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夏税稽征,西风送鸿-《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公元前186年 汉文帝二年 农历七月下至八月

  七月的北地,盛夏的气息达到顶峰。烈日如火,灼烤着广袤的原野,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特有的醇香与泥土蒸腾出的热浪。田野里,金黄的粟浪翻滚,穗头低垂,沉甸甸地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湟水奔流,水量因高山融雪而达到极盛,汹涌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为即将到来的夏收夏种提供着充沛的水源。狄道城外,官道两旁的杨柳枝叶繁茂,绿荫浓密,为往来行人提供着难得的清凉。随着夏粮日渐成熟,北地郡一年中仅次于春耕的繁忙时节——夏收与夏税征收,即将拉开序幕。这是检验一年劳作成果、充实府库、维系郡国运转的关键时刻。然而,今年的夏税征收,背景却与往年有所不同:去岁冬及今夏连续两场与匈奴的大规模战事,虽均以胜利告终,但军费消耗巨大,阵亡将士的丰厚抚恤、边境关塞的修复、以及流民的安置,无不依赖于府库的支撑,使得今年的税赋收入显得尤为重要。靖王李凌深知,夏税征收能否顺利、公平地完成,不仅关乎郡国的财政命脉,更直接影响到战后的民心稳定与统治根基的巩固。他必须确保这一过程高效、公正,既能满足郡国用度,又不至过度盘剥,激起民怨。与此同时,西域方向经由绝密渠道,传来了关乎北地未来战略布局的重大进展;而匈奴新败之余,其内部动向与对外策略,也通过边境斥候与隐秘眼线,传递回狄道;甚至遥远的长安未央宫内,关于北地连番大捷的议论与随之而来的微妙态度变化,也悄然影响着边疆的局势。多条线索,在这盛夏时节交织汇聚,要求李凌在督导内政的同时,仍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世子李玄业在经历了战时常设性后勤调度与战后抚恤安置的历练后,被赋予了参与夏税征收督察的新任务,开始接触国家机器运转中最核心也最敏感的财政税收领域,其治理能力的培养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实践阶段。

  八月初一,狄道郡府大堂。一年一度的夏税征收动员会议如期举行。长史周勃主持,户曹、仓曹、法曹、以及各县令、丞、尉等主要官员济济一堂,气氛严肃。世子李玄业亦在旁听席就座。

  周勃首先禀报了今岁夏粮的总体情况:“王爷,诸位同僚,今岁托上天庇佑,王爷洪福,加之去岁水利兴修、今春精耕细作,我北地郡夏粮大熟!初步估产,较去岁丰年犹增半成以上!此乃军民同心,勤勉劳作之果,亦是我郡国稳固之基!”

  堂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叹与欣慰之声。连番战事之后,一个丰收年景的意义尤为重大。

  李凌微微颔首,面色沉静:“丰收可喜,然,需知‘粟米虽丰,取之有道’。夏税征收,事关国计民生,关乎战後重建、军备维持、官吏俸禄、乃至朝廷岁贡,万不可等闲视之。勃兄,征收方案可已拟定?”

  周勃呈上一卷简册:“回王爷,已会同户曹、各县令,依据核实之田亩、丁口册籍,拟定今岁夏税征收额度与细则。仍循旧制,按‘三十税一’征收田赋,口赋、算赋、更赋等依律计征。然,鉴于去岁战事,阵亡将士家眷、伤残士卒及流离失所之民,已依王爷令,予以不同程度减免。各县额度均已核定,请王爷过目。”

  李凌仔细审阅着简册上的数字,不时询问细节:“去岁新垦荒地,免税期可曾落实?军属优免,可曾逐户核对?市租关税,近期可有调整?有无胥吏趁机加征摊派之可能?”

  户曹掾及各县令一一作答,李凌听得极为认真。

  最终,他合上简册,肃然道:“方案甚妥,便依此执行。然,需再三强调:征收过程,务必‘公平、公开、便民’!”

  他目光扫过全场官员,语气转为严厉:“一、各县必须将每户应缴税额、缴纳时限、缴纳方式,在乡、亭、里各级张榜公布,晓谕众知,绝不准暗箱操作!”

  “二、严令各级胥吏,必须依律征收,绝不准巧立名目,额外加派,盘剥百姓! 凡有勒索、摊派、量器不准者,一经查实,无论官职大小,立斩不赦!其上官,连坐治罪!”

  “三、郡府将派遣御史,明察暗访,分赴各县巡查督税! 重点稽查是否有贪墨、不公之情事。设置‘投函’,允百姓申诉冤屈。”

  “四、对确因灾、病、战祸致贫,难以完税之民户,可由里正、乡啬夫核实,报县丞批准,申请缓交或减免,不得刁难。”

  “五、征收所得,需及时清点入库,账目清晰,定期上报,绝不允许挪借、截留!”

