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茫然地看着周围。
这是何处?
他的目光扫过大殿,看到了诸葛亮,看到了萧何,看到了那些只存在于史书或神话中的人物。
这些人,又是谁?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道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身影。
只一眼,李冰便仿佛明白了所有。
他没有丝毫犹豫,快步上前,对着朱由校,躬身一拜。
“臣,李冰,拜见陛下!”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但他知道,眼前这位,就是自己今后要效忠的人。
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
“李卿平身。”
他指着一旁的诸葛亮和萧何。
“朕今日召你前来,是有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托付于爱卿。”
李冰起身,神情肃然。
“请陛下示下。”
朱由校将陕西大旱,以及自己准备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的想法,简要地说了一遍。
最后,他看向李冰。
“此事,朕欲交由你全权负责。”
“朕只有一个要求。”
“让这八百里秦川,成为第二个天府之国!”
李冰听完,并未立刻领命。
他沉吟片刻,目光转向了诸葛亮与萧何。
“敢问二位大人,可有初步的方略?”
诸葛亮抚须一笑,将那份“十八座水库”的计划,递了过去。
李冰接过图纸,仔细地看了起来。
他看得非常慢,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大师身上。
许久。
李冰放下了图纸。
他抬起头,看着朱由校,神情无比凝重。
“陛下,臣以为,此法虽可解一时之急,却非长久之计。”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萧何皆是一愣。
他们二人,皆是千古人杰,联手制定的方略,竟被此人一言否定?
然而,他们并未动怒,而是虚心地看向李冰,等待着他的下文。
李冰没有立刻解释。
他只是对着朱由校,再次躬身一拜。
“陛下,纸上谈兵,终究是虚。”
“治水之道,在于因势利导,顺应天时地利。”
“若要彻底根治陕西水患,臣,必须亲自勘察地貌水文,丈量山川河流。”
“请陛下恩准!”
这番话,不卑不亢,却充满了专业人士的自信与严谨。
“准了。”
朱由校笑了。
他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朕给你一天时间。”
“再给你派两名护卫。”
他看向一旁的魔家四将。
“魔礼青,魔礼红。”
“臣在!”
两名天王上前一步。
“你二人,带李大人走一趟。”
“他想去哪,就带他去哪。他想看什么,就让他看什么。”
“遵旨!”
李冰看着那两名身高丈二,神威凛凛的天王,眼中闪过一丝震撼。
随即,他再次躬身。
“谢陛下!”
……
一日之后。
李冰回来了。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双眼却亮得惊人,充满了兴奋与狂热。
他没有说一句话,径直走到了大殿中央的空地上。
在那里,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这是朱由校制作的。
李冰开始用手,在沙盘上画了起来。
山脉的走向。
河流的脉络。
平原的起伏。
城池的位置。
……
逐一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整个八百里秦川的地形地貌,被他完美地复刻了出来!
大殿之内,鸦雀无声。
诸葛亮、萧何、房玄龄、杜如晦……
这些千古人杰,看着眼前这座栩栩如生的沙盘,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惊讶。
李冰仿佛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目光,只见他站起身指着沙盘上的某处,对诸诸葛亮说道: “诸葛大人,请看。”
“您计划在此处修建水库,拦截泾水,此举固然可以缓解下游的水患。”
“但泾水含沙量极大,不出十年,这座水库便会被泥沙淤平,彻底报废。”
他又指向另一处。
“此处修建水库,则会破坏山体,一旦遇到暴雨,极易引发山崩,到时水淹下游,后果不堪设想。”
李冰的手指,在沙盘上一一划过。
将那‘十八座水库’计划的弊端,剖析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凝重之色。
他对着李冰,郑重地躬身一拜。
“先生治水之才,亮,远不及也。”
“请先生教我。”
李冰连忙侧身避过,不敢受此大礼。
他深吸一口气,指着那巨大的沙盘。
“陛下,诸位大人,请看!”
“这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却被这渭、泾、洛三条大河分割得支离破碎。”
“旱时,河水枯竭,无水可用。”
“涝时,河水泛滥,淹没万顷良田。”
“此乃天时之过,亦是地利之弊!”
