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女子科举开,寒门才女耀朝堂-《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朝阳刚照上宫门,沈知微便已入殿。她今日身着素色长裙,发间斜插着一支温润的白玉簪,站在龙椅侧后方,目光扫过百官。

  裴砚坐于御座之上,神色沉稳。昨夜他批完最后一道军报,才回寝宫歇了两个时辰。今日早朝,他亲自点名开议。

  “宣女子科举榜单。”

  一声令下,女官捧着黄绸卷轴出列。殿中顿时安静下来,不少官员交换了眼神,有人嘴角微动,似有讥讽。

  她清楚朝堂上某些人早已备好讥讽之词,就等此刻发作。

  黄绸展开,女官清声念道:“本届女子科举,头名状元——王书瑶!”

  名字落定,满殿哗然。

  一位礼部老臣当即出列:“陛下!女子登第,授官入朝,自古未有先例。此举恐乱纲常,动摇国本啊!”

  另一人附和:“妇人之见,岂能参政?若人人效仿,家中丈夫反倒要听命于妻,成何体统!”

  沈知微不动声色。她缓缓开口:“那你们可看过她的文章?”

  无人答话。

  她抬手示意。女官立刻呈上一本册子,封皮写着《农政全书》三字,字迹清峻有力。

  裴砚接过翻看,眉头渐渐松开。

  沈知微走到殿中,声音清晰:“王书瑶七岁丧父,靠替人抄书为生。去年春荒,她用自己写的耕种法帮乡里多收了两成粮。这次科考策论题为《民本赋》,她写的是‘天下之重,在养民;养民之要,在实仓廪’。你们说她不懂治国?可你们谁家里田产千亩,却连一本利农之书都没写过?”

  几位反对的官员脸色变了。

  她目光一转,悄然启动心镜系统。视线落在一名侍郎身上,三秒后,那人心声浮现——“若女子可做官,我族免税田产迟早被查……必须压下去。”

  她收回眼神,心中已有数。

  转向裴砚,语气平缓却坚定:“陛下曾言,治国不在门第,而在民心。如今有人愿为百姓谋活路,写下实用之策,为何反被斥为不合礼法?难道只有世家子弟哭穷才算真苦,寒门女子拼命读书反倒成了罪过?”

  裴砚看着她,片刻后点头:“皇后所言极是。王书瑶高中榜首,凭的是真才实学。授翰林院编修,即日上任。”

  他又提笔写下四字:“女学馆设。”

  圣旨一下,再无人敢明面反驳。

  片刻后,一道纤瘦身影从偏殿走入大殿。布衣素裙,眉目清冷,正是王书瑶。

  她在殿中央跪下接旨。

  沈知微看着她,心里闪过一丝熟悉。这眼神,像极了当年的自己——被人踩在泥里,也不肯低头。

  “臣女王书瑶,谢陛下隆恩。”声音不高,却稳如磐石。

  “起来吧。”沈知微亲自上前扶她,“你写的《农政全书》,我会让户部农司试行于京畿各县。若有成效,推广全国。”

  王书瑶抬头看她一眼,眼中微光闪动。

  退朝后,沈知微留在太极殿处理奏章。裴砚去了御书房批红,临走前留下一句话:“今晚让王书瑶进宫讲策,我想听听她对北方旱情的看法。”

  她应了一声。

  到了傍晚,宫外传来骚动。

  女官快步进来:“娘娘,宫门外来了几十个农夫,带着新打的麦子,说是献给王大人和您的。”

  沈知微起身走到廊下。

  只见宫门前跪了一片百姓,手中捧着粗布包着的麦穗,高声喊着:“王大人千岁!皇后千岁!”

  有人喊:“俺们村按那本书上的法子轮作,今年少死了三头牛,多打了半石粮!”

  还有人说:“要是早几年知道引渠图,咱家那块坡地也不会年年绝收!”

