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夸赞像一碗温酒,慢慢淌进黄白的心窝。这些年,他总觉得自己干啥都不如别人,开荒没力气,跟社员打交道嘴也笨,没想到喝个菠萝酒,倒把以前丢掉的自信给找回来了。可这股暖意还没来得及化开,就有人泼了盆冷水:“嗨呀,菠萝酒才几度啊?跟糖水似的,喝十碗算啥本事?有本事你去干瓶二锅头试试!”
这人一开口,不少人立马点头附和:“就是就是,菠萝酒没劲!”“三队的黑塔你知道吧?人家能连喝三瓶二锅头,喝完还能照常去挑粪,一点事没有!”“还有李家沟的赤脚医生,上次给人伤口消毒,直接拿酒精往伤口上倒,人家脸都不带动一下的!”
黄白闷着头,把碗里最后一粒米碾碎在齿间,指甲在粗瓷碗沿上掐出了一道青白印子。他心里憋着股气,不服气地想:不就是高度酒吗?有啥了不起的!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试试高度酒,改天让这些人见识见识,他黄白也不是只会喝“糖水酒”的软蛋!
要找高度酒,只能去县城的供销社。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为了防止有人拿酒水谋私利,各地的酒类生产都管得特别严,得先登记,还得按照“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来 —— 所有酒厂酿出来的酒,都得交给当地的糖业烟酒公司收购,再由公司统一分销给各个供销社,大伙儿想买酒,基本上只能去供销社。
黄白以前跟知青们去过几次县城,每次去,都得先去供销社逛一圈。每次走到供销社门口,他都要透过人挤人的缝隙往里面瞅,看见那个坐在柜台后面、忙得焦头烂额的售货员,心里就羡慕得要死。售货员可是个“香饽饽”,那时候物资紧张,大伙儿缺这缺那,可售货员手里有货,不管啥紧俏东西,他们总能先拿到。人都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谁不眼红?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供销社当售货员。
而且那时候买东西大多要凭票,粮食要粮票,布要布票,酒要酒票,遇到白酒这种紧俏货,就算早早去排队,也不一定能买到。
黄白平日里很节省,每月家里都会从广州寄十块八块钱来,他每月只从里面拿出五块钱换成饭菜票,剩下的钱都一分一厘地攒着。午后,知青们都在宿舍里午休,此起彼伏的鼾声在屋里回荡。黄白轻手轻脚地钻进宿舍,从床头那双破胶鞋的鞋帮里,小心翼翼地抠出一卷毛票——最大面值的是一张五元的,边缘都被摩挲得起了毛边,里面还夹着三张工业券,这是母亲省了好几个月的布票,特意给他换的,说以后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黄白把钱和工业券叠了又叠,紧紧揣进贴身的衣兜里,又按了按,确定不会掉出来,才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溜出了知青大院,往县城的方向赶。
走了快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县城的供销社。一掀开门帘,一股混杂着酱油、醋、茶叶还有各种点心的浓烈气味扑面而来,那味道太熟悉了,一下子就把黄白拉回了少年时在广州的日子——那时候家里啥都不缺,母亲总会从街上的铺子里买回各种零食,柜子里永远摆着酱油和醋,哪像现在这样,连闻闻味儿都觉得稀罕。
柜台后面,一个女售货员正低着头打毛线,听见动静,眼皮从绒线的间隙里撩起来,头也不抬地问:“要啥?”这时候不是买东西的高峰期,大多售货员都躲在后面眯觉,就只有她还在看管店面。
“高……高度白酒。”黄白的嗓子突然发紧,说话都有点怯生生的,跟做了啥不光彩的事似的——这可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为自己买白酒。
女售货员手里的毛线针顿了一下,抬头看了他一眼:“浓香型的,还是酱香型的?”
黄白哪懂什么浓香型、酱香型,他只知道要度数高的,赶紧问道:“哪个度数高?”
“酱香型的度数高,不过白酒已经卖光了,你明天一早来看看吧,明天会有新货进来。”
“卖没了?”黄白愣了一下,有点不敢相信,“白酒这么多人喝吗?”
女售货员拿着毛线针在毛线团上戳了戳,语气平淡地说:“粮食多金贵啊,白酒又不是必需品,每月统共就二十斤酒票的额度,来货量本来就少,买酒的人天不亮就来排队了。你要是想买,明天可得早起,晚了就抢不到了。”
黄白心里有点不甘心,站在原地没动——他大老远跑过来,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
女售货员见他杵在那儿不走,忍不住嗤笑一声,伸手捻过旁边的票本:“散装薯干酒要不要?八毛一斤,度数也不低。”
“散装酒?”黄白皱了皱眉,“有名字吗?”
“散装的哪有什么名字,就是普通的薯干酿的酒。”
“没名儿啊……”黄白有点不乐意,他想喝的是正经的瓶装白酒,好回去跟知青们“显摆”,散装酒多没面子,于是又说,“那我还是喝瓶装酒吧。”
女售货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提醒道:“瓶装酒贵!”
“贵也没事,我有钱!”黄白急了,伸手拍了拍口袋,布兜里的硬币“叮叮当” 响,像是在帮他撑腰。
女售货员被他逗笑了,指了指柜台旁边的告示:“有钱也不行,你得有白酒票。”
黄白这才想起酒票这回事,赶紧从兜里掏出母亲给他的工业券,又翻了翻,才找出几张皱巴巴的小票。他把票递过去,仔细端详了一番——上面印着几行板板正正的印刷字:“最高指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岭南地区白酒票。”下面还有一行更大的字:“一市两”,落款日期是“一九七六年”。票的旁边空白处,盖着个红红的大圆章,章上的字顺着圆弧排列:“岭南商业局革命领导小组”,最中间竖着几个大字:“供应章”。
“就这?”黄白有点傻眼,这么小一张票,才够买一两酒?