“臣以为,治水之道,不在于堵,而在于疏!”
他的手指,在沙盘上画出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线条。
“臣之计,乃是效仿臣在蜀郡修建都江堰之法。”
“在渭水上游,开凿一条总渠,引渭水入关中。”
“再以总渠为骨干,开凿数百条支渠、斗渠、毛渠,如同人体的血脉一般,将渭水之水,输送到每一寸需要灌溉的土地!”
“同时,连接泾水、洛水,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
“旱时,开闸放水,灌溉万顷良田!”
“涝时,引洪入渠,分流泄洪,使其归于黄河!”
“更可在主干渠道之上,兴修船闸,使关中腹地,舟船畅行,沟通东西!”
“如此一来,防洪、灌溉、航运,三位一体!”
“关中平原,将彻底告别水旱之灾,成为一个旱涝保收,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届时,此地可养兵百万,可屯粮千万石!”
“大明,将获得一个最稳固的大后方!”
话音落下,整个大殿,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李冰这个宏伟到近乎疯狂的计划,给彻底镇住了。
这已经不是兴修水利了。
这简直就是是在重塑中原水脉啊!
诸葛亮呆呆地看着沙盘上那纵横交错,复杂精妙的水网蓝图。
他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作为一代名相,他自然能看出这个计划背后,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
一个稳固的,可以自给自足的关中大后方,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意味着什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那意味着,无论将来天下如何动荡,或是边疆战事如何吃紧,大明都将拥有一个源源不断输送兵员与粮草的战略基地。
进可攻,退可守。
立于不败之地!
“鬼斧神工……当真是鬼斧神工之策!”
诸葛亮抚着长须,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此计若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大人之功,当可为万世传名!”
一旁的萧何,作为曾经为大汉帝国管理后勤的顶尖贤才,此刻也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陛下!”
萧何上前一步。
“臣附议!”
“此策,乃是万世之基!请陛下降旨,即刻施行!”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纷纷出列,表示赞同。
这些千古贤臣也都被李冰这个宏伟的蓝图所折服。
        这是何处?
他的目光扫过大殿,看到了诸葛亮,看到了萧何,看到了那些只存在于史书或神话中的人物。
这些人,又是谁?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道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身影。
只一眼,李冰便仿佛明白了所有。
他没有丝毫犹豫,快步上前,对着朱由校,躬身一拜。
“臣,李冰,拜见陛下!”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但他知道,眼前这位,就是自己今后要效忠的人。
朱由校满意地点了点头。
“李卿平身。”
他指着一旁的诸葛亮和萧何。
“朕今日召你前来,是有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托付于爱卿。”
李冰起身,神情肃然。
“请陛下示下。”
朱由校将陕西大旱,以及自己准备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的想法,简要地说了一遍。
最后,他看向李冰。
“此事,朕欲交由你全权负责。”
“朕只有一个要求。”
“让这八百里秦川,成为第二个天府之国!”
李冰听完,并未立刻领命。
他沉吟片刻,目光转向了诸葛亮与萧何。
“敢问二位大人,可有初步的方略?”
诸葛亮抚须一笑,将那份“十八座水库”的计划,递了过去。
李冰接过图纸,仔细地看了起来。
他看得非常慢,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大殿之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大师身上。
许久。
李冰放下了图纸。
他抬起头,看着朱由校,神情无比凝重。
“陛下,臣以为,此法虽可解一时之急,却非长久之计。”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
此言一出,诸葛亮与萧何皆是一愣。
他们二人,皆是千古人杰,联手制定的方略,竟被此人一言否定?
然而,他们并未动怒,而是虚心地看向李冰,等待着他的下文。
李冰没有立刻解释。
他只是对着朱由校,再次躬身一拜。
“陛下,纸上谈兵,终究是虚。”
“治水之道,在于因势利导,顺应天时地利。”
“若要彻底根治陕西水患,臣,必须亲自勘察地貌水文,丈量山川河流。”
“请陛下恩准!”
这番话,不卑不亢,却充满了专业人士的自信与严谨。
“准了。”
朱由校笑了。
他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朕给你一天时间。”
“再给你派两名护卫。”
他看向一旁的魔家四将。
“魔礼青,魔礼红。”
“臣在!”
