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的光阴,在山中仿佛只是弹指一瞬。老君观的日子规律得近乎刻板,却又透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和谐。
每日凌晨四点,晨钟未响,杨锦天便已起身,融入师兄弟们的行列,开始了雷打不动的取水、晨练、采炁。李莎拉也被那位神秘的白袍道人强行纳入了这套作息,起初叫苦不迭,但在“电疗”的威慑和下,竟也慢慢习惯。她白天接受着道人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入门训练,从最基础的感应炁感,到锤炼筋骨,进步虽缓慢,却也算踏上了异人的门槛。
每当夕阳西下,临近傍晚五点,那道人的身影便会悄然消失,不再管束李莎拉。而这时,杨锦天的师兄弟们便会准时露出那种“你懂得”的搞事笑容,挤眉弄眼地催促:“小天,快去陪你那小女友‘深入交流’一下!”“人家姑娘家千里迢迢跑来,可不能冷落了!”
杨锦天每每哭笑不得,却也只得硬着头皮,在众人暧昧的目光中,走向澄心堂。他与李莎拉的关系依旧微妙,一个想逃,一个紧追,但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林中,似乎也多了几分日常的拌嘴和无奈的陪伴。
那位白袍道人虽不管李莎拉的“私事”,但与观内仁修等几位师叔的交流却极为频繁深入。他极少现身,往往只在夜幕降临后,于藏经阁或某处静室与师叔们论道。更令人称奇的是,他阐述对符篆、炼器、炼丹等高深见解时,并非口述,而是直接以一种玄妙的意念传音之法,将精义清晰地送入每一位有资格聆听的弟子的识海中。这种手段,堪称神乎其技。杨锦天在聆听时,常觉茅塞顿开,忍不住暗暗点头,心道这位先生对大道法则的理解,实在深不可测,连师叔们在他面前,都显得如同虚心求教的学生,态度恭敬至极。唯有李莎拉,因为尚在入门阶段,无法理解这些高深内容,故而被排除在外。
修炼上,杨锦天也开始尝试新的挑战。他已将混沌体中的阴、阳、雷、电四种属性修炼得颇为纯熟,如今将目光投向了最后,也是最狂暴的两种属性——风与火。这两种力量极难驾驭,稍有不慎,能量冲突便可能引发剧烈的爆炸。他选择在后山一处僻静的空地,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体内一丝风属性真炁与一丝火属性真炁,尝试让它们接触、交融。
过程极其凶险,两股能量如同两条桀骜不驯的蛟龙,稍一碰触便激烈排斥,发出滋滋的爆鸣声,震得他气血翻腾。几次尝试,都只能在极小范围内勉强维持片刻的平衡,且多处关窍运转晦涩,难以贯通。正当他眉头紧锁,准备暂且停下,细细揣摩其中诀窍时,一个平静的声音直接在他心神中响起:
“风非止息,火非暴烈。风助火势,火引风旋。意守丹田,神驭双龙,以旋化直,以柔克刚。”
是那位道人的传音!声音不高,却如洪钟大吕,瞬间点醒了杨锦天。老君观的混沌体虽曾外传,但因其对修炼者体质和悟性要求极为苛刻,非能同时驾驭多种属性力量者不可修炼,故而世间罕见真正练成者。这风火相融的关键,竟在于一个“旋”字和“引”字,而非强行压制。
杨锦天福至心灵,立刻依言而行,不再试图强行糅合,而是引导风炁形成一道柔和的旋涡,再将火炁如同灯芯般置于风眼之中。果然,狂暴的能量在旋转中渐渐找到了奇妙的平衡点,风旋带动火苗,火苗赋予风旋热度,两者开始缓慢而稳定地交融,虽然范围依旧很小,却不再有爆炸的风险,那几处原本晦涩的关窍也豁然开朗。
他沉浸在这种玄妙的感悟中,不知过了多久,待到他终于将这一缕风火相融的真炁稳稳纳入经脉,缓缓吐出一口带着灼热气息的浊气,想要起身向道人致谢时,却发现四周空山寂寂,月光如水,哪里还有那道人的身影?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点拨迷津的幻梦。唯有体内那缕新生的、蕴含着风火之力的微弱真炁,证明着方才那短暂却至关重要的指点真实不虚。
傍晚五点,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在老君观斑驳的灰瓦和暗红色的木柱上。这座拥有近一千八百年历史的道观,静静地伫立在群山环抱之中。尽管历经无数次修缮,砖木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一批,但整体的样式和格局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每一片瓦、每一根梁都仿佛浸透着岁月的深沉。岭南之地,自古除了被流放的官吏,少有大规模匪患,这使得这座道观在漫长的时光里得以相对完整地存续,散发出一种宁静而厚重的历史感。
李莎拉支起画架,对着这片古老的建筑群开始写生。杨锦天则如往常一样,轻松地揽住她的腰,足尖一点,两人便轻飘飘地跃上了大殿一侧高高的房梁。这里视野极佳,可以俯瞰大半个道观,又相对隐蔽。两人并肩坐在宽大的梁上,李莎拉专注地涂抹着颜料,杨锦天则从怀中取出一支竹笛,吹奏起悠扬舒缓的曲子。笛声在山谷间回荡,与暮色中的鸟鸣虫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异常和谐的画面。
底下偶尔有路过的师兄,都会故意放轻脚步,抬头瞄一眼梁上的“小情侣”,露出会心又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容。观里生活清苦,这点小小的“八卦”和温情,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乐趣。
这一天,李莎拉画完一段飞檐的轮廓,放下画笔,听着杨锦天吹完最后一串音符,突然轻声问道:“锦天,你是几岁来到这个道观的?”
