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磐石与星火-《抗战:从1937开始当军长》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六日,下午,金山卫。

  激战后的短暂间歇,空气里弥漫着硝烟、血腥和一种近乎凝固的沉重。日军第九师团的第一波猛攻被击退,滩头阵地前遗尸累累,但国军第八十八军的阵地也已千疮百孔,如同一个遍体鳞伤却仍死死钉在地上的巨人,喘息粗重,血流不止。

  何志远在弥漫着硫磺和伤口腐烂气味的指挥部里,听着各部队报上来的伤亡数字和弹药存量,心一直往下沉。军官伤亡超过三分之一,许多建制连队只剩下二三十人还能战斗,重机枪因枪管过热或弹药耗尽已哑火大半,最要命的是,所有口径的炮弹,包括迫击炮弹,都已彻底打光。

  “军座,这样下去,最多再顶住鬼子一次团级规模的进攻,我们就……”参谋长周卫国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他脸上被硝烟熏得黝黑,嘴唇干裂起皮,眼神里充满了血丝和忧虑。

  几名浑身是血、军装破烂的团长、营长也围在旁边,有人默默抽烟,有人低头擦拭着刺刀,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德械师的骨头再硬,也经不起这样毫无补充的消耗。

  就在这时,机要科陈科长带着几个人,风尘仆仆却又难掩兴奋地冲进了指挥部。

  “军座!参谋长!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陈科长声音嘶哑却透着激动。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慢点说,什么情况?”何志远稳住心神,沉声问道。

  “军座,您之前指示在盐村预设的补给点,我们找到了!不仅有弹药,还有……还有人!”陈科长喘着气,指着身后跟进来的几名陌生面孔的军人。

  为首一人,约莫三十岁年纪,身材精干,面容黝黑坚毅,虽然穿着普通士兵的灰布军装,但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悍勇之气。他上前一步,向何志远敬了一个标准有力的军礼,声音洪亮:

  “报告军座!原陆军第八十七师(另一支德械师)补充营一连上尉连长,赵劲松!上海撤退时与我部失散,收拢沿途弟兄共计一百四十七人,听闻军座率部在此血战日寇,特来投奔,愿效死力!请军座收留!”

  他身后几人也都挺直胸膛敬礼,眼神锐利,毫无溃兵常见的颓丧,反而像一群磨利了爪牙的饿狼。

  指挥部里所有人都是一怔。八十七师的?失散官兵?一百四十七人?在这个弹尽粮绝的节骨眼上,这简直是从天而降的甘霖!

  何志远心中雪亮,这就是系统兑换的“精锐骨干补充包”!系统不仅提供了人员,还贴心地赋予了合理的“出身”,德械师的背景让他们能迅速融入现有部队,而“失散归建”的理由更是天衣无缝。

  他强压住内心的激动,仔细打量赵劲松和他身后的士兵(虽然是代表)。这些人虽然面带疲色,但装备相对整齐,不少人背着中正式步枪,还能看到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和一具民二四式重机枪的脚架,甚至有几个士兵扛着弹药箱!这哪里是溃兵,分明是一支建制完整、装备齐全的精锐加强连!

  “赵连长,你们来得太及时了!”何志远上前一步,紧紧握住赵劲松的手,语气充满了真诚的感慨,“八十八军正值用人之际,你们都是经过淞沪血战的老兵,是国家最需要的骨干!我代表八十八军全体官兵,欢迎你们!”

  这番话说得极为漂亮,既肯定了赵劲松等人的价值,又迅速将他们纳入了八十八军的体系。

  周卫国也是精明过人,虽然觉得这支援军出现得有些“巧合”,但此刻哪还顾得上深究,立刻问道:“赵连长,你们带来了多少弹药?”

  赵劲松显然早有准备,朗声汇报:“报告参谋长!我部携七九尖头弹(中正式步枪、机枪通用)约五万发,木柄手榴弹八百枚,捷克式轻机枪弹二十箱,民二四重机枪弹十箱,八二迫击炮弹……六十发!”

  六十发迫击炮弹!听到这个数字,指挥部里几乎所有军官的眼睛都亮了!这在平时不算什么,但在现在,这六十发炮弹,可能就是扭转局部战局的关键!

  “好!好!好!”周卫国连说三个好字,立刻对军需官下令,“立刻清点接收弹药,优先补充一线机枪和迫击炮!赵连长所部,暂时编为军直属独立第一连,由赵劲松任连长,直属军部指挥,作为总预备队!”

