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深秋的淬火-《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十月的寒风卷着江边的湿气,吹过真如镇三十六师指挥部外焦黑的断壁残垣。院中那棵老槐树早已叶落殆尽,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空,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指挥部内,炭盆里的火苗摇曳着,带来些许暖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宋希濂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地图前,而是坐在一张旧藤椅上,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目光投向窗外萧瑟的景色。连续数月的高强度指挥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这位以铁腕着称的将军脸上也难掩疲惫。

  “师座,天凉,茶给您换杯热的吧?”副官王汉光轻声走进来,手里提着一个暖壶。

  宋希濂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汉光,坐。”他指了指旁边的凳子,“这几天,下面弟兄们的情况怎么样?刚打退鬼子一波进攻,伤亡统计出来了吗?”

  王汉光放下暖壶,叹了口气坐下:“初步统计上来了,各团加起来,阵亡两百一十七人,重伤三百多,轻伤就没法细算了。主要是鬼子的炮和冷枪造成的。不过士气还行,尤其是咱们新补充上去的那些‘家伙什’(指新装备),弟兄们用着顺手,心里有底。”

  “有底?”宋希濂收回目光,看向王汉光,“光是手里有家伙还不够,心里更要有底。伤亡的都是好兄弟啊……”他顿了顿,声音有些低沉,“补充兵什么时候能到?”

  “已经从后方启运了,大概明后天能到一批,五百人左右。都是湖南过来的伢子,听说训练了几个月,比一开始强点。”王汉光答道,“就是……老兵越来越少了。”

  两人正说着,参谋长周明远和作战参谋李慕华拿着一叠文件走了进来。周明远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李慕华则依旧是一副冷静分析的模样。

  “师座!好消息!”周明远扬了扬手中的文件,“刚接到军需处通知,军政部特批给我们师的一批‘特种器材’到了!包括二十部最新式的‘西门子’野战电话和配套线缆,还有一批工兵用的爆破筒和探雷器!说是何部长特批,嘉奖我们前几天的作战有力!”

  宋希濂闻言,眉头稍稍舒展:“哦?何部长这次倒是大方。东西在哪?”

  “已经到昆山仓库了,我马上安排运输队去接!”周明远连忙说。

  李慕华接过话头,语气平稳:“师座,这批通讯器材来得正是时候。我们分析了近期的战斗,发现连排级单位的通讯顺畅度,直接关系到战术执行的效率和伤亡率。有了这批新电话,我们可以将指挥链路进一步下沉。”

  “嗯,”宋希濂点点头,“慕华,你立刻拟一个分配方案,优先配给一线主力团,特别是经常执行独立任务的营连。明远,你负责接收和分发,务必尽快形成战斗力。”

  “是!”两人齐声应道。

  李慕华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摊开另一份文件:“师座,还有一事。根据各团上报的情况,以及‘幽灵’连传回的情报,我们发现日军近期的小股渗透和侦察活动异常频繁,目标似乎不仅仅是前沿阵地,更倾向于寻找我方的指挥所、炮兵观测点和后勤枢纽。”

  宋希濂的眼神锐利起来:“看来鬼子是正面啃不动,想玩阴的了。通知各部,加强警戒,特别是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警戒。指挥所、仓库等重要目标,必须双岗双哨,暗哨明哨结合。发现可疑人员,宁抓错,勿放过!”

  “明白!”李慕华记录完毕,又补充道,“另外,关于新式装备的使用,下面反映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老兵对MG34机枪的射速控制还不熟练,弹药消耗偏大;新补充的火箭筒手对距离和目标的判断有待提高。我建议,利用战斗间隙,再组织一次针对性的短训,由各团选拔出的技术骨干当教官。”

  “可以!”宋希濂表示赞同,“这事你来牵头,周参谋长配合。训练要贴近实战,别搞花架子。告诉弟兄们,多掌握一分技能,战场上就多一分活命的机会!”

  “是!”李慕华和周明远领命而去。

  指挥部里又剩下宋希濂和王汉光。王汉光给宋希濂续上热水,犹豫了一下,说道:“师座,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宋希濂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

  “下面有些弟兄……特别是些老弟兄,私下里议论,说师座您……是不是太倚重那些新来的‘学生官’(指李慕华等参谋)和新装备了?觉得咱们老一套的刺刀见红、死打硬拼的精神快丢了。”王汉光小心翼翼地说。

  宋希濂沉默了片刻,缓缓放下茶杯,目光深沉:“汉光,你跟了我这么多年,应该明白。打仗,光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够的!鬼子有飞机大炮,有坦克军舰,我们如果还只靠大刀长矛,靠血肉之躯去填,那是对弟兄们生命的不负责任!”

