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透进行宫东阁的窗纸,李瑶正将一份名册摊在案上,指尖划过一行行姓名。她还未落笔,门外便传来低沉的脚步声,不急不缓,踏在青砖上的节奏熟悉而克制。
赵德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叠文书,外皮用蓝布包裹,边角已有些磨损。他将东西放在案侧,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等李瑶抬眼示意后,才道:“江南院的事,我已经开始理了。”
李瑶点了点头,目光仍停在名册上,“师资这块,最难。”
“难,但不是无路可走。”赵德拉开椅子坐下,从袖中取出一张薄纸,“我昨夜调了三批人:一是近五年科举落第、文章有声的寒门子弟;二是各地州府闲置的文吏,仕途卡在九品不上不下;三是几位前朝退隐的老儒,名声清高,却久未入世。”
李瑶终于抬头,“你打算怎么动这些人?”
“分三策。”赵德声音平稳,“对寒门,给实职——教习算学、农政、工造,三年考核合格,可授散官衔,纳入吏部备案;对中层文吏,许他们‘代讲经义’,挂个‘书院参议’的头衔,既保体面,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降格;至于那几位老先生……得用虚名换实心。”
“什么虚名?”
“修书。”赵德翻开蓝布包里的册子,“我拟了个名录,《实用算术辑要》《农政辑录》《匠作新法》,每一本都设‘总裁官’一位,由主讲者署名领衔。这些老儒一辈子没进过国史馆,若能在民间修出一部传世之书,比当个县令更让他们动心。”
李瑶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可名单上的五位大儒,已有三人闭门不见你?”
“顾、周、沈三家确实在联手。”赵德语气不变,“昨日我派人在南市茶肆打听,他们已在筹备联名帖,说‘俗学乱道,败坏士风’。连吴县书院那位山长也放话,不涉新政。”
“那你现在手上,一个能站上讲台的人都没有?”
“有。”赵德从怀中抽出另一张纸,“医馆那边,王大夫愿抽两名懂药理的医助来教基础课;工坊李主管答应派三位熟识图纸的匠师;税署也有两位老吏愿意讲赋役制度。这些人虽无功名,但实务精通,足够撑起前半年课程。”
李瑶看着那张名单,眉头略松,“先开课,再请人,这步走得稳。”
“只能如此。”赵德点头,“名望之士不会轻易低头,但我们不必等他们点头才能做事。”
两人正说着,一名小吏推门进来,递上一封密报。李瑶接过拆开,扫了一眼,递给赵德:“崔姑娘的人传回消息,蒋家次子已通过特试,明日就能拿到入学凭证。”
赵德接过看了看,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蒋夫人还问有没有夜间授课?”
“她儿子白天要帮家里记账。”李瑶淡淡道,“这说明他们真想走这条路,不是做样子。”
“那就更要快。”赵德收起密报,“我今日要去南市一趟,见几个江南籍的小吏,他们手里有些底细,哪些家族只是嘴上反对,哪些是真打算死磕,得摸清楚。”
李瑶应了一声,“去吧,晚上回来把方案写出来,七日内必须交到父亲案前。”
赵德起身,整了整衣襟,转身离去。
午后天色微阴,南市一处茶肆内,几张木桌旁坐着三五闲人。赵德坐在角落,对面是个穿灰袍的中年男子,面容普通,却是江南某州退下来的小吏。
“顾家牵头,周、沈附议,这事是真的。”那人压低声音,“他们已经在印帖子,说要联名上书,称江南院‘不尊孔孟,专务奇技淫巧’。”
赵德端起茶碗,吹了口气,“可有谁动摇?”
