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知微推科举,寒门子弟登朝堂-《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风卷起金銮殿檐角的旗幡,啪地一声展开。

  沈知微站在丹墀之下,手中握着一卷黄绢。她没有抬头看裴砚,但能感觉到他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昨夜那场无声的对峙还在朝中回荡,今日早朝尚未开始,文官列班时已有低语传来。

  “又要来?”

  “皇后这是要动根本。”

  “科举百年规矩,岂是她说改就改的?”

  沈知微缓缓抬眼,扫过那些交头接耳的身影。她迈步上前,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所有杂音:“陛下昨日已准内阁增员,今日臣妾请旨推行科举新规——不分门第,唯才是举。”

  话落,殿中一静。

  崔老从班列中走出,袍袖垂地,白须微颤:“皇后此言差矣。科举取士,重在德行与家学传承。寒门子弟虽有才学,然根基浅薄,若骤登高位,恐难服众,更易滋生党争。”

  他身后几名官员立刻附和。

  “祖制不可轻废!”

  “世家教化百年,方出栋梁之材。”

  “若人人皆可为官,朝廷体统何在?”

  沈知微没动。她闭了下眼。

  心镜启动。

  目标:左侧第三位反对者,礼部侍郎。

  三秒静默。

  【我侄儿今年落榜,说是考官偏袒江南士子……可我不敢争,怕得罪人。】

  再换目标:右前方年长御史。

  三秒静默。

  【我儿子五次会试不中,最后靠捐纳补了个小吏……凭什么他们能一步登天?】

  她睁开眼,嘴角没有笑,语气也不带嘲讽:“你们说寒门无德无行,可你们当中,有人三年未履地方,有人子弟舞弊上榜,还有人把女儿嫁给盐商换银八千两。”

  人群猛地一震。

  崔老脸色铁青:“皇后此话何意?莫非污蔑朝臣贪腐?”

  “不是我污蔑。”沈知微转向殿外,“带人进来。”

  脚步声响起。

  一群青年鱼贯而入,皆穿粗布直裰,衣角磨得起毛,鞋面沾尘。他们站成一排,背脊挺直,目光灼灼。

  沈知微道:“这些人,是今科上榜者。六成出身寒门。其中一人,在乡间教书七年,分文不取;另一人,父亲病逝前最后一句话是‘好好读书,别跪着活’;还有一位,母亲肺痨将死,是我派人送药救回来的。”

  她顿了顿,声音沉下来:“他们不是靠着裙带关系进来的。他们是靠着十年寒窗,一场场考出来的。”

  崔老嘴唇发抖:“就算如此,也不能动摇百年选官之法!”

  “那我问你。”沈知微往前一步,“太祖起兵时,身边六个元勋,五个是农夫走卒。那时候怎么没人讲门第?”

  无人应答。

  “如今天下太平,反倒要把人才堵在门外?”她环视群臣,“你们怕的不是制度乱,是权力丢。怕有一天,你们的子孙不能再躺着当官。”

  殿内鸦雀无声。

  一名年轻举子忽然跪下,额头触地:“草民沈怀安,今科二甲头名。家父早亡,母织布供读。若非新政,终身不得入京。今日得见天颜,惟愿为官一日,便为民做事一日。”

  他话音刚落,其余举子纷纷跪倒。

  “臣等愿效忠朝廷!”

  “不负圣恩,不负百姓!”

  声音整齐,响彻大殿。

  沈知微转身,从袖中取出一道圣旨,黄绢展开,朱印赫然。

  “这是陛下亲授诏书。”她朗声道,“自今日起,科举由皇后监管。凡新科举子,皆经三轮策论,择优录用。任何阻挠选才者,视同抗旨。”

  她将圣旨高举过头。

  “若有不服,现在便可出列。”

  满殿寂静。

  崔老站在原地,手指掐住笏板边缘,指节泛白。他想开口,却被身旁同僚悄悄拉住袖子。那人眼神示意:别说了。

  良久,崔老低头,退后一步:“臣……无异议。”

  其余人陆续垂首。

  “臣附议。”

  “臣亦无异议。”

  沈知微没有回应。她缓步走下丹墀,走到那群举子面前。她的视线一一掠过他们的脸,最后停在沈怀安身上。

  那是她暗中资助的族弟。七岁失父,十二岁挑柴卖字,十五岁替村塾代课养母。她曾派人送去书籍、药材,从未露面。如今他站在金銮殿上,名字写在榜首,眼里有光。

  她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点头。

  然后转身,将黄绢榜单交给内侍:“张榜天下。”

  内侍捧榜退下。

  阳光从殿门斜照进来,落在榜单第三行,“沈怀安”三个字被光影覆盖,清晰可见。

  裴砚一直坐在龙椅上,未曾起身。但他看着沈知微的眼神变了。从前是信任,是依赖,现在是一种更深的东西——像是终于看见了谁才是真正撑起这个朝廷的人。

  他开口,声音平稳:“即日起,科举改制施行。新科进士入翰林院观政,三年考核,择优授职。”

  圣旨宣毕,百官退朝。

  脚步声渐远。有人走得急,撞翻了廊下的香炉,青烟扑地而散。崔老走在最前,袍袖翻飞,头也不回。身后几名世家官员低声嘀咕。

  “妇人干政……”

  “迟早乱国。”

  话未说完,旁边人猛地拽住他胳膊,使了个眼色。那人闭嘴,快步跟上。

  大殿空了。

  沈知微仍立在中央,手扶玉阶。她没有回头看裴砚,也没有说话。

  心镜系统今日九次限额,她只用了三次。但她已经不需要再听任何人的心声。有些人嘴上说着忠君爱国,心里只想着家族利益;有些人沉默不语,心里却记着一句“好好读书,别跪着活”。

  她知道谁值得托付朝政。

  一阵风吹进来,吹动她的袖角,也吹动墙上悬挂的朝服披帛。那风穿过殿宇,一路向外,掠过宫墙,卷起城门口刚刚张贴的榜单一角。

  纸页翻动,露出下一个名字。

  沈知微转身走向殿门。

  她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投在金砖地上,像一把插进泥土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