  沈知微静静听着,没有说话。

  她转身回殿,召来女官:“把《农政全书》再誊抄二百份,送到河北、山东各州县学塾。另外,让各地农官每月上报试行情况。”

  “是。”

  当晚,王书瑶随内侍入宫。

  她换上了新赐的青衫,走在宫道上,脚步很轻。抬头看天,星光明亮。

  御书房内,裴砚坐在案前,面前摊着地图。沈知微立在一旁。

  “你说北方连年干旱,主因不是天灾,而是水利失修?”裴砚问。

  “是。”王书瑶低头答,“臣女查过历年报灾记录。其实雨量并未减少太多,只是沟渠堵塞,山塘干涸,水来时留不住,旱时又无处取。若能重修十三处主渠,疏通支脉,五年内可增产三成。”

  沈知微补充:“她在书中画了引水图,标注了每一段该用什么材料,如何防塌陷。比工部去年递上的方案更细,也更省钱。”

  裴砚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明日召工部尚书进宫。你把图纸带上,当面讲给他们听。”

  王书瑶躬身:“臣女遵命。”

  离开御书房时,夜风拂面。她走出宫门,阳光虽已落下,但她脸上仍有光。

  第二天清晨,第一批试行耕法的县报来消息:顺阳县试种五十亩,采用书中“间作混种法”,苗势整齐,病害减少六成。

  沈知微将折子放在裴砚案上。

  他看完,只说了一句:“这届科举,办对了。”

  朝会再开时,礼部老臣不再出声。倒是几位年轻官员主动提议,应在地方设立女子学堂,选拔才女参与地方治理。

  沈知微坐在凤座旁,听着议论,手指轻轻敲了敲扶手。

  她知道,这一关过了。

  但接下来的路,不会更容易。

  午后,她正在批阅一份关于江南税赋的奏章,忽然听到外面喧闹。

  女官急步进来:“娘娘,户部那边有人拦住王大人,说她一个女子不该插手工部事务,还抢了她的图纸不还。”

  沈知微放下笔,站起身。

  “哪个司的?”

  “屯田司主事,姓赵。”

  她冷笑一声:“上次克扣军粮的事还没查清,现在又来压新人?”

  转身取出一块铜牌:“传我令,屯田司即日起停职待查。所有经手文书封存,交大理寺复核。”

  女官领命而去。

  不到半个时辰,图纸送回翰林院。那位主事跪在宫门外请罪。

  沈知微没见他。

  她只让人带话:“今后凡阻挠新政者,不论职位高低,一律查办。我不在乎你是谁家子弟,我在乎的是,有没有人在踏踏实实做事。”

  消息传开,朝中风气悄然变化。

  第三日,京郊一处试验田传来喜讯:按照《农政全书》中的方法施肥灌溉,稻穗比往年粗壮许多,预计亩产可增两斗以上。

  百姓奔走相告。

  街头茶肆里有人说:“原来女子也能写出救民的书。”

  也有人说:“咱们的女儿要是也能读书考官,以后日子就有盼头了。”

  沈知微听女官汇报这些话时,正在看一封密折。

  上面写着:南方三州已有私塾开始招收女童,家长自愿凑钱请先生授课。

  她合上折子,望向窗外。

  阳光洒在宫墙上,暖而不烈。

  她唤来近侍:“拟一道谕令,凡开设女子学堂之地,官府可酌情补贴灯油笔墨。另,明年女子科举扩招一百名额。”

  近侍记下。

  她低头继续批阅公文,指尖划过纸面,发出轻微响声。

  这时,门外脚步声急促。

  一名女官几乎是冲了进来:“娘娘!翰林院出事了!有人往王大人的书房扔了石头,窗纸砸破了,桌上还留了一张纸条——‘识相的就滚回乡下绣花’!”

  沈知微抬起头,脸上的平静没有碎,反而更沉。

  她慢慢站起身,声音不高:

  “查是谁干的。找到之后,让他当着全城百姓的面,把那句话念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