  “总之一句话,”李凌总结道,“要让百姓缴得明白,缴得放心!让我北地府库,收得清楚,收得干净!此战之後,民心尤为珍贵,绝不容许税赋之事,寒了百姓之心,损了官府之信!”

  “臣等(下官)谨遵王命!定当秉公执法,不负王爷所托!”众官凛然应诺,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与责任。

  李凌又特意看向李玄业:“业儿,税赋乃国之血脉,亦是最易滋生腐败、引发民怨之处。你随周世伯,参与此次巡税御史团,亲赴一县,实地查看征收过程,学习如何确保赋税公平,如何体察民情,如何甄别吏治优劣。此事关乎根基,你需用心体会。”

  “儿臣明白!定当细致观察,秉公核查,不负父王期望!”李玄业郑重应答。他知道,这是父亲让他深入了解国家财政运作、体察基层吏治民情的又一重要安排。

  【系统提示:宿主于战后关键期高度重视税赋征收,展现出“富民”与“强国”并重的治理理念,通过严格程序与强力监督确保财政汲取的公平性与效率,将经济政策与民心向背紧密结合… 宿主状态:内政管理聚焦于战后恢复与统治合法性巩固,统治策略更趋精细化与人性化,继承人通过参与核心财政监督,深入理解国家治理的经济基础…】

  动员会后,北地郡的夏税征收工作全面展开。各县乡村,官府贴出了醒目的告示,书吏们大声宣读着纳税须知。粮仓前,排起了缴纳粮谷的队伍;市集里,设置了收取市租的税亭。由于去岁丰收,加之战事胜利带来的安定感,百姓缴纳赋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李凌所担忧的吏治问题,仍偶有发生。

  八月上旬,李玄业随同一支由御史大夫带队、数名精干书吏组成的巡税组,前往狄道以西的安故县进行督察。他们并不声张,而是直接深入乡里,随机抽查粮仓的度量衡器是否准确,询问农户实际缴纳数额与官榜是否一致,暗访是否有胥吏吃拿卡要。在一个乡,李玄业亲自发现一名税吏在称粮时做了手脚,暗中使用灌了水银的秤砣,克扣百姓粮谷。他立即下令将其拿下,经审讯,此人还曾向几户贫苦人家勒索“辛苦费”。李玄业依照父王严令,当场请示御史大夫后,将该吏就地正法,并将其罪行张榜公布,所克扣钱粮加倍退还农户。此事迅速传开,极大地震慑了各地胥吏,百姓则拍手称快,称赞王府公正严明。

  通过这次亲身经历,李玄业深刻理解了父亲为何对税赋征收如此重视,也对“吏治清明”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有了切肤之识。他将在安故县的见闻与处理过程详细记录,回禀父亲。李凌阅后,颇为满意,勉励道:“业儿,能于细微处察奸,并果断处置,甚好。为政者,既需宏图大略,亦需明察秋毫。一秤一尺,关乎百姓温饱,更关乎朝廷威信。”

  就在李凌父子专注于内政之时,八月中,郡丞公孙阙带来了两份至关重要的密报。

  第一份依旧来自西域,是死士张骞冒死传回的加密书信,内容极为惊人:

  “王爷!张骞密报:乌孙王子军须靡,在得到我第二批援助后,实力有所恢复,近期联合其母族势力,成功击退了其叔阿莫里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暂时稳住了阵脚!其对我态度大为转变,主动提出,愿与北地结为‘兄弟之邦’,共抗匈奴。更令人意外的是,他竟提出,愿将其年仅十岁的妹妹‘细君公主’(虚构人物),许配给世子为妻,以固盟好! 其意在通过联姻,将我北地更深地绑定在其战车上,获取更稳定、更大量的支持。张骞未敢轻易答复,特飞马请示王爷决断!”

  李凌闻报,瞳孔微缩,沉吟良久。乌孙主动提出联姻,此乃重大战略转机,意味着军须靡已从最初的疑虑观望,转向主动寻求战略合作。若成,则北地“西进经略”将获得一个强大的支点,真正实现“以西制胡”。然,此事亦风险巨大:世子年幼,政治联姻关乎国体;若答应,则北地与乌孙绑定,与匈奴矛盾将彻底激化,再无转圜余地;且朝廷对此等边藩与外邦联姻,态度莫测。

  “子通,你如何看?”李凌问道。

  公孙阙谨慎道:“王爷,此乃机遇,亦是险棋。军须靡急于借我之力,其心可鉴。然,联姻若成,我西进战略将获突破,乌孙可成我藩屏。然,需防其日后坐大,反噬其主。且朝廷方面……”

