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草药外敷治疮疖-《古人的智慧》

  第143章:草药外敷治疮疖

  初夏的阳光透过神农部落稀疏的木栅栏,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轩辕刚从沼泽边巡查回来,衣摆还沾着些湿润的泥土,就被一阵孩童的哭闹声吸引了注意力。那哭声尖利又委屈,像根细针似的扎在人心里,让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循声走到一间低矮的茅草屋前,只见门口围着几个族人,脸上都带着焦急的神色。一个妇人正抱着个约莫四五岁的孩童,不住地哄着,可孩子的哭声丝毫没有停歇,反而因为挣扎,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怎么了这是?”轩辕走上前,轻声问道。

  妇人见是轩辕,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眼圈一红,哽咽着说:“先生,您快看看我家娃吧!昨天在草丛里玩,被什么虫子叮了一下,今天就成这样了……”她说着,小心翼翼地掀起孩子的衣袖。

  轩辕凑近一看,不由得皱起了眉头。那孩子的胳膊上,有一个铜钱大小的红肿处,中心位置明显是蚊虫叮咬的痕迹,周围的皮肤又红又热,已经肿得像个小山包,最让人揪心的是,红肿的顶端已经化脓,淡黄色的脓水正顺着胳膊往下淌,孩子一哭,伤口就跟着颤动,疼得他哭得更凶。

  “昨天刚咬的时候只是个小红点,我以为过阵子就好了,谁知道夜里就肿起来了,今天还化脓了……”妇人抹着眼泪,声音里满是自责,“村里的巫医用了些草药敷了,一点用都没有,反而更肿了。”

  轩辕伸手轻轻碰了碰红肿处周围的皮肤,入手滚烫。他又仔细观察了一下脓水的颜色,还好,是清亮的淡黄色,没有发黑发臭,说明还没到最严重的地步。“别怕,这是疮疖,是毒虫的秽气侵入皮肤,又赶上孩子皮肉娇嫩,才肿得这么厉害。”他安抚道,语气沉稳,透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那……那能治好吗?”妇人的声音带着颤抖,孩子的哭声已经有些嘶哑,小脸蛋憋得通红,看着就让人心疼。

  “能治。”轩辕肯定地点点头,转头对跟在身后的弟子阿禾说,“你去药圃那边,采些新鲜的蒲公英和紫花地丁来,要带根的,越多越好。再拿个石臼和几块干净的麻布过来。”

  阿禾应声而去,脚步轻快。周围的族人见轩辕有办法,都松了口气,议论声也低了下来。一个老者捋着胡须,感慨道:“还是轩辕先生有法子,这疮疖在咱们部落每年夏天都要闹出几个,有的孩子肿得厉害,胳膊都抬不起来呢。”

  轩辕听了,心里微动,问道:“往年都是怎么处理的?”

  “还能怎么处理,就是用些草木灰敷着,运气好的能慢慢消下去,运气不好的,就得烂上好一阵子,有的还会发烧呢。”老者叹了口气,“巫医说这是山里的瘴气附身,得跳大神驱邪,可哪次真管用了?”

  正说着,阿禾抱着一大捧草药跑了回来,绿油油的叶片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看着就带着股生机勃勃的劲儿。“先生,您要的蒲公英和紫花地丁都采来了,根挖得很完整。”他把草药放在地上,又拿出石臼和麻布。

  轩辕蹲下身,先仔细分拣着草药。蒲公英的叶片呈锯齿状,贴着地面生长,顶端抽出的花茎上顶着个小小的黄花苞;紫花地丁则是贴着地面铺开,叶片细长,开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像星星一样点缀在绿叶间。“这两种草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好手,对付这种红肿化脓的疮疖,最是对症。”他一边分拣,一边给周围的人讲解,“你们看,蒲公英的根是圆锥形的,掰开来里面是白色的,带着点苦味;紫花地丁的根更细些,颜色偏黄,气味更清苦。”

  他拿起几株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用清水仔细冲洗干净,然后放进石臼里,又加了少许干净的井水,开始用力捣起来。石臼撞击的“咚咚”声,和孩子渐渐小下去的哭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周围的人都屏息看着,连那妇人也忘了哭泣,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石臼里的草药。

  捣了约莫一刻钟,原本完整的草药被捣成了一团墨绿色的泥糊,还带着些草汁,散发着一股清苦中带着清香的气味。轩辕拿起泥糊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觉得差不多了,才停下手。“好了,”他对妇人说,“把孩子的胳膊再擦干净些,我要敷药了。”

  妇人连忙用干净的麻布蘸着温水,小心翼翼地擦拭孩子胳膊上的脓水。孩子大概是知道要治病,虽然还是哼哼唧唧的,但没再剧烈挣扎。轩辕取过一团草药泥糊,先在自己手背上试了试温度,感觉不烫也不凉,才轻轻敷在孩子的疮疖上。

  “可能会有点凉,也可能有点疼,忍一忍就好。”他一边敷一边轻声对孩子说。草药泥糊接触到皮肤的瞬间,孩子“嘶”了一声,身体缩了一下,但很快就安静下来,大概是那清凉的感觉缓解了不少疼痛。

