卦。"
"东平太守乃刘岱死忠,公然反对明公接任。"
"其余豪族皆随本郡太守之风。"
曹操闻言陷入沉思:济阴武夫不足为虑,袁绍从中作梗却需防备。
"用如此卑劣伎俩,果然还是当年那个妒贤嫉能、优柔寡断的袁本初。"
"至于剩下的东平太守,不配合也无妨,只要不搅乱州郡事务,不在危急时刻兴风作浪,留着他在世间扮演忠义角色又有何妨。"
曹操语气平淡:"允诚你已竭尽全力,余下三郡不足为虑,诚心相待即可。若仍不识抬举,届时铲除便是。"
曹操起身在厅中踱步,其实要解决三郡反对之声,只需做一件事就能化解。
"出兵青州大破黄巾,赢得民心所向,届时整个兖州民意尽归。"
"若攻克成功,更能占据青州疆域,收编降卒扩充我军,增强整体战力。"
"届时后方反对的三郡太守,再没理由与我作对。"
"即便不支持我担任兖州牧,也不敢做出损害兖州利益之举。"
"若仍执迷不悟行不义之事,那时我军前方无忧,铲除他们易如反掌。"
"大汉东部尽归我曹操掌控,届时奉天子诏令,召集诸侯讨伐董卓,我曹某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鲍信听罢,顿觉豪情万丈,未料曹操目光如此长远。
初入兖州便已破局谋篇,为宏图霸业谋划下一步,不禁对曹操更加敬服。
鲍信起身附和:"主公此计乃一石三鸟之策,允诚钦佩!"
"只待主公示下,我即刻调遣济北兵马前来助阵。"
荀彧在一旁略显忧虑却未出声,暗自思忖:
"青州黄巾虽号称十万之众,却不懂战阵,装备简陋,战力远逊朝廷正规军。"
"加上济北相鲍信援军,我军正规部队足有五万,另有四万黄巾降卒。"
"单凭兵力优势,要击溃青州黄巾叛军,胜算颇大。"
曹操所忧虑的,不过是黄巾余孽与盘踞冀州边界的黑山匪暗中勾结。
若两股流寇合兵,聚众将逾二十万。届时明公虽拥九万之师,纵使皆为朝廷经制之兵,恐亦难逃败绩。
然细察战事,无论是先前击退黑山军,抑或近日驱逐黄巾残部,其间皆见黑山匪影出没。
黑山贼折损颇重,而黄巾军战术散乱不成章法,二者合流之机不过十之一二。
唯恐天不遂人愿...
荀彧虽心存隐忧,然观曹公神色决然,便知此番进谏徒劳,亦不宜再谏。
一则此乃未定之数,若他日证实两寇未尝联手,便是妄言之过。
二则兖州确需拓展疆土以开新局。
曹公继任兖州牧,非奉天子明诏,乃顺势而为。故难以强收各郡兵权,虽居州牧之尊,实掌精锐不过五万。
较之他州牧守,尚不及半数。其余四万受降黄巾,未经操练,岂能比肩大汉王师。
若得青州,俘获十万之众,择其丁壮编入行伍,则明公霸业可期。
届时冀州边境十余万黑山贼,或遁入冀州,或为我所并,皆不足虑。
如此则由郡守之位,一跃而跻身天下雄主之列,号令兖州全军亦在指掌之间。此等宏图,孰能不动心?
若明公早存此念,强谏非但无益,反招嫌隙。为谋臣者,当知进退之
这次行动背后有重大利益考量,即便失利也有退路。百姓固然受苦,但曹操的实力不会动摇。
身为主将,若事事都依谋士之言,曹操的威信何存?
不如暂且观望。若遇险情,再为曹操谋划脱身之策也不迟。
曹操并非莽夫,并未贸然下令进攻,而是展开兖州地形图详细分析。
"围剿黄巾乱军必须速战速决,出手就要彻底击溃。"
"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百姓临时凑成的乌合之众。"
"若遭重创必定军心涣散。"
"青州黄巾号称十余万之众,兵力几倍于我。"
"此战若不以气势压人,恐难避免重大伤亡。"
"以少胜多需借地利,设伏兵。"
"从寿光之战可见,黄巾军缺乏训练调度混乱。"
"他们装备简陋粮草匮乏,全仗人多势众。"
"必须实地勘察地形,才能一举击破。"
曹操这番分析令鲍信、荀彧频频颔首,尤其荀彧深感欣慰。
鲍信按捺不住,起身就要亲自领兵侦察地形。
"且慢!我与你同去,也好实地商讨战术。"
曹操起身相随。此战关乎他能否剿灭兖州二十余万叛军,奠定一方霸主地位,必须万无一失。
鲍信的谋士急忙劝阻:"二位都是三军统帅,不宜亲身犯险。"
鲍信不以为意。
"无妨。斥候已探查过,兖州东北五十里内无敌军主力。"
"我济北国与青州接壤,随时掌握敌军动向。小股乱匪根本不足为惧......"
离开寿张城后,曹操与鲍信各率千余轻骑兵出发。
沿途所见多是荒芜村落,偶遇设防的城邑,也是全民戒备。
鲍信长叹一声:
"兖州百姓与青州黄巾、黑山贼寇本是同根生,何苦自相残杀!"
