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夜观天象,关联病理-《古人的智慧》

  第93章:夜观天象,关联病理

  终南山的夜来得沉静,山风卷着松针掠过药庐顶的茅草,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大地在低声絮语。药庐外的空地上,篝火正旺,跳跃的火苗舔着架起的干松木,不时爆出细碎的火星,随风飘向夜空,与满天繁星融为一体。轩辕坐在一块平整的青石上,膝盖上摊着一卷竹简,上面是他连日来记录的草药笔记,墨迹尚未完全干透,带着松烟的淡淡气息。

  岐伯就坐在他对面,后背靠着药庐的木柱,手里摩挲着一枚光滑的鹅卵石。老人花白的长发用一根麻绳简单束在脑后,几缕发丝垂在脸颊旁,被火光染成温暖的橘色。他望着头顶的星空,眼神悠远,仿佛能穿透层层夜幕,看到星辰运行的轨迹。

  “你看那北斗,”岐伯忽然开口,声音被夜风吹得有些飘忽,却字字清晰,“像不像部落里用来舀水的木勺?”

  轩辕抬头望去,北方天空中,七颗亮星连成斗形,斗柄微微倾斜,确实像极了母亲附宝常用的那把木勺。他从小听父亲少典说过,北斗斗柄指向东方时,该播种;指向南方时,该除草;指向西方时,该收割;指向北方时,该储藏。那时只当是辨别时节的法子,从未想过其中另有深意。

  “先生,这北斗除了辨时,还有别的讲究?”轩辕放下竹简,指尖在膝盖上轻轻点着,心里泛起一丝好奇。

  岐伯笑了笑,将手里的鹅卵石放在地上,起身走到药圃边,弯腰掐下一片紫苏叶。叶片在夜风中微微颤动,边缘的锯齿像小兽的牙齿。“你看这紫苏,”他把叶子递给轩辕,“春里下种,夏日茂盛,入秋长老,冬来枯败,从不违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律,人也一样。”

  轩辕捏着那片紫苏叶,叶片的清香混着泥土的气息钻入鼻腔。他忽然想起部落里的巫医,总说人生病是因为触怒了神灵,可眼前的紫苏叶枯荣有序,从不见什么神灵干涉,人若是生病,会不会也和这草木一样,是违背了某种节律?

  “就说这月亮吧,”岐伯指着天边的圆月,清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碎银,“月初如钩,月中如盘,月末又缺。海边的潮水,跟着月亮走,月满时潮涨,月亏时潮落。女子来月事,多在月满前后,若是这时生了疮疖,红肿得格外厉害,你说这是为什么?”

  轩辕猛地一怔,脑海里闪过一个身影——部落里的阿莲婶。去年月圆时,阿莲婶胳膊上生了个大疮,红得像团火,脓水直流,疼得直哭。巫医跳了三天舞,杀了两头羊祭祀,疮口反倒更肿了。直到月芽儿挂上树梢,那疮才慢慢消下去。当时大家都说是月神收回了怒气,现在想来,或许和先生说的“节律”有关?

  “是因为……气血跟着月亮走?”轩辕试探着说,心跳不由得快了几分。

  岐伯赞许地点头,又指向东方天际:“你看那颗启明星,天快亮时就出来了,像是在叫人起床。这时候,人该伸伸胳膊动动腿,让气血活泛起来;傍晚西边的长庚星亮了,人就该歇歇,让气血沉下去。要是反过来,夜里熬着不睡,白天躺着不起,不出半年,保管面黄肌瘦。”

  这话像锤子敲在轩辕心上。他想起部落里的石匠阿石,总爱夜里凿石头,说月光下凿出的石器更光滑。没过两年,阿石就变得弯腰驼背,咳嗽不停,三十岁的人看着像五十岁。当时巫医说是被石头里的精怪缠上了,现在才明白,或许是阿石违背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律。

  “先生,那银河呢?”轩辕望着横贯夜空的银河,繁星点点,像撒了一把碎钻,“它也和人体有关?”

