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面浮雾未散,医疗船的甲板上已挤满担架。苏婉刚掀开一名伤兵的外袍,血便顺着绷带边缘渗出,滴在她手背上。她没擦,只低头看了眼伤口位置,对身旁的年轻助手道:“剪开左袖,准备清创。”
助手应声取剪,手指微颤。她叫柳娘,原是乡下接生婆,三个月前被苏婉从难民中挑出来培训。此刻她盯着那片翻卷的皮肉,喉头滚动了一下,却还是稳住手,将布料一寸寸剪开。
“火钳烫过了吗?”苏婉问。
“刚在炉上烧过,还在架子上凉着。”
“拿来。”
她接过钳子,夹起一块沾血的碎骨,轻轻拨开断裂的筋膜。江风从舱口灌入,吹得油灯火苗歪斜,影子在舱壁上晃动如鬼爪。远处传来闷响——是岸上炮营在压制敌军反扑,每震一次,船身就轻颤一下。
就在她探指进入创腔探查动脉破裂点时,头顶猛然一震。
木屑簌簌落下,接着是燃烧的碎木砸进舱内,火星溅到纱布堆上。整艘船剧烈倾斜,手术台旁的药瓶滚落摔碎,一股刺鼻气味弥漫开来。
“流矢穿舱!”有人喊。
苏婉没抬头,左手死死按住伤员胸腔切口,防止空气进入纵隔。“固定牵开器!别让创面闭合!”她的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慌乱。
柳娘一个踉跄扑上前,双手撑住金属支架。另一名勤务兵扑向火源,用湿布盖住冒烟的棉絮。火势稍退,但通风口已被塌下的横梁堵死,浓烟开始积聚。
“关阀,启动应急泵。”舱外传来李瑶的声音。
紧接着,一道光束自上方斜射而下,稳稳落在手术区中央。是蒸汽探照灯,由李瑶亲自架设在舱顶残破处,借着乾坤万象匣供能,勉强维持照明。
苏婉扫了一眼光源,继续操作。她发现主动脉有一处细小撕裂,血液正缓慢渗入心包腔。若不及时处理,压迫心脏,随时可能停跳。
她伸手示意:“记忆合金夹,二号。”
柳娘递上器械。那是一种银灰色的小夹子,据说是从匣中取出的奇物,遇体温会自动贴合血管壁。苏婉将其精准卡在破裂口近端,血流顿时减缓。
可就在这瞬间,伤员全身一抽,监护绳绑着的手腕突然松软垂下。
心跳没了。
呼吸也停了。
舱内一片死寂,只剩江水拍打船底的声响。
“准备按压。”苏婉松开手术钳,双掌交叠按在胸骨下半段,开始规律下压。每一次发力,都能听见肋骨轻微的脆响。
五轮过后,无反应。
“针具。”
柳娘急忙打开银针盒。苏婉抽出三根长针,分别刺入膻中、内关、百会,手法极快,落点分毫不差。针尾微微震颤,随她掌心节奏轻弹。
又一轮按压。
第三轮。
伤员忽然呛咳一声,一口积血喷出,随即胸口起伏,自主呼吸恢复。
“有脉了!”柳娘低呼。
“别说话,调氧流量。”苏婉仍跪在台边,额角汗珠滑落,滴进眼里,她眨都没眨一下,“清洗创面,准备缝合。”
灯光忽明忽暗,探照灯电量即将耗尽。李瑶在舱外敲了两下铁管,示意最多还能撑一刻钟。
苏婉点头,手中不停。丝线穿过组织,打结,剪断,动作如机械般精准。最后一针收尾时,她才稍稍直起腰,肩胛处传来一阵钝痛——旧伤复发的征兆,但她没表现出来。
“送观察舱,持续监测血压。”她脱下手套,扔进污物桶,“下一个呢?”
柳娘指向舱外:“第二批担架刚靠船,听说是从猎径撤下来的死士,伤得重。”
苏婉没回应,只走到舱门口。江面上,三艘小艇正艰难靠拢,每艘都载满伤员。有人躺在船底呻吟,有人靠舷边呕吐,血顺着排水孔滴入江中。
她转身看向李瑶:“备用舱能用吗?”