杨锦天放下笛子,目光扫过脚下熟悉的院落,眼神有些悠远:“六岁那年。是师父带我上山的。”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那个小小的自己,“那时候,整个观里也没几个人。我在师兄弟里排第四。大师兄那会儿也才二十二岁,二师兄二十一,三师兄年纪稍小,也才十五岁。我就这么在山上待了七年。”
“你师父呢?他那时候是什么样的?”
“师父啊……”杨锦天笑了笑,“他那时也是刚刚重新出家。尘缘已了——妻子去世了,儿子也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世间没什么牵挂了,所以回到观里,开始收徒。我们老君观差不多就是这样,年轻时候在观里修炼,然后下山去经历红尘俗世,等年纪大了,看透了,放下了,再回到观里,把一身本事传下去。一代一代,这里所有的师叔都是这样,循环往复。”
李莎拉安静地听着,她能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这深山古观,面对一群半大不小的师兄和一位心境沧桑的师父是怎样的情景。她悄悄伸出手,挽住了杨锦天的胳膊,将头轻轻靠在他肩膀上,声音带着一丝心疼:“那么小就离开家……在这里,不寂寞吗?”
感受到手臂上传来的温热和依赖,杨锦天微微一怔,随即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种纯粹而温暖的笑容:“怎么会寂寞呢?说实话,在山上的那七年,可能是我记忆里最踏实、最快活的日子了。”
他望向远方,眼神明亮起来:“虽然修炼很苦,日子也清贫,但身边是真心实意对你好的师兄和师父。周末的时候,我堂哥经常会偷偷跑来看我,给我带好多好吃的零食,有时候还会给我买新的游戏机,我最
        每日凌晨四点,晨钟未响,杨锦天便已起身,融入师兄弟们的行列,开始了雷打不动的取水、晨练、采炁。李莎拉也被那位神秘的白袍道人强行纳入了这套作息,起初叫苦不迭,但在“电疗”的威慑和下,竟也慢慢习惯。她白天接受着道人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入门训练,从最基础的感应炁感,到锤炼筋骨,进步虽缓慢,却也算踏上了异人的门槛。
每当夕阳西下,临近傍晚五点,那道人的身影便会悄然消失,不再管束李莎拉。而这时,杨锦天的师兄弟们便会准时露出那种“你懂得”的搞事笑容,挤眉弄眼地催促:“小天,快去陪你那小女友‘深入交流’一下!”“人家姑娘家千里迢迢跑来,可不能冷落了!”
杨锦天每每哭笑不得,却也只得硬着头皮,在众人暧昧的目光中,走向澄心堂。他与李莎拉的关系依旧微妙,一个想逃,一个紧追,但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林中,似乎也多了几分日常的拌嘴和无奈的陪伴。
那位白袍道人虽不管李莎拉的“私事”,但与观内仁修等几位师叔的交流却极为频繁深入。他极少现身,往往只在夜幕降临后,于藏经阁或某处静室与师叔们论道。更令人称奇的是,他阐述对符篆、炼器、炼丹等高深见解时,并非口述,而是直接以一种玄妙的意念传音之法,将精义清晰地送入每一位有资格聆听的弟子的识海中。这种手段,堪称神乎其技。杨锦天在聆听时,常觉茅塞顿开,忍不住暗暗点头,心道这位先生对大道法则的理解,实在深不可测,连师叔们在他面前,都显得如同虚心求教的学生,态度恭敬至极。唯有李莎拉,因为尚在入门阶段,无法理解这些高深内容,故而被排除在外。
修炼上,杨锦天也开始尝试新的挑战。他已将混沌体中的阴、阳、雷、电四种属性修炼得颇为纯熟,如今将目光投向了最后,也是最狂暴的两种属性——风与火。这两种力量极难驾驭,稍有不慎,能量冲突便可能引发剧烈的爆炸。他选择在后山一处僻静的空地,小心翼翼地引导着体内一丝风属性真炁与一丝火属性真炁,尝试让它们接触、交融。
过程极其凶险,两股能量如同两条桀骜不驯的蛟龙,稍一碰触便激烈排斥,发出滋滋的爆鸣声,震得他气血翻腾。几次尝试,都只能在极小范围内勉强维持片刻的平衡,且多处关窍运转晦涩,难以贯通。正当他眉头紧锁,准备暂且停下,细细揣摩其中诀窍时,一个平静的声音直接在他心神中响起:
“风非止息,火非暴烈。风助火势,火引风旋。意守丹田,神驭双龙,以旋化直,以柔克刚。”
是那位道人的传音!声音不高,却如洪钟大吕,瞬间点醒了杨锦天。老君观的混沌体虽曾外传,但因其对修炼者体质和悟性要求极为苛刻,非能同时驾驭多种属性力量者不可修炼,故而世间罕见真正练成者。这风火相融的关键,竟在于一个“旋”字和“引”字,而非强行压制。
