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淬炼-《从淞沪血战:到美械集团军司令》

  九月二十七日,一场不期而至的秋雨席卷了淞沪地区,连绵的雨水持续了三天。雨水浇熄了战场的硝烟,却也带来了新的困扰——战壕积水,道路泥泞,补给运输困难,伤员后送更是举步维艰。然而,这场雨也给了精疲力尽的中日双方一个难得的、尽管湿冷难熬的休整期。对于宋希濂和他的三十六师而言,这三天是巩固战果、深化训练、进一步“淬炼”部队的宝贵时机。

  真如指挥部,雨中的总结与谋划

  雨水敲打着指挥部的铁皮屋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宋希濂召集了旅、团主官及主要参谋人员,召开了一次战地总结会议。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气氛却十分热烈。

  “诸位,这几天鬼子被雨困住了,咱们正好喘口气,但也绝不能闲着!”宋希濂开门见山,“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前几天的战斗,好好总结一下!一旅,你们先说说,在罗店方向,咱们的新战术、新装备,到底效果如何?有哪些地方打得好,哪些地方还他妈是窝囊废?”

  一旅旅长赵锡田是个火爆脾气,站起来就说:“师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咱们的火力密度上来了,特别是那MG34和新的迫击炮,压制效果比老家伙强太多!反坦克火箭筒更是宝贝,鬼子那薄皮棺材(指轻型坦克)现在不敢那么嚣张了!但是——”

  他话锋一转:“问题也不少!首先是步炮协同还是不够顺畅,炮兵反应快是快了,但步兵冲锋的时机把握,连排级军官的指挥,还是欠火候!有时候炮火延伸了,步兵没及时跟上,白白浪费了掩护。有时候又冲得太快,被自己的炮火误伤!”

  “说得对!”宋希濂重重点头,“还有呢?”

  二旅旅长李志鹏补充道:“士兵的单兵技能有提高,但班组战术配合还是生疏。特别是夜间作战和恶劣天气下的战斗,很多新补充的弟兄抓瞎。另外,工事构筑虽然比以前强,但面对鬼子重炮,还是不够看,防炮洞被直接命中的话,里面的人基本就……”

  几位团长也纷纷发言,有的提到弹药消耗巨大,后勤压力大;有的指出通信器材在炮火中损坏率高;还有的反映部分军官思想僵化,对新战术接受慢。

  宋希濂认真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总结道:“好!问题找出来了,就要解决!李慕华参谋!”

  “到!”

  “你把大家提到的问题,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然后,结合系统……呃,结合我们之前搞到的那几本德式训练手册,还有咱们自己的实战经验,给我搞一套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出来!重点就是步炮协同、班组战术、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工事快速构筑与加固!方案要具体,可操作!”

  “是!师座!”李慕华领命。

  “周明远!”

  “在!”

  “后勤和装备保障你要盯紧!下雨天路难走,但伤员要尽量后送,粮食弹药要保证送到弟兄们手里!损坏的武器,特别是那批新家伙,要组织技术力量抓紧修复!修复不了的,统计好,我想办法再搞新的!”

  “明白!我已经安排运输队和担架队加强力量了,工兵营也在抢修道路。”

  宋希濂环视众人,语气严肃:“弟兄们,鬼子不会因为下雨就放过我们!这场雨一停,更残酷的战斗肯定就来!我们要利用这几天,把部队的战斗力,再往上提一个台阶!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都给我动起来!”

  会议结束后,各旅团主官立刻返回部队,传达精神,组织训练。尽管外面下着雨,但三十六师的各个驻地、甚至利用残破的街巷和建筑,都展开了热火朝天的临战训练。

  王大壮连队的雨中训练场

  在一片被炸毁的厂房废墟里,王大壮正带着全连进行班组战术演练。雨水顺着残破的屋顶漏下,士兵们浑身湿透,但热情高涨。

  “二班!注意掩护!三班,从左边迂回!动作要快!你他妈当鬼子是木头桩子啊?”王大壮浑身泥水,亲自示范战术动作,“看到那个断墙没有?机枪手,假设那里是鬼子火力点!火箭筒小组,你怎么接近?对!利用弹坑,低姿匍匐!爆破手准备!”

  另一边,几名从师部派来的、据说“在德国受过训”(系统合理化背景)的教官,正在指导士兵们如何更有效地使用MG34机枪进行移动射击和火力压制,以及如何快速构筑带有防炮功能的机枪巢。

  “这洋玩意儿就是厉害!”一个机枪手打完一个点射,兴奋地说,“比民二四轻便,射速还快!”

  “别光顾着爽!”教官严肃地纠正他,“注意点射节奏,控制弹药消耗!还有,转移阵地要快,不然鬼子的炮弹马上就砸过来!”

