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杨程风、杨程月这两兄弟的家族背景,确实透着几分时代洪流下的凄婉与无奈。他们的曾祖父杨远方那一支,原本在东北部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也算得上是富甲一方、根基深厚的存在。
当年,杨远方被百新国的旧贵族势力排挤、驱逐,看似狼狈,实则不然。这位杨家的佼佼者,绝非庸碌之辈。他早有预感国运将倾,在被迫离开时,凭借高明手段和多年经营,悄然带走了大量易于变现的金银细软和传世珍宝。抵达这片相对荒凉却潜力巨大的土地后,他利用这笔惊人的财富,极具远见地大肆购置土地、山林,并凭借杨家积累的人脉和威望,将他带出来的、也是最核心的依仗——五百名忠心耿耿的异人高手及其家眷,妥善地安顿下来。
这五百异人,可不是乌合之众,他们的先祖乃是明时随军进入百新国,负责协助管理、实则掌控局面的中坚力量,世代与中原大族通婚,保持血脉和传承,与本地土着关系疏离甚至紧张。有这样一支强大的武力为核心,再加上不断吸纳前来“闯关东”寻求生路的流民好手,抱团取暖,很快便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在这片新家园过上了看似安稳无忧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讽刺往往来得又快又狠。杨远方站稳脚跟还没过多久安稳日子,当初那些联合起来将他赶出百新国的贵族们,就遭遇了灭顶之灾——一直被他们轻视的东岛势力强势入侵,百年基业轰然崩塌。那位曾主导驱逐杨远方的贵族头领永恩君,带着最后一点残兵败将和贵族家眷,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逃难,最终竟也来到了杨远方建立的这片庄园附近,可谓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得知这个消息,杨远方站在自家庄园高高的门楼上,望着远处那群狼狈不堪的昔日仇敌,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讥讽,他洪亮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清晰地传到永恩君一行人耳中:“永恩!你这头蠢猪!当初老子执政时,虽说你们这些蠹虫日子没以前逍遥,但至少百姓有口饭吃,国祚尚存!你们倒好,把老子赶走,自以为能独享富贵,结果呢?引狼入室,把五百年江山直接拱手送人!活该!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番话如同鞭子,抽在永恩君和那些落魄贵族脸上,火辣辣地疼。他们羞愧难当,悔不当初,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骂得再狠,也改变不了他们如今仰人鼻息、苟延残喘的现实。更讽刺的是,环顾四周,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年月,真正有能力且可能愿意收留他们的,竟然只有这个被他们亲手赶走的“旧敌”。
而杨远方,此人正如后世评价的那样,是个典型的“嘴硬心软”的读书人。他骂得痛快淋漓,将积压的怨气一吐而空,可看着下面那些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妇孺,终究是狠不下心肠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他杨家世代受儒家教化,讲究个“仁”字,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最终,他还是下令打开了庄园的大门,收留了这群昔日的对头。
当然,收留不等于原谅,更不是平等相待。永恩君这群人进了庄园,便被安排在最边缘、条件最艰苦的区域,承担最繁重的劳役,成为了庄园内地位最低下的存在,饱受白眼。但杨远方到底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至少,能让他们吃得上一口饱饭,不至于冻饿而死,或惨死于乱军刀下。这对于已经失去一切的永恩君等人来说,已是天大的恩赐。
杨远方能做到这一点,其底气不仅来自于那五百异人和庞大的庄园,更源于他自身卓越的学识。他是杨家“学霸”基因的杰出代表,年少时便远渡重洋,前往西方系统学习过先进的农业、水利和工程技术。逃到这片气候严寒、土地广袤但开发程度较低的东北地区后,他并没有照搬中原或百新国的旧有模式,而是根据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科学地引进、培育和推广适宜的农作物,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正是凭借这“知识的力量”,他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这片蛮荒之地变成沃野千里的粮仓,积累起富可敌国的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地首富,也为收容大量人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杨远方那张嘴,对着永恩君等落魄贵族时是毫不留情的刀子,但落到实处,对收容的这群“流民”倒也算得上仁至义尽,至少保证了基本的温饱与安全。然而,命运似乎总
