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备战医械,未雨绸缪-《古人的智慧》

  第214章:备战医械,未雨绸缪

  晨曦刚漫过部落的木栅栏,轩辕已站在医庐后的空地上,目光扫过弟子们正在整理的药草与器械。空气中弥漫着艾草与黄连混合的微苦气息,远处传来士兵操练的呼喝声——那声音比往日更急促,像绷紧的弓弦,预示着山雨欲来。

  “先生,蚩尤部昨夜又袭扰了东边的哨所。”大弟子捧着一卷竹简匆匆走来,竹简上是各部落传来的军情,墨迹还带着潮气,“哨长说,对方的箭镞上裹着黑褐色的膏状物,中箭者伤口红肿流脓,比寻常箭伤难治得多。”

  轩辕接过竹简,指尖抚过“黑褐色膏状物”几个字,眉峰微蹙。他想起三年前在南方部落见过的一种毒藤,其汁液经暴晒后呈深褐,沾染皮肉便会溃烂不止。“是兽毒,还是植物毒素?”他追问。

  “哨长没说清,只说随行的巫医用了符咒,反倒让溃烂更快了。”大弟子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焦虑,“现在各营都在传,蚩尤部请了‘妖医’,能用毒物杀人于无形。”

  轩辕将竹简卷好,塞进腰间的布袋:“不是妖术,是我们对毒物的了解还不够。去,把医庐里所有标着‘毒’字的草药图谱都找出来,再备三十副解蛇毒的方子——就算不对症,至少能应急。”

  他转身走向堆放器械的角落,那里散落着削好的竹片、熬制膏药的陶罐,还有弟子们连夜缝制的麻布药囊。“光有药不够,”他拿起一片打磨光滑的竹片,对着晨光查看其韧性,“战场不比医庐,伤口不能等,药材不能挑,我们得让每样东西都能‘即拿即用’。”

  “先生是说……像上次给猎手用的夹板那样?”二弟子眼睛一亮,他还记得轩辕用竹片固定骨折的创举,那法子比单纯敷药快了整整半月。

  “不止夹板。”轩辕放下竹片,走到陶罐前,用木勺舀起一勺金疮药——深棕色的膏体里混着血竭与松香,散着淡淡的温热气息。“这药膏不错,但陶罐太沉,士兵带不动。”他看向正在缝药囊的女弟子,“阿芷,药囊的尺寸改小些,分三层:外层放干净麻布,中层放止血粉,内层就装这种膏体,用薄竹片隔开,免得漏出来。”

  阿芷停下针线,拿起麻布比划:“三层的话,刚好能塞进士兵的箭囊旁边。可……膏体天热会化,天冷会硬,怎么办?”

  “加蜂蜡。”轩辕不假思索地回答,他想起去年处理蜂群时,蜂蜡遇热融化、遇冷凝固的特性,“熔蜡时掺进药膏里,比例是十份药配一份蜡,既能防漏,又能让药膏在不同温度下都保持软硬度适中。”他边说边取来一小块蜂蜡,扔进陶罐,“现在就试,我要看到成品。”

  弟子们立刻忙碌起来,捣碎草药的砰砰声、熔蜡的滋滋声、针线穿过麻布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倒比平日多了几分紧张的默契。轩辕则拿起几枚银针,用细麻绳将其串起,再固定在一块巴掌大的木板上——木板边缘刻着凹槽,刚好能卡住麻绳,防止银针在奔跑中晃动折断。

  “先生,您这是……”三弟子好奇地凑过来,他负责记录医案,对这些“动手活”总是慢半拍。

  “银针是救命的,不能丢,也不能脏。”轩辕用布擦拭着银针,针尖在晨光下闪着亮,“战场尘土多,木板背面我会钻个小孔,挂在脖子上,贴身带着最稳妥。”他顿了顿,看向远处操练的士兵,“你们记住,战场上,丢一根针可能就意味着一条命没了。”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部落的斥候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支染血的箭:“大医官!西边巡营中了埋伏,三个弟兄中了毒箭,现在浑身抽搐,眼看就不行了!”

  轩辕心头一紧,接过箭镞细看——黑褐色的膏体果然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凑近闻,有股类似苦杏仁的怪味。“不是藤毒,是矿物毒。”他立刻判断,这种气味他在辨识矿石时遇见过,“阿芷,药囊缝好了吗?带十个人,拿上解矿物毒的方子和新做的夹板,跟我走!”

  临行前,他回头看了眼医庐前的空地:那些打磨好的竹片、分装完毕的药囊、串在木板上的银针,像一队沉默的士兵,正等着他的号令。“剩下的人继续准备,”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记住,我们多一分准备,前线就少一分伤亡。”

  马蹄扬起尘土,医庐的影子渐渐远了。二弟子望着轩辕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先生在灯下写的那句话——“医者战时,非医人,乃医国之命脉也”,此刻才真正明白,那些被打磨得光滑的竹片、被缝补得结实的药囊里,装着的何止是药材,更是千万人的生机。

  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