  “是!”赵劲松和他身后的军官齐声应命,动作整齐划一,更是让周卫国等人心中暗赞:果然是精锐!

  何志远将赵劲松拉到地图前,直接布置任务:“赵连长,你们刚来,本应休整,但军情紧急,鬼子下一波进攻随时会来。你们连的任务很重:一,立刻熟悉核心阵地周边地形;二,作为全军最锋利的尖刀,随时准备投入最关键的反击;三,你们带来的迫击炮和重机枪,要发挥最大作用!”

  “请军座放心!独立第一连全体官兵,誓与阵地共存亡!绝不给德械师丢脸!”赵劲松的回答斩钉截铁。

  这支生力军的到来,像一针强心剂,迅速稳定了摇摇欲坠的军心。消息传到前沿阵地,苦战余生的老兵们听说来了援军(虽然是“散兵”归建,但人数不少还有弹药),士气也为之一振。

  何志远趁机召集所有营级以上军官,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指挥部里挤满了人,烟雾缭绕。

  “弟兄们,”何志远开门见山,“赵连长带来的援军和弹药,是雪中送炭,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对比。鬼子第九师团吃了亏,下次进攻只会更狠、更狡猾。我们必须拿出新的对策。”

  264旅旅长率先开口,他胳膊上缠着绷带,声音沙哑:“军座,鬼子舰炮太厉害,我们硬顶不是办法。我建议,进一步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守住几个核心支撑点,放鬼子进来,打巷战、烂战!把金山卫变成绞肉机!”

  “我同意!”一个脸上带伤的团长附和,“咱们德械师练的就是班组配合和巷战,在废墟里跟鬼子缠斗,咱们不吃亏!就是弹药消耗太大……”

  “弹药的问题,我来想办法!”何志远斩钉截铁地说,再次暗示了他那神秘的“渠道”,“现在要统一思想。收缩防线可以,但不能一退再退,必须设定一条底线,退到底线,就必须死守!同时,要组织更灵活的小股部队,不断袭扰鬼子的侧翼和后勤线,让他们不得安生!”

  周卫国补充道:“还有一个关键,通讯。我们和战区联系中断,但鬼子很可能在用无线电干扰。我建议,派人冒险迂回,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哪怕只是把我们的情况和决心传出去,也能鼓舞全国士气,甚至影响国际视听。”

  “这件事很重要。”何志远点头,“陈科长,你挑选几个机灵可靠的本地籍士兵,想办法化装出去,目标是找到第三战区前指或者直接去上海租界,把金山卫还在我们手里的消息传出去!”

  “是!”陈科长立正领命。

  会议确定了“核心支撑、弹性防御、积极袭扰、力争外联”的十六字方针。军官们领命而去,抓紧时间调整部署,分发宝贵的弹药。

  ……

  就在何志远调整部署的同时,日军第十军司令部所在的运输舰上,气氛却有些凝重。

  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面色铁青地看着第九师团长吉住良辅发来的战报。第一次全力进攻,不仅未能突破支那军核心阵地,反而伤亡不小,步兵第七联队长伊佐一男大佐重伤(被狙击手击中,侥幸未死),多名大队、中队级军官玉碎。

  “废物!第九师团竟然被打得如此狼狈!”柳川平助将战报摔在桌上,“吉住良辅是干什么吃的!对方只是一个伤亡惨重、缺粮少弹的德械师残部!”

  参谋长田道盛武少将小心翼翼地解释:“司令官阁下,根据前线报告,支那军第八十八军抵抗之顽强,战术之灵活,确实超出预期。其指挥官何志远,极善防守,而且……似乎总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补充。”

  “补充?”柳川平助冷哼一声,“在这四面环海、被我军团团包围的金山卫,他能从哪里得到补充?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田道盛武犹豫了一下:“或许……是之前隐藏的储备,或者有小股部队渗透进来。另外,根据航空兵侦察,支那军阵地有收缩迹象,似乎想集中兵力固守几个要点。”

  “集中兵力?正好!”柳川平助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让海军航空兵加大轰炸力度!舰炮给我集中轰击他的核心阵地!告诉吉住良辅,我不要听伤亡数字,我只要结果!黄昏之前,必须拿下金山卫主阵地!如果常规战术不行……那就考虑使用‘特种烟’(日军对毒气的隐晦称呼),速战速决!”

