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坚定地说道:
“皇爷爷,我想明白了!”
老爷子一脸错愕。
还未等他开口,
朱允熥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明的财政税收,不是小毛病,
而是有个大窟窿!
是所有人都在啃噬、都在吸血的窟窿!
他们——就是一群蛀虫!
吸的是大明百姓的血肉!”
字字如血,声声似刀。
朱允熥用前所未有、冷厉刺骨的语气,
像一把利刃,
直直 某些人的心口。
“朱允熥,皇爷爷和父亲都在,满朝文武也在,
你胡说什么!”
朱允炆在后面气得发狂。
朱允熥却根本不理他,
一步步向前,
直视着老爷子,
声音铿锵有力:
“皇爷爷!
大哥告诉我,
现在补救,
还来得及。
若是错过时机,朝中奸佞丛生,就再也无力回天!”
果然,
再次听到“大哥”二字,
老爷子猛地站了起来。
太子朱彪也控制不住,往前冲了几步才停住。
满朝文武早已失色。
“三皇孙又来了,又在胡说!”
“上次不也这样?”
“他又提他大哥……”
“是不是中邪了?”
“要不要传御医……”
“……”
“都给咱住口!”一声怒吼,
如虎啸山林,震慑全场。
百官顿时噤若寒蝉。
老爷子却已走下台阶,
直接来到朱允熥面前:
“继续说!
一句一句,给咱说清楚!”
朱允熥再也不想压抑心中的话,
他将方才所听所思,尽数道出:
“大哥告诉我三点!”
三点!
正与之前黄子澄所言隐隐呼应。
“第一:大明税粮征收程序太过繁琐,新粮旧粮、成色好坏,全由地方官一口断定!
他们说好就好,说坏就坏,就算有监察官员,在地方上也往往无能为力!
久而久之,积少成多,
光是运到京城的税粮,怕是要被刮去上百层油水!”
闻听此言,百官齐齐震动!
朱允熥所言非虚!
此事确曾发生。
洪武十八年,郭恒案中最大罪名,便是私吞浙西税粮。
本应四百多万石的粮食,最终只收上两百多万石,足足少了五成!
案发之后,朝廷彻查,结果触目惊心。
上至六部中的户部、礼部,下至浙东地区,近乎所有官员皆涉其中。
朋党勾结,骇人听闻。
贪污税粮累计高达两千七百多万石,简直匪夷所思。
不知多少正直官员遭害,多少百姓有苦难言!
当年郭恒一案,百 战兢兢。
洪武爷杀得人头滚滚,唯有百姓拍手称快……
然而,陛下执政多年也明白, 是杀不尽的。
今日斩了郭恒,明日又会有唐恒出现!
此刻,朱允熥的话勾起了百官心中最惨痛的记忆。
众人正欲劝解,却见皇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朱允熥,
厉声道:“他还说了什么?继续讲!接着给咱说!”
朱允熥沉声回应:“皇爷爷,大哥所言第二点,在于士族勾结。”
“他们先以不法手段强征百姓田粮,纳入自己名下,享受朝廷优待。”
“百姓纳粮越来越少,士族手中田地却越来越多。”
“若朝廷不加管制,终将重现元末之景——”
“天下良田尽归富户,百姓无地可耕,亲人无地可葬。”
“届时,天下百姓必群起反抗,将所有怒火……倾泻于朝廷之上!”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已吓得魂飞魄散。
这一点,历史早有明证——
它正是大明后期崩坏灭亡的主因之一!
其害之深,遗毒无穷!
“说!继续说!”
老爷子低首瞪目,似已预见某种可怕的未来。
他的神情冰冷,令满朝文武俱感恐惧。
唯有他的声音,如催命符般敲击着每一位官员与勋贵的心:
“第三点呢!全都给咱说出来!”
…………
…………
此刻,皇上的声音响彻朝堂。
从那冷冽的眼神便可看出——
若说之前黄子澄所言只是泛泛之谈,
无非老生常谈的“天下初定”、“四民之策”,
那么朱允熥今日所陈,才是真正振聋发聩!
不就是四个字。
大明安稳!
毕竟……
天下初定是事实,不可否认。
而四民政策,是陛下为了稳固大明基业、开垦荒地,所制定的最为有利的国策!
也无可更改!
到头来。
按黄子澄的说法,
百官讨论许久,结果却只是隔靴搔痒。
这,也正是解缙站出来怒斥黄子澄“胡说八道”,再加“自欺欺人”的原因!
但现在,
随着朱允熥接连提出两点,
明眼人都看得出,
这简直是拿着骨刀,直刺大明最深处、最痛、最隐晦之处。
第一点,
税粮征收过程繁琐,
有心人想从中捞油水,随便找个借口就能中饱私囊。
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已发生的郭恒案!
