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沈知微就醒了。她没在宫里睡,昨夜留在了女学偏院。床铺简单,被褥有些潮,但她没在意。起身时外头已有动静,小宫女提着水桶走过廊下,脚步轻快。
她推开窗,看见几名老嬷正在扫地,学堂门口的灯笼还亮着,火光微微晃动。一切看起来平静。
可就在她梳头的时候,京兆府的人到了。一名差役跪在门外,双手呈上急报。
“宗人府昨夜出事,囚犯沈清瑶不见了。”
沈知微放下木梳,接过纸条看了一眼,脸上没有半点波动。她把纸条折好,放进袖中,转身取来凤印。
“传令下去,十名学生立刻转移进宫,安置在西苑别院。”她的声音很稳,“工部加派工匠,今日之内把围墙再加高三尺,四角设了望台,夜里点长明灯。”
差役领命而去。
她站在屋檐下,望着远处的天空。云层压得低,风带着凉意。沈清瑶不是普通人犯,她是能为了活命不择手段的人。越狱不会是终点,只会是开始。
当天下午,她派出的心腹带回消息:有人看见一辆黑轿从北门出城,轿夫穿粗布衣,但脚上靴子是北境才有的皮底。那条路不通商队,只连着一处废弃驿站。
沈知微立刻写信,交给暗线送往边境关卡。她要求所有出入人员严查文书,尤其是往北走的商旅队伍,一个都不能漏。
夜里,她坐在灯下翻看谍报卷宗。北狄使团还在京城,名义上是来谈互市,实则一直对女学冷嘲热讽。他们的公主前几日在朝会上当众说:“女子执笔,乱政之兆。”这话当时没人接,现在想来,恐怕不是随口一说。
第二天傍晚,密探终于抓到人。
是个北狄打扮的男子,藏在驿站马厩的草堆里,身上搜出一封密信。信封用蜡封着,盖的是北狄王族私印。信里写着:“三日后夜半,火烧女学,不留活口。”
沈知微看完,把信放在烛火上烧了。
她叫来贴身侍卫,低声吩咐几句。随后带上凤印,坐轿入宫。
裴砚正在御书房批折子。桌上堆满了边军调防的奏本,他抬头见她进来,放下朱笔。
“这么晚了,有事?”
她把另一份抄录的密信递过去。“沈清瑶已经逃了,现在人在北狄营地。他们要烧女学,杀那些学生。”
裴砚看完信,手指在桌沿敲了一下。“你确定这信是真的?”
“我抓到了送信的人。”她说,“我可以确认。”
她闭了闭眼,心镜系统启动。目标锁定那名被押在偏殿的密使。三秒静默后,脑中响起冰冷的声音——【只要学堂烧了,那些贱民丫头就再也别想翻身】。
她睁开眼,看着裴砚。“他说的和信上一样。这不是恐吓,是计划。”
裴砚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问:“你打算怎么办?”
“我已经把学生转移到宫里,学堂那边留人照常作息,灯火不灭。等他们动手,禁军埋伏在外,当场拿下。”
裴砚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黑了,宫灯一盏盏亮起。
“有人会说,这些学生本来就不该读书。”他语气平静,“你说她们是根基,可别人眼里,这只是你的一时兴起。”
沈知微站着没动。“如果今天退一步,明天就会有人逼我们退十步。她们不是谁的附庸,也不是谁的装饰。她们能算赋税、能画山河、能写出比《女诫》更有骨气的诗。她们值得被保护。”
裴砚回头看了她一眼。
那一瞬间,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他走回案前,提起笔,在一张黄纸上写下几个字,盖上玉玺。
“从今天起,女学归入内廷直管,任何人不得擅自干涉。若有外臣议论,以谤政论罪。”他把旨意递给她,“你全权处置,我不插手,也不允许别人插手。”
她接过旨意,收进袖中。
临走前,裴砚又说了一句:“别让自己涉险。”
她点头,转身走了出去。
回到女学已是深夜。她没回偏院,直接上了学堂高墙。这里视野开阔,能看到四周巷道。她安排的暗卫已经到位,十几个人分散在屋顶和街角,穿着黑衣,不动如石。
她站在墙头,手里握着凤印。风吹起她的衣角,远处传来打更声。
