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巫医阻挠,母子坚持
灶坑里的火苗舔着干硬的柴薪,发出“噼啪”的轻响,却驱不散半分笼罩在轩辕家石屋里的焦灼。附宝跪在铺着干草的地面上,目光紧紧锁在蜷缩着的幼子身上。小家伙的脸颊烧得通红,像是涂了层滚烫的赭石,呼吸时快时慢,喉咙里还不时发出细碎的呻吟,每一声都像小石子敲在附宝的心上。
轩辕蹲在一旁,手里攥着块浸了温水的麻布。麻布是母亲用麻线一点点织成的,边缘还带着些粗糙的毛边,此刻正冒着淡淡的水汽。他刚把麻布轻轻按在弟弟的额头上,小家伙就不安地动了动,眉头皱成个小疙瘩,像是在梦里也受着煎熬。
“轻点,再轻点。”附宝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她伸出手,替小儿子掖了掖身上的兽皮,指尖触到孩子后背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那温度烫得吓人,比夏日里晒过的石板还要灼人。
轩辕点点头,手腕微微用力,让麻布更服帖地贴着弟弟的额头。他能感觉到麻布上的温度在一点点升高,心里的念头却越发坚定。前几日母亲说起过,自己小时候发高热,就是靠温水一遍遍擦拭才退下去的。那时候部落里还没有现在这位巫医,族人们遇着小病小痛,多是靠老辈传下来的土法子硬扛。母亲说,温水能“引走”身体里的热,就像山涧里的水流能带走石头上的热气一样。
“娘,你看,他好像舒服点了。”轩辕忽然轻声说。
附宝凑近了些,果然见小儿子的眉头舒展了些,呼吸也似乎平稳了一瞬。她望着轩辕专注的侧脸,这孩子才十三岁,眉眼间却已有了股超出同龄人的沉静。自打部落里闹起怪病,他就没怎么合过眼,又是寻水源又是试草药,如今弟弟病了,他竟能想起自己随口提过的法子,这让附宝心里又酸又暖。
就在这时,石屋的帘子被人“哗啦”一声掀开,冷风裹挟着雪沫子灌了进来,灶坑里的火苗猛地一窜,差点燎到旁边的柴堆。巫医那张刻满皱纹的脸出现在门口,手里还攥着束冒烟的艾草,烟气呛得人直皱眉。
“你们在做什么?!”巫医的声音又尖又利,像是用石刀刮着木头。他一眼就瞥见了轩辕手里的麻布,浑浊的眼睛里瞬间燃起怒火,“附宝!你竟敢纵容这小子胡闹?!”
附宝下意识地将小儿子往怀里拢了拢,站起身挡在前面:“巫医,孩子烧得厉害,轩辕他……他是想试试能不能让孩子舒服点。”
“舒服点?”巫医冷笑一声,将艾草往地上一摔,火星子溅在石地上,“这是邪气入体!得用艾草的烟气熏走它,用这阴寒的水擦拭,是想让邪气钻得更深吗?你是不是被这小子灌了什么迷魂汤?”
轩辕站起身,手里还捏着那块已经有些温热的麻布:“巫医,我娘说过,温水能退烧。弟弟烧得这么厉害,你的艾草熏了两天,他一点好转都没有。”
“你懂什么?!”巫医被噎了一下,脸色更沉,“这是山神在发怒,是对我们部落的警示!你前几日质疑水源,如今又用这旁门左道治病,是想公然和神灵作对吗?”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引得石屋外几个路过的族人停下了脚步,透过帘子的缝隙往里张望。巫医见状,故意提高了音量:“大家都看看!这孩子仗着自己是首领的儿子,就敢否定祖先传下来的规矩,用这些邪门法子!要是小崽子有个三长两短,就是他害的!”
附宝的脸色白了白,她知道巫医在部落里威望极高,尤其是在老人们心中,他的话比首领的命令还好使。可看着怀里儿子难受的模样,她咬了咬牙:“巫医,不管是什么法子,能让孩子好起来就行。他是我的骨肉,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烧下去。”
“糊涂!”巫医跺了跺脚,指着轩辕,“你这小子,要是识相就赶紧把那破布扔了!否则要是触怒了山神,让瘟疫再加重,你担待得起吗?”
轩辕抿着唇,没有说话。他知道现在和巫医争辩没用,巫医只信神灵和祭祀,根本听不进任何解释。他悄悄将麻布浸回旁边盛着温水的陶罐里,水是他特意烧开放凉的,带着草木灰的淡淡味道。
“娘,我去再换点温水。”他低声说,转身就要往外走。
“站住!”巫医伸手想拦他,却被附宝下意识地挡住了。
“巫医,孩子病着,让他去吧。”附宝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决,“要是真有什么后果,我一个人承担,不怪孩子,也不怪部落。”
巫医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一向温和的附宝会说出这样的话。他看着附宝眼里的执拗,又看了看周围族人投来的目光,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半晌,他重重“哼”了一声:“好!好得很!你们母子俩就等着后悔吧!要是小崽子有个好歹,可别来求我!”
