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麻烦!”大娘笑着说,“你们在前线打鬼子,保护我们,我们做点这点事算啥?你们要是不嫌弃,明天我再给你们做馒头送来。”
救护所里的士兵们都笑了,刚才战斗的疲惫似乎被这碗姜汤驱散了不少。陈阿福看着大娘的背影,又看了看窗外熟睡的百姓,心里突然觉得,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阵地,更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家。
与此同时,日军指挥部里一片死寂。负责偷袭的两个小分队全灭的消息传来,松井石根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手里的指挥刀被他攥得咯咯响。
“司令官阁下,支那人的防御太严密了,不仅有士兵守卫,还有百姓帮忙,咱们的夜袭根本没法成功。”藤田进低着头,声音里带着沮丧,“而且支那人的重炮营防护也很到位,咱们根本靠近不了炮架。”
松井石根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看来,咱们之前太小看支那人了。他们不仅有防备,还有百姓的支持,想快速突破他们的防线,恐怕没那么容易。”
他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暂停小规模偷袭,从国内调两个常设师团过来,等兵力到齐后,再发起总攻。另外,让海军加强对吴淞口的封锁,切断支那人的补给线,我就不信,没有补给,他们还能撑多久!”
“哈伊!”参谋们齐声应道,转身去传达命令。
松井石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上海的灯火,心里满是不甘。他原本以为,凭借日军的装备和战斗力,最多半个月就能占领上海,可现在看来,这场战争恐怕会比他预想的更漫长、更惨烈。
七月十六日清晨,上海的阳光格外明媚。宋希濂在真如高地召开了三方会议,孙元良、王敬久和教导总队的代表都参加了。会议桌上摊着最新的情报,上面写着“日军暂停小规模进攻,疑似在等待援军”。
“鬼子这是打不过,想调兵了!”王敬久拍了拍桌子,“咱们得趁这个机会,加强防线,多挖些战壕和防空洞,再囤积些物资,等鬼子的援军到了,咱们也有底气跟他们拼!”
孙元良也点点头:“我已经让后勤处跟南京联系,请求再调拨一批弹药和粮食,另外,让上海的商会帮忙筹集物资,百姓们也很积极,昨天还有不少人捐了棉衣和药品。”
教导总队的代表也说:“我们的主力部队再过三天就能到上海,到时候可以负责南市的防御,让88师能集中兵力防守闸北和吴淞口。”
宋希濂点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好!咱们就趁这几天,做好三件事:第一,加固防线,在战壕里挖更多的防空洞和弹药库,防止鬼子的炮击;第二,囤积物资,确保每个部队都有足够的粮食和弹药,能支撑至少一个月;第三,训练士兵,重点练夜间反偷袭和反坦克战术,等鬼子的援军到了,咱们也好应对。”
会议结束后,各部队立刻行动起来。百姓们也主动加入,有的帮着挖战壕,有的帮着搬运物资,还有的给士兵们当向导,熟悉上海的街巷和地形。陈阿福和王大壮跟着华侨突击连,在大场的农田里挖反坦克壕,几个老农在旁边指导:“小伙子,这壕得挖成梯