“吴县书院副山长陈明远,前日私下问我,新政学堂是否允许弟子参与教材编撰。”对方顿了顿,“他还问,名字能不能列在卷首。”
赵德放下茶碗,碗底与桌面轻碰一声,“你告诉他,能。”
“可山长已经表态不涉新政……”
“山长不涉,不代表底下人都不想往前走。”赵德缓缓道,“你回去递个话——江南院下月要办‘经义辩坛’,每月一场,各地大儒皆可登台,朝廷供车马、赐笔墨,胜者名字记入国史馆修志名录。”
对方眼睛一亮,“这可是天大的脸面。”
“脸面之外,还有实利。”赵德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是给陈副山长的私函,你亲自送去。里面写了两件事:第一,他若肯来,可任‘算术辅科’首席教习;第二,他那两个弟子,优先录入首批学员,免试。”
那人接过信,迅速塞进怀里,“这招够狠。”
“不是狠,是准。”赵德站起身,“有些人不是反对新政,是怕被甩下。只要让他们看见路还在,就不会死守旧门。”
他走出茶肆,天边云层渐厚,风从街口卷过,带起一阵尘土。
当晚,行宫侧厅灯火未熄。
赵德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三份名单:一份是已确认可任教的实务教习,共十七人;一份是潜在可争取的学者,二十三人,每人旁都标注了背景与弱点;最后一份是明确抵制者,仅九人,却几乎囊括江南半数文名之士。
他提笔在最后这份名单上画了个圈,落在“顾元章”三字之上——此人乃前朝礼部侍郎之后,家中藏书万卷,自诩清流领袖,也是联名帖的发起者。
笔尖顿了顿,他翻出一页新纸,开始写奏报。
“江南院筹建,资金已备,盐税盈余足支三年;候选场地三处,皆在苏州城南,待择其一;建材采买已完成六成,唯运输受雨季影响,恐延误工期。”
“师资方面,短期内可依靠医馆、工坊、税署抽调之实务人才组建基础教习团,确保如期开课。然长远计,仍需名望之士坐镇,方能立信于天下。”
“臣已拟定三级引才之策,分层推进,然数日奔走,尚未有一名大儒应允。非不愿,实难动其心。此类人物,不为利诱,不为权屈,所求者,惟势与道耳。”
“今观其态,非全然敌视,多持观望。若主公亲书一函,以尊师重道之意相邀,许其主持典籍修纂,或可破局。名士重名,更重身后之评,一纸手书,胜过千金聘礼。”
他写完最后一句,搁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窗外月色渐明,照在案头那份名单上,顾元章的名字被映得清晰。
他起身倒了杯冷茶,一口饮尽,重新坐下,将奏报仔细折好,放入信封。
李瑶是半个时辰后到的。她没让人通报,推门进来时,赵德正盯着信封出神。
“写完了?”她问。
赵德点头,将信封递过去。
李瑶接过,打开看了一遍,脸上无喜无怒,只轻轻点了点头,将信折好,收入袖中。
“明天就呈上去。”她说。
赵德应了一声,没动。
“你还想说什么?”
他顿了顿,“名单上那三位,顾元章、周维安、沈文昭,我建议主公先见顾元章。”
“为什么是他?”
“因为他最硬。”赵德声音低沉,“他若肯低头,其余二人必随之松动。但他若不应,其他人更不敢动。”
李瑶看着他,片刻后道:“你是在赌。”
“是在试。”赵德抬起头,“我们不能等所有人点头才走路,但也不能一路撞墙。总得有人先跨出一步。”
李瑶没再说话,转身离去。
赵德独自坐在灯下,屋内安静,只有烛芯偶尔爆响一声。
他望着窗外那轮渐圆的月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一道旧刻痕。
明日奏报递上去,路就算正式铺开了。
他缓缓闭上眼,又睁开,拿起笔,在空白纸上写下三个字:**经义辩坛**。
笔画刚劲,最后一横拖得极长,像一把刀,劈开夜色。
赵德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叠文书,外皮用蓝布包裹,边角已有些磨损。他将东西放在案侧,没有立刻开口,而是等李瑶抬眼示意后,才道:“江南院的事,我已经开始理了。”
李瑶点了点头,目光仍停在名册上,“师资这块,最难。”
“难,但不是无路可走。”赵德拉开椅子坐下,从袖中取出一张薄纸,“我昨夜调了三批人:一是近五年科举落第、文章有声的寒门子弟;二是各地州府闲置的文吏,仕途卡在九品不上不下;三是几位前朝退隐的老儒,名声清高,却久未入世。”
李瑶终于抬头,“你打算怎么动这些人?”
“分三策。”赵德声音平稳,“对寒门,给实职——教习算学、农政、工造,三年考核合格,可授散官衔,纳入吏部备案;对中层文吏,许他们‘代讲经义’,挂个‘书院参议’的头衔,既保体面,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降格;至于那几位老先生……得用虚名换实心。”
“什么虚名?”
“修书。”赵德翻开蓝布包里的册子,“我拟了个名录,《实用算术辑要》《农政辑录》《匠作新法》,每一本都设‘总裁官’一位,由主讲者署名领衔。这些老儒一辈子没进过国史馆,若能在民间修出一部传世之书,比当个县令更让他们动心。”
李瑶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可名单上的五位大儒,已有三人闭门不见你?”
“顾、周、沈三家确实在联手。”赵德语气不变,“昨日我派人在南市茶肆打听,他们已在筹备联名帖,说‘俗学乱道,败坏士风’。连吴县书院那位山长也放话,不涉新政。”
“那你现在手上,一个能站上讲台的人都没有?”
“有。”赵德从怀中抽出另一张纸,“医馆那边,王大夫愿抽两名懂药理的医助来教基础课;工坊李主管答应派三位熟识图纸的匠师;税署也有两位老吏愿意讲赋役制度。这些人虽无功名,但实务精通,足够撑起前半年课程。”
李瑶看着那张名单,眉头略松,“先开课,再请人,这步走得稳。”
“只能如此。”赵德点头,“名望之士不会轻易低头,但我们不必等他们点头才能做事。”
两人正说着,一名小吏推门进来,递上一封密报。李瑶接过拆开,扫了一眼,递给赵德:“崔姑娘的人传回消息,蒋家次子已通过特试,明日就能拿到入学凭证。”
赵德接过看了看,嘴角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蒋夫人还问有没有夜间授课?”