曹操闻言面色微沉,却非对鲍信不满。
"我在洛阳为官多年,眼见朝堂腐朽。那些公卿大臣终日空谈,遇事只会叹息。"
"更可恨的是,他们身为汉臣却明争暗斗。"
"为争权势不惜献祭上万条性命给董卓,与那些叛贼有何区别?"
鲍信闻言心有戚戚。
"主公,此番查勘地形归来,必要引荐一人。此人虽性情孤傲,却有大才。"
"姓毛名玠,陈留平丘人。战乱初起时曾投奔刘表,见其不堪便离去。"
"虽貌不惊人,却胸藏韬略。自称未遇明主,宁可不言。"
"平日虽好发高论,但行事缜密。许多权贵厌恶其傲骨,欲除之而后快。"
"却总被他巧妙周旋,始终奈何不得。"
"此等大贤隐居市井,不为明主效力,实在可惜。"
曹操暗忖:区区县令,能在乱世保全自身已属难得,更兼声名远播,必是真才实学。
正当曹操回应鲍信时,目光被眼前地形吸引。
这一带丘壑纵横,与兖州西部的东郡地貌迥异。
"主公先前从侧翼进兵青州,那边多是平原。"
"若从兖州东平郡进发,则需穿越山地平原交界处。"
"尤其是济北国与青州接壤之地,重峦叠嶂。"
"最宜藏兵匿众,纵有数万之众隐于其中,若不细察也难以发觉。可惜地处青州境内......"
正说话间,鲍信突然眼前一亮:"主公,此处地形甚妙!"
(曹操顺着鲍信的视线望去。
群山环绕间,地势如碗状凹陷,若不登高远眺绝难发觉。
谷底乱石嶙峋,沟壑纵横,车马难行。
辎重粮草更无法输送,加之视野一览无余,连半片树林也无。
黄巾贼寇不知兵,若以青州边境为饵,诈败诱敌至此......
叛军必择此道攻兖州,届时伏兵尽出,可歼敌数万。
曹操抚掌而笑:"天赐险地不用,刘岱竟与之正面交锋,当真庸才......"
话音未落,鲍信忽然眯起眼睛——对面山脊闪过一个黄包头的身影。
鲍信拨转马头,反手取弓搭箭,箭镞泛着寒光。
弓如满月刹那,箭似流星破空。
待曹操看清那探马斥候时,箭矢已贯穿对方咽喉。
亲兵们连声喝彩,曹操眼中亦闪过赞许。
喝彩声惊动埋伏,山坡骤然杀出上百黄巾贼寇。
鲍信高呼一声,千余精骑紧随其后冲阵而出。
乱石滩上战马趔趄,大半骑兵纷纷下马步战。
唯鲍信单骑突进,刀光如练,所过之处血雨纷飞。
不过几个冲锋,百余贼寇尽数毙命。
曹操望着远处浴血的鲍信,非但未露喜色,反皱眉沉吟:
"黄巾贼出现在兖州尚在情理,但潜伏荒山既不劫掠,究竟意欲何为?"
突然他瞳孔骤缩,急令亲兵:"速唤鲍将军回撤!"
(
血色残阳下,鲍信率部全歼百余敌寇后,密林中突然杀出数百伏兵。这位悍将毫无惧色,麾下千名精锐及时赶到,皆是能征善战之士。
这支铁血之师剿杀黄巾匪众如刀劈腐竹,鲍信亲率亲卫向东北方向疾驰突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敌军在其眼中不过蝼蚁。但见他在敌阵中纵横捭阖,杀得敌军丢盔弃甲。
时兖州遍地疮痍,百姓饱受匪患之苦。曹操忽见山涧埋伏的数千敌军,当即亲率兵马赶往洼地,欲召回深陷敌阵的鲍信。然这位猛将已杀至极限,耳畔尽是厮杀哀嚎,哪还听得见后方呼唤。
当黄巾伏兵折损过半时,漫山遍野突然涌出无数头裹黄巾的贼寇。这些手持杂械的乌合之众瞬间将鲍信团团围困。目睹此景的曹操双目赤红,厉声喝令全军冲锋。
只见曹操身先士卒,剑锋所指之处血肉横飞。其麾下千名亲卫结阵冲锋,这些百战精锐武力超群,冲阵时如滚汤沃雪。虽折损数十人,但在万军丛中硬生生杀开血路——这些黄巾贼寇见曹军人少,竟妄想以人海战术阻挡铁骑。
曹军死战不退,敌兵却越聚越多。崎岖山道间,骑兵难以施展平原冲锋之势,速度渐缓。
刀光剑影中,曹操只觉臂如灌铅,四周尽是黄巾逆贼。将士们汗血交融,战袍尽染赤红。
数名亲卫急扯马缰:"主公安危系天下,请速突围!"
曹操目眦欲裂:"鲍将军何在?必救鲍信!"长剑换手,再斩数敌。
"073将军!"亲卫嘶吼,"若俱殁于此,谁来雪恨?"不由分说拽转马头。远处鲍信战处已寂然无声,曹操面如死灰,终随亲卫突围。
数百死士杀出血路。黄巾虽众,却无战阵,终被铁骑破围。当初三千精锐出寿张,此刻仅余血染征袍的百骑相随。
马蹄声碎,身后追兵不绝。幸得夏侯惇、荀彧遣兵接应。曹操入阵即坠马,英雄泪洒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