第二点,
那就更常见了。
土地兼并、 ,是每个末代王朝的征兆。
历史上的屡次记载,就是预兆!
而三皇孙朱允熥所言,
某种程度上,是将许多官员背地里做的“肮脏事”
全都摊在阳光下暴晒。
这怎能不让群臣惊慌?
又怎能不让陛下震怒?
当然,
若仔细观察,
必能发现陛下的语气,以及太子朱彪的动作,
都透出几分急切。
若非此时身在奉天殿,
恐怕父子二人早已让朱允熥全盘托出。
因为他们都明白,
这番话,
绝非朱允熥自己能想得出来,
而是那位……大哥!
……
“第三点……”
朱允熥语气也显得急促。
他回想起之前大哥给他讲的例子,
终于反应过来:
“皇爷爷!是商税!”
“准确地说,是皇爷爷特意降低商税、给予商人的恩惠,也被一些人以各种名目钻了空子!”
轰!
如果说之前的两点财政问题,
如同刀子刺进某些人的骨子里,
那现在,
简直如天雷轰顶。
但朱允熥已顾不上他们,
他语速飞快:
“商税!”
“洪武初年,皇爷爷虽定下四民政策,”
“将士、农、工、商分级,”
“也确定商人属贱籍,”
“但依朝廷本意,虽大力发展农业,却也不可过分轻视商业。”
“因此,最初的商税定为十税一!”
这些数据,是朱允熥等皇子皇孙在学堂必修的内容。
“可后来,商业市场未见起色,”
“皇爷爷又几次调整大明商税,”
“从十税一,到十五税一,再到二十税一、三十税一……”
“但至今,商税收入仍不及粮税的万分之一。”
说到这里,
朱允熥的话被人打断。
黄子澄迈步上前,
语气逼人:
“三皇孙!”
“前两点若说还有些道理,”
“这最后一点,就毫无道理了!”
“你可知,正因为商人贪得无厌,朝廷才将他们列为贱籍!”
“你可知商人常背弃信义,为谋利无所不为,甚至暗通敌国?正因如此,大明压制商人、约束商业,实为江山千秋着想!”
“至于商税,姑且算作朝廷赐予商人的恩惠。”
“总须留他们一条生路。”
“事实也证明,即便这样,商人也无足轻重。”
“甚至,‘商人’二字,本不配在这朝堂上提起。”
黄子澄话音稍顿,声如刀锋。
“而今,依三皇孙所言,莫非你要为商人抱不平?”
“你是想推翻我大明定下的四民之策?”
此言一出,百官纷纷附和,向着朱允熥高声斥责。
“三皇孙,臣也曾为您的老师,可近来课业又见荒废!”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堂堂大明皇孙,竟公然在朝堂上为商人说话!”
“简直是咄咄怪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朱允熥本就心中忐忑,被群臣连番质问,更显局促。
他面颊通红,满腔怒火却难以宣泄。
终于,一位大臣高声奏道:
“陛下,臣有本启奏——三皇孙所言三点,实属危言耸听!”
“此等言论出于他口,毫无实据,纯属凭空捏造!”
“万万不可轻信!”
听到这句话,朱允熥再也按捺不住。
他猛然大吼:
“这不是捏造!”
“大哥说过——”
“大明的商税,被人钻了空子!”
少年一声怒吼,声震殿宇,一时压住众臣。
朱允熥激动得双手发颤,面红耳赤。
“全都住口!”此时,皇上终于开口,“允熥,你只说——‘钻空子’是何意?”
朱允熥连忙答道:
“商人虽属贱籍,商税却实在太低!”
“二十税一,甚至三十税一,比粮税还轻。”
“皇爷爷本意,应是希望商人促进货物流转、维持市面繁荣。”
“可这极低的商税,反被某些世家大族利用……”
“他们蓄养门客,令其行商。”
“再暗中勾结,图谋财利!”
“商人虽身份低微,却可倚仗权贵。”
“时日一长,越来越多商人投靠士族门下,如忠犬般四处敛财。”
“他们虽身为商,实已近乎士!”
朱允熥越说越激动。
“试看前朝宋国,商税乃是岁入大宗,支撑其国用富足。”
“而今我大明商税,在某些人建议下一再压低。”
“可商贾之业,规模却愈发庞大。”
“长此以往,财富不入国库,反借朝廷税政之便,尽入私门!”
言至此处,朱允熥望向御座,声音渐沉:
“皇爷爷……”
“第三点,就是那虽不可见、却数额庞大的商税!”
“大哥说过……”
“若这三点始终不改,”
“那么,无论朝廷的策略多么完善,”
“大明只会日益贫困。”
“穷困到极致时,”
        “皇爷爷,我想明白了!”
