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环顾四周。

  他明白此时自己是以精神形态,处于桃源空间之中。

  按系统的说法,自洪武十五年起,他的本体其实一直处于沉睡。

  可是……

  “冷寂期……是什么意思?”

  【可理解为与您一样,陷入沉睡。】

  【但由于他们离世时受系统保护,并未真正死亡,而是随时可被唤醒。】

  “咕咚!”

  朱雄英心头一震。

  他似乎已经猜到是谁。

  如果可以看见他的心跳,

  此刻它一定在剧烈起伏,

  疯狂地收缩又扩张……

  “那和我血脉相关的……”

  朱雄英猛然起身。

  他知道了!

  系统所指的可能是谁!

  【是否接受?】

  “当然接受!”

  【恭喜宿主,第二阶段已完成。】

  【现开启第三项任务——忆往昔岁月!】

  【任务阐述:回忆过往,加深羁绊,确认目标的存在!】

  【并……确认其仍在人世!】

  【是否接受?】

  “咔嚓!”

  朱雄英因起身太急,甚至传来一声类似骨节的脆响。

  “接受!”

  与此同时,朱雄英心潮澎湃。

  他几乎可以确定,

  自己又能以某种方式,让他们感知他的存在。

  这并不难。

  不过,关于具体如何安排,

  他又陷入思索。

  良久,

  他忽然回神。

  “先观察情况,再作打算。”

  ……

  另一边。

  此时,石门已开。

  山洞之中,

  篝火通明,照得洞内亮如白昼。

  众人面前,

  是一个高达数十米的广阔空间,四周空旷,不知边际。

  “哈哈哈……”

  “全是粮食!”

  “看,这边是大米,保存完好!”

  “比一些官仓里的陈米还要新鲜!”

  数名身着大明二品官服的官员,在山洞中兴奋穿梭。

  若百姓在此,

  定会大为惊奇。

  身为大明的六部尚书,眼下却像一群孩童般,激动得难以自持。

  几乎就要手舞足蹈起来!

  其中,杨宪的兴奋最为明显。

  他先是轻轻拍了拍堆放大米的那一处,接着快步奔到另一边,张开双臂。

  “这是小麦……往这边延伸近百步,恐怕全是小麦!”

  “太多了!”

  “实在太多了!”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真的难以想象……”

  杨宪仰天大笑,眼中却泛起泪光。

  “有了这些粮食,别说那几十万灾民,就算别处再有灾情,京城也能迅速调粮救济!”

  “甚至,朝廷的几座大仓,也能借此多存些粮。”

  与杨宪不同,吏部尚书詹徽跑向了第三片区域。

  “皇爷!”

  “那张纸上所写不虚……”

  “这里堆的全是新粮!”

  “臣刚才略作估算,若发动全国官吏全力推广耕种——甚至眼下便可开始!”

  “而且那位神医也明言,这些作物即便在贫瘠之地也能生长。”

  “也就是说……若无意外,三个月后,这三十多万石新粮,将变成百万石……甚至千万石!”

  “这是夺天地造化之功!”

  “利在千秋之业!”

  “足以留名青史之绩!”

  “只是不知……那位神医如今身在何方?”

  “我詹徽,谨代大明百姓,诚心拜谢!”

  这几位年岁加起来已有三四百岁的尚书,此刻正毫无顾忌地宣泄内心难以言表的激动。

  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而与他们相比,老爷子此时的神情看似含蓄。

  但身为长子的朱彪却清楚察觉,身旁的老爷子心中是何等喜悦。

  “标儿!”

  “立刻传蓝玉带五军都督府将士上山!”

  “运粮!”

  老爷子边说边放声大笑。

  “想来山下百姓,已经等得太久了吧……”

  最后,老爷子的目光转向另一处——

  那座安静的小院。

  与眼前的喧嚣相比,那里才是他真正牵挂的地方。

  然而,国事为先,家事为后。

  他得先让山下数十万饥饿无依的百姓,安下心来。

  “先下山!”

  “咱要亲自告诉百姓——”

  “他们有吃不尽的粮食!”

  说话间,老爷子的手轻轻搭在身旁朱允熥的肩上,低声安慰:

  “再等等……”

  “再等一会儿就好……”

  钟山脚下。

  大军环列。

  周围的百姓越聚越多,大部分是各地涌来的灾民,只有少数是随朝廷队伍出城看热闹的。

  “看着阵仗挺大,到底在里面做什么呢?”

  “灾民越来越多,朝廷再不放粮,怕是要出大事了!”

  “老爷子是怎么打算的?如果因为太子病重分不开身,就该交给能拿主意的人。”

  “可现在这样,谁也不知道朝廷究竟想怎样。”

  灾民越多,百姓心中越不安。

  今日朝廷如此声势浩大,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听说这事是皇爷默许的。钟山是皇陵,另一侧还葬着开国功臣。”

  “难不成求上天降粮?”

  “还不如去龙王庙求雨呢!求雨偶尔还能碰上一次,这山里求粮,喊破天也没用啊!”

  “你听不出我这是说反话吗?”

