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得像浸透了水的布,李瑶递来的名单在灯下泛着微黄。李毅坐在暗室角落,指尖划过纸上一个个名字——崔元礼、谢仲文、陈敬之……这些人在朝中早已失势,却依旧盘根错节,藏在新政的缝隙里。
他没多看第二眼,卷起纸塞进袖中。外面等着他的锦衣卫已整装完毕,五十人皆黑衣裹身,刀不出鞘,脚步轻得如同踏在灰土上。
子时三刻,城南崔氏别院外,风静树不动。
李毅抬手,四名暗卫悄然后撤,贴墙而行。他们腰间挂着的小匣子轻轻一拧,几缕白烟从墙角石缝钻出,顺着气流漫上高墙。守在墙头的弓手刚觉眼前发雾,视线便被遮住。一人想喊,喉咙已被捂住。
后墙铃索断了,前门未开。
李毅亲自带人撞开侧门,木栓应声裂开。里面守卫反应不慢,举刀迎上,但锦衣卫动作更快。短刃横切,一人倒地,血未溅出,人已伏倒。其余守卫被逼退至廊下,挤作一团。
前厅清理干净,李毅挥手,队伍分两路推进。他直扑内宅书房,那里最可能藏有密信。
可刚踏入月门,火光突起。
一支烽烛从后院冲天而起,红焰刺破黑夜。李毅瞳孔一缩,知道对方早有准备。他立即下令封锁所有出口,不准放走一人。
话音未落,地窖口猛地掀开,十几名持刀汉子冲了出来。他们穿着仆役衣服,手上却是老茧厚结的兵卒之手。为首一人直扑李毅,刀锋直取咽喉。
李毅侧身避过,左手短刃格住刀背,右手顺势插入对方肋下,一绞。那人闷哼一声,跪倒在地。
“私兵!”有锦衣卫低吼,“不是家丁!”
李毅不再犹豫,喝令搜查每一间屋子。他自己冲进书房,翻箱倒柜。书架后的暗格被拉开,里面藏着一封尚未寄出的信,封皮写着“平西王亲启”。
他抽出信纸,快速扫过内容。上面列着七大家族响应起事的时间、兵力分布、联络暗号,甚至提到要在三日后借祭祖之名集结宗族壮丁,打出“清君侧”旗号。
证据确凿。
他将信收好,正要离开,忽听门外传来急促脚步。两名锦衣卫抬着一个受伤同僚进来,那人手臂被砍了一道,血流不止。
“夹壁里冲出来的人,”伤者咬牙说,“不是普通人,招式狠,专打要害。”
李毅点头,立刻调人去查夹壁结构。不到半盏茶工夫,有人回报,在东厢发现一条通往邻院的地道入口,已被临时封死。
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地面。泥土尚有余温,显然不久前有人通过。
“堵住出口,派人下去。”他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地道狭窄,只能容一人前行。锦衣卫用火把照明,一步步深入。半个时辰后,他们在中途截住五名逃窜者,全部擒获。其中一人身上搜出一枚鱼符,是平西王府特制通行令。
李毅看着那枚鱼符,眼神冷了下来。
这已不是简单的抵制新政,而是蓄谋叛乱。
他命人将俘虏押回大狱,自己则站在庭院中央,望着那支还在燃烧的烽烛。火光映在他脸上,一闪一闪。
这时,一名属下快步跑来。“指挥使,北门方向有车队强行闯关,守军拦不下,已经开出一里地。”
李毅转身就走。“传令各门关闭,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进出。再派两队人,换便装追上去,看清车上是谁。”
属下领命而去。
李毅回到前厅,开始审问被捕的士族家主。那人四十出头,满脸傲气,坐在地上一言不发。
“你点燃烽烛,是在向谁求援?”李毅问。
那人冷笑:“你们抓得了我,抓不住天下清流。”
“清流?”李毅声音不高,“带着私兵抵抗朝廷执法,也算清流?拿着藩王的鱼符往来通信,也是读书人的操守?”
