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暗渡吴淞江-《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三十日。黎明前的黑暗浓重如墨,泗泾镇外围的丘陵竹林间,弥漫着潮湿的雾气与压抑的喘息声。经过一夜极其有限的休整,三十六师的官兵们从极度的疲惫中被唤醒。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生死考验,就在今天。前有烟波浩渺的吴淞江阻隔,后有越来越近的追兵杀机,能否渡过这条天堑,决定着四千余人的生死存亡。

  临时师部设在一个废弃的土地庙里,汽灯的光晕摇曳不定,映照着宋希濂和他几位核心幕僚凝重而疲惫的脸。侦察连长刚刚带回一个坏消息:下游几个主要渡口均发现日军巡逻队活动,且有架设机枪阵地的迹象。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上游一处名为“张堰”的江段,那里水流相对平缓,岸边长满芦苇,便于隐蔽,但河面宽阔,渡江难度极大。

  “师座,张堰段江面宽超过三百米,没有桥,船只也被鬼子搜刮或破坏了。我们现有的器材,最多只能架设简易的绳索渡筏,效率极低,四千人渡江,至少需要大半天!鬼子绝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工兵营长高建业声音沙哑,脸上写满了焦虑。

  参谋长周明远补充道:“尾随我们的溃兵越来越多,目标太大。根据截获的零星电文判断,日军至少一个大队的兵力正从安亭方向压过来,最迟中午就能咬上我们!”

  作战参谋李慕华指着地图:“一旦被鬼子黏在江边,背水一战,后果不堪设想。”

  庙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汽灯燃烧的嘶嘶声。压力如同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宋希濂闭目沉思片刻,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他沟通脑海中的系统界面,看着那高达数百万的积分余额。此刻,已到了必须孤注一掷的时刻!

  “高营长,”宋希濂的声音异常沉稳,“如果我给你提供足够的制式浮桥构件和大型充气筏,你需要多久能架起一座可供人马快速通行的浮桥?”

  高建业一愣,随即激动地说:“如果有现成的标准构件和足够人手,两个……不,一个半小时内,我能架起一座稳固的浮桥!”

  “好!”宋希濂猛地一拍桌子,“周参谋长,李参谋,你们立刻去组织部队,做好强行军和渡江准备!高营长,你带工兵营全体,跟我来!”

  宋希濂带着高建业和几名绝对心腹,来到庙后一片僻静的竹林深处。他意念一动,消耗了巨量积分。

  【叮!宿主消耗1,500,000点积分,兑换:“德制紧急舟桥组件”(含浮舟、桥板、连接器)x4套,“大型军用充气突击筏”x20艘,专用打气泵及工具若干。该批物资已合理化出现于指定地点(解释为战前秘密囤积于附近民间仓库,由忠诚商人保管)。】

  竹林空地上,瞬间堆满了用厚重油布包裹的金属构件和捆扎整齐的橡皮筏。高建业和工兵们目瞪口呆,继而狂喜!

  “这……师座!您真是神机妙算!”高建业激动得语无伦次。

  “别废话了!”宋希濂低喝道,“立刻组织人手,秘密运输至张堰渡口!动作要快,务必隐蔽!架桥期间,我会派部队严密警戒!”

  “是!保证完成任务!”高建业敬礼,立刻带领工兵营像打了鸡血一样投入工作。

  天色微明,张堰渡口。宽阔的江面上雾气氤氲,对岸的景物模糊不清。芦苇丛中,三十六师的官兵们屏息凝神,注视着工兵营在岸边紧张地忙碌。金属构件碰撞的轻微声响,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晰。

  宋希濂亲临一线,站在芦苇荡中,用望远镜观察着对岸和上下游的情况。周明远和李慕华分头指挥部队构筑简易防御阵地,并将庞大的队伍分成数个梯队,准备依次渡江。

  “告诉高营长,加快速度!鬼子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宋希濂对传令兵说。

  “师座,侦察兵报告,后方五里外发现日军骑兵侦察队!”一名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

  宋希濂心头一紧:“命令赵锡田旅长,派一个加强营,沿来路建立阻击阵地,不惜一切代价,迟滞敌军至少两小时!”

