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三国:东汉战神,融合韩信闯天下》

  尉仇台盯着逼近的刘玄,森然下令:"全歼敌军,片甲不留。"

  他先前调兵绕行北城,非是畏惧赤血铁骑。实因城外数万溃兵阻隔了战场,既不利冲锋,又恐混入汉军细作。

  按尉仇台谋划,本该先歼灭赤血铁骑,再处置溃兵。岂料在敌军驱赶与恐惧驱使下,溃民竟疯狂冲垮了王城木栅门。

  此刻溃兵尽数逃往城内深处,反倒解了尉仇台后顾之忧。

  刘玄唇角挂着诡笑,挺枪直取尉仇台。三百赤血铁骑在林飞率领下如影随形,雪亮刀锋蓄满杀机。

  "放箭!"

  尉仇台一声令下,箭雨倾泻。同时命令步骑集结,准备冲锋。

  刘玄长枪翻飞,周身丈许箭矢尽数粉碎。铁骑们虽无精妙武技,却凭强悍武力将大刀舞成屏障。偶有漏网之箭射中甲胄,只闻金铁交鸣之声,纷纷坠地。

  城头战鼓骤响,血腥厮杀就此展开。

  血甲之上仅余零星白点。

  这些兵卒肤甲的防护之强,远超刘玄预想。

  区区小卒甲胄竟有如此防御,他身上那套白龙吟战衣又该何等坚固?

  尉血骑的铜墙铁壁令尉仇台眉心紧蹙。

  要对付这等铁骑,除非箭术通神能精准贯穿颈项要害,否则羽箭根本奈何不得他们。扶余箭手虽技高一筹,却仍未达神射之境。

  "步卒列阵!"

  城中不宜万马奔腾,尉仇台只得将重步兵层层压上。

  数千精锐结成扶余特有战阵,持着木栅铁盾缓步推进。这些王城卫军与先前步卒不同,他们举盾成墙,妄图将赤血铁骑困作瓮中之鳖。

  刘玄唇边掠过一抹狞笑,率铁骑如红电掠空。

  银枪翻飞间突入敌阵,周围敌兵应声栽倒。赤甲骑士挥动陌刀紧随其后,左右残敌尽数伏诛。整支骑队宛若赤红利刃,以刘玄为锋撕开扶余军阵。

  他们的眼中唯有一个目标——扶余王座上的尉仇台。

  望着这血腥突进,尉仇台面如死灰。

  此刻他终于知晓,为何这支骑兵被唤作"赤血魔骑"。

  这摧枯拉朽的攻势令人绝望,根本无人能迟滞其分毫。尤其那领军的骁将,**之勇简直骇人。周遭扶余士卒往往未及举刃,已被银枪洞穿咽喉。

  尉仇台心知,纵使车轮战终能耗尽敌军气力。

  奈何赤血魔骑锋镝直指王旗,这支血色洪流正向他奔涌而来,无人可阻其半步。

  《血骑破阵》

  "全军出击,截住他们!"尉迟仇台厉声喝令,王城卫队立即刀剑出鞘,将赤血铁骑团团围住。

  狭窄的街道限制了战场宽度,每次真正能与赤血铁骑交手的不过数十人,其余士兵只能在前排同袍倒下后补上缺口。对这支铁骑而言,敌军的数量优势毫无意义。

  人海战术的真正威胁在于持续消耗,但普通士兵怎知赤血骑兵的耐力远超常人?寻常二十武力的士卒体力仅两百,而他们每人都有四百点的惊人储备,更具备超乎寻常的恢复速度。要耗尽这样的体力,绝非易事。

  刘玄的长枪如蛟龙出海,每四次突刺必有一次触发击飞效果。被震飞的敌兵撞倒后方同袍,扶余军阵顿时大乱。副统领林飞则越战越勇,随着战斗持续,他的武力节节攀升,周身三尺无人能近。

  尽管陷入重围,赤血铁骑的推进速度只是稍缓,依然势不可挡地逼近尉迟仇台。这位扶余王侯此刻终于色变——万余大军竟拦不住三百铁骑?究竟是扶余衰微,还是这支汉军太过强悍?