“主舱排烟要半个时辰,备用舱潮湿,没保温设备。”
“把折叠帐篷拿出来。”
李瑶略一迟疑:“那是给前线野战医院预备的。”
“现在就是前线。”苏婉走进舱室角落,拉开金属柜,取出一个扁平铁箱。箱子打开后,内部结构自行展开,化作一座小型无菌帐篷,配有简易支架与密封帘。
“十分钟内搭好。”她说,“我要第二手术台立刻运转。”
李瑶不再多言,招呼两名勤务兵协助组装。苏婉则回到主舱,翻出一套新手术衣换上。她一边系带,一边对柳娘说:“你来负责器械传递,记住顺序:清创钳、止血镊、持针器。不要等我说,看我手势就行。”
柳娘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戴上橡胶手套。
帐篷刚支起,第一副担架就被抬了进来。伤员腹部贯穿,肠管外露,脸色灰白如纸。苏婉掀开被单检查创口,眉头微皱。
“谁做的初步包扎?”
“是个死士自己缠的,用的是裤腰带。”
她没评价,只说:“上麻醉剂,准备剖腹探查。”
李瑶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的伤亡统计:“目前登船伤员四十七人,重伤十六,预计两刻钟内还有三十人抵达。骁哥部队正在强推敌阵,补给线吃紧,医护人手……”
“不够。”苏婉打断,“我知道。”
她走进帐篷,站到手术台前。灯光由探照灯余电供给,比刚才更暗,但她已习惯在低光下操作。
“开始吧。”
柳娘递上手术刀。刀锋落下,划开皮肤的瞬间,舱外传来新的骚动。
“又有船靠岸了!”
苏婉没回头,只低声说:“烧热水,准备第三组缝合线。”
话音未落,她已俯身进入操作状态。刀尖游走于组织之间,避开主要血管,寻找破裂肠段。她的手指稳定,眼神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被隔绝。
李瑶站在帐篷外,看着她弯腰的身影,默默记下所需物资清单。
江风卷着焦木与药味掠过甲板,医疗船的灯火彻夜未熄。
苏婉摘下沾血的口罩,换上新的一副,目光扫过陆续抬入的担架。
“通知厨房,熬姜汤,所有术后病人必须服用。”
她没脱手套,肩背僵硬,站姿却依旧笔直。
助手应声取剪,手指微颤。她叫柳娘,原是乡下接生婆,三个月前被苏婉从难民中挑出来培训。此刻她盯着那片翻卷的皮肉,喉头滚动了一下,却还是稳住手,将布料一寸寸剪开。
“火钳烫过了吗?”苏婉问。
“刚在炉上烧过,还在架子上凉着。”
“拿来。”
她接过钳子,夹起一块沾血的碎骨,轻轻拨开断裂的筋膜。江风从舱口灌入,吹得油灯火苗歪斜,影子在舱壁上晃动如鬼爪。远处传来闷响——是岸上炮营在压制敌军反扑,每震一次,船身就轻颤一下。
就在她探指进入创腔探查动脉破裂点时,头顶猛然一震。
木屑簌簌落下,接着是燃烧的碎木砸进舱内,火星溅到纱布堆上。整艘船剧烈倾斜,手术台旁的药瓶滚落摔碎,一股刺鼻气味弥漫开来。
“流矢穿舱!”有人喊。
苏婉没抬头,左手死死按住伤员胸腔切口,防止空气进入纵隔。“固定牵开器!别让创面闭合!”她的声音不高,却压住了慌乱。
柳娘一个踉跄扑上前,双手撑住金属支架。另一名勤务兵扑向火源,用湿布盖住冒烟的棉絮。火势稍退,但通风口已被塌下的横梁堵死,浓烟开始积聚。
“关阀,启动应急泵。”舱外传来李瑶的声音。
紧接着,一道光束自上方斜射而下,稳稳落在手术区中央。是蒸汽探照灯,由李瑶亲自架设在舱顶残破处,借着乾坤万象匣供能,勉强维持照明。
苏婉扫了一眼光源,继续操作。她发现主动脉有一处细小撕裂,血液正缓慢渗入心包腔。若不及时处理,压迫心脏,随时可能停跳。
她伸手示意:“记忆合金夹,二号。”
柳娘递上器械。那是一种银灰色的小夹子,据说是从匣中取出的奇物,遇体温会自动贴合血管壁。苏婉将其精准卡在破裂口近端,血流顿时减缓。