那人闭上眼,不再说话。
李毅也不再问。他让人把搜到的信件和鱼符摆在地上,一一拍照存档。这是铁证,不需要口供也能定罪。
但他知道,真正的主谋还没露面。
他想起几个月前审过的那个叛吏,临死前提到太傅府夜聚群儒,密议废立。当时他上报李震,只得到一句“盯紧些”。如今看来,那不是空穴来风。
他翻开俘虏口供记录,逐条比对。其中有三人提到,近半月内曾见过一名老幕僚出入各家府邸,自称替“老太傅”传话。那人须发皆白,走路微跛,常穿青灰长衫。
李毅记下了特征。
他又调出城防图,标出所有可疑路线。若王晏真想脱身,不会走官道,也不会带大队人马。最可能的方式是化整为零,让心腹分散出城,再于城外汇合。
他下令加强城北、城西几处偏门巡查,特别留意独行老者或商队中的随行文书。
做完这些,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天快亮时,追踪车队的锦衣卫回来了。
“车里是空的,”带队的校尉说,“我们跟着到了十里铺,发现车厢底下藏着一个人,已经被捂死了。”
“是谁?”
“身份不明,脸被毁了。但身上有崔氏家徽的玉佩。”
李毅沉默片刻。“把尸体带回,查清楚来历。另外,通知刑部备案,查封崔氏全部产业,家属软禁待审。”
命令下达后,他独自走进皇宫暗阁。
这里是他平时处理机密事务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幅都城全图,桌上摆着几份未拆的密报。他点亮油灯,把今晚缴获的信件摊开,对照地图逐一标记。
七个家族,分布在城南、城东和近郊。他们的田庄、祠堂、私塾,全都连成一张网。而这张网的中心点,正是太傅府。
他盯着那个位置看了很久。
窗外,晨光微露,街上开始有了动静。但宫城里依旧安静。
他拿起笔,在王晏的名字旁画了个圈。又在圈外画了一道线,像是围住了什么。
然后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精神消耗太大,脑袋一阵阵发胀。刚才动用“天机推演”预判敌人包抄路线,差点让他眼前发黑。
但他不能停。
这些人敢动手,就说明他们觉得时机成熟。而只要他们动了,就会露出破绽。
他睁开眼,重新看向地图。
太傅府的大门紧闭,可屋檐下的瓦片有些松动。昨夜风不大,不该有响动。他记得有人报告,王晏府中有个老仆最近频繁外出买药,说是治咳疾。
可王晏从不咳嗽。
李毅站起身,走到窗边。远处宫墙之上,一只乌鸦飞过,落在太傅府方向的屋脊上。
他盯着那片屋檐,忽然开口:“传令下去,太傅府外围加派双岗,不准任何仆役进出。另外,查一下最近三个月进出该府的所有药材清单。”
话音落下,门外响起脚步声。
一名锦衣卫低声回应:“是。”
李毅没有回头。他的目光仍钉在地图上的那个圆圈里。
他没多看第二眼,卷起纸塞进袖中。外面等着他的锦衣卫已整装完毕,五十人皆黑衣裹身,刀不出鞘,脚步轻得如同踏在灰土上。
子时三刻,城南崔氏别院外,风静树不动。
李毅抬手,四名暗卫悄然后撤,贴墙而行。他们腰间挂着的小匣子轻轻一拧,几缕白烟从墙角石缝钻出,顺着气流漫上高墙。守在墙头的弓手刚觉眼前发雾,视线便被遮住。一人想喊,喉咙已被捂住。
后墙铃索断了,前门未开。
李毅亲自带人撞开侧门,木栓应声裂开。里面守卫反应不慢,举刀迎上,但锦衣卫动作更快。短刃横切,一人倒地,血未溅出,人已伏倒。其余守卫被逼退至廊下,挤作一团。
前厅清理干净,李毅挥手,队伍分两路推进。他直扑内宅书房,那里最可能藏有密信。
可刚踏入月门,火光突起。
一支烽烛从后院冲天而起,红焰刺破黑夜。李毅瞳孔一缩,知道对方早有准备。他立即下令封锁所有出口,不准放走一人。
话音未落,地窖口猛地掀开,十几名持刀汉子冲了出来。他们穿着仆役衣服,手上却是老茧厚结的兵卒之手。为首一人直扑李毅,刀锋直取咽喉。
李毅侧身避过,左手短刃格住刀背,右手顺势插入对方肋下,一绞。那人闷哼一声,跪倒在地。
“私兵!”有锦衣卫低吼,“不是家丁!”
