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落在东市高台的边缘,那方刻着“直言”二字的木匣已被擦拭干净,表面浮着一层薄灰。李震站在台前,手指轻轻划过匣口的棱角,指尖传来细微的刮擦感。他没有说话,只是将昨夜百姓写下的纸条一张张取出,按顺序摊开在长案上。有的字迹潦草,有的墨痕深浅不一,但每一笔都带着重量。
半个时辰前,苏婉已带人离开,广场恢复了日常的喧闹。贩夫走卒重新摆摊,孩童追逐打闹,仿佛昨夜那场万民执笔的盛景只是一场梦。可这些纸条还在,沉甸甸地压在案头。
一名内侍低声禀报:“陛下,太极殿已备好,诸臣候召。”
李震点头,将最后一张纸条折好,放入袖中。他转身时脚步很稳,靴底踏过石阶,发出清晰的回响。
太极殿内,群臣列立两旁。有人神色振奋,有人眉头紧锁。工部尚书出列奏道:“旧都宫墙年久失修,若要重筑,需调集三州工匠,征粮百万石,恐扰民生。”
李震立于御阶之上,目光扫过众人:“扰民?还是安民?”
殿内一时寂静。
“昨夜百姓自发写下冤屈,不是为了看一场热闹。”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们信了朝廷能查贪官,便敢说真话;若朝廷只做一事,不做二事,明日谁还肯提笔?”
户部一位老臣颤声道:“然国库未丰,军饷尚缺,此时大兴土木,恐难持久。”
“所以不是重修旧宫。”李震走下台阶,直入殿心沙盘前,“是建一座新都。”
他伸手掀去沙盘上的遮布,露出洛阳地形图。黄沙堆成山势,细线勾勒河道,中央一片空地用朱砂圈出。
“以洛阳为基,不毁旧城,另辟新城。”他指向南侧,“此处设百工坊、万民市,百姓可自由交易、学艺谋生。北靠邙山,宫城后移,占地减半。中间留出大道,贯通南北,名为‘正气街’。”
众臣哗然。
“宫城缩制?”礼部官员急道,“帝王居所,岂能轻减规模?失威仪,损国体!”
“国体不在宫殿高低。”李震语气平静,“而在百姓能否安居。若宫室巍峨,而民屋塌陷,那是耻辱,不是荣耀。”
他转向殿外:“传赵承远、周明理。”
片刻后,两名男子步入殿中。一人背微驼,手茧厚实,目光落在沙盘上便不再移开——正是赵承远。另一人清瘦挺拔,衣袍洗得泛白,却整洁如新,正是周明理。
李震指着沙盘:“你们看看,这布局可行否?”
赵承远蹲下身,从怀中取出一把铜尺,开始丈量比例。他不开口,只用指尖点着沙盘边缘,低声计算砖石数量与梁柱间距。周明理则展开随身携带的绢图,对照地形,缓缓道:“依山势而建,避湿就高,利于排水;风向测算,春夏主东南,宜将市井置于西北,免受烟尘侵扰。若再引洛水支流穿城而过,可通漕运,亦利消防。”
李震听着,微微颔首。
“但有一难。”周明理抬眼,“新城占地广,若同时动工,人力不足。且战后流民未定,仓廪空虚,恐难支撑长期营建。”
“分段施工。”李震答得干脆,“先打通主干道,挖渠铺路,建仓储水井。百工坊优先落成,让百姓有活可做。宫室最后建,十年不成,便二十年。”
赵承远终于开口:“若如此,可用本地青石为主材,省去远途运输。城基夯土掺糯米浆,耐久不塌。屋顶不必全覆琉璃,民居用灰瓦即可。”
“好。”李震拍板,“即日起,设立新都营造司,由你二人主持。赵承远为总匠首,周明理为营制使,统筹全局。”
周明理躬身领命。赵承远也点了点头,转身便要去取工具绘图。
“慢。”李震叫住他,“图纸出来之前,先做一件事。”
他从袖中取出那叠百姓写下的纸条,递过去:“把这些人的名字记下来。凡是提出建言者,家中若有子弟愿学匠作、水利、测量之术,一律收入工坊,免三年食宿。”
赵承远接过纸条,手指顿了顿。他低头看了一会儿,忽然从腰间解下一枚旧木牌,上面刻着“匠籍”二字,轻轻放在案上。
“我父亲一辈子没进过官坊。”他说,“今天,我能替他接下这个差事。”
李震看着他,没多说什么,只道:“这座城,不只是给帝王住的。”
当日午后,太极殿外广场搭起遮阳棚,沙盘被移至中央。工匠们围拢查看,不断调整细节。李震亲自执笔,在沙盘边标注功能区划分:医馆、学堂、驿站、粮仓、铁器铺、织造局……每一处都标得清楚。
一名年轻工匠犹豫着上前:“大人,女子学堂为何与寒门书院并列?按旧例,女学不应设于城中要地。”
周明理还未答话,李震已接过话头:“因为将来教书的先生,可能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孩。”
那人怔了一下,低头退下。
夕阳西斜时,第一批施工图已绘就。赵承远用炭笔在粗纸上画出道路网络,主道宽十二丈,辅道六丈,地下预留排水沟槽。周明理则在旁边注解风水格局与日照角度,确保每一条街巷都有足够采光。
李震站在沙盘前,看着灯火一盏盏点亮四周。工人们仍在忙碌,有人搬运木料,有人调试模型。他的影子投在沙盘上,恰好落在那条即将命名为“正气街”的主干道中央。
“以工代赈的事,立刻办。”他对随侍官员下令,“凡流民愿来务工者,每日供两餐,按劳计酬。所得工钱可换粮、换布、换子女入学名额。”
“若是有人冒名顶替呢?”官员问。
“那就让真正需要的人自己揭发。”李震淡淡道,“人心一旦被当回事,自然会护住公平。”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几名衣衫破旧的男子走近,为首者跪地拱手:“小人原是河东灾民,听说新都招工,特来应募。不知……可收?”
