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后勤渠道-《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

  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北平的天空在连续数日的硝烟后,难得地露出了淡蓝色。永定河前线的枪炮声暂时停歇,取而代之的是双方士兵清理战场、收殓遗体的压抑忙碌。八十八军“雷霆反击”的巨大胜利,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这支疲惫却坚韧的军队,但指挥部内的气氛却并未因此轻松多少。

  何志远站在观测所高倍望远镜前,久久凝视着日军阵地纵深。虽然日军昨日被迫后撤,但其撤退井然有序,并在新的防线上快速构筑起了工事,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和组织能力。一种直觉告诉他,板垣和铃木这样的老将,绝不会甘心接受这样的失败,报复性的反击随时可能到来。

  “军座,各师统计的详细战果和损失报告已经汇总。”参谋长周卫国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胜利后的疲惫与忧虑。

  何志远转过身,接过厚厚一叠文件。战果确实辉煌:毙伤日军逾四千,摧毁大量技术装备和后勤物资,缴获堆积如山。但己方的损失同样触目惊心:阵亡官兵一千二百余人,重伤五百多人,尤其是装甲旅和122师突击部队,损失了不少经验丰富的坦克手和基层军官,技术装备也有一定损耗。

  “阵亡将士的抚恤和伤员安置,必须立即落实,按最高标准执行。”何志远的声音低沉,“尤其是那些牺牲的坦克兵和突击队员,他们是此战功臣,家属要额外抚恤。”

  “是,已经安排下去了。”周卫国点头,随即递上另一份文件,“这是情报处和技术侦听站的最新报告。日军无线电通讯量在昨夜激增,虽然加密等级很高,破译困难,但通过信号源定位和流量分析,可以判断其第五、第七师团指挥部联络异常频繁,且关东军方向的电台活动也显着增加。”

  何志远眼神一凛:“看来,板垣和铃木是在向上面求援,或者是在酝酿新的计划。关东军……难道是香月清司要从东北调兵?”他走到巨大的华北地图前,手指从山海关划向北平,“如果关东军大举入关,局势将急转直下。”

  “军座,我们是否应该向南京紧急报告,请求中央协调其他战区给予压力,或向国际社会呼吁制止日军增兵?”周卫国建议道。

  何志远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远水解不了近渴。委员长那边,自然要报告,但指望外力,不如依靠自己。命令各部,抓紧这宝贵的喘息时间,完成三件事:第一,抢修工事,特别是反坦克壕和防炮洞要加深加固;第二,整编部队,补充兵员和装备,尤其是受损的装甲和炮兵单位要优先恢复;第三,开展战术总结,尤其是反突击和步坦协同的经验,要迅速推广到营连一级!”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另外,把我们缴获的那几辆还能动弹的九七式坦克拖回来,让技术部门抓紧研究,找出它的弱点!告诉徐庭瑶和赵承绶,我要尽快看到针对这种新型坦克的打击方案!”

  “明白!”周卫国肃然领命。

  上午十时,何志远在警卫的陪同下,再次巡视了野战医院。

  这里的景象比以往更加忙碌,新增的大量伤员让医护人员疲于奔命。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伤员们的脸上除了痛苦,还多了一丝胜利带来的振奋。许多轻伤员甚至嚷嚷着要尽快归队。

  何志远在一个帐篷里看到了苏青瑶,她正跪在地上给一名腹部缠满绷带的年轻坦克兵喂水。士兵的脸上还带着稚气,却已经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军座……”士兵看到何志远,挣扎着想坐起来。

  “别动,好好养伤。”何志远按住他,看着苏青瑶疲惫却坚定的侧脸,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低声对她说:“辛苦了。新到了一批盘尼西林和手术器械,应该能帮上忙。”

  苏青瑶抬起头,黑眼圈很重,却努力挤出一个微笑:“谢谢军座。他们……都是英雄。”

  简单的对话,在消毒水的气味中,传递着无需言说的理解与支持。何志远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这些年轻生命的存亡。

  下午,何志远召集了后勤部长赵建明和几位负责装备维护的德籍顾问(系统合理化安排),召开了一个小型技术会议。

  会议的重点是如何快速修复受损装备,并提升现有武器的性能以应对日军可能投入的新式装备。

  “军座,”一位名叫施耐德的德国机械工程师指着草图说,“日军九七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倾角较大,我们的37毫米战防炮标准穿甲弹在中等距离上击穿概率不高。我建议,紧急为前线战防炮部队换装库存的钨芯穿甲弹(APCR),这种弹芯硬度更高,穿甲能力能提升近五成。”

  “可以!”何志远立即拍板,“赵部长,立刻清点库存,优先配发给直面日军装甲威胁的部队!”

  “另外,”另一位顾问补充道,“我们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八九式重掷弹筒)结构简单,射程和威力尚可,建议加以仿制或改进,可以极大增强步兵班的曲射火力。”

  何志远点头同意,这些技术细节的改进,往往是战场制胜的关键。他意识连接系统,再次进行了针对性兑换:

  【兑换:37毫米钨芯穿甲弹 x 20,000发、MG34通用机枪备用枪管 x 500根、战地维修工具包(高级)x 1,000套、柴油发动机备用件(各型号)x 100套】

  【消耗积分:1,200,000点】

  【物资将通过“后勤渠道”和“技术合作”名义送达。】

  傍晚,何志远接到了蒋介石从南京发来的亲笔信。

  信中,蒋委员长对八十八军的辉煌战绩给予了高度赞扬,称其“打出了国威军威”,并宣布授予何志远“青天白日勋章”,全军犒赏大洋五十万元。但信的后半部分,语气转为凝重,提及国际调停进展缓慢,日军大本营似有向华北增派至少两个师团的意图,要求八十八军“务必再接再厉,固守要点,为全局争取时间”。同时,信中还隐晦提醒何志远注意“与友军协同”,“避免孤军深入”,显然是听到了某些关于他“冒进”的风声。

  何志远看完信,冷笑一声。他明白,来自内部的掣肘和猜忌,有时比前方的敌人更令人心寒。他提笔回信,表示“谨遵校长教诲,必当以党国利益为重,稳扎稳打”,但心中已下定决心,必须尽快进一步提升自身实力,才能掌握主动权。

  夜深人静,何志远独自在指挥部分析着各方情报。

  系统界面显示,由于重大战役胜利和持续影响力,积分再次积累了近千万。他盯着系统中那些需要更高权限和天文数字积分才能解锁的“战略级”选项——更先进的飞机设计图、更强大的重炮生产技术、甚至初级雷达技术……他知道,未来的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仅靠战场缴获和有限兑换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布局——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

  就在这时,桌上的专线电话突然刺耳地响起。何志远抓起话筒,里面传来情报处长郑云峰急促而紧张的声音:

  “军座!紧急情况!我们潜伏在天津的特工冒死传回消息,日军一艘大型运输舰深夜抵港,卸下的装备……有目击者称,疑似是……是战车!比九七式更大的战车!而且,随船到达的还有大批身着特殊制服、装备精良的军人,疑似……是关东军直属的战车联队!”

  何志远的心猛地一沉。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暗夜之中,惊雷炸响。新一轮,或许将是更加残酷的钢铁碰撞,已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