可就在这瞬间,伤员全身一抽,监护绳绑着的手腕突然松软垂下。
心跳没了。
呼吸也停了。
舱内一片死寂,只剩江水拍打船底的声响。
“准备按压。”苏婉松开手术钳,双掌交叠按在胸骨下半段,开始规律下压。每一次发力,都能听见肋骨轻微的脆响。
五轮过后,无反应。
“针具。”
柳娘急忙打开银针盒。苏婉抽出三根长针,分别刺入膻中、内关、百会,手法极快,落点分毫不差。针尾微微震颤,随她掌心节奏轻弹。
又一轮按压。
第三轮。
伤员忽然呛咳一声,一口积血喷出,随即胸口起伏,自主呼吸恢复。
“有脉了!”柳娘低呼。
“别说话,调氧流量。”苏婉仍跪在台边,额角汗珠滑落,滴进眼里,她眨都没眨一下,“清洗创面,准备缝合。”
灯光忽明忽暗,探照灯电量即将耗尽。李瑶在舱外敲了两下铁管,示意最多还能撑一刻钟。
苏婉点头,手中不停。丝线穿过组织,打结,剪断,动作如机械般精准。最后一针收尾时,她才稍稍直起腰,肩胛处传来一阵钝痛——旧伤复发的征兆,但她没表现出来。
“送观察舱,持续监测血压。”她脱下手套,扔进污物桶,“下一个呢?”
柳娘指向舱外:“第二批担架刚靠船,听说是从猎径撤下来的死士,伤得重。”
苏婉没回应,只走到舱门口。江面上,三艘小艇正艰难靠拢,每艘都载满伤员。有人躺在船底呻吟,有人靠舷边呕吐,血顺着排水孔滴入江中。
她转身看向李瑶:“备用舱能用吗?”
“主舱排烟要半个时辰,备用舱潮湿,没保温设备。”
“把折叠帐篷拿出来。”
李瑶略一迟疑:“那是给前线野战医院预备的。”
“现在就是前线。”苏婉走进舱室角落,拉开金属柜,取出一个扁平铁箱。箱子打开后,内部结构自行展开,化作一座小型无菌帐篷,配有简易支架与密封帘。
“十分钟内搭好。”她说,“我要第二手术台立刻运转。”
李瑶不再多言,招呼两名勤务兵协助组装。苏婉则回到主舱,翻出一套新手术衣换上。她一边系带,一边对柳娘说:“你来负责器械传递,记住顺序:清创钳、止血镊、持针器。不要等我说,看我手势就行。”
柳娘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戴上橡胶手套。
帐篷刚支起,第一副担架就被抬了进来。伤员腹部贯穿,肠管外露,脸色灰白如纸。苏婉掀开被单检查创口,眉头微皱。
“谁做的初步包扎?”
“是个死士自己缠的,用的是裤腰带。”
她没评价,只说:“上麻醉剂,准备剖腹探查。”
李瑶这时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整理的伤亡统计:“目前登船伤员四十七人,重伤十六,预计两刻钟内还有三十人抵达。骁哥部队正在强推敌阵,补给线吃紧,医护人手……”
“不够。”苏婉打断,“我知道。”
她走进帐篷,站到手术台前。灯光由探照灯余电供给,比刚才更暗,但她已习惯在低光下操作。
“开始吧。”
柳娘递上手术刀。刀锋落下,划开皮肤的瞬间,舱外传来新的骚动。
“又有船靠岸了!”
苏婉没回头,只低声说:“烧热水,准备第三组缝合线。”
话音未落,她已俯身进入操作状态。刀尖游走于组织之间,避开主要血管,寻找破裂肠段。她的手指稳定,眼神专注,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被隔绝。
李瑶站在帐篷外,看着她弯腰的身影,默默记下所需物资清单。
江风卷着焦木与药味掠过甲板,医疗船的灯火彻夜未熄。
苏婉摘下沾血的口罩,换上新的一副,目光扫过陆续抬入的担架。
“通知厨房,熬姜汤,所有术后病人必须服用。”
她没脱手套,肩背僵硬,站姿却依旧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