老爷子一脸错愕。
还未等他开口,
朱允熥的声音再次响起:
“大明的财政税收,不是小毛病,
而是有个大窟窿!
是所有人都在啃噬、都在吸血的窟窿!
他们——就是一群蛀虫!
吸的是大明百姓的血肉!”
字字如血,声声似刀。
朱允熥用前所未有、冷厉刺骨的语气,
像一把利刃,
直直 某些人的心口。
“朱允熥,皇爷爷和父亲都在,满朝文武也在,
你胡说什么!”
朱允炆在后面气得发狂。
朱允熥却根本不理他,
一步步向前,
直视着老爷子,
声音铿锵有力:
“皇爷爷!
大哥告诉我,
现在补救,
还来得及。
若是错过时机,朝中奸佞丛生,就再也无力回天!”
果然,
再次听到“大哥”二字,
老爷子猛地站了起来。
太子朱彪也控制不住,往前冲了几步才停住。
满朝文武早已失色。
“三皇孙又来了,又在胡说!”
“上次不也这样?”
“他又提他大哥……”
“是不是中邪了?”
“要不要传御医……”
“……”
“都给咱住口!”一声怒吼,
如虎啸山林,震慑全场。
百官顿时噤若寒蝉。
老爷子却已走下台阶,
直接来到朱允熥面前:
“继续说!
一句一句,给咱说清楚!”
朱允熥再也不想压抑心中的话,
他将方才所听所思,尽数道出:
“大哥告诉我三点!”
三点!
正与之前黄子澄所言隐隐呼应。
“第一:大明税粮征收程序太过繁琐,新粮旧粮、成色好坏,全由地方官一口断定!
他们说好就好,说坏就坏,就算有监察官员,在地方上也往往无能为力!
久而久之,积少成多,
光是运到京城的税粮,怕是要被刮去上百层油水!”
闻听此言,百官齐齐震动!
朱允熥所言非虚!
此事确曾发生。
洪武十八年,郭恒案中最大罪名,便是私吞浙西税粮。
本应四百多万石的粮食,最终只收上两百多万石,足足少了五成!
案发之后,朝廷彻查,结果触目惊心。
上至六部中的户部、礼部,下至浙东地区,近乎所有官员皆涉其中。
朋党勾结,骇人听闻。
贪污税粮累计高达两千七百多万石,简直匪夷所思。
不知多少正直官员遭害,多少百姓有苦难言!
当年郭恒一案,百 战兢兢。
洪武爷杀得人头滚滚,唯有百姓拍手称快……
然而,陛下执政多年也明白, 是杀不尽的。
今日斩了郭恒,明日又会有唐恒出现!
此刻,朱允熥的话勾起了百官心中最惨痛的记忆。
众人正欲劝解,却见皇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朱允熥,
厉声道:“他还说了什么?继续讲!接着给咱说!”
朱允熥沉声回应:“皇爷爷,大哥所言第二点,在于士族勾结。”
“他们先以不法手段强征百姓田粮,纳入自己名下,享受朝廷优待。”
“百姓纳粮越来越少,士族手中田地却越来越多。”
“若朝廷不加管制,终将重现元末之景——”
“天下良田尽归富户,百姓无地可耕,亲人无地可葬。”
“届时,天下百姓必群起反抗,将所有怒火……倾泻于朝廷之上!”
此言一出,不少官员已吓得魂飞魄散。
这一点,历史早有明证——
它正是大明后期崩坏灭亡的主因之一!
其害之深,遗毒无穷!
“说!继续说!”
老爷子低首瞪目,似已预见某种可怕的未来。
他的神情冰冷,令满朝文武俱感恐惧。
唯有他的声音,如催命符般敲击着每一位官员与勋贵的心:
“第三点呢!全都给咱说出来!”
…………
…………
此刻,皇上的声音响彻朝堂。
从那冷冽的眼神便可看出——
若说之前黄子澄所言只是泛泛之谈,
无非老生常谈的“天下初定”、“四民之策”,
那么朱允熥今日所陈,才是真正振聋发聩!
不就是四个字。
大明安稳!
毕竟……
天下初定是事实,不可否认。
而四民政策,是陛下为了稳固大明基业、开垦荒地,所制定的最为有利的国策!
也无可更改!
到头来。
按黄子澄的说法,
百官讨论许久,结果却只是隔靴搔痒。
这,也正是解缙站出来怒斥黄子澄“胡说八道”,再加“自欺欺人”的原因!
但现在,
随着朱允熥接连提出两点,
明眼人都看得出,
这简直是拿着骨刀,直刺大明最深处、最痛、最隐晦之处。
第一点,
税粮征收过程繁琐,
有心人想从中捞油水,随便找个借口就能中饱私囊。
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已发生的郭恒案!