李震看了看他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露出冻裂的脚趾。
“起来吧。”他说,“明天辰时,在南门外集合。每人发一把铁锹,一块身份木牌。做得好,年底还能评个‘良工’称号。”
那人猛地抬头,眼中泛光,嘴唇动了几下,终究只憋出一句:“谢……谢谢大人!”
人群散去后,李震仍站在原地。沙盘上的灯火映着他脸上的轮廓,一道浅疤从耳根延伸至下颌,是早年穿越时留下的痕迹。
他忽然弯腰,从沙盘角落拾起一小块碎木片,约莫是刚才削模型时掉落的。他捏着它,轻轻插进“百工坊”区域的一处空隙,像是为尚未存在的建筑立下第一根桩。
“这不是一座城。”他低声说,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身旁记录的文书官听见,“是我们给天下人许下的诺言。”
夜风拂过广场,吹动了图纸的一角。赵承远正在灯下核对建材清单,听见这句话,停笔片刻,随即继续书写。墨迹在纸上蔓延,像一条正在延伸的道路。
周明理站在稍远处,望着沙盘中那条贯穿南北的大道,忽然问道:“陛下,若将来有人想改这条街的名字呢?”
李震没有回头。他盯着沙盘,右手食指缓缓划过那条红线。
街道尽头,灯火正亮。
半个时辰前,苏婉已带人离开,广场恢复了日常的喧闹。贩夫走卒重新摆摊,孩童追逐打闹,仿佛昨夜那场万民执笔的盛景只是一场梦。可这些纸条还在,沉甸甸地压在案头。
一名内侍低声禀报:“陛下,太极殿已备好,诸臣候召。”
李震点头,将最后一张纸条折好,放入袖中。他转身时脚步很稳,靴底踏过石阶,发出清晰的回响。
太极殿内,群臣列立两旁。有人神色振奋,有人眉头紧锁。工部尚书出列奏道:“旧都宫墙年久失修,若要重筑,需调集三州工匠,征粮百万石,恐扰民生。”
李震立于御阶之上,目光扫过众人:“扰民?还是安民?”
殿内一时寂静。
“昨夜百姓自发写下冤屈,不是为了看一场热闹。”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们信了朝廷能查贪官,便敢说真话;若朝廷只做一事,不做二事,明日谁还肯提笔?”
户部一位老臣颤声道:“然国库未丰,军饷尚缺,此时大兴土木,恐难持久。”
“所以不是重修旧宫。”李震走下台阶,直入殿心沙盘前,“是建一座新都。”
他伸手掀去沙盘上的遮布,露出洛阳地形图。黄沙堆成山势,细线勾勒河道,中央一片空地用朱砂圈出。
“以洛阳为基,不毁旧城,另辟新城。”他指向南侧,“此处设百工坊、万民市,百姓可自由交易、学艺谋生。北靠邙山,宫城后移,占地减半。中间留出大道,贯通南北,名为‘正气街’。”
众臣哗然。
“宫城缩制?”礼部官员急道,“帝王居所,岂能轻减规模?失威仪,损国体!”
“国体不在宫殿高低。”李震语气平静,“而在百姓能否安居。若宫室巍峨,而民屋塌陷,那是耻辱,不是荣耀。”
他转向殿外:“传赵承远、周明理。”
片刻后,两名男子步入殿中。一人背微驼,手茧厚实,目光落在沙盘上便不再移开——正是赵承远。另一人清瘦挺拔,衣袍洗得泛白,却整洁如新,正是周明理。
李震指着沙盘:“你们看看,这布局可行否?”
