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自治议成,北方兴盛-《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晨光初透窗纸,政事堂内烛火将熄未熄。李震坐在主位,手中握着一份尚未批完的卷宗,指尖停在“城东木匠铺”四字上。昨夜情报已明,敌踪尽除,朝中再无暗线潜伏。他缓缓合上卷宗,抬眼望向堂外。

  天亮了。

  李瑶立于案侧,玉简静置在桌角,表面光纹流转,已不再有警讯浮现。她轻声道:“北方十三州,昨夜共报民生异动十七起,皆为小民争田、市侩抬价之类,无一涉逆。”

  李震点头,将卷宗推至一旁。“敌已清,乱已止,兵不可久用,政当立。”

  他起身,整了整衣袖,声音不高,却稳如磐石:“今日召四王与六部重臣,开议政大会。北方之治,不能再拖。”

  半个时辰后,议政堂内诸人齐聚。平西王坐于右首,眉宇间仍有几分倨傲;镇北王披甲未卸,目光沉稳;南陵王低头不语,手中摩挲着一枚铜令;东海水师提督则立于阶下,神情恭谨。朝臣分列两侧,有人面露期待,也有人神色犹疑。

  李震步入主位,未多言,只命李瑶展开玉简。一道光影自简中升起,映出北方十三州地形图,其上标注密布——红点为灾情,黄点为流民聚居,绿点为粮仓储备。

  “战后八月,流民回乡者不足四成。”李震开口,“粮价较战前高两倍,三州仍靠赈济度日。百姓问:李氏掌权,与旧朝何异?”

  堂中无人应声。

  “我答:不同之处,在今日。”他取出一份草案,置于案前,“三免五改,即日起议。”

  平西王皱眉:“免赋三年?国库何以为继?”

  “若不免税,百姓不归,田地荒芜,税从何来?”李震反问,“空间推演已出结果:三年内,北方可增垦荒地百万亩,粮产翻倍,人口回流九成。届时税收反增两倍,非减。”

  他抬手,李瑶当即调出数据图谱。光影中,一条曲线缓缓上升,标注着“预计税收增长率”。

  镇北王沉吟片刻,开口:“土地重分,士族必反。”

  “士族占良田万亩,佃户无立锥之地,反的是他们,不是朝廷。”李震语气不变,“此次分田,按户均配,每户三十亩起,老兵加十亩。若有余力开垦荒地,五年内所获全归己有。”

  南陵王终于抬头:“那旧债呢?许多农户欠粮行银庄,利滚利,十年难清。”

  “旧债一笔勾销。”李震道,“但仅限民生借贷。官商勾结、高利盘剥者,查实后追责。”

  堂中一片寂静。

  有老臣忍不住出声:“女子入学堂,岂非乱了纲常?”

  苏婉站在堂侧,闻言上前一步:“上月幽州女子学堂百人结业,皆能识字算账,其中三十七人已入县衙任文书,月俸与男吏同。她们写的账册,比某些贪墨的老爷还清楚。”

  众人默然。

  李骁立于殿角,此时开口:“我在前线看得最清。百姓送粮、修路、参军,不是因怕我们,是因信我们。他们知道,李氏治下,命能活,家能安。”

  平西王终于叹了一声:“若真能如此……老夫愿签。”

  镇北王点头:“我也签。”

  南陵王与东海水师提督相继应允。六部尚书互视一眼,最终也无人反对。

  草案以全票通过。

  政令当日下达。李震亲笔签发三道文书:一为免税令,二为分田令,三为兴学令。文书加印火漆,由快马送往各州。

  七日后,李毅带回三份地方奏报。

  “河东县令私设‘农具税’,每户加收铜钱二十文,已查实。”

  “河南豪绅囤粮五千石,拒售于市,哄抬米价。”

  “河北某乡绅阻挠分田,聚众围堵官差。”

  李震看罢,只说一句:“斩。”

  三颗人头次日悬于三州城门。

  与此同时,李瑶开启空间粮仓,十万石米粮自虚空中调出,由李骁亲自押送,沿三州主道设点施粥。每一站,他都站在粥棚前,亲手舀一碗,递给老农。

  苏婉则率医队巡诊三十州县,每到一处,便立“义医所”,宣布凡习医女子,免三年赋役。消息传开,乡间少女争相报名。

  春耕开始那日,李震亲赴幽州。

  田埂上,农夫们围拢过来,有人犹豫地问:“真不收税?”

  李震不答,只接过犁,扎进田里。泥土翻起,他一步步往前走,犁沟笔直。

  身后,农夫们怔了片刻,忽然纷纷下田,扶起自家犁具。

  消息如风传开。不到一月,流民归乡者超八成。荒地开垦面积翻倍,市集重现喧嚷。酒肆里有人说书,讲的是“李公犁田那一日”,听者无不动容。

  又一月,北方三十州县学堂同日开课。孩童背着粗布书包,走进新修的学堂。第一课,先生写下的字是:“民为本。”

  政事堂内,李震翻阅各地报文。苏婉站在窗边,看着远处新学堂的屋顶,轻声道:“上个月,第一批女子医学生已能独立施针。有个孩子,治好了她娘的寒症。”

  李瑶走来,将玉简递上:“空间系统刚完成一次自检,解锁新模块——‘科技研发’。”

  李震接过玉简,光纹一闪,浮现一行字:【可启动农具改良项目,建议优先研发省力犁、防锈镰、通风仓。】

  他盯着那行字,许久未语。

  堂外,阳光洒在青砖地上。远处传来孩童诵书声,清亮而坚定。

  李瑶又道:“千机坊已备好工匠,只等指令。”

  李震终于抬头,声音平稳:“传令千机坊,即日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