说罢,他捡起地上的艾草,怒气冲冲地掀帘而去,临走时还故意将帘子摔得震天响。
石屋里总算安静下来,只剩下灶火的噼啪声和小儿子微弱的呻吟。附宝这才松了口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了。她回头看了看轩辕,发现儿子正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陶罐的边缘。
“别往心里去,”附宝走过去,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巫医只是太着急了,他也是想让你弟弟好起来。”
轩辕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委屈,却很快被坚定取代:“娘,我没怪他。我就是想让弟弟快点好。”
“娘知道。”附宝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温柔,“咱们偷偷来,别让外人知道。白天他醒着的时候擦,晚上等他睡沉了也擦,总会好的。”
接下来的两天,母子俩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白日里,附宝借口照顾孩子,把石屋的帘子拉得严严实实,轩辕则趁着没人注意,一次次烧水煮布。巫医果然再没来过,只是部落里渐渐有了些风言风语,说轩辕用邪法害弟弟,说附宝被儿子迷了心窍。
有一次,轩辕去河边打水,刚把陶罐放进水里,就听见身后传来两个妇人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附宝家的小儿子,病得更重了,就是因为轩辕用冷水浇他。”
“真的假的?那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巫医的法子不用,偏要用些怪招。”
“谁说不是呢?我看他自从上次质疑水源,就越来越不对劲了……”
轩辕握着陶罐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了白。他想转身和她们辩解,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弟弟真的好起来,才能堵住这些人的嘴。
回到石屋时,附宝正抱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见轩辕进来,她连忙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看孩子。轩辕凑过去,惊喜地发现,弟弟的脸颊虽然还是红的,但那颜色淡了些,呼吸也均匀了不少。
“刚才他醒了一小会儿,还喝了口米汤。”附宝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你看,你的法子管用了。”
轩辕的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他拿起刚换过温水的麻布,小心翼翼地敷在弟弟的额头上,这一次,小家伙没有乱动,反而发出了一声舒服的呓语。
可就在这时,石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苍老的声音带着怒意响起:“附宝!你还在纵容这小子用邪术吗?我刚才看见轩辕去河边打水,肯定是又要搞什么名堂!”
是巫医!他怎么又来了?而且听这语气,似乎还带了人来。轩辕和附宝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紧张。他们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恐怕不只是巫医的怒火了。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巫医带了人来会发生什么?轩辕和附宝能否继续用温水擦拭的方法照顾幼弟?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灶坑里的火苗舔着干硬的柴薪,发出“噼啪”的轻响,却驱不散半分笼罩在轩辕家石屋里的焦灼。附宝跪在铺着干草的地面上,目光紧紧锁在蜷缩着的幼子身上。小家伙的脸颊烧得通红,像是涂了层滚烫的赭石,呼吸时快时慢,喉咙里还不时发出细碎的呻吟,每一声都像小石子敲在附宝的心上。
轩辕蹲在一旁,手里攥着块浸了温水的麻布。麻布是母亲用麻线一点点织成的,边缘还带着些粗糙的毛边,此刻正冒着淡淡的水汽。他刚把麻布轻轻按在弟弟的额头上,小家伙就不安地动了动,眉头皱成个小疙瘩,像是在梦里也受着煎熬。
“轻点,再轻点。”附宝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她伸出手,替小儿子掖了掖身上的兽皮,指尖触到孩子后背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那温度烫得吓人,比夏日里晒过的石板还要灼人。
轩辕点点头,手腕微微用力,让麻布更服帖地贴着弟弟的额头。他能感觉到麻布上的温度在一点点升高,心里的念头却越发坚定。前几日母亲说起过,自己小时候发高热,就是靠温水一遍遍擦拭才退下去的。那时候部落里还没有现在这位巫医,族人们遇着小病小痛,多是靠老辈传下来的土法子硬扛。母亲说,温水能“引走”身体里的热,就像山涧里的水流能带走石头上的热气一样。
“娘,你看,他好像舒服点了。”轩辕忽然轻声说。
附宝凑近了些,果然见小儿子的眉头舒展了些,呼吸也似乎平稳了一瞬。她望着轩辕专注的侧脸,这孩子才十三岁,眉眼间却已有了股超出同龄人的沉静。自打部落里闹起怪病,他就没怎么合过眼,又是寻水源又是试草药,如今弟弟病了,他竟能想起自己随口提过的法子,这让附宝心里又酸又暖。
就在这时,石屋的帘子被人“哗啦”一声掀开,冷风裹挟着雪沫子灌了进来,灶坑里的火苗猛地一窜,差点燎到旁边的柴堆。巫医那张刻满皱纹的脸出现在门口,手里还攥着束冒烟的艾草,烟气呛得人直皱眉。
“你们在做什么?!”巫医的声音又尖又利,像是用石刀刮着木头。他一眼就瞥见了轩辕手里的麻布,浑浊的眼睛里瞬间燃起怒火,“附宝!你竟敢纵容这小子胡闹?!”