  岐伯走到轩辕身边,弯腰捡起他铺在地上的麻布——那上面是他临摹的山洞石刻。老人粗糙的手指划过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忽然停在一处:“你看这线条,从心口通到手,像不像山里的溪流?银河就是天上的大河,输送着星光;人体里也有这样的‘河’,输送着气血,这就是‘经脉’。”

  “经脉?”轩辕盯着麻布上的线条,眼睛忽然亮了。他想起自己用温水给幼弟擦身子退烧,擦的正是胳膊腿上这些线条经过的地方;用“明叶”给老人敷眼睛,叶子的清凉顺着眼角的纹路往里钻——难道那些温水、那些草药气息,都是顺着这些“经脉”在起作用?

  “那星星明暗,是不是也和气血盛衰有关?”轩辕追问,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比如那颗火星,要是格外亮,是不是人就容易上火生疮?”

  岐伯没直接回答,转身回药庐拎出个陶罐,里面装着晒干的野菊花。他抓了一把放进石釜,添了些泉水,架在篝火上煮。“先喝碗菊花茶。”老人说,“这菊花得经了秋霜才管用,能清肝火。人要是肝火旺,眼睛就红,脾气就躁,就像火星太亮,天就容易旱。”

  水咕嘟咕嘟地开了,野菊花在沸水里舒展,香气袅袅升起。轩辕接过岐伯递来的陶碗,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带着一丝清苦,顺着食道往下走,像是有股凉气钻进心里,刚才的燥热顿时消了大半。

  “天地和人,不是一一对应,是相互感应。”岐伯喝着茶,眼神落在篝火上,“就像这茶水能解渴,不是因为茶认识喉咙,是它们的‘气’合得来。天上星辰动,地上万物应,人在中间,怎么会不受影响?”

  轩辕捧着陶碗,看着碗里漂浮的菊花瓣,忽然想起自己误食毒果那次。当时腹痛如绞,他凭着记忆找到解毒草,嚼碎了咽下,没过多久就不疼了。那解毒草的“气”,是不是正好能克毒果的“气”?就像雨能灭火,不是雨认识火,是水火不相容。

  “那要怎么才能看准这感应?”轩辕抬头问,眼里闪着求知的光。他觉得自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眼前忽然铺开一条大路,却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岐伯指了指他怀里的麻布:“你临摹的这些石刻,当年刻它的人,定是看了无数星辰,摸了无数病人,才把天地和人体的道理刻在石头上。要学好医,就得‘观’——观天,观地,观人;还得‘悟’——悟规律,悟联系,悟平衡。”

  夜渐渐深了,篝火慢下来,变成一堆通红的炭火,偶尔爆出个火星。银河在天上静静流淌,像条闪光的绸带。轩辕把麻布小心地卷起来,放进怀里,只觉得那麻布沉甸甸的,像是装了整片星空。

  他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忽然觉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光点。那颗最亮的启明星,像是人体里升起的阳气;那轮圆月,像是充盈的气血;那条银河,像是奔流的经脉。他仿佛能看到气血在经脉里流动,像星辰在天空中运行,一刻不停。

  只是,麻布上除了经络线条,还有些奇怪的图案。有的像座山,有的像条河,还有的像个歪歪扭扭的“人”字。这些图案又藏着什么秘密?轩辕摸了摸怀里的麻布,心里埋下一个新念头。或许等他把“观”和“悟”练熟了,这些秘密就能解开了。

  夜风又起,吹得松针沙沙响,像是在催促他赶紧领悟。轩辕拿起竹简,借着炭火的光,在空白处写下:“天有星辰,地有江河,人有经脉,皆有节律。”写完,他抬头望向星空,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原来医道的奥秘,就藏在这天地之间。

  想知道轩辕能否参透石刻上的神秘图案?他又会从天地运行中领悟到哪些医道精髓?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