李毅不再犹豫,喝令搜查每一间屋子。他自己冲进书房,翻箱倒柜。书架后的暗格被拉开,里面藏着一封尚未寄出的信,封皮写着“平西王亲启”。
他抽出信纸,快速扫过内容。上面列着七大家族响应起事的时间、兵力分布、联络暗号,甚至提到要在三日后借祭祖之名集结宗族壮丁,打出“清君侧”旗号。
证据确凿。
他将信收好,正要离开,忽听门外传来急促脚步。两名锦衣卫抬着一个受伤同僚进来,那人手臂被砍了一道,血流不止。
“夹壁里冲出来的人,”伤者咬牙说,“不是普通人,招式狠,专打要害。”
李毅点头,立刻调人去查夹壁结构。不到半盏茶工夫,有人回报,在东厢发现一条通往邻院的地道入口,已被临时封死。
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地面。泥土尚有余温,显然不久前有人通过。
“堵住出口,派人下去。”他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地道狭窄,只能容一人前行。锦衣卫用火把照明,一步步深入。半个时辰后,他们在中途截住五名逃窜者,全部擒获。其中一人身上搜出一枚鱼符,是平西王府特制通行令。
李毅看着那枚鱼符,眼神冷了下来。
这已不是简单的抵制新政,而是蓄谋叛乱。
他命人将俘虏押回大狱,自己则站在庭院中央,望着那支还在燃烧的烽烛。火光映在他脸上,一闪一闪。
这时,一名属下快步跑来。“指挥使,北门方向有车队强行闯关,守军拦不下,已经开出一里地。”
李毅转身就走。“传令各门关闭,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进出。再派两队人,换便装追上去,看清车上是谁。”
属下领命而去。
李毅回到前厅,开始审问被捕的士族家主。那人四十出头,满脸傲气,坐在地上一言不发。
“你点燃烽烛,是在向谁求援?”李毅问。
那人冷笑:“你们抓得了我,抓不住天下清流。”
“清流?”李毅声音不高,“带着私兵抵抗朝廷执法,也算清流?拿着藩王的鱼符往来通信,也是读书人的操守?”
那人闭上眼,不再说话。
李毅也不再问。他让人把搜到的信件和鱼符摆在地上,一一拍照存档。这是铁证,不需要口供也能定罪。
但他知道,真正的主谋还没露面。
他想起几个月前审过的那个叛吏,临死前提到太傅府夜聚群儒,密议废立。当时他上报李震,只得到一句“盯紧些”。如今看来,那不是空穴来风。
他翻开俘虏口供记录,逐条比对。其中有三人提到,近半月内曾见过一名老幕僚出入各家府邸,自称替“老太傅”传话。那人须发皆白,走路微跛,常穿青灰长衫。
李毅记下了特征。
他又调出城防图,标出所有可疑路线。若王晏真想脱身,不会走官道,也不会带大队人马。最可能的方式是化整为零,让心腹分散出城,再于城外汇合。
他下令加强城北、城西几处偏门巡查,特别留意独行老者或商队中的随行文书。
做完这些,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天快亮时,追踪车队的锦衣卫回来了。
“车里是空的,”带队的校尉说,“我们跟着到了十里铺,发现车厢底下藏着一个人,已经被捂死了。”
“是谁?”
“身份不明,脸被毁了。但身上有崔氏家徽的玉佩。”
李毅沉默片刻。“把尸体带回,查清楚来历。另外,通知刑部备案,查封崔氏全部产业,家属软禁待审。”
命令下达后,他独自走进皇宫暗阁。
这里是他平时处理机密事务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幅都城全图,桌上摆着几份未拆的密报。他点亮油灯,把今晚缴获的信件摊开,对照地图逐一标记。
七个家族,分布在城南、城东和近郊。他们的田庄、祠堂、私塾,全都连成一张网。而这张网的中心点,正是太傅府。
他盯着那个位置看了很久。
窗外,晨光微露,街上开始有了动静。但宫城里依旧安静。
他拿起笔,在王晏的名字旁画了个圈。又在圈外画了一道线,像是围住了什么。
然后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闭眼休息。精神消耗太大,脑袋一阵阵发胀。刚才动用“天机推演”预判敌人包抄路线,差点让他眼前发黑。
但他不能停。
这些人敢动手,就说明他们觉得时机成熟。而只要他们动了,就会露出破绽。
他睁开眼,重新看向地图。
太傅府的大门紧闭,可屋檐下的瓦片有些松动。昨夜风不大,不该有响动。他记得有人报告,王晏府中有个老仆最近频繁外出买药,说是治咳疾。
可王晏从不咳嗽。
李毅站起身,走到窗边。远处宫墙之上,一只乌鸦飞过,落在太傅府方向的屋脊上。
他盯着那片屋檐,忽然开口:“传令下去,太傅府外围加派双岗,不准任何仆役进出。另外,查一下最近三个月进出该府的所有药材清单。”
话音落下,门外响起脚步声。
一名锦衣卫低声回应:“是。”
李毅没有回头。他的目光仍钉在地图上的那个圆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