第三天很快到了。
白天一切如常。仆役洒扫庭院,老嬷晒书翻页,厨房按时开饭。学堂里灯火通明,窗户上映着人影晃动,像是学生仍在读书。
沈知微躲在暗处观察。她换了深色衣裙,头发束紧,腰间别着短刀。她不想出手,但必须准备好。
夜半将至。
她蹲在屋脊后,盯着大门方向。时间一点点过去,空气越来越冷。
忽然,东侧巷口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两个人影贴着墙根靠近,穿的是百姓衣服,但走路姿势不像普通人。一人背着油布包,另一个手里拿着火折子。
他们停在学堂门口,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从包里掏出黑色粉末,沿着门槛撒了一圈。
沈知微眼神一沉。
那是引火药,一点就燃,烧得极快。
两人后退几步,准备点火。
就在这时,四周屋顶同时亮起火把。
禁军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刀出鞘,弓上弦。那两人脸色大变,转身要跑,却被早就埋伏在巷子里的暗卫扑倒。
沈知微从屋脊跃下,落在院中。
她走到那两人面前,蹲下来,看着其中一个。
那人咬牙不语。
她再次催动心镜系统,目光锁住此人,瞬间,脑中传来机械音——【沈小姐说了,只要烧了这里,她就能回来……】
她睁开眼,冷冷问:“沈清瑶现在在哪?”
那人依旧不开口。
她站起身,对身旁侍卫说:“押回去,交给京兆府。用最严的刑,我不需要他马上招,只要他活着就行。”
侍卫应声拖人离开。
她站在空荡的院子里,望着被药粉划过的门槛。那里有一道黑线,在月光下泛着暗光。
她抬脚踩上去,把痕迹碾碎。
远处传来鸡鸣。
天快亮了。
她没走,也没回宫。她让侍卫拿来一张椅子,坐在学堂门口。
太阳升起时,第一批送饭的厨娘来了。她们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只看见皇后坐在那里,衣襟沾了灰,眼睛有些红,但坐得笔直。
其中一个年长的嬷嬷想劝她去休息。
她摆了手。
“我得等到她们回来。”她说,“我还得告诉她们,这里没烧,以后也不会烧。”
她抬头看了看学堂匾额。
“她们可以安心读书。”
她推开窗,看见几名老嬷正在扫地,学堂门口的灯笼还亮着,火光微微晃动。一切看起来平静。
可就在她梳头的时候,京兆府的人到了。一名差役跪在门外,双手呈上急报。
“宗人府昨夜出事,囚犯沈清瑶不见了。”
沈知微放下木梳,接过纸条看了一眼,脸上没有半点波动。她把纸条折好,放进袖中,转身取来凤印。
“传令下去,十名学生立刻转移进宫,安置在西苑别院。”她的声音很稳,“工部加派工匠,今日之内把围墙再加高三尺,四角设了望台,夜里点长明灯。”
差役领命而去。
她站在屋檐下,望着远处的天空。云层压得低,风带着凉意。沈清瑶不是普通人犯,她是能为了活命不择手段的人。越狱不会是终点,只会是开始。
当天下午,她派出的心腹带回消息:有人看见一辆黑轿从北门出城,轿夫穿粗布衣,但脚上靴子是北境才有的皮底。那条路不通商队,只连着一处废弃驿站。
沈知微立刻写信,交给暗线送往边境关卡。她要求所有出入人员严查文书,尤其是往北走的商旅队伍,一个都不能漏。
夜里,她坐在灯下翻看谍报卷宗。北狄使团还在京城,名义上是来谈互市,实则一直对女学冷嘲热讽。他们的公主前几日在朝会上当众说:“女子执笔,乱政之兆。”这话当时没人接,现在想来,恐怕不是随口一说。
第二天傍晚,密探终于抓到人。
是个北狄打扮的男子,藏在驿站马厩的草堆里,身上搜出一封密信。信封用蜡封着,盖的是北狄王族私印。信里写着:“三日后夜半,火烧女学,不留活口。”
沈知微看完,把信放在烛火上烧了。
她叫来贴身侍卫,低声吩咐几句。随后带上凤印,坐轿入宫。
裴砚正在御书房批折子。桌上堆满了边军调防的奏本,他抬头见她进来,放下朱笔。
“这么晚了,有事?”
