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在营帐中毫不避讳地对袁绍发出讥笑,此举无疑会使袁绍声名扫地。
袁术确实有恃无恐,此番出征他率领近十万大军,却未损一兵一卒。
即便袁术当众讥笑又如何?难道各路诸侯还敢联手讨伐不成?若真如此,岂非坐实了反贼之名,反证刘玄才是天命所归?
"以军法处置?哈哈哈...袁本初莫非昏了头?此处乃是兖州陈留郡!"
"曹操何须你以军法处置?简直荒谬绝伦!原本不愿再提战败之事,"
"是顾及你袁本初的颜面,是顾全你盟主的体面。既然你如此不识抬举,"
"那曹某便与你说道说道!韩馥!谎报军情实乃首罪!"
曹操忽而收敛怒容,仿佛方才的争执从未发生,骤然对韩馥厉声呵斥。
韩馥险些从座椅上跌落,慌忙定神出列。
"曹孟德休要含血喷人!韩某何时谎报军情?莫不是要全军覆没了,反来寻我顶罪?"
曹操闻言纵声大笑,这又是一个不知好歹之徒,当即朝帐外士兵挥手示意。
不多时,几名万夫长与千夫长被带入帐中,皆是韩馥当日败走虎牢时侥幸生还的部属。
"韩将军应当认得这些士卒吧?都是你麾下败军之将?"
"尔等且将当日韩馥兵败详情道来。既然韩将军也不要颜面,曹某便替他撕个干净。"
曹操语调和缓地对韩馥及跪地士卒说道。
韩馥听得如此羞辱,竟不敢出言反驳。一则忌惮曹操势大,
更因见地上士卒怨毒眼神,心底渐生寒意,隐约察觉自己似乎遗忘了某些要事。
标题保留原格式,正文内容
营帐内众将肃立无声,虽都是统兵过万的大将,却都明 ** 情奏报的分寸。
"末将随韩馥将军攻虎牢关时..."一名校尉抱拳道,"原以为是寻常攻城战。可我军先锋尚未抵近城门,守军便突然开闸放水。"
"韩将军当即下令撤军,可那时骑兵阵列已在前方。"校尉声音发颤,"我等步兵刚转身,数万铁骑就踏着弟兄们的脊背溃逃..."
"大水淹没万余将士,铁蹄又踏死上万袍泽。"另一名偏将补充道,"直到冲上虎牢关两侧的旱地,韩将军才勒住马缰。"
话音未落,两侧高地突然万箭齐发。那箭雨竟能精准穿透百步外的逃兵,须臾间又折损数万。韩将军只得再次鸣金。
韩馥此刻面色煞白。虽知部将所言非虚,仍强辩道:"当时军情如火,换作诸公难道不会撤军?曹操以此诬我谎报军情,实属荒谬!"
他环视众诸侯,声音陡然提高:"所谓踩踏不过权宜之计,岂能算作军情?"
帐中诸将闻言骚动。原本就对曹操不满的诸侯们,此刻更觉韩馥言之有理。毕竟若换作自己,面对那古怪水阵,恐怕也会如此抉择。
天下各路豪强之中,竟有人为韩馥发声,只因看不惯曹孟德目中无人的姿态。
那个端坐陈留的主儿,身处兖州腹地,凭什么以天子名义讨伐刘玄?更可笑的是还要我等相助?
这分明是曹孟德在恫吓众人。可在座哪位不是割据一方的枭雄,岂会吃这套?
曹孟德闻言放声大笑,身后夏侯元让的手早已按在环首刀上。只要有人敢妄动——
这位独眼将军定会将其斩于刀下。在他眼中,什么忠义之士,不过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非是曹某讥讽诸位,尔等与圈养的家畜有何分别!"