  雨水中,喊杀声、口令声、武器操练声此起彼伏。新老兵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军官们结合实际战例讲解战术要领。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效果远比枯燥的队列操练要好得多。

  南京,军委会的物资调拨令

  由于宋希濂部的出色表现和白崇禧等人的力争,蒋介石终于亲自批示,从有限的战略储备中,挤出了一部分水泥、钢材和通讯器材,紧急调拨给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用于加固杭州湾北岸的防御工事。

  军需署长俞飞鹏拿着调拨单,一脸为难地对何应钦说:“部长,这点东西,对于漫长的海岸线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啊!而且运输也是大问题,现在到处都缺车皮和船只。”

  何应钦叹了口气:“委座亲自下的令,再难也要执行!先紧着张向华报上来的那几个重点地段送吧。能加固一点是一点,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另外,给宋希濂发个嘉奖电,肯定他之前的建议,但也提醒他,重心还是要放在正面战场。”

  这道命令,虽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但标志着南京方面对杭州湾防务的态度,从完全忽视转向了有限度的重视。宋希濂的预警和三十六师的战绩,再次发挥了作用。

  日军内部的评估与新的作战计划

  连绵的秋雨同样影响了日军的作战。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内,松井石根看着窗外的大雨,脸色阴沉。

  “司令官阁下,”参谋长塚田攻少将汇报,“根据各师团反馈,支那军,尤其是宋希濂部,近期抵抗异常顽强,且战术灵活,装备似乎也有所改善。我军正面强攻代价较大。”

  “哼!”松井石根冷哼一声,“支那军的些许改进,改变不了大局!雨水阻碍了我们的进攻,但也同样阻碍了他们的补给和调动!命令各部,利用雨天,进行休整和战术调整。同时,催促国内,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的后续部队必须尽快抵达!”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闸北和江湾方向:“雨停之后,我们将改变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猛攻支那军兵力相对薄弱的结合部!特别是这里,八字桥一带!我要用绝对的火力,撕开一道口子!”

  日军也在总结经验,调整部署。接下来的战斗,将更加针对中国军队的弱点。

  系统签到与战略储备

  利用这三天的相对平静,宋希濂进行了每周签到和一次低级抽奖。

  【叮!宿主完成周签到,获得奖励:德制Sdkfz 251/1型半履带装甲车(简化版,主要用于运输)x10辆,配套燃油若干。该批车辆已合理化出现于昆山后勤基地(解释为通过侨商渠道购买的德方二手装备)。】

  【叮!低级抽奖完成,获得:7.92毛瑟步枪弹x300,000发,手榴弹x5000枚,军用口粮x份。】

  半履带车!虽然数量不多,而且主要是运输型,但这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后勤保障能力,尤其是在这种泥泞环境下!宋希濂立刻指示周明远,派人接收这批车辆,并优先配属给师属炮兵部队和后勤运输队,同时选拔驾驶员进行紧急培训。

  弹药和口粮的补充也恰到好处,缓解了连续作战带来的消耗。宋希濂将部分口粮和弹药,通过“抗敌后援会”的渠道,悄悄支援给了一些装备较差的友邻部队,以收买人心,巩固关系。

  雨夜暗影,“幽灵”连的行动

  雨夜,能见度极低。杭州湾北岸,“幽灵”连连长陈山亲自带领一个排,利用夜色和雨声的掩护,悄然摸到了金山卫附近一处日军设下的前沿观察哨附近。

  这个观察哨位置刁钻,可以监视很大一片滩头和海面,对未来的防御作战威胁很大。

  “二组,从左边摸过去,解决哨兵。一组,跟我来,占领制高点,用消音武器支援。三组,警戒后方。”陈山低声下达命令。

  “幽灵”连的士兵战术素养极高,动作干净利落。十分钟后,日军这个三人观察哨在无声无息中被清除。“幽灵”连不仅缴获了望远镜、地图和一部电台,还成功在哨位附近布设了诡雷和预警装置。

  “撤!”陈山一挥手,队伍如同鬼魅般消失在雨夜中。这次行动,不仅削弱了日军的侦察能力,还为未来的防御作战清除了一个隐患。

  九月二十九日,傍晚,雨势渐歇。天边出现了一抹残阳,映照着泥泞不堪的大地。三十六师的官兵们刚刚结束了一天的紧张训练,虽然疲惫,但眼神中却多了几分自信和沉稳。

  宋希濂站在指挥部外,看着远处渐渐清晰的天空,知道短暂的宁静即将结束。但他相信,经过这三天的“淬炼”,他的部队已经变得更加坚韧,更加锋利。

  “鬼子,放马过来吧!”他握紧了拳头,感受着掌心传来的力量,“现在的三十六师,可不是一个月前的三十六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