  敷好药后,轩辕用干净的麻布把伤口轻轻包扎好,又用草绳松松地系了个结。“这样就好了,”他站起身,对妇人说,“这药要每天换两次,早上一次,晚上一次。换的时候,先用温水把旧药洗干净,再敷上新的药泥。另外,别让孩子抓挠,也别碰脏水,免得感染。”

  “哎,哎,我记住了,多谢先生,多谢先生!”妇人连连道谢,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轻轻拍着怀里的孩子,“你看,先生给你敷了药,就不疼了吧?快谢谢先生。”

  孩子似懂非懂地看着轩辕,虽然还带着泪痕,但已经不哭了,小嘴巴动了动,发出了模糊的“谢……谢”声。

  轩辕笑了笑,又对周围的族人说:“夏天蚊虫多,草木茂盛,很容易生这种疮疖。大家要是再遇到,就用蒲公英和紫花地丁这样处理,效果很好。这两种草药在田埂边、草丛里都很常见,很好辨认。”他又特意指着不远处田埂上的几株蒲公英,“你们看,那里就有,叶片贴着地,锯齿边,很好找。”

  族人们都纷纷点头,有几个年轻些的,已经快步跑过去查看了。“先生,这草药真有这么神?”一个壮汉摸着后脑勺,有些怀疑地问,“不用加点别的什么吗?”

  “不用,”轩辕解释道,“这两种草药都性子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蒲公英偏重于消肿,紫花地丁偏重于解毒,两者搭配在一起,效力更强。对付这种因热毒引起的疮疖,正好是对症下药。”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草药外敷,能让药力直接作用在患处,比内服草药见效更快,也更直接。”

  “原来是这样!”壮汉恍然大悟,“以前巫医总说要把草药熬成汤喝,说这样才能‘打通五脏六腑’,可孩子那么小,哪喝得下那么苦的药汤啊。”

  “内服有内服的好处,外敷有外敷的妙用,”轩辕说,“得看是什么病症,在什么部位。像这种皮肤上的疮疖,外敷就比内服更合适。当然,如果疮疖长得太大,或者已经引起发烧了,那光靠外敷就不够了,还得配合内服的清热解毒药,内外夹击,才能好得快。”

  正说着,刚才去查看蒲公英的年轻人跑了回来,手里拿着几株,兴奋地说:“先生,您看我找的是不是?这锯齿叶,还有这小黄花苞!”

  轩辕接过来看了看,点头道:“对,就是这个。记住了,采的时候要连根拔起,根的药效也很好。”

  那年轻人连连点头,把蒲公英小心翼翼地收好,像是得了什么宝贝。

  这时,妇人怀里的孩子已经睡着了,大概是刚才哭累了,也可能是草药真的起了作用,不再觉得那么疼了。妇人抱着孩子,向轩辕深深鞠了一躬:“先生,真是太谢谢您了。等孩子好了,我一定带着他来给您磕头。”

  “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应该的。”轩辕摆摆手,“好好照顾孩子吧,有什么情况随时来找我。”

  妇人抱着孩子回去了,周围的族人也渐渐散去,不过走的时候,都特意往田埂边多看了几眼,大概是想把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样子记在心里。

  阿禾收拾着石臼和剩下的草药,问道:“先生,这两种草药除了治疮疖,还能治别的病吗?”

  “当然能,”轩辕说,“蒲公英的嫩叶还能当野菜吃,能清热败火;紫花地丁除了治疮疖,还能治毒蛇咬伤,只是用法不一样,得加些别的草药配伍才行。”他看着阿禾认真倾听的样子,继续说道,“每种草药都有多种用途,关键是要了解它的性子,知道它擅长对付什么病症,怎么用效果最好。就像这外敷之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讲究,比如药泥的干湿程度,敷的厚薄,包扎的松紧,都会影响药效。”

  阿禾点点头,把轩辕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还拿出随身携带的竹简和石笔,趁着记忆清晰,把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形态、功效、外敷方法都一一记了下来,写完后又递给轩辕看。

  轩辕接过竹简,仔细看了看,见他记得准确又详细,还画了个简单的草药图谱,不由得露出了赞许的笑容:“记得很好,尤其是这图谱,虽然简单,但能看出关键特征。学医就是这样,不仅要听,要问,还要记,要实践,缺一不可。”

  阿禾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都是先生教得好。”

  轩辕笑了笑,抬头看了看天色,阳光已经升高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远处的沼泽边,几个族人正在撒石灰,白色的粉末在绿色的草丛中格外显眼。他想起刚才那孩子红肿的疮疖,又想起往年部落里因为这种小毛病而受苦的族人,心里忽然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是多么有意义。

  “走,我们再去看看其他人的情况。”轩辕对阿禾说,“昨天敷药的那几个疮疖严重的,不知道怎么样了。”

  师徒俩并肩向另一处茅草屋走去,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蒲公英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他们指引方向。轩辕知道,草药外敷只是医道中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的折磨,才能让医道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那么,那些昨天敷药的患者恢复得如何?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的组合还能治疗哪些意想不到的病症?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