附宝下意识地将小儿子往怀里拢了拢,站起身挡在前面:“巫医,孩子烧得厉害,轩辕他……他是想试试能不能让孩子舒服点。”
“舒服点?”巫医冷笑一声,将艾草往地上一摔,火星子溅在石地上,“这是邪气入体!得用艾草的烟气熏走它,用这阴寒的水擦拭,是想让邪气钻得更深吗?你是不是被这小子灌了什么迷魂汤?”
轩辕站起身,手里还捏着那块已经有些温热的麻布:“巫医,我娘说过,温水能退烧。弟弟烧得这么厉害,你的艾草熏了两天,他一点好转都没有。”
“你懂什么?!”巫医被噎了一下,脸色更沉,“这是山神在发怒,是对我们部落的警示!你前几日质疑水源,如今又用这旁门左道治病,是想公然和神灵作对吗?”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引得石屋外几个路过的族人停下了脚步,透过帘子的缝隙往里张望。巫医见状,故意提高了音量:“大家都看看!这孩子仗着自己是首领的儿子,就敢否定祖先传下来的规矩,用这些邪门法子!要是小崽子有个三长两短,就是他害的!”
附宝的脸色白了白,她知道巫医在部落里威望极高,尤其是在老人们心中,他的话比首领的命令还好使。可看着怀里儿子难受的模样,她咬了咬牙:“巫医,不管是什么法子,能让孩子好起来就行。他是我的骨肉,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烧下去。”
“糊涂!”巫医跺了跺脚,指着轩辕,“你这小子,要是识相就赶紧把那破布扔了!否则要是触怒了山神,让瘟疫再加重,你担待得起吗?”
轩辕抿着唇,没有说话。他知道现在和巫医争辩没用,巫医只信神灵和祭祀,根本听不进任何解释。他悄悄将麻布浸回旁边盛着温水的陶罐里,水是他特意烧开放凉的,带着草木灰的淡淡味道。
“娘,我去再换点温水。”他低声说,转身就要往外走。
“站住!”巫医伸手想拦他,却被附宝下意识地挡住了。
“巫医,孩子病着,让他去吧。”附宝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决,“要是真有什么后果,我一个人承担,不怪孩子,也不怪部落。”
巫医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一向温和的附宝会说出这样的话。他看着附宝眼里的执拗,又看了看周围族人投来的目光,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半晌,他重重“哼”了一声:“好!好得很!你们母子俩就等着后悔吧!要是小崽子有个好歹,可别来求我!”
说罢,他捡起地上的艾草,怒气冲冲地掀帘而去,临走时还故意将帘子摔得震天响。
石屋里总算安静下来,只剩下灶火的噼啪声和小儿子微弱的呻吟。附宝这才松了口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了。她回头看了看轩辕,发现儿子正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陶罐的边缘。
“别往心里去,”附宝走过去,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巫医只是太着急了,他也是想让你弟弟好起来。”
轩辕抬起头,眼里闪过一丝委屈,却很快被坚定取代:“娘,我没怪他。我就是想让弟弟快点好。”
“娘知道。”附宝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温柔,“咱们偷偷来,别让外人知道。白天他醒着的时候擦,晚上等他睡沉了也擦,总会好的。”
接下来的两天,母子俩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白日里,附宝借口照顾孩子,把石屋的帘子拉得严严实实,轩辕则趁着没人注意,一次次烧水煮布。巫医果然再没来过,只是部落里渐渐有了些风言风语,说轩辕用邪法害弟弟,说附宝被儿子迷了心窍。
有一次,轩辕去河边打水,刚把陶罐放进水里,就听见身后传来两个妇人的议论声。
“听说了吗?附宝家的小儿子,病得更重了,就是因为轩辕用冷水浇他。”
“真的假的?那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巫医的法子不用,偏要用些怪招。”
“谁说不是呢?我看他自从上次质疑水源,就越来越不对劲了……”
轩辕握着陶罐的手紧了紧,指节都泛了白。他想转身和她们辩解,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弟弟真的好起来,才能堵住这些人的嘴。
回到石屋时,附宝正抱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见轩辕进来,她连忙朝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看孩子。轩辕凑过去,惊喜地发现,弟弟的脸颊虽然还是红的,但那颜色淡了些,呼吸也均匀了不少。
“刚才他醒了一小会儿,还喝了口米汤。”附宝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喜悦,“你看,你的法子管用了。”
轩辕的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他拿起刚换过温水的麻布,小心翼翼地敷在弟弟的额头上,这一次,小家伙没有乱动,反而发出了一声舒服的呓语。
可就在这时,石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苍老的声音带着怒意响起:“附宝!你还在纵容这小子用邪术吗?我刚才看见轩辕去河边打水,肯定是又要搞什么名堂!”
是巫医!他怎么又来了?而且听这语气,似乎还带了人来。轩辕和附宝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一丝紧张。他们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恐怕不只是巫医的怒火了。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巫医带了人来会发生什么?轩辕和附宝能否继续用温水擦拭的方法照顾幼弟?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