她把另一份抄录的密信递过去。“沈清瑶已经逃了,现在人在北狄营地。他们要烧女学,杀那些学生。”
裴砚看完信,手指在桌沿敲了一下。“你确定这信是真的?”
“我抓到了送信的人。”她说,“我可以确认。”
她闭了闭眼,心镜系统启动。目标锁定那名被押在偏殿的密使。三秒静默后,脑中响起冰冷的声音——【只要学堂烧了,那些贱民丫头就再也别想翻身】。
她睁开眼,看着裴砚。“他说的和信上一样。这不是恐吓,是计划。”
裴砚盯着她看了片刻,忽然问:“你打算怎么办?”
“我已经把学生转移到宫里,学堂那边留人照常作息,灯火不灭。等他们动手,禁军埋伏在外,当场拿下。”
裴砚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黑了,宫灯一盏盏亮起。
“有人会说,这些学生本来就不该读书。”他语气平静,“你说她们是根基,可别人眼里,这只是你的一时兴起。”
沈知微站着没动。“如果今天退一步,明天就会有人逼我们退十步。她们不是谁的附庸,也不是谁的装饰。她们能算赋税、能画山河、能写出比《女诫》更有骨气的诗。她们值得被保护。”
裴砚回头看了她一眼。
那一瞬间,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他走回案前,提起笔,在一张黄纸上写下几个字,盖上玉玺。
“从今天起,女学归入内廷直管,任何人不得擅自干涉。若有外臣议论,以谤政论罪。”他把旨意递给她,“你全权处置,我不插手,也不允许别人插手。”
她接过旨意,收进袖中。
临走前,裴砚又说了一句:“别让自己涉险。”
她点头,转身走了出去。
回到女学已是深夜。她没回偏院,直接上了学堂高墙。这里视野开阔,能看到四周巷道。她安排的暗卫已经到位,十几个人分散在屋顶和街角,穿着黑衣,不动如石。
她站在墙头,手里握着凤印。风吹起她的衣角,远处传来打更声。
第三天很快到了。
白天一切如常。仆役洒扫庭院,老嬷晒书翻页,厨房按时开饭。学堂里灯火通明,窗户上映着人影晃动,像是学生仍在读书。
沈知微躲在暗处观察。她换了深色衣裙,头发束紧,腰间别着短刀。她不想出手,但必须准备好。
夜半将至。
她蹲在屋脊后,盯着大门方向。时间一点点过去,空气越来越冷。
忽然,东侧巷口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两个人影贴着墙根靠近,穿的是百姓衣服,但走路姿势不像普通人。一人背着油布包,另一个手里拿着火折子。
他们停在学堂门口,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从包里掏出黑色粉末,沿着门槛撒了一圈。
沈知微眼神一沉。
那是引火药,一点就燃,烧得极快。
两人后退几步,准备点火。
就在这时,四周屋顶同时亮起火把。
禁军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刀出鞘,弓上弦。那两人脸色大变,转身要跑,却被早就埋伏在巷子里的暗卫扑倒。
沈知微从屋脊跃下,落在院中。
她走到那两人面前,蹲下来,看着其中一个。
那人咬牙不语。
她再次催动心镜系统,目光锁住此人,瞬间,脑中传来机械音——【沈小姐说了,只要烧了这里,她就能回来……】
她睁开眼,冷冷问:“沈清瑶现在在哪?”
那人依旧不开口。
她站起身,对身旁侍卫说:“押回去,交给京兆府。用最严的刑,我不需要他马上招,只要他活着就行。”
侍卫应声拖人离开。
她站在空荡的院子里,望着被药粉划过的门槛。那里有一道黑线,在月光下泛着暗光。
她抬脚踩上去,把痕迹碾碎。
远处传来鸡鸣。
天快亮了。
她没走,也没回宫。她让侍卫拿来一张椅子,坐在学堂门口。
太阳升起时,第一批送饭的厨娘来了。她们不知道昨夜发生了什么,只看见皇后坐在那里,衣襟沾了灰,眼睛有些红,但坐得笔直。
其中一个年长的嬷嬷想劝她去休息。
她摆了手。
“我得等到她们回来。”她说,“我还得告诉她们,这里没烧,以后也不会烧。”
她抬头看了看学堂匾额。
“她们可以安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