女售货员忍不住笑了:“别看它小,没它你可买不到酒。一张票能换一两,攒够了票,就能换一瓶了。”
这人一开口,不少人立马点头附和:“就是就是,菠萝酒没劲!”“三队的黑塔你知道吧?人家能连喝三瓶二锅头,喝完还能照常去挑粪,一点事没有!”“还有李家沟的赤脚医生,上次给人伤口消毒,直接拿酒精往伤口上倒,人家脸都不带动一下的!”
黄白闷着头,把碗里最后一粒米碾碎在齿间,指甲在粗瓷碗沿上掐出了一道青白印子。他心里憋着股气,不服气地想:不就是高度酒吗?有啥了不起的!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试试高度酒,改天让这些人见识见识,他黄白也不是只会喝“糖水酒”的软蛋!
要找高度酒,只能去县城的供销社。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为了防止有人拿酒水谋私利,各地的酒类生产都管得特别严,得先登记,还得按照“归口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来 —— 所有酒厂酿出来的酒,都得交给当地的糖业烟酒公司收购,再由公司统一分销给各个供销社,大伙儿想买酒,基本上只能去供销社。
黄白以前跟知青们去过几次县城,每次去,都得先去供销社逛一圈。每次走到供销社门口,他都要透过人挤人的缝隙往里面瞅,看见那个坐在柜台后面、忙得焦头烂额的售货员,心里就羡慕得要死。售货员可是个“香饽饽”,那时候物资紧张,大伙儿缺这缺那,可售货员手里有货,不管啥紧俏东西,他们总能先拿到。人都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谁不眼红?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供销社当售货员。
而且那时候买东西大多要凭票,粮食要粮票,布要布票,酒要酒票,遇到白酒这种紧俏货,就算早早去排队,也不一定能买到。
黄白平日里很节省,每月家里都会从广州寄十块八块钱来,他每月只从里面拿出五块钱换成饭菜票,剩下的钱都一分一厘地攒着。午后,知青们都在宿舍里午休,此起彼伏的鼾声在屋里回荡。黄白轻手轻脚地钻进宿舍,从床头那双破胶鞋的鞋帮里,小心翼翼地抠出一卷毛票——最大面值的是一张五元的,边缘都被摩挲得起了毛边,里面还夹着三张工业券,这是母亲省了好几个月的布票,特意给他换的,说以后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黄白把钱和工业券叠了又叠,紧紧揣进贴身的衣兜里,又按了按,确定不会掉出来,才趁着没人注意,偷偷溜出了知青大院,往县城的方向赶。
走了快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县城的供销社。一掀开门帘,一股混杂着酱油、醋、茶叶还有各种点心的浓烈气味扑面而来,那味道太熟悉了,一下子就把黄白拉回了少年时在广州的日子——那时候家里啥都不缺,母亲总会从街上的铺子里买回各种零食,柜子里永远摆着酱油和醋,哪像现在这样,连闻闻味儿都觉得稀罕。
柜台后面,一个女售货员正低着头打毛线,听见动静,眼皮从绒线的间隙里撩起来,头也不抬地问:“要啥?”这时候不是买东西的高峰期,大多售货员都躲在后面眯觉,就只有她还在看管店面。
“高……高度白酒。”黄白的嗓子突然发紧,说话都有点怯生生的,跟做了啥不光彩的事似的——这可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为自己买白酒。
女售货员手里的毛线针顿了一下,抬头看了他一眼:“浓香型的,还是酱香型的?”
黄白哪懂什么浓香型、酱香型,他只知道要度数高的,赶紧问道:“哪个度数高?”
“酱香型的度数高,不过白酒已经卖光了,你明天一早来看看吧,明天会有新货进来。”
“卖没了?”黄白愣了一下,有点不敢相信,“白酒这么多人喝吗?”
女售货员拿着毛线针在毛线团上戳了戳,语气平淡地说:“粮食多金贵啊,白酒又不是必需品,每月统共就二十斤酒票的额度,来货量本来就少,买酒的人天不亮就来排队了。你要是想买,明天可得早起,晚了就抢不到了。”
黄白心里有点不甘心,站在原地没动——他大老远跑过来,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
女售货员见他杵在那儿不走,忍不住嗤笑一声,伸手捻过旁边的票本:“散装薯干酒要不要?八毛一斤,度数也不低。”
“散装酒?”黄白皱了皱眉,“有名字吗?”
“散装的哪有什么名字,就是普通的薯干酿的酒。”
“没名儿啊……”黄白有点不乐意,他想喝的是正经的瓶装白酒,好回去跟知青们“显摆”,散装酒多没面子,于是又说,“那我还是喝瓶装酒吧。”
女售货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提醒道:“瓶装酒贵!”
“贵也没事,我有钱!”黄白急了,伸手拍了拍口袋,布兜里的硬币“叮叮当” 响,像是在帮他撑腰。
女售货员被他逗笑了,指了指柜台旁边的告示:“有钱也不行,你得有白酒票。”
黄白这才想起酒票这回事,赶紧从兜里掏出母亲给他的工业券,又翻了翻,才找出几张皱巴巴的小票。他把票递过去,仔细端详了一番——上面印着几行板板正正的印刷字:“最高指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岭南地区白酒票。”下面还有一行更大的字:“一市两”,落款日期是“一九七六年”。票的旁边空白处,盖着个红红的大圆章,章上的字顺着圆弧排列:“岭南商业局革命领导小组”,最中间竖着几个大字:“供应章”。
“就这?”黄白有点傻眼,这么小一张票,才够买一两酒?
女售货员忍不住笑了:“别看它小,没它你可买不到酒。一张票能换一两,攒够了票,就能换一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