  “司令官!”田道盛武一惊,“大本营和外务省再三严令,要顾忌国际影响,‘帕奈’号事件的风波还未平息……”

  “八嘎!”柳川平助不耐烦地打断他,“胜利者不受谴责!只要快速拿下金山卫,全歼八十八军,那些西洋鬼畜的抗议不过是苍蝇的嗡嗡声!执行命令!当然,让吉住良辅做得……‘干净’一点!”

  “嗨依……”田道盛武额头冒汗,只能顿首领命。他深知这位司令官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风格。

  ……

  上海,租界,一家由挪威商人开设的旅馆房间内。

  一场秘密的会晤正在进行。一方是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宋子文的特使,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另一方,则是两位身份特殊的外国人——一位是德国军事顾问团前成员,因中日开战已奉命撤离,但以私人身份滞留的冯·法尔肯豪森先生(虚构人物,类似历史人物),另一位则是美国驻沪领事馆的海军武官,史密斯中校。

  “先生们,”宋子文的特使语气沉重,“金山卫的情况万分危急。何志远将军和他的八十八军,已经在外无援兵、内缺弹药的绝境下,孤军血战了三天三夜,重创了日军第十军。他们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为上海主战场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是中国军队的骄傲,也是所有热爱和平人士都应该敬佩的英雄。”

  冯·法尔肯豪森曾参与过中国德械师的整训,对第八十八军有感情,他皱着眉头,用带有口音的中文说:“何将军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中国将领之一。第八十八军是贵国最精锐的部队。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消耗掉,是巨大的损失。日本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军事范畴,带有屠杀的性质。”

  史密斯中校则更关注技术细节和国际法:“特使先生,我们收到的关于日军使用毒气的指控,是否有更确凿的证据?比如实物样本,或者可靠的第三方医学报告?这非常关键。”

  特使点点头:“我们正在尽力搜集。但目前最紧迫的,是舆论和道义的支持。第八十八军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还在战斗,需要国际社会向日本政府施加压力,阻止他们使用更不人道的武器。任何形式的关注和声援,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者……拯救那些英勇士兵的关键因素。”

  冯·法尔肯豪森沉吟道:“我在欧洲还有一些人脉,或许可以通过某些渠道,将这里的实际情况透露出去。日本人对德国的态度还是有所顾忌的。”

  史密斯中校也表示:“我会将最新情况,特别是关于战局和可能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详细汇报给华盛顿。‘帕奈’号事件后,国内对日本的不满情绪正在上升。”

  这次秘密接触,虽然无法直接提供军事援助,但却在舆论和外交层面,开始为金山卫的孤军编织一张无形的支持网络。

  ……

  金山卫,黄昏将至。

  日军经过一个下午的重新部署和猛烈炮击,果然发动了新一轮更猛烈的进攻。这一次,他们不再追求宽正面突破,而是集中兵力火力,猛攻国军左翼一个核心支撑点——代号“磐石”的高地。这里是整个防线的枢纽,一旦失守,日军即可迂回包抄整个金山卫阵地。

  守卫“磐石”高地的是264旅一个伤亡过半的营。在日军绝对优势的炮火和步兵反复冲击下,阵地岌岌可危,营长阵亡,连长代理指挥,电话线早已炸断,只能靠传令兵冒死传递消息。

  “军座!‘磐石’高地请求支援!最多还能坚持半小时!”通讯兵嘶哑地报告。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何志远,也看向了刚刚补充进来的独立第一连连长赵劲松。

  何志远与赵劲松对视一眼,赵劲松眼中没有丝毫犹豫,只有熊熊战意。

  “赵连长!”

  “到!”

  “带你的人,还有军部最后两门能打的迫击炮,增援‘磐石’高地!把鬼子给我打下去!”

  “是!保证完成任务!”赵劲松敬礼,转身大吼:“独立第一连!集合!跟我上!”

  看着赵劲松带着那支生龙活虎、装备精良的加强连冲向炮火连天的左翼,何志远心中稍定。但他知道,这远远不够。系统的赊欠倒计时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他需要更决定性的胜利,来扭转战局,来“偿还”这巨额的积分。

  他下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支毛瑟C96手枪的枪柄,目光投向波涛汹涌的杭州湾海面,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念头,开始在他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