  “是!”

  枪声很快从后方隐约传来,阻击战斗打响了。这更加剧了渡口的紧张气氛。每一分钟都显得无比漫长和珍贵。

  工兵们在水深及腰的江水中奋力作业,拼接浮舟,铺设桥板。冰冷刺骨的江水让他们牙齿打颤,但求生的本能和对任务的忠诚支撑着他们。一个半小时的承诺,如同催命符一般。

  “快!再快一点!”高建业在江中亲自指挥,声音嘶哑。

  与此同时,第一批挑选出来的精锐士兵和伤员,开始乘坐充气突击筏,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向对岸驶去,建立桥头堡警戒。小筏子在江心显得如此渺小,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后方三里的一个小村庄外,一零六旅二营营长周振强(伤愈后调任)正指挥部队依托残垣断壁,拼死阻击日军先头部队的一个加强中队。日军在骑兵引导下,进攻异常凶猛,迫击炮弹不断落在阵地上。

  “顶住!没有师座的命令,谁也不准后退一步!”周振强端着一挺缴获的歪把子机枪,疯狂扫射。

  “营长!鬼子从右边绕过来了!”一个士兵大喊。

  “三连!去堵住缺口!用手榴弹!”周振强红着眼睛吼道。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凭借火力优势,不断压缩阻击阵地。二营伤亡惨重,但依然死战不退,为渡江争取着宝贵的时间。每一分钟的坚守,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上午八时左右,就在后方枪声越来越近,阻击阵地岌岌可危之时,张堰江面上,一座坚实的浮桥,如同奇迹般,横跨在了吴淞江上!

  “桥通了!桥通了!”工兵们发出压抑的欢呼。

  宋希濂长舒一口气,立刻下令:“按预定计划,第一梯队,快速过桥!重武器和骡马优先!过桥后立即在对岸建立防御!第二梯队准备!”

  命令通过号声和旗语迅速传达。部队开始有序而迅速地通过浮桥。马蹄声、车轮声、脚步声混杂在一起,却透着一股绝境求生的坚定。宋希濂站在桥头,亲自监督渡江秩序。

  “不要挤!保持队形!”

  “伤员优先!”

  “重武器单位跟上!”

  良好的纪律和提前的预案,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渡江效率远超预期。

  当日军大队主力终于突破阻击阵地,冲到张堰渡口时,看到的只是空荡荡的河岸,和江中心正在缓缓收拢的浮桥末端,以及对岸严阵以待的中国军队。

  日军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命令炮兵和机枪向对岸疯狂射击,但距离已远,效果甚微。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最后一批断后部队和工兵营迅速过桥后,高建业下令炸毁了浮桥的关键连接点,桥体在日军眼前缓缓沉入江中,彻底断绝了追兵快速过江的可能。

  站在吴淞江西岸,看着对岸日军无可奈何的炮火,所有劫后余生的官兵都瘫倒在地,大口喘着气。许多人相拥而泣,既为死里逃生庆幸,也为牺牲的战友悲痛。

  宋希濂清点人数,主力基本得以保全,但负责断后的二营伤亡过半,营长周振强身负重伤被抬了下来。

  “师座……任务……完成了……”周振强虚弱地说。

  宋希濂紧紧握住他的手:“好兄弟!三十六师,欠你们二营一条命!”

  他转身,望向西方。渡过了吴淞江,只是暂时脱离了最危险的境地。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昆山、苏州、直至吴福线。但此刻,一股更强的凝聚力在队伍中生成。这支历经磨难的部队,如同淬火的精钢,更加坚韧。

  “命令部队,短暂休整一小时后,向昆山方向继续转进!我们,回家!”宋希濂的声音,带着疲惫,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十月三十日,在奇迹般的架桥、惨烈的阻击和有序的渡江中度过。三十六师主力,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跳出了日军的合围圈,向着生的希望,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