  他站起身,走到炭盆边,伸出手烤着火,语气坚定而沉重:“李慕华他们有文化,懂战术,新装备威力大,能减少伤亡,为什么不用?我们要的是胜利,是尽可能多地把这些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的弟兄带回家!传统要继承,但不能固步自封。既要敢打敢拼,也要巧打会打!这话,你要给下面的老弟兄们讲清楚,特别是那些营连长们!”

  王汉光肃然起敬:“是!师座,我明白了!我一定把您的意思传达到!”

  一线阵地的对话与成长

  在八字桥附近的一处前沿阵地,刚刚击退日军一次连级规模偷袭的二团一营三连正在休整。连长赵铁柱(王大壮受伤后新任的连长,原为一排长)正和几个班长围坐在一个半塌的掩体里抽烟。

  “连长,今天鬼子这波偷袭有点邪性啊,不像以前那样愣冲了,还知道迂回包抄。”一班长是个老兵,吐着烟圈说。

  赵铁柱点点头:“嗯,鬼子也学精了。幸亏咱们现在班里配了这‘花机关’(指MP28冲锋枪),近战反应快,不然还真被他们摸上来了。”

  二班长摆弄着手里崭新的Kar98k步枪,感慨道:“这枪是真准!就是后坐力大了点,新来的几个湖南伢子还有点不适应。”

  “不适应就练!”赵铁柱瞪了他一眼,“现在不是节省子弹的时候!平时多打几发,战场上就能多打死一个鬼子,少死一个弟兄!三班长,你们班那个新来的火箭筒手,今天表现怎么样?”

  三班长是个憨厚的汉子,咧嘴笑道:“那小子,今天有点紧张,第一发打近了,差点没把我吓死!不过第二发就稳了,直接把鬼子那挺歪把子(指日军歪把子轻机枪)给端了!是个好苗子!”

  “都是好苗子!”赵铁柱拍了拍身上的土,“咱们连现在装备好了,更要把战术练好。别以为有了新家伙就万事大吉,鬼子的枪子儿可不认人!都给我精神点,晚上轮流放哨,防止鬼子摸夜螺蛳(指夜间偷袭)!”

  夜幕下的“幽灵”

  同一片夜空下,“幽灵”连连长陈山正带着一个班,潜伏在日军一处前线补给站外围。他们已经在此监视了大半夜。

  “连长,看清了,里面大概一个小队的鬼子,还有五辆卡车,看样子是运弹药和粮食的。”观察手低声报告。

  陈山透过夜视望远镜(系统提供的初级产品,伪装为德制稀有装备)仔细观察着:“嗯,防卫不算太严。看到那个探照灯了吗?每隔一分半钟扫一次。二组,有把握无声解决掉哨兵和探照灯操作手吗?”

  “没问题,连长,风向正好,距离八十米,稳的。”狙击小组组长自信地回答。

  “好。一组准备爆破卡车油箱,三组警戒掩护。行动要快,动静要小,得手后按预定路线撤退。”陈山冷静地下达命令。

  几分钟后,随着几声微不可闻的枪响和两声沉闷的爆炸,日军的补给站陷入混乱和火光之中。“幽灵”连的士兵们则如同融入夜色般悄然撤离,只留下身后日军的叫骂和警报声。

  宋希濂的深夜独白与系统

  夜深人静,宋希濂独自一人站在指挥部的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他唤出系统界面,看着积分栏里又增长了不少的数字,以及新解锁的“初级战术推演”功能。

  他没有急于抽奖或兑换,而是将意识沉浸入战术推演界面,输入了近期日军活动的各种参数,开始模拟推演日军下一步可能的进攻方向和战术。

  推演的结果显示,日军有超过70%的概率,将在未来几天内,选择我军防线结合部或防御相对薄弱的杨行方向,投入新的生力军,发动一次旅团级别的重点进攻。

  “杨行……”宋希濂喃喃自语,目光变得深邃。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很快就要来了。但他握紧了拳头,经过数月的淬炼,他的部队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支仅凭血勇之气的队伍了。

  “来吧,鬼子!”他心中默念,“就让这深秋的烈火,来见证我三十六师的真正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