帐中诸侯纷纷按剑而起。如此奇耻大辱,岂能善罢甘休?可当他们的手刚触到剑柄时——
夏侯元让周身已泛起血色罡气,威压之盛竟令整座军帐为之震颤。
正当众人惊骇于这位猛将的实力时,营外突然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那是曹孟德的十万雄师。声浪排山倒海,方才替韩馥说话的几位太守,额前已渗出冷汗。
他们不过统领数郡之地,麾下顶多万余兵马,如何能与曹孟德挥手即召的十万劲旅抗衡?此刻当真是进退维谷。
"诸位何不先将佩剑归鞘,听曹某说说为何要这般羞辱尔等?"
曹孟德对众人铁青的脸色视若无睹,自顾自地说道:
"曹某虽不才,却也分得清什么是战报,什么是梦呓。"
"说韩将军谎报军情,正是针对那些高地上的黑甲弓手。难道诸位没听见万夫长的陈述?"
"百步之外,箭无虚发。尔等是耳背还是心盲?谁的弓箭手能做到百步穿杨?"
"更何况是近万人都能做到?恕曹某见识浅薄,莫非诸位的部曲都已练就这般神技?"
"若并非如此,如此重要的军情,为何韩将军只字不提?"
韩馥面如死灰。方才为他撑腰的诸侯此刻噤若寒蝉。百步穿杨的弓箭手?
他们麾下确实豢养着些许,但最多不过百人,个个视若珍宝。
近万能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简直是天方夜谭。
曹操厉声道:"此事不算军情紧急?分明是虚报战况!若非韩馥隐匿不报,我军何至于未战先折十万精兵?此乃首败之罪!"
言毕,他再不看韩馥一眼。这等庸碌之辈死不足惜,亲手处置反倒污了佩剑。任其自生自灭便是,区区郡守之才偏要贪图高位......
蓦然转身,曹操鹰隼般的目光直刺袁绍,眼底寒芒乍现。
袁绍顿觉不妙。曹操所述与安插在其亲卫中的线报如出一辙——水闸机关尽毁后,联军未据高地,致使冲锋时遭虎牢关箭雨重创。纵使事实如此,被这般逼视仍令他恼羞成怒。
"曹孟德休得放肆!纵使韩馥有过,尔等既已攻上虎牢关为何撤军?"
听闻此言,曹操几欲发笑。如此急不可耐地自取其辱?当即雷霆怒喝:
"二败尽在盟主袁本初!优柔寡断,利令智昏!"
袁绍暴起拍案,戟指怒骂:"曹贼安敢如此狂妄?!"
话音未落,夏侯惇的朴刀已然出鞘。赤色刀罡裂空而至,将盟主席案一分为二。这位独目将军怒不可遏——此战非但徒劳无功,其弟夏侯渊至今昏迷,许褚、乐进等皆受重创。众将浴血奋战,袁绍却吝惜兵马致令战果尽丧,怎不叫人切齿?
虽存着斩杀之心,但碍于曹操严令,终只作威慑。
袁绍面如土色,颤声喝道:"曹...孟德...莫非欲与天下为敌?!"
见其狼狈之态,曹操唇边讥诮愈深。
"袁盟主,这是在恶意栽赃我曹操。当初可是你让我分析这场战役为何会失利。"
"请诸位安静聆听便是,何必拍案而起、拔剑相向?是否需要我即刻修书渤海,"
"调遣颜良、文丑二位将军星夜兼程前来护驾?"
袁绍闻听曹操此言,顿时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此番赴陈留会盟,并未携带心腹大将,
仅率十万士卒随行。曹操言下之意昭然若揭:若无河北双雄护持,袁绍难敌曹营任何一员猛将。
这位四世三公的贵胄终究惜命,眼见霸业初显,岂敢与亡命之徒争锋?想到若被匹夫所害,
荣华富贵皆成泡影,只得强压怒火颓然落座。在场诸侯虽多有愤懑,然兵微将寡者不敢造次,
老谋深算者更知此时不宜与曹氏交恶。
虽联军尚有四十万之众,但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真会同心抗曹?