  血色枪影中,刘玄冲破最后防线,直取尉迟仇台。"混账!"王侯咬牙驻马,他心知若弃城而逃,必定王位不保。如今唯有一搏。

  杀机四溢的战场上,赤血魔骑的魔王正面临生死抉择。

  若能斩下这魔头首级,颓势仍有转圜余地。

  赴死沙场总好过弃城潜逃——丢了王位不说,更要承受举国扶余子民的唾弃与骂名。

  "杀!"

  尉仇台既登扶余王位,一身武艺自是不凡。只见他铮然出刀,跃马扬鞭,刀锋裹着凛冽寒光破空而来。

  刘玄饶有兴味地打量着这位君主:"倒比那个草包将军强些。"

  "可惜......"话音未落,"无情冲锋"已然发动。战马长嘶声中,龙吟贯耳的枪势化作白色游龙,先碎弯刀,再透胸背。

  待风烟散尽,枪尖早穿透了尉仇台的心脏。那抹游龙虚影,赫然是凝练到极致的枪意。

  扶余王瞪大的双眼里凝固着惊恐。他至死都想不明白,为何有人敢在数万大军环伺下,于王城之中取他性命。

  "王上......死了?"

  这个念头在所有扶余人心中炸开。无论是厮杀中的将士,还是观望的百姓,都像被抽走了脊梁般呆立当场。

  刘玄将染血的长枪高举过顶,枪尖上挑着的尸首在风中摇晃。他鹰隼般的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与之对视。

  赤血铁骑在他身后列阵,安静地见证这必将载入史册的时刻。

  "记住这个名字——"刘玄的声音响彻云霄,"大汉玄菟侯,刘玄,刘天麒。此名当响彻百年。"

  以下为

  扶余将士呆立原地,眼睁睁望着刘玄率赤血铁骑挟持尉仇台残躯扬长而去。城内三万守军竟无人敢于阻拦。

  沉寂许久,扶余贵族方如梦初醒,急令大军追剿。待冲出城门,赤血红骑早已消失无踪。众贵族各自率领亲卫匆匆离去——老 ** 暴毙,少主简位居年幼,权力真空引发各方觊觎。未来岁月里,这个塞北王国必将陷入漫长的权力角逐。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角逐者在混战中都刻意回避了为尉仇台复仇的话题。那支来自玄菟郡的恐怖骑兵,已在每个扶余人心中烙下挥之不去的梦魇。通晓汉话的扶余人将刘玄的宣言准确传译,赤血骑兵的狰狞形象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此后经年,"玄菟侯"与"赤血魔骑"的威名足以令北疆部族闻风丧胆。

  七日后,凯旋之师载誉归来。高显城万人空巷,李火率二百赤血卫出城相迎。当那颗散发腐味的首级被掷于地上时,刘玄沉声令道:"将此颅悬于北门,祭我高显军民在天之灵。"

  李火接过命令,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振奋。

  主君仅率三百赤甲精骑,便孤军深入敌国腹地,竟将扶余王的头颅带回,这是何等惊人的壮举。

  可恨自己肩负守城之责,未能亲眼目睹这历史性的场景。

  街道两侧的百姓皆瞠目结舌——玄菟侯当真取了扶余王性命?

  区区三百三十三名铁骑,竟能在千军万马中突入王城,斩下敌酋首级?

  更令人称奇的是,出征将士无一折损,全员平安归来。

  这简直如同神话!

  "玄菟侯!玄菟侯!"

  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唯有如此,才能宣泄他们胸中翻涌的澎湃之情。

  往昔扶余贼寇屡犯边城, ** 放火恶行累累。

  高显子民早已恨之入骨。

  如今主君为百姓讨还血债,直捣黄龙取回仇敌首级。

  这才是他们的玄菟侯!

  犹记当年扶余铁骑肆虐之时,主君那句掷地有声的誓言:

  "朝廷不管你们,本侯来管!"