杨锦天福至心灵,立刻依言而行,不再试图强行糅合,而是引导风炁形成一道柔和的旋涡,再将火炁如同灯芯般置于风眼之中。果然,狂暴的能量在旋转中渐渐找到了奇妙的平衡点,风旋带动火苗,火苗赋予风旋热度,两者开始缓慢而稳定地交融,虽然范围依旧很小,却不再有爆炸的风险,那几处原本晦涩的关窍也豁然开朗。
他沉浸在这种玄妙的感悟中,不知过了多久,待到他终于将这一缕风火相融的真炁稳稳纳入经脉,缓缓吐出一口带着灼热气息的浊气,想要起身向道人致谢时,却发现四周空山寂寂,月光如水,哪里还有那道人的身影?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点拨迷津的幻梦。唯有体内那缕新生的、蕴含着风火之力的微弱真炁,证明着方才那短暂却至关重要的指点真实不虚。
傍晚五点,夕阳将金色的余晖洒在老君观斑驳的灰瓦和暗红色的木柱上。这座拥有近一千八百年历史的道观,静静地伫立在群山环抱之中。尽管历经无数次修缮,砖木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一批,但整体的样式和格局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每一片瓦、每一根梁都仿佛浸透着岁月的深沉。岭南之地,自古除了被流放的官吏,少有大规模匪患,这使得这座道观在漫长的时光里得以相对完整地存续,散发出一种宁静而厚重的历史感。
李莎拉支起画架,对着这片古老的建筑群开始写生。杨锦天则如往常一样,轻松地揽住她的腰,足尖一点,两人便轻飘飘地跃上了大殿一侧高高的房梁。这里视野极佳,可以俯瞰大半个道观,又相对隐蔽。两人并肩坐在宽大的梁上,李莎拉专注地涂抹着颜料,杨锦天则从怀中取出一支竹笛,吹奏起悠扬舒缓的曲子。笛声在山谷间回荡,与暮色中的鸟鸣虫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异常和谐的画面。
底下偶尔有路过的师兄,都会故意放轻脚步,抬头瞄一眼梁上的“小情侣”,露出会心又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容。观里生活清苦,这点小小的“八卦”和温情,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乐趣。
这一天,李莎拉画完一段飞檐的轮廓,放下画笔,听着杨锦天吹完最后一串音符,突然轻声问道:“锦天,你是几岁来到这个道观的?”
杨锦天放下笛子,目光扫过脚下熟悉的院落,眼神有些悠远:“六岁那年。是师父带我上山的。”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那个小小的自己,“那时候,整个观里也没几个人。我在师兄弟里排第四。大师兄那会儿也才二十二岁,二师兄二十一,三师兄年纪稍小,也才十五岁。我就这么在山上待了七年。”
“你师父呢?他那时候是什么样的?”
“师父啊……”杨锦天笑了笑,“他那时也是刚刚重新出家。尘缘已了——妻子去世了,儿子也早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世间没什么牵挂了,所以回到观里,开始收徒。我们老君观差不多就是这样,年轻时候在观里修炼,然后下山去经历红尘俗世,等年纪大了,看透了,放下了,再回到观里,把一身本事传下去。一代一代,这里所有的师叔都是这样,循环往复。”
李莎拉安静地听着,她能想象一个六岁的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这深山古观,面对一群半大不小的师兄和一位心境沧桑的师父是怎样的情景。她悄悄伸出手,挽住了杨锦天的胳膊,将头轻轻靠在他肩膀上,声音带着一丝心疼:“那么小就离开家……在这里,不寂寞吗?”
感受到手臂上传来的温热和依赖,杨锦天微微一怔,随即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种纯粹而温暖的笑容:“怎么会寂寞呢?说实话,在山上的那七年,可能是我记忆里最踏实、最快活的日子了。”
他望向远方,眼神明亮起来:“虽然修炼很苦,日子也清贫,但身边是真心实意对你好的师兄和师父。周末的时候,我堂哥经常会偷偷跑来看我,给我带好多好吃的零食,有时候还会给我买新的游戏机,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