“她儿子白天要帮家里记账。”李瑶淡淡道,“这说明他们真想走这条路,不是做样子。”
“那就更要快。”赵德收起密报,“我今日要去南市一趟,见几个江南籍的小吏,他们手里有些底细,哪些家族只是嘴上反对,哪些是真打算死磕,得摸清楚。”
李瑶应了一声,“去吧,晚上回来把方案写出来,七日内必须交到父亲案前。”
赵德起身,整了整衣襟,转身离去。
午后天色微阴,南市一处茶肆内,几张木桌旁坐着三五闲人。赵德坐在角落,对面是个穿灰袍的中年男子,面容普通,却是江南某州退下来的小吏。
“顾家牵头,周、沈附议,这事是真的。”那人压低声音,“他们已经在印帖子,说要联名上书,称江南院‘不尊孔孟,专务奇技淫巧’。”
赵德端起茶碗,吹了口气,“可有谁动摇?”
“吴县书院副山长陈明远,前日私下问我,新政学堂是否允许弟子参与教材编撰。”对方顿了顿,“他还问,名字能不能列在卷首。”
赵德放下茶碗,碗底与桌面轻碰一声,“你告诉他,能。”
“可山长已经表态不涉新政……”
“山长不涉,不代表底下人都不想往前走。”赵德缓缓道,“你回去递个话——江南院下月要办‘经义辩坛’,每月一场,各地大儒皆可登台,朝廷供车马、赐笔墨,胜者名字记入国史馆修志名录。”
对方眼睛一亮,“这可是天大的脸面。”
“脸面之外,还有实利。”赵德从袖中取出一封信,“这是给陈副山长的私函,你亲自送去。里面写了两件事:第一,他若肯来,可任‘算术辅科’首席教习;第二,他那两个弟子,优先录入首批学员,免试。”
那人接过信,迅速塞进怀里,“这招够狠。”
“不是狠,是准。”赵德站起身,“有些人不是反对新政,是怕被甩下。只要让他们看见路还在,就不会死守旧门。”
他走出茶肆,天边云层渐厚,风从街口卷过,带起一阵尘土。
当晚,行宫侧厅灯火未熄。
赵德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三份名单:一份是已确认可任教的实务教习,共十七人;一份是潜在可争取的学者,二十三人,每人旁都标注了背景与弱点;最后一份是明确抵制者,仅九人,却几乎囊括江南半数文名之士。
他提笔在最后这份名单上画了个圈,落在“顾元章”三字之上——此人乃前朝礼部侍郎之后,家中藏书万卷,自诩清流领袖,也是联名帖的发起者。
笔尖顿了顿,他翻出一页新纸,开始写奏报。
“江南院筹建,资金已备,盐税盈余足支三年;候选场地三处,皆在苏州城南,待择其一;建材采买已完成六成,唯运输受雨季影响,恐延误工期。”
“师资方面,短期内可依靠医馆、工坊、税署抽调之实务人才组建基础教习团,确保如期开课。然长远计,仍需名望之士坐镇,方能立信于天下。”
“臣已拟定三级引才之策,分层推进,然数日奔走,尚未有一名大儒应允。非不愿,实难动其心。此类人物,不为利诱,不为权屈,所求者,惟势与道耳。”
“今观其态,非全然敌视,多持观望。若主公亲书一函,以尊师重道之意相邀,许其主持典籍修纂,或可破局。名士重名,更重身后之评,一纸手书,胜过千金聘礼。”
他写完最后一句,搁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窗外月色渐明,照在案头那份名单上,顾元章的名字被映得清晰。
他起身倒了杯冷茶,一口饮尽,重新坐下,将奏报仔细折好,放入信封。
李瑶是半个时辰后到的。她没让人通报,推门进来时,赵德正盯着信封出神。
“写完了?”她问。
赵德点头,将信封递过去。
李瑶接过,打开看了一遍,脸上无喜无怒,只轻轻点了点头,将信折好,收入袖中。
“明天就呈上去。”她说。
赵德应了一声,没动。
“你还想说什么?”
他顿了顿,“名单上那三位,顾元章、周维安、沈文昭,我建议主公先见顾元章。”
“为什么是他?”
“因为他最硬。”赵德声音低沉,“他若肯低头,其余二人必随之松动。但他若不应,其他人更不敢动。”
李瑶看着他,片刻后道:“你是在赌。”
“是在试。”赵德抬起头,“我们不能等所有人点头才走路,但也不能一路撞墙。总得有人先跨出一步。”
李瑶没再说话,转身离去。
赵德独自坐在灯下,屋内安静,只有烛芯偶尔爆响一声。
他望着窗外那轮渐圆的月亮,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角一道旧刻痕。
明日奏报递上去,路就算正式铺开了。
他缓缓闭上眼,又睁开,拿起笔,在空白纸上写下三个字:**经义辩坛**。
笔画刚劲,最后一横拖得极长,像一把刀,劈开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