  今日玄菟侯用行动昭告全城:从今往后,高显由他守护。

  凡欺我百姓者,虽远必诛。

  这便是玄菟侯的承诺。

  自今日始,扶余再不足为惧。

  刘玄率军入城时,含笑向沿途百姓致意。

  赤甲将士们个个挺直腰杆,神采飞扬。

  此生得此一役,前数十载皆虚度矣。

  返府后,刘玄严令所有将士归家休整。

  自己则倒在锦榻之上,顷刻鼾声如雷。

  此番远征看似所向披靡,实则已耗尽众人全部心力。

  四十八

  然而受损的元气,却非一时半刻能够复原。

  征战不止消磨筋骨,亦会耗损神志心力。

  只是心神之力的耗散远比体魄缓慢,可一旦亏空,便极难在短时间内补足。

  若精力跌至十点以下,便会神志尽失陷入昏厥。

  赤血铁骑众将士的精力值,此刻皆徘徊于三十上下。

  距离那危险的界限,不过咫尺之遥。

  正因如此,刘玄在斩下扶余王首级后,当即率部撤离王城,疾驰返回高显。

  这支铁骑已无力再战。

  唯有刘玄因精力值远超常人,损耗尚不致命,却也感到倦意如潮。

  刚踏入侯府大门,他连座椅都未沾身,便径直倒卧床榻沉沉睡去。

  高显城的防务仍由李火全权掌管。

  这位将领深知主公与铁骑征战之艰辛,特遣三十名赤血卫戍守侯府,以防宵小趁机行刺。

  数日之间,扶余战报如野火般传遍九州。

  整个东汉朝野震动,天下军民无不瞠目。

  那位被皇帝放逐玄菟郡,任其自生自灭的庶长子玄菟侯——

  这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皇室弃子,竟创下如此惊世战功。

  仅凭三百三十三名铁骑,便击溃扶余数千大军,血洗四平城。

  更长驱直入敌 ** 城,于万军之中取扶余王首级而归。

  最令人骇然的是,这支铁骑竟毫发无伤全员生还。

  如此战绩堪称千古未有,注定青史留名。

  ......

  洛阳皇城承德殿

  晨雾未散,刘宏慵懒地打着哈欠:"众卿若无要事,今日便早些退朝罢。"

  北中郎将卢植执笏出列:"启禀陛下,幽州传来紧急军报。"

  “嗯?”

  刘宏的困意褪去几分,抬手按了按太阳穴:“公孙瓒又斩了几名胡人,还是郭勋上奏弹劾他了?”

  卢植答道:“陛下,都不是。此事与玄菟侯有关。”

  “刘玄?”刘宏眉头一皱,语气不耐,“他又闹出什么事了?”

  提及此子,他便心生烦躁。

  张让设计不成,先前刘玄擅杀高显城县令,本可借此处死他,却因卢植所呈奏折而未能如愿。

  他心底藏着一个绝不能宣之于口的隐秘——

  刘玄,并非他的血脉。

  那宫女酒后承宠,实则与禁军将领私通有孕。

  此事,他近日才知晓 ** 。

  盛怒之下,他秘密处死了宫女与那将领。

  临死前,宫女以公开秘密相胁,逼他封刘玄为侯,并遣将领心腹护送其就藩。

  堂堂天子竟被蒙蔽,替他人养子十余载。

  若传扬出去,岂非沦为千古笑柄?

  为保全颜面,他只得应允。

  这便是刘玄受封玄菟侯的缘由。

  但他暗中授意张让密谋除之。

  赴藩途中,张让派人假扮流寇,屡次截杀。

  护送将士尽数战死,所幸刘玄终抵封地。

  至今,张让仍不解天子为何执意除去皇长子。

  卢植等臣亦困惑,陛下何以突然将长子远遣苦寒边郡。

  宫闱私下传闻——

  天子独宠幼子刘协,迟迟不立储君,便是要为幼子铺路。

  关于这些流言,无论卢植等人是否相信,都必须表明反对立场。

  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着刘玄的利益。

  在他们看来,唯有皇长子刘玄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