当年,杨远方被百新国的旧贵族势力排挤、驱逐,看似狼狈,实则不然。这位杨家的佼佼者,绝非庸碌之辈。他早有预感国运将倾,在被迫离开时,凭借高明手段和多年经营,悄然带走了大量易于变现的金银细软和传世珍宝。抵达这片相对荒凉却潜力巨大的土地后,他利用这笔惊人的财富,极具远见地大肆购置土地、山林,并凭借杨家积累的人脉和威望,将他带出来的、也是最核心的依仗——五百名忠心耿耿的异人高手及其家眷,妥善地安顿下来。
这五百异人,可不是乌合之众,他们的先祖乃是明时随军进入百新国,负责协助管理、实则掌控局面的中坚力量,世代与中原大族通婚,保持血脉和传承,与本地土着关系疏离甚至紧张。有这样一支强大的武力为核心,再加上不断吸纳前来“闯关东”寻求生路的流民好手,抱团取暖,很快便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在这片新家园过上了看似安稳无忧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讽刺往往来得又快又狠。杨远方站稳脚跟还没过多久安稳日子,当初那些联合起来将他赶出百新国的贵族们,就遭遇了灭顶之灾——一直被他们轻视的东岛势力强势入侵,百年基业轰然崩塌。那位曾主导驱逐杨远方的贵族头领永恩君,带着最后一点残兵败将和贵族家眷,惶惶如丧家之犬,一路逃难,最终竟也来到了杨远方建立的这片庄园附近,可谓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得知这个消息,杨远方站在自家庄园高高的门楼上,望着远处那群狼狈不堪的昔日仇敌,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讥讽,他洪亮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清晰地传到永恩君一行人耳中:“永恩!你这头蠢猪!当初老子执政时,虽说你们这些蠹虫日子没以前逍遥,但至少百姓有口饭吃,国祚尚存!你们倒好,把老子赶走,自以为能独享富贵,结果呢?引狼入室,把五百年江山直接拱手送人!活该!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番话如同鞭子,抽在永恩君和那些落魄贵族脸上,火辣辣地疼。他们羞愧难当,悔不当初,可事已至此,又能如何?骂得再狠,也改变不了他们如今仰人鼻息、苟延残喘的现实。更讽刺的是,环顾四周,在这兵荒马乱、人人自危的年月,真正有能力且可能愿意收留他们的,竟然只有这个被他们亲手赶走的“旧敌”。
而杨远方,此人正如后世评价的那样,是个典型的“嘴硬心软”的读书人。他骂得痛快淋漓,将积压的怨气一吐而空,可看着下面那些面黄肌瘦、眼神惶恐的妇孺,终究是狠不下心肠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他杨家世代受儒家教化,讲究个“仁”字,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最终,他还是下令打开了庄园的大门,收留了这群昔日的对头。
当然,收留不等于原谅,更不是平等相待。永恩君这群人进了庄园,便被安排在最边缘、条件最艰苦的区域,承担最繁重的劳役,成为了庄园内地位最低下的存在,饱受白眼。但杨远方到底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至少,能让他们吃得上一口饱饭,不至于冻饿而死,或惨死于乱军刀下。这对于已经失去一切的永恩君等人来说,已是天大的恩赐。
杨远方能做到这一点,其底气不仅来自于那五百异人和庞大的庄园,更源于他自身卓越的学识。他是杨家“学霸”基因的杰出代表,年少时便远渡重洋,前往西方系统学习过先进的农业、水利和工程技术。逃到这片气候严寒、土地广袤但开发程度较低的东北地区后,他并没有照搬中原或百新国的旧有模式,而是根据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科学地引进、培育和推广适宜的农作物,兴修水利,改进耕作技术。正是凭借这“知识的力量”,他才能在短时间内将这片蛮荒之地变成沃野千里的粮仓,积累起富可敌国的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本地首富,也为收容大量人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杨远方那张嘴,对着永恩君等落魄贵族时是毫不留情的刀子,但落到实处,对收容的这群“流民”倒也算得上仁至义尽,至少保证了基本的温饱与安全。然而,命运似乎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