  李凌目光闪动,决断道:“机遇难得,险中求胜! 可初步应允其结盟之意,对联姻之事,表示‘乐见其成’,然需以‘世子年幼,需禀明朝廷,依礼制行事’为由,暂缓具体婚期。当前重点,是加大对其实际支持,助其顶住阿莫里与匈奴压力,巩固其实力。可答应增派工匠,提供更多铁料、药材。但务必通过张骞,向其严明:我助其复国,其需承诺,永为汉家西陲藩属,共御匈奴,并保证我商路安全畅通。具体条款,可由张骞与之细商,报我定夺。”

  “王爷英明!如此既抓住机遇,又预留余地,更以实利换承诺!”公孙阙叹服,“臣即刻密令张骞依此方略行事!”

  第二份密报则关于匈奴:潜伏漠南的暗桩回报,匈奴右贤王因连续两次南侵失利,尤其是今夏朔方之败,伤亡惨重,在部族中威望大跌,已遭单于庭申饬。其内部不满之声日涨,短期内恐无力再组织大规模南犯,可能将更多精力转向巩固内部、以及向西压迫乌孙、西域以弥补损失。

  “哼,胡虏亦有今日!”李凌冷笑,“然,困兽犹斗,不可不防。令赵破奴,边境防务不可松懈,尤其要防范其小股精锐的报复性偷袭。同时,可将此消息,‘不经意’地透露给河西羌胡,使其知匈奴势衰,更坚定与我合作之心。”

  “诺!”

  八月下,夏税征收进入尾声。总体而言,过程顺利,府库收入大增,民心较为平稳,吏治在高压监督下也显得较为清明。然而,一份来自长安的常规公文,却引起了李凌的警觉。公文是丞相府转发的一份御史大夫关于“边郡用度”的奏疏抄件,其中虽未点名,却隐晦提及“今有边郡,连岁兴兵,虽云御侮,然耗用浩繁,恐非长久之计”,建议朝廷“核验边郡军费,明定额度,以节国用”。

  “勃兄,子通,你们看,”李凌将公文示与周勃、公孙阙,“长安已有微词矣。连番大捷,虽振国威,然亦招猜忌。有人开始担心我北地坐大,或耗空府库了。”

  周勃皱眉道:“王爷所虑极是。此虽非明旨斥责,然警示之意已明。我北地连年征战,确需休养生息,积累国力。然,匈奴威胁未除,边备亦不可松。”

  公孙阙道:“此亦提醒我等,与乌孙往来,需更加隐秘谨慎。联姻之事,万不可急于求成,需待时机成熟,并寻得妥当方式禀明朝廷,以免授人以柄。”

  “嗯,”李凌颔首,“我北地身处夹缝,外有强胡,内有猜忌,行事需如履薄冰。今后一段时日,对外,对匈奴以稳固防御为主,暂不主动大规模出击;对内,加大力度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广积粮秣,示朝廷以富足安宁之象,而非穷兵黩武之态。西域之事,稳步推进,但务必隐秘。待我根基更厚,实力更强,方能有更大作为。”

  “臣等明白!”

  八月底,夏税全部入库,账目清晰,库府充盈。李玄业完成了巡税任务,向父亲呈交了一份详实的报告,其中不仅记录了问题,更提出了若干完善税制、防止吏弊的建议,显露出其思考的深度。李凌对其越发满意。

  盛夏渐逝,秋风初起。北地郡在靖王李凌的统领下,平稳度过了夏税征收的关键时期,内部统治更加稳固。西域战略迎来重大突破,虽伴随风险,却前景可期。外部压力暂时减轻,然朝廷的微妙态度提醒着李凌需时刻保持清醒与谨慎。世子李玄业在财税领域的实践,使其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狄道城内外,一片繁忙过后的宁静与充实,为接下来的秋收冬藏做着准备。而来自西方的联姻提议,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涟漪正悄然扩散,预示着北地的未来,将与那片遥远的土地,产生更加深刻的联系。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食货志:“(文帝时)……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二年夏,北地夏粮丰稔,凌公严督税赋,吏治肃然,府库益充。适时,乌孙军须靡遣使请盟,有意联姻。凌公慎谋远略,羁縻以待。朝廷微有猜疑,凌公内修政理,外示恭顺。世子玄业巡税安民,见识益广。”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理财以安邦,西极献盟通好,圣嗣明察秋毫,圣域根基深固。”

  * 北地秘录·凌公夏税:“李凌重赋税之公,督征有力,西盟有突破,朝廷生微澜,世子习政知微,北地处丰足而愈谨。”

  (第三百七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