  ……

  “黄兄,你说皇爷真能带回粮食吗?”

  不仅百姓疑惑,连不够资格上山的官员们也心中不解。

  特别是那些翰林学士,他们体弱不能登山,便在山下等候。

  皇爷除了带六部大员和几位近臣,并未召他们同行。

  黄子澄皱了皱眉,语气犹豫:“不知!”

  “若在昨日,我也不信。可早上那些新粮,你我都见到了。”

  “与其像百姓那样抱怨,不如静观其变。”

  黄子澄并非没有头脑。

  皇爷如此笃定,又这般大张旗鼓地上山,此事恐怕有七成可能是真的。

  正因如此,他才感到不安。

  “唉,若真是如此,我们劝皇爷停战、休养生息的提议,恐怕又要推迟了。”

  翰林学士们各有想法。

  “难!太难了!”黄子澄却有不同见解,“光是停战还不够,根本问题在于各地藩王!”

  “如今大明最紧要的,是削藩!”

  “而诸王之中,以北地燕王最为好战。”

  “北疆将士久经沙场,可五军都督府这二十年来已换了一茬人,多是勋贵子弟。”

  “长此以往,藩王坐大,只怕会滋生野心……我担心的是藩王 !”

  说到这里,他神色稍缓:“所幸太子殿下身体好转,大明至少还有三十年安稳。”

  “而皇孙之中,二皇孙朱允炆是我等辅佐之君,将来必成明君!”

  七十三

  早在三年前,二皇孙初见我便问:若诸藩王拥兵自重,一朝生变,朝廷该如何应对!

  如今想来,二皇孙那时便已看透局势。

  在场学士闻言,纷纷神色激昂。

  “太平盛世究竟何时到来?”

  “洪武二十五年,整整二十五年战乱!”

  “唉……”

  “这次洪灾本是我等良机,可惜……可惜啊!”

  一位蓄着山羊胡的老者满面痛色。

  “黄贤弟尚年轻,还能等,老夫却等不起了!”

  “舒夫子何必灰心?当年您在元庭忍辱负重,终见大明建立,如今怎会等不下去?”

  黄子澄劝慰道:“且说眼前——”

  “即便粮食到位,数十万灾民岂能露宿荒野?”

  “房屋何在?耕地何在?”

  “土地何来?纺织、教化、医者又从何而来?”

  “这些哪一样不需银钱?”

  黄子澄见众人面露苦笑,比出手势:“朝廷岁入仅四百万两白银。今年自洞庭湖至保定、苏州府皆被灾民淹没,南直隶税赋恐将全无!”

  “银钱从何而来?”

  “再看百姓怨声载道!”

  “若陛下未能运粮赈灾……”

  “终究要开仓放粮。”

  “可北平粮仓存粮定然不足!”

  “正是。届时我们既要提议北境收缩防线,更要顺势而为——待东南士族开仓济民,便是转机!”

  “众志成城!”

  “只要朝中同心,宏愿终将实现……”

  黄子澄话音未落,忽见山羊胡老者怔怔望向某处,神情凝固。

  他心头一紧,环顾四周,竟见所有百姓都屏息凝望,先前喧哗戛然而止。

  黄子澄猛然转身。

  下一刻——

  望见山道间蜿蜒如长龙的队伍,他浑身震颤!

  ……

  远山至山脚的路上,人流如龙绵延。

  前方兵士推着满载麻袋的板车,后方将士肩扛粮袋,步履坚定。

  灾民们呆立原地,目光尽数聚焦于那道流动的长龙。

  待为首运粮车驶近,押运官猛力扯开车上麻袋——

  雪白米流倾泻在铺地的衣袍上!

  随即,山野间响起震天吼声:

  “陛下有令!绝不让大明子民腹中无粮!”

  吼声冲破寂静,灾民顿时沸腾:

  “真是粮食!”

  “山中竟能生出粮米!”

  “苍天有眼啊——”

  “咱们再不用饿肚子了,终于盼来了粮食!”

  看着众人欢喜的模样,领头的将领一边指挥手下安置粮车,一边环顾四周,扬声道:

  “先前咱们刚到的时候,你们说的话,我们可都听得清清楚楚!”

  “现在呢?”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方才还在抱怨的百姓,此刻已是目瞪口呆。

  浩荡的粮队如同一记重锤,砸得他们脑中嗡嗡作响——却是满载幸福的重击。

  一时间,谁也顾不上细想这些粮食究竟从何而来。

  满心满腔,都被突如其来的狂喜所占据!

  不痛痛快快喊上几声,实在难以宣泄这翻涌的激动。

  “先前是我们有眼无珠!”

  “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

  “这回真是小刀戳屁股——开了眼了!”

  “原来皇爷早就安排好了!”

  “……”

  “皇爷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

  紧跟着,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同样的呼声。

  起初零零落落,很快便汇聚成整齐的声浪,如惊雷炸响,直冲云霄。

  “皇爷万岁!”

  “皇爷万岁!!!”

  “父皇,这么远就听见了。”

  “欢呼声简直如山呼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