无非虚与委蛇,但求自保罢了。此刻强出头者必遭记恨,须知曹操虽此战受创,
仍坐拥两州三十余万精锐。若其狂妄到举世皆敌,届时再联手剿灭不迟。
曹操自然不会愚蠢至此,他此番只为羞辱袁绍,报复当日背刺之仇。
"其二败在袁本初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玄德公屡次建言倾巢而出,"
"方可击溃刘玄玄甲军,破虎牢则大局可定。然袁盟主为一己之私,"
"刻意保存实力,拒发援兵,致使我军登上城头却后继无援。"
数十万大军付诸东流,岂是曹某之过?
"当日玄德献计,主张全力出击,而众人却将玄德所言视作玩笑。身为盟主,竟也如此轻率定夺,此乃袁绍之失。"
"曹某持天子诏书召集诸位共讨逆贼,原本推选盟主之时,以曹某为首理所应当。"
"然曹某深知,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先辈皆是有为之士。"
"想那袁本初乃袁氏嫡传,自幼锦衣玉食,府中幕僚尽是高人,想必必是贤明之主。"
"故将盟主之位相让,岂料袁绍竟如此庸碌无能,其号令所至,无不成败。"
"此等沽名钓誉之徒,岂配称袁氏血脉?简直辱没名门清誉!"
袁绍见曹操竟牵涉家世,登时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便要斥责。
此时袁公路突然越众而出,当庭直指袁绍:
"当初推举盟主之时,我便对袁本初心存疑虑。诸位皆被其表面光鲜所惑。"
"某与袁绍同出一门,深知其为人虚伪。事实正如孟德所言——"
"此人优柔寡断而又自私自利,更兼嫉贤妒能。借着袁氏名号享乐纵情,实乃无才无德之辈!"
"此番联军失利,非战之罪,实因我等皆被此人假象所蒙蔽......"
袁绍见胞弟竟与曹操联手攻讦,怒火中烧几欲失态。
袁术表面义愤填膺,实则暗自窃喜。
自幼受袁绍压制,今日终得良机当众羞辱。这般快意,较之战场取胜更甚。经此一事,袁氏年轻一辈中,唯己独尊矣。
曹操冷眼旁观袁氏兄弟内讧,不再多言。周遭诸侯亦作壁上观,无人为袁绍辩解。
袁绍百口莫辩,只得悻悻离席。
大帐重归寂静,当日附和袁绍嘲讽玄德之人,此刻亦心生悔意。
曹操虽未点名,但众人心知肚明,他们曾对刘备出言不逊。
此刻只觉得曹、 ** 人字字句句都在指桑骂槐,终于按捺不住质问:"曹孟德,说了半天你仍未解释,为何十万大军即将破城却突然撤兵?"
"正是!纵使袁绍、韩馥贻误军机,但你当时下令收兵就是重大失误!"众人附和道。
曹操环视帐中众人,冷笑道:"既然诸位仍不明白,曹某便指点一二。我与众将拼死摧毁两侧高地水闸,奈何两败俱伤未能夺取阵地。刘玄麾下猛将如云,连夏侯将军也只能与其中一人战平。若哪位不服,不妨先接夏侯将军一刀?生死各安天命!"
诸侯闻言噤若寒蝉。方才夏侯惇展露的实力,他们平生未见,甚至那还不是其全力。真要较量,怕是非死即残。这曹操果然睚眦必报,分明是要借机立威。
见众人哑口无言,曹操眼中讥诮更甚。本想就此了结会盟,偏有人不识趣要跳出来自取其辱。既然如此,不妨教他们认清自己几斤几两。
"我军虽摧毁水闸,但在不知韩馥谎报军情时,换作诸位谁敢不下令攻城?谁能料到敌军有百步穿杨的神射手?更可怕的是,若不进攻,敌军每轮齐射便要折损数千精锐。如此下去,三十万大军迟早要被射杀殆尽!"
