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梆~梆~
这个准时出现在上午十点的声音,像一种无声的宣告,穿透了王员外家高墙内外的寂静。
对于围墙外那些住在破旧茅屋里的农奴来说,这声音既是刺耳的提醒,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诱惑。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或是从田埂上直起身子,眯着眼望向那座灰墙黑瓦、遥不可及的大宅院。
孩子们扯着父母的衣角,小脸上写满了好奇和向往。
“爹,那声音又响了,他们是不是又有好吃的了?”一个瘦弱的小女孩仰着头问。
农奴的父亲叹了口气,拍了拍女儿的头:“傻丫头,那是王员外家发饭的信号,咱们哪有那个福气。”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要能去王员外家当个奴仆,哪怕是最低等的粗使丫头,也能每天按时吃饭,总归不会像咱们这样,天干地旱的时候,连树皮都啃光了。”
这话对大多数奴仆来说,也只是个奢望。
王员外家的奴仆,听着那梆子声,心里是踏实的。他们不需要猜测,不需要等待,那声音就是命令,也是承诺。
丫环、厨役、马夫、部曲、护卫,各司其职,听到梆梆声,便自觉地往大厨房汇聚。
那里,热气腾腾,饭菜飘香,是他们一天中为数不多的、能安稳填饱肚子的时刻。
就拿丫环来说,等级森严。正妻房里,一等丫头两人,那是贴身伺候的,待遇最好,吃穿用度都讲究,二等四人,负责端茶送水、铺床叠被;三等六人,多些杂役,跑腿打杂。
妾室房里,等级自然低些,二等两人,三等三人,主子们的心思难猜,她们的处境也更为微妙。
小姐房里,二等三个,三等五个,虽是伺候小姐,但小姐年幼,规矩却不少,她们也常常累得够呛。
轮到粗使丫头和杂役时,气氛便截然不同了。
她们大部分没有碗,没有盘子,更别提食盒。
她们只能排成歪歪扭扭的一队,伸出手,等待着管事婆子那唯一一把勺的恩赐。
苏清月就是这群“不入流”丫头中的一个。
她个子小小的,站在队伍里几乎要被淹没。
管事婆子是个脸上有刀疤、眼神尖利的老嬷嬷,手里拿着一把木勺,勺子里盛着一种稀稀拉拉、颜色发绿、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的食物,散发着淡淡的、令人不太舒服的气味。
“下一个!”老嬷嬷的声音像砂纸摩擦,“伸过来!”
苏清月赶紧往前挪一步,颤抖着伸出自己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手。
一只手心朝上,另一只手从下面托着,形成一个简陋的、属于她自己的“碗”。
“啪!”木勺在她手心上方一倒,一股温热的、黏稠的绿色糊状物便落了下来,刚好盛满她的小手掌。
这,就是她的口粮。
苏清月立刻低下头,就着掌心,小口小口地吃起来。
那味道谈不上什么滋味,只是填饱肚子罢了。
她吃得很快,几乎不咀嚼,就怕被人抢了去。
很快,手掌上的食物被吃光了。
但她没有立刻把手放下来,而是仔细地、一点一点地,用舌头舔着自己的每一根手指,舔着掌心的每一寸皮肤,直到把刚才接到的食物痕迹舔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仅是为了不浪费,更是为了确保自己不会饿死——这唯一的一勺子东西,是她与饥饿对抗的唯一武器。
舔干净了手,苏清月才抬起头,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她看看周围,别的粗使丫头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有的吃得狼吞虎咽,有的则像她一样,仔细地舔着手。
围墙外,依然能看到几个农奴模样的身影在张望。
苏清月的心里,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
她想起了自己远在乡下的弟弟,如果弟弟也能像她一样,每天能接到这么一勺子东西,能舔干净自己的手,那总归是能活下去的。
天刚蒙蒙亮,仆役院的鸡鸣声便此起彼伏,惊醒了沉睡的苏清月。
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迅速起身,按照早已刻在骨子里的规矩,将床铺整理得一丝不苟。
窗外的天色还带着青灰,院子里已经有几个早起的老仆在低声说话,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湿润气息。
苏清月拿起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轮到她打扫前院西角门到主院回廊的那一片区域。
扫落叶,擦石凳,清理花坛里的枯枝败叶,每一处都要求干净利落,不能有丝毫马虎。
她记得管事姑姑说过,连一片落叶落在石阶上,都是不合格的。
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额发,但她动作不停,心里默念着《女诫》里事舅姑如父母”的句子,虽然知道这只是要求,但这样的念头能让她心里安稳些。
上午的活计是挑水,两桶水压得她肩膀生疼,但她咬着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回走,尽量让水桶里的水不晃出来。
回到厨房,她还要帮忙洗菜、择菜,手脚必须麻利。
中午休息的空档,她没有立刻去喝水,而是赶紧拿出针线筐,开始练习缝补。
昨天管事姑姑给的任务是缝补后院一位姑娘掉落的纱巾边角,她得尽快完成。
针脚要细密,线头要藏好,不能露出丝毫破绽。
下午的时光,一半是学习,一半是继续干活。
学习的时间,苏清月总是格外认真。