赵承远蹲下身,从怀中取出一把铜尺,开始丈量比例。他不开口,只用指尖点着沙盘边缘,低声计算砖石数量与梁柱间距。周明理则展开随身携带的绢图,对照地形,缓缓道:“依山势而建,避湿就高,利于排水;风向测算,春夏主东南,宜将市井置于西北,免受烟尘侵扰。若再引洛水支流穿城而过,可通漕运,亦利消防。”
李震听着,微微颔首。
“但有一难。”周明理抬眼,“新城占地广,若同时动工,人力不足。且战后流民未定,仓廪空虚,恐难支撑长期营建。”
“分段施工。”李震答得干脆,“先打通主干道,挖渠铺路,建仓储水井。百工坊优先落成,让百姓有活可做。宫室最后建,十年不成,便二十年。”
赵承远终于开口:“若如此,可用本地青石为主材,省去远途运输。城基夯土掺糯米浆,耐久不塌。屋顶不必全覆琉璃,民居用灰瓦即可。”
“好。”李震拍板,“即日起,设立新都营造司,由你二人主持。赵承远为总匠首,周明理为营制使,统筹全局。”
周明理躬身领命。赵承远也点了点头,转身便要去取工具绘图。
“慢。”李震叫住他,“图纸出来之前,先做一件事。”
他从袖中取出那叠百姓写下的纸条,递过去:“把这些人的名字记下来。凡是提出建言者,家中若有子弟愿学匠作、水利、测量之术,一律收入工坊,免三年食宿。”
赵承远接过纸条,手指顿了顿。他低头看了一会儿,忽然从腰间解下一枚旧木牌,上面刻着“匠籍”二字,轻轻放在案上。
“我父亲一辈子没进过官坊。”他说,“今天,我能替他接下这个差事。”
李震看着他,没多说什么,只道:“这座城,不只是给帝王住的。”
当日午后,太极殿外广场搭起遮阳棚,沙盘被移至中央。工匠们围拢查看,不断调整细节。李震亲自执笔,在沙盘边标注功能区划分:医馆、学堂、驿站、粮仓、铁器铺、织造局……每一处都标得清楚。
一名年轻工匠犹豫着上前:“大人,女子学堂为何与寒门书院并列?按旧例,女学不应设于城中要地。”
周明理还未答话,李震已接过话头:“因为将来教书的先生,可能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女孩。”
那人怔了一下,低头退下。
夕阳西斜时,第一批施工图已绘就。赵承远用炭笔在粗纸上画出道路网络,主道宽十二丈,辅道六丈,地下预留排水沟槽。周明理则在旁边注解风水格局与日照角度,确保每一条街巷都有足够采光。
李震站在沙盘前,看着灯火一盏盏点亮四周。工人们仍在忙碌,有人搬运木料,有人调试模型。他的影子投在沙盘上,恰好落在那条即将命名为“正气街”的主干道中央。
“以工代赈的事,立刻办。”他对随侍官员下令,“凡流民愿来务工者,每日供两餐,按劳计酬。所得工钱可换粮、换布、换子女入学名额。”
“若是有人冒名顶替呢?”官员问。
“那就让真正需要的人自己揭发。”李震淡淡道,“人心一旦被当回事,自然会护住公平。”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几名衣衫破旧的男子走近,为首者跪地拱手:“小人原是河东灾民,听说新都招工,特来应募。不知……可收?”
李震看了看他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穿,露出冻裂的脚趾。
“起来吧。”他说,“明天辰时,在南门外集合。每人发一把铁锹,一块身份木牌。做得好,年底还能评个‘良工’称号。”
那人猛地抬头,眼中泛光,嘴唇动了几下,终究只憋出一句:“谢……谢谢大人!”
人群散去后,李震仍站在原地。沙盘上的灯火映着他脸上的轮廓,一道浅疤从耳根延伸至下颌,是早年穿越时留下的痕迹。
他忽然弯腰,从沙盘角落拾起一小块碎木片,约莫是刚才削模型时掉落的。他捏着它,轻轻插进“百工坊”区域的一处空隙,像是为尚未存在的建筑立下第一根桩。
“这不是一座城。”他低声说,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身旁记录的文书官听见,“是我们给天下人许下的诺言。”
夜风拂过广场,吹动了图纸的一角。赵承远正在灯下核对建材清单,听见这句话,停笔片刻,随即继续书写。墨迹在纸上蔓延,像一条正在延伸的道路。
周明理站在稍远处,望着沙盘中那条贯穿南北的大道,忽然问道:“陛下,若将来有人想改这条街的名字呢?”
李震没有回头。他盯着沙盘,右手食指缓缓划过那条红线。
街道尽头,灯火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