战争策略不可偏差,强攻两翼山丘方能减少士兵无谓牺牲。
我军已调遣六万精兵分击两侧高地,据败退士卒回报:
敌军守军仅万余,我方兵力绰绰有余。
须知两翼地势狭长,三万军士已显拥挤,增兵反碍行军调度。
袁术确实有恃无恐,此番出征他率领近十万大军,却未损一兵一卒。
即便袁术当众讥笑又如何?难道各路诸侯还敢联手讨伐不成?若真如此,岂非坐实了反贼之名,反证刘玄才是天命所归?
"以军法处置?哈哈哈...袁本初莫非昏了头?此处乃是兖州陈留郡!"
"曹操何须你以军法处置?简直荒谬绝伦!原本不愿再提战败之事,"
"是顾及你袁本初的颜面,是顾全你盟主的体面。既然你如此不识抬举,"
"那曹某便与你说道说道!韩馥!谎报军情实乃首罪!"
曹操忽而收敛怒容,仿佛方才的争执从未发生,骤然对韩馥厉声呵斥。
韩馥险些从座椅上跌落,慌忙定神出列。
"曹孟德休要含血喷人!韩某何时谎报军情?莫不是要全军覆没了,反来寻我顶罪?"
曹操闻言纵声大笑,这又是一个不知好歹之徒,当即朝帐外士兵挥手示意。
不多时,几名万夫长与千夫长被带入帐中,皆是韩馥当日败走虎牢时侥幸生还的部属。
"韩将军应当认得这些士卒吧?都是你麾下败军之将?"
"尔等且将当日韩馥兵败详情道来。既然韩将军也不要颜面,曹某便替他撕个干净。"
曹操语调和缓地对韩馥及跪地士卒说道。
韩馥听得如此羞辱,竟不敢出言反驳。一则忌惮曹操势大,
更因见地上士卒怨毒眼神,心底渐生寒意,隐约察觉自己似乎遗忘了某些要事。
标题保留原格式,正文内容
营帐内众将肃立无声,虽都是统兵过万的大将,却都明 ** 情奏报的分寸。
"末将随韩馥将军攻虎牢关时..."一名校尉抱拳道,"原以为是寻常攻城战。可我军先锋尚未抵近城门,守军便突然开闸放水。"
"韩将军当即下令撤军,可那时骑兵阵列已在前方。"校尉声音发颤,"我等步兵刚转身,数万铁骑就踏着弟兄们的脊背溃逃..."
"大水淹没万余将士,铁蹄又踏死上万袍泽。"另一名偏将补充道,"直到冲上虎牢关两侧的旱地,韩将军才勒住马缰。"
话音未落,两侧高地突然万箭齐发。那箭雨竟能精准穿透百步外的逃兵,须臾间又折损数万。韩将军只得再次鸣金。
韩馥此刻面色煞白。虽知部将所言非虚,仍强辩道:"当时军情如火,换作诸公难道不会撤军?曹操以此诬我谎报军情,实属荒谬!"
他环视众诸侯,声音陡然提高:"所谓踩踏不过权宜之计,岂能算作军情?"
帐中诸将闻言骚动。原本就对曹操不满的诸侯们,此刻更觉韩馥言之有理。毕竟若换作自己,面对那古怪水阵,恐怕也会如此抉择。
天下各路豪强之中,竟有人为韩馥发声,只因看不惯曹孟德目中无人的姿态。
那个端坐陈留的主儿,身处兖州腹地,凭什么以天子名义讨伐刘玄?更可笑的是还要我等相助?
这分明是曹孟德在恫吓众人。可在座哪位不是割据一方的枭雄,岂会吃这套?
曹孟德闻言放声大笑,身后夏侯元让的手早已按在环首刀上。只要有人敢妄动——
这位独眼将军定会将其斩于刀下。在他眼中,什么忠义之士,不过是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非是曹某讥讽诸位,尔等与圈养的家畜有何分别!"
