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子龙云长,平乱西北!-《大明:朕即天意,手搓神话大军》

  京师,乾清宫。

  朱由校看着手中由东厂呈上来的,各地藩王起兵的密报,脸上却不见丝毫怒意。

  他只是平静地看着,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仿佛那些所谓的三十万大军,在他眼中,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

  “跳吧。”

  “跳得越高,才摔得越狠。”

  他将手中的密报,随手丢进了身旁的火盆之中。

  橘红色的火焰,瞬间将那纸张吞噬,化为飞灰。

  “陛下。”

  诸葛亮手持羽扇,上前一步,脸上带着一丝凝重。

  “如今叛军势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不能以雷霆之势,将其迅速扑灭,恐生民变啊。”

  萧何、荀彧等人,也是一脸忧色。

  他们不怕叛军。

  他们怕的,是叛乱的时间拖得太久,会动摇国本,影响到陛下后续的诸多改革大计。

  朱由校闻言,却是笑了。

  他从龙椅上站起身,缓步走到那巨大的舆图之前。

  他的目光,落在了山西太原的位置。

  “擒贼先擒王。”

  “只要把那个带头的晋王给朕摁死了。”

  “剩下的那些乌合之众,自然会土崩瓦解。”

  他转过身,看着殿内众人,那双深邃的眸子里,闪烁着令人心悸的寒光。

  “传朕旨意。”

  “宣,赵云,关羽觐见!”

  话音刚落。

  两道神光,便已出现在了大殿中央。

  一白一绿,两道身影,现出身形。

  正是那白马银枪的常山赵子龙,与那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武圣关云长!

  “末将,参见陛下!”

  二人齐齐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朱由校看着这两位堪称华夏武力巅峰的绝世猛将,满意地点了点头。

  “子龙,云长。”

  “朕命你二人,率领三万大军,即刻前往山西太原平叛。”

  “将晋王朱求桂押赴京城!”

  “末将,领命!”

  赵云与关羽没有丝毫犹豫,齐声应诺。

  ……

  山西,太原。

  晋王府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

  晋王朱求桂身着一袭绣金蟒袍,正高坐于主位之上,满面红光,意气风发。

  他的下方,是十数名同样起兵响应的藩王派来的使者,以及他自己麾下的文武将官。

  “哈哈哈!”

  朱求桂举起手中的夜光杯,对着众人朗声笑道:

  “诸位,都看到了吧?”

  “那朱由校倒行逆施,早已是天怒人怨!”

  “本王的檄文一出,天下响应!”

  “如今,我等靖难大军,已有三十万之众!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一名使者连忙起身,谄媚地吹捧道:

  “晋王殿下乃太祖血脉,振臂一呼,天下归心!”

  “待王爷攻入京城,清君侧,诛奸邪,这天下,还不是王爷您说了算!”

  “说得好!”

  朱求桂得意地大笑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黄袍加身,登基为帝的那一天。

  “来人!”

  “传令下去,三军将士,好酒好肉,尽情享用!”

  “待明日一早,本王便要亲率大军,北上叩关,直取京师!”

  “王爷英明!”

  大殿之内,一片阿谀奉承之声。

  所有人都沉浸在即将成功的狂热幻想之中。

  浑然不知,死亡的阴影,已然悄然笼罩在了他们的头顶。

  ……

  太原府外,官道之上。

  三万大军,正在星夜兼程,疾速行军。

  他们的脚步整齐划一,悄无声息,如同鬼魅。

  冰冷的甲胄,在月光下反射着森然的寒光。

  每一个士卒的眼中,都带着一股百战余生的煞气。

  他们,是经历过辽东血战,荡平过漠北草原的精锐之师!

  大军最前方。

  两匹神骏的宝马,并驾齐驱。

  左边一人,白马银枪,面如冠玉,正是那常山赵子龙。

  右边一人,赤面长髯,手持一柄青龙偃月刀,卧蚕眉,丹凤眼,神威凛凛,正是武圣关云长。

  ……

  翌日,清晨。

  太原城外,平定州。

  一支五万人的叛军,早已在此地安营扎寨,布下防线。

  领军主将乃是晋王麾下心腹大将,名为赵良。

  此人原本是绿林中人。

  在山西也算颇有名声。

  这些年来,一直都是晋王府的白手套。

  晋王发檄文欲要靖难清君侧之后,便被封为将军,统帅五万兵马。

  此人身材魁梧,此时正站在营寨的高台之上,用千里镜眺望着远方。

  “将军,探子回报,朝廷的兵马,已经到了三十里外。”

  一名副将,在他身后禀报道。

  赵良放下千里镜,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冷笑。

  “三万人?”

  “那小皇帝是无人可用了吗?竟只派了区区三万人来送死?”

  副将也是一脸不屑。

  “就是!我军足有五万,兵力远胜于他!此地又是我军主场,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

  “此战,必胜!”

  赵良得意地点了点头。

  “传令下去!”

  “让将士们饱餐一顿,准备迎敌!”

  “今日,本将军便要用这三万京营的头颅,来为王爷的靖难大业,献上第一份大礼!”

  “是!”

  ……

  半个时辰后。

  地平线的尽头,出现了一道黑线。

  那黑线迅速扩大,三万京营将士,如同黑色的潮水,缓缓涌来。

  他们在叛军营寨前五里处,停下了脚步,开始列阵。

  军阵之中,寂静无声,只有那无数杆迎风招展的“明”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那股肃杀之气,隔着数里,依旧让人心悸。

  赵良站在高台之上,看着对方那严整的军容,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但他很快便将那丝不安抛之脑后。

  兵力优势,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擂鼓!”

  “出战!”

  “咚!咚!咚!”

  震天的战鼓声,响彻云霄!

  叛军营寨的大门,缓缓打开。

  五万大军,如同开闸的洪水,汹涌而出,摆开了阵势。

  赵良一马当先,手持一柄开山大斧,遥指对面的军阵,厉声喝道:

  “对面的朝廷鹰犬听着!”

  “尔等天子,倒行逆施,残害宗亲,乃不赦之君!”

  “我等奉晋王之命,起兵靖难,乃是顺天应人之举!”

  “尔等若识时务,速速下马投降,还可饶尔等一命!”

  “若敢顽抗,待城破之日,定将尔等碎尸万段!”

  他的声音,在内力的加持下,传遍了整个战场。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一片沉默。

  和两道缓缓从军阵中走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