两名天王上前一步。
“你二人,带李大人走一趟。”
“他想去哪,就带他去哪。他想看什么,就让他看什么。”
“遵旨!”
李冰看着那两名身高丈二,神威凛凛的天王,眼中闪过一丝震撼。
随即,他再次躬身。
“谢陛下!”
……
一日之后。
李冰回来了。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双眼却亮得惊人,充满了兴奋与狂热。
他没有说一句话,径直走到了大殿中央的空地上。
在那里,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这是朱由校制作的。
李冰开始用手,在沙盘上画了起来。
山脉的走向。
河流的脉络。
平原的起伏。
城池的位置。
……
逐一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整个八百里秦川的地形地貌,被他完美地复刻了出来!
大殿之内,鸦雀无声。
诸葛亮、萧何、房玄龄、杜如晦……
这些千古人杰,看着眼前这座栩栩如生的沙盘,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惊讶。
李冰仿佛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目光,只见他站起身指着沙盘上的某处,对诸诸葛亮说道: “诸葛大人,请看。”
“您计划在此处修建水库,拦截泾水,此举固然可以缓解下游的水患。”
“但泾水含沙量极大,不出十年,这座水库便会被泥沙淤平,彻底报废。”
他又指向另一处。
“此处修建水库,则会破坏山体,一旦遇到暴雨,极易引发山崩,到时水淹下游,后果不堪设想。”
李冰的手指,在沙盘上一一划过。
将那‘十八座水库’计划的弊端,剖析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的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凝重之色。
他对着李冰,郑重地躬身一拜。
“先生治水之才,亮,远不及也。”
“请先生教我。”
李冰连忙侧身避过,不敢受此大礼。
他深吸一口气,指着那巨大的沙盘。
“陛下,诸位大人,请看!”
“这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却被这渭、泾、洛三条大河分割得支离破碎。”
“旱时,河水枯竭,无水可用。”
“涝时,河水泛滥,淹没万顷良田。”
“此乃天时之过,亦是地利之弊!”
“臣以为,治水之道,不在于堵,而在于疏!”
他的手指,在沙盘上画出了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线条。
“臣之计,乃是效仿臣在蜀郡修建都江堰之法。”
“在渭水上游,开凿一条总渠,引渭水入关中。”
“再以总渠为骨干,开凿数百条支渠、斗渠、毛渠,如同人体的血脉一般,将渭水之水,输送到每一寸需要灌溉的土地!”
“同时,连接泾水、洛水,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
“旱时,开闸放水,灌溉万顷良田!”
“涝时,引洪入渠,分流泄洪,使其归于黄河!”
“更可在主干渠道之上,兴修船闸,使关中腹地,舟船畅行,沟通东西!”
“如此一来,防洪、灌溉、航运,三位一体!”
“关中平原,将彻底告别水旱之灾,成为一个旱涝保收,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届时,此地可养兵百万,可屯粮千万石!”
“大明,将获得一个最稳固的大后方!”
话音落下,整个大殿,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李冰这个宏伟到近乎疯狂的计划,给彻底镇住了。
这已经不是兴修水利了。
这简直就是是在重塑中原水脉啊!
诸葛亮呆呆地看着沙盘上那纵横交错,复杂精妙的水网蓝图。
他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作为一代名相,他自然能看出这个计划背后,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
一个稳固的,可以自给自足的关中大后方,对于整个大明帝国而言,意味着什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那意味着,无论将来天下如何动荡,或是边疆战事如何吃紧,大明都将拥有一个源源不断输送兵员与粮草的战略基地。
进可攻,退可守。
立于不败之地!
“鬼斧神工……当真是鬼斧神工之策!”
诸葛亮抚着长须,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此计若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李大人之功,当可为万世传名!”
一旁的萧何,作为曾经为大汉帝国管理后勤的顶尖贤才,此刻也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陛下!”
萧何上前一步。
“臣附议!”
“此策,乃是万世之基!请陛下降旨,即刻施行!”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纷纷出列,表示赞同。
这些千古贤臣也都被李冰这个宏伟的蓝图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