帐中诸侯纷纷按剑而起。如此奇耻大辱,岂能善罢甘休?可当他们的手刚触到剑柄时——
夏侯元让周身已泛起血色罡气,威压之盛竟令整座军帐为之震颤。
正当众人惊骇于这位猛将的实力时,营外突然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那是曹孟德的十万雄师。声浪排山倒海,方才替韩馥说话的几位太守,额前已渗出冷汗。
他们不过统领数郡之地,麾下顶多万余兵马,如何能与曹孟德挥手即召的十万劲旅抗衡?此刻当真是进退维谷。
"诸位何不先将佩剑归鞘,听曹某说说为何要这般羞辱尔等?"
曹孟德对众人铁青的脸色视若无睹,自顾自地说道:
"曹某虽不才,却也分得清什么是战报,什么是梦呓。"
"说韩将军谎报军情,正是针对那些高地上的黑甲弓手。难道诸位没听见万夫长的陈述?"
"百步之外,箭无虚发。尔等是耳背还是心盲?谁的弓箭手能做到百步穿杨?"
"更何况是近万人都能做到?恕曹某见识浅薄,莫非诸位的部曲都已练就这般神技?"
"若并非如此,如此重要的军情,为何韩将军只字不提?"
韩馥面如死灰。方才为他撑腰的诸侯此刻噤若寒蝉。百步穿杨的弓箭手?
他们麾下确实豢养着些许,但最多不过百人,个个视若珍宝。
近万能百发百中的神射手?简直是天方夜谭。
曹操厉声道:"此事不算军情紧急?分明是虚报战况!若非韩馥隐匿不报,我军何至于未战先折十万精兵?此乃首败之罪!"
言毕,他再不看韩馥一眼。这等庸碌之辈死不足惜,亲手处置反倒污了佩剑。任其自生自灭便是,区区郡守之才偏要贪图高位......
蓦然转身,曹操鹰隼般的目光直刺袁绍,眼底寒芒乍现。
袁绍顿觉不妙。曹操所述与安插在其亲卫中的线报如出一辙——水闸机关尽毁后,联军未据高地,致使冲锋时遭虎牢关箭雨重创。纵使事实如此,被这般逼视仍令他恼羞成怒。
"曹孟德休得放肆!纵使韩馥有过,尔等既已攻上虎牢关为何撤军?"
听闻此言,曹操几欲发笑。如此急不可耐地自取其辱?当即雷霆怒喝:
"二败尽在盟主袁本初!优柔寡断,利令智昏!"
袁绍暴起拍案,戟指怒骂:"曹贼安敢如此狂妄?!"
话音未落,夏侯惇的朴刀已然出鞘。赤色刀罡裂空而至,将盟主席案一分为二。这位独目将军怒不可遏——此战非但徒劳无功,其弟夏侯渊至今昏迷,许褚、乐进等皆受重创。众将浴血奋战,袁绍却吝惜兵马致令战果尽丧,怎不叫人切齿?
虽存着斩杀之心,但碍于曹操严令,终只作威慑。
袁绍面如土色,颤声喝道:"曹...孟德...莫非欲与天下为敌?!"
见其狼狈之态,曹操唇边讥诮愈深。
"袁盟主,这是在恶意栽赃我曹操。当初可是你让我分析这场战役为何会失利。"
"请诸位安静聆听便是,何必拍案而起、拔剑相向?是否需要我即刻修书渤海,"
"调遣颜良、文丑二位将军星夜兼程前来护驾?"
袁绍闻听曹操此言,顿时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此番赴陈留会盟,并未携带心腹大将,
仅率十万士卒随行。曹操言下之意昭然若揭:若无河北双雄护持,袁绍难敌曹营任何一员猛将。
这位四世三公的贵胄终究惜命,眼见霸业初显,岂敢与亡命之徒争锋?想到若被匹夫所害,
荣华富贵皆成泡影,只得强压怒火颓然落座。在场诸侯虽多有愤懑,然兵微将寡者不敢造次,
老谋深算者更知此时不宜与曹氏交恶。
虽联军尚有四十万之众,但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真会同心抗曹?