她记得,如果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见了面得恭恭敬敬地喊“爷”,女儿就是“小姐”。
比如她们家那位
        这个准时出现在上午十点的声音,像一种无声的宣告,穿透了王员外家高墙内外的寂静。
对于围墙外那些住在破旧茅屋里的农奴来说,这声音既是刺耳的提醒,又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诱惑。
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或是从田埂上直起身子,眯着眼望向那座灰墙黑瓦、遥不可及的大宅院。
孩子们扯着父母的衣角,小脸上写满了好奇和向往。
“爹,那声音又响了,他们是不是又有好吃的了?”一个瘦弱的小女孩仰着头问。
农奴的父亲叹了口气,拍了拍女儿的头:“傻丫头,那是王员外家发饭的信号,咱们哪有那个福气。”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要能去王员外家当个奴仆,哪怕是最低等的粗使丫头,也能每天按时吃饭,总归不会像咱们这样,天干地旱的时候,连树皮都啃光了。”
这话对大多数奴仆来说,也只是个奢望。
王员外家的奴仆,听着那梆子声,心里是踏实的。他们不需要猜测,不需要等待,那声音就是命令,也是承诺。
丫环、厨役、马夫、部曲、护卫,各司其职,听到梆梆声,便自觉地往大厨房汇聚。
那里,热气腾腾,饭菜飘香,是他们一天中为数不多的、能安稳填饱肚子的时刻。
就拿丫环来说,等级森严。正妻房里,一等丫头两人,那是贴身伺候的,待遇最好,吃穿用度都讲究,二等四人,负责端茶送水、铺床叠被;三等六人,多些杂役,跑腿打杂。
妾室房里,等级自然低些,二等两人,三等三人,主子们的心思难猜,她们的处境也更为微妙。
小姐房里,二等三个,三等五个,虽是伺候小姐,但小姐年幼,规矩却不少,她们也常常累得够呛。
轮到粗使丫头和杂役时,气氛便截然不同了。
她们大部分没有碗,没有盘子,更别提食盒。
她们只能排成歪歪扭扭的一队,伸出手,等待着管事婆子那唯一一把勺的恩赐。
苏清月就是这群“不入流”丫头中的一个。
她个子小小的,站在队伍里几乎要被淹没。
管事婆子是个脸上有刀疤、眼神尖利的老嬷嬷,手里拿着一把木勺,勺子里盛着一种稀稀拉拉、颜色发绿、看不出是什么东西的食物,散发着淡淡的、令人不太舒服的气味。
“下一个!”老嬷嬷的声音像砂纸摩擦,“伸过来!”
苏清月赶紧往前挪一步,颤抖着伸出自己那双因常年劳作而粗糙的手。
一只手心朝上,另一只手从下面托着,形成一个简陋的、属于她自己的“碗”。
“啪!”木勺在她手心上方一倒,一股温热的、黏稠的绿色糊状物便落了下来,刚好盛满她的小手掌。
这,就是她的口粮。
苏清月立刻低下头,就着掌心,小口小口地吃起来。
那味道谈不上什么滋味,只是填饱肚子罢了。
她吃得很快,几乎不咀嚼,就怕被人抢了去。
很快,手掌上的食物被吃光了。
但她没有立刻把手放下来,而是仔细地、一点一点地,用舌头舔着自己的每一根手指,舔着掌心的每一寸皮肤,直到把刚才接到的食物痕迹舔得干干净净。
这不仅仅是为了不浪费,更是为了确保自己不会饿死——这唯一的一勺子东西,是她与饥饿对抗的唯一武器。
舔干净了手,苏清月才抬起头,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她看看周围,别的粗使丫头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有的吃得狼吞虎咽,有的则像她一样,仔细地舔着手。
围墙外,依然能看到几个农奴模样的身影在张望。
苏清月的心里,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
她想起了自己远在乡下的弟弟,如果弟弟也能像她一样,每天能接到这么一勺子东西,能舔干净自己的手,那总归是能活下去的。
天刚蒙蒙亮,仆役院的鸡鸣声便此起彼伏,惊醒了沉睡的苏清月。
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迅速起身,按照早已刻在骨子里的规矩,将床铺整理得一丝不苟。
窗外的天色还带着青灰,院子里已经有几个早起的老仆在低声说话,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湿润气息。
苏清月拿起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轮到她打扫前院西角门到主院回廊的那一片区域。
扫落叶,擦石凳,清理花坛里的枯枝败叶,每一处都要求干净利落,不能有丝毫马虎。
她记得管事姑姑说过,连一片落叶落在石阶上,都是不合格的。
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额发,但她动作不停,心里默念着《女诫》里事舅姑如父母”的句子,虽然知道这只是要求,但这样的念头能让她心里安稳些。
上午的活计是挑水,两桶水压得她肩膀生疼,但她咬着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回走,尽量让水桶里的水不晃出来。
回到厨房,她还要帮忙洗菜、择菜,手脚必须麻利。
中午休息的空档,她没有立刻去喝水,而是赶紧拿出针线筐,开始练习缝补。
昨天管事姑姑给的任务是缝补后院一位姑娘掉落的纱巾边角,她得尽快完成。
针脚要细密,线头要藏好,不能露出丝毫破绽。
下午的时光,一半是学习,一半是继续干活。
学习的时间,苏清月总是格外认真。
她记得,如果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见了面得恭恭敬敬地喊“爷”,女儿就是“小姐”。
比如她们家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