第二点,
那就更常见了。
土地兼并、 ,是每个末代王朝的征兆。
历史上的屡次记载,就是预兆!
而三皇孙朱允熥所言,
某种程度上,是将许多官员背地里做的“肮脏事”
全都摊在阳光下暴晒。
这怎能不让群臣惊慌?
又怎能不让陛下震怒?
当然,
若仔细观察,
必能发现陛下的语气,以及太子朱彪的动作,
都透出几分急切。
若非此时身在奉天殿,
恐怕父子二人早已让朱允熥全盘托出。
因为他们都明白,
这番话,
绝非朱允熥自己能想得出来,
而是那位……大哥!
……
“第三点……”
朱允熥语气也显得急促。
他回想起之前大哥给他讲的例子,
终于反应过来:
“皇爷爷!是商税!”
“准确地说,是皇爷爷特意降低商税、给予商人的恩惠,也被一些人以各种名目钻了空子!”
轰!
如果说之前的两点财政问题,
如同刀子刺进某些人的骨子里,
那现在,
简直如天雷轰顶。
但朱允熥已顾不上他们,
他语速飞快:
“商税!”
“洪武初年,皇爷爷虽定下四民政策,”
“将士、农、工、商分级,”
“也确定商人属贱籍,”
“但依朝廷本意,虽大力发展农业,却也不可过分轻视商业。”
“因此,最初的商税定为十税一!”
这些数据,是朱允熥等皇子皇孙在学堂必修的内容。
“可后来,商业市场未见起色,”
“皇爷爷又几次调整大明商税,”
“从十税一,到十五税一,再到二十税一、三十税一……”
“但至今,商税收入仍不及粮税的万分之一。”
说到这里,
朱允熥的话被人打断。
黄子澄迈步上前,
语气逼人:
“三皇孙!”
“前两点若说还有些道理,”
“这最后一点,就毫无道理了!”
“你可知,正因为商人贪得无厌,朝廷才将他们列为贱籍!”
“你可知商人常背弃信义,为谋利无所不为,甚至暗通敌国?正因如此,大明压制商人、约束商业,实为江山千秋着想!”
“至于商税,姑且算作朝廷赐予商人的恩惠。”
“总须留他们一条生路。”
“事实也证明,即便这样,商人也无足轻重。”
“甚至,‘商人’二字,本不配在这朝堂上提起。”
黄子澄话音稍顿,声如刀锋。
“而今,依三皇孙所言,莫非你要为商人抱不平?”
“你是想推翻我大明定下的四民之策?”
此言一出,百官纷纷附和,向着朱允熥高声斥责。
“三皇孙,臣也曾为您的老师,可近来课业又见荒废!”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堂堂大明皇孙,竟公然在朝堂上为商人说话!”
“简直是咄咄怪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朱允熥本就心中忐忑,被群臣连番质问,更显局促。
他面颊通红,满腔怒火却难以宣泄。
终于,一位大臣高声奏道:
“陛下,臣有本启奏——三皇孙所言三点,实属危言耸听!”
“此等言论出于他口,毫无实据,纯属凭空捏造!”
“万万不可轻信!”
听到这句话,朱允熥再也按捺不住。
他猛然大吼:
“这不是捏造!”
“大哥说过——”
“大明的商税,被人钻了空子!”
少年一声怒吼,声震殿宇,一时压住众臣。
朱允熥激动得双手发颤,面红耳赤。
“全都住口!”此时,皇上终于开口,“允熥,你只说——‘钻空子’是何意?”
朱允熥连忙答道:
“商人虽属贱籍,商税却实在太低!”
“二十税一,甚至三十税一,比粮税还轻。”
“皇爷爷本意,应是希望商人促进货物流转、维持市面繁荣。”
“可这极低的商税,反被某些世家大族利用……”
“他们蓄养门客,令其行商。”
“再暗中勾结,图谋财利!”
“商人虽身份低微,却可倚仗权贵。”
“时日一长,越来越多商人投靠士族门下,如忠犬般四处敛财。”
“他们虽身为商,实已近乎士!”
朱允熥越说越激动。
“试看前朝宋国,商税乃是岁入大宗,支撑其国用富足。”
“而今我大明商税,在某些人建议下一再压低。”
“可商贾之业,规模却愈发庞大。”
“长此以往,财富不入国库,反借朝廷税政之便,尽入私门!”
言至此处,朱允熥望向御座,声音渐沉:
“皇爷爷……”
“第三点,就是那虽不可见、却数额庞大的商税!”
“大哥说过……”
“若这三点始终不改,”
“那么,无论朝廷的策略多么完善,”
“大明只会日益贫困。”
“穷困到极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