无非虚与委蛇,但求自保罢了。此刻强出头者必遭记恨,须知曹操虽此战受创,
仍坐拥两州三十余万精锐。若其狂妄到举世皆敌,届时再联手剿灭不迟。
曹操自然不会愚蠢至此,他此番只为羞辱袁绍,报复当日背刺之仇。
"其二败在袁本初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玄德公屡次建言倾巢而出,"
"方可击溃刘玄玄甲军,破虎牢则大局可定。然袁盟主为一己之私,"
"刻意保存实力,拒发援兵,致使我军登上城头却后继无援。"
数十万大军付诸东流,岂是曹某之过?
"当日玄德献计,主张全力出击,而众人却将玄德所言视作玩笑。身为盟主,竟也如此轻率定夺,此乃袁绍之失。"
"曹某持天子诏书召集诸位共讨逆贼,原本推选盟主之时,以曹某为首理所应当。"
"然曹某深知,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先辈皆是有为之士。"
"想那袁本初乃袁氏嫡传,自幼锦衣玉食,府中幕僚尽是高人,想必必是贤明之主。"
"故将盟主之位相让,岂料袁绍竟如此庸碌无能,其号令所至,无不成败。"
"此等沽名钓誉之徒,岂配称袁氏血脉?简直辱没名门清誉!"
袁绍见曹操竟牵涉家世,登时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便要斥责。
此时袁公路突然越众而出,当庭直指袁绍:
"当初推举盟主之时,我便对袁本初心存疑虑。诸位皆被其表面光鲜所惑。"
"某与袁绍同出一门,深知其为人虚伪。事实正如孟德所言——"
"此人优柔寡断而又自私自利,更兼嫉贤妒能。借着袁氏名号享乐纵情,实乃无才无德之辈!"
"此番联军失利,非战之罪,实因我等皆被此人假象所蒙蔽......"
袁绍见胞弟竟与曹操联手攻讦,怒火中烧几欲失态。
袁术表面义愤填膺,实则暗自窃喜。
自幼受袁绍压制,今日终得良机当众羞辱。这般快意,较之战场取胜更甚。经此一事,袁氏年轻一辈中,唯己独尊矣。
曹操冷眼旁观袁氏兄弟内讧,不再多言。周遭诸侯亦作壁上观,无人为袁绍辩解。
袁绍百口莫辩,只得悻悻离席。
大帐重归寂静,当日附和袁绍嘲讽玄德之人,此刻亦心生悔意。
曹操虽未点名,但众人心知肚明,他们曾对刘备出言不逊。
此刻只觉得曹、 ** 人字字句句都在指桑骂槐,终于按捺不住质问:"曹孟德,说了半天你仍未解释,为何十万大军即将破城却突然撤兵?"
"正是!纵使袁绍、韩馥贻误军机,但你当时下令收兵就是重大失误!"众人附和道。
曹操环视帐中众人,冷笑道:"既然诸位仍不明白,曹某便指点一二。我与众将拼死摧毁两侧高地水闸,奈何两败俱伤未能夺取阵地。刘玄麾下猛将如云,连夏侯将军也只能与其中一人战平。若哪位不服,不妨先接夏侯将军一刀?生死各安天命!"
诸侯闻言噤若寒蝉。方才夏侯惇展露的实力,他们平生未见,甚至那还不是其全力。真要较量,怕是非死即残。这曹操果然睚眦必报,分明是要借机立威。
见众人哑口无言,曹操眼中讥诮更甚。本想就此了结会盟,偏有人不识趣要跳出来自取其辱。既然如此,不妨教他们认清自己几斤几两。
"我军虽摧毁水闸,但在不知韩馥谎报军情时,换作诸位谁敢不下令攻城?谁能料到敌军有百步穿杨的神射手?更可怕的是,若不进攻,敌军每轮齐射便要折损数千精锐。如此下去,三十万大军迟早要被射杀殆尽!"
战争策略不可偏差,强攻两翼山丘方能减少士兵无谓牺牲。
我军已调遣六万精兵分击两侧高地,据败退士卒回报:
敌军守军仅万余,我方兵力绰绰有余。
须知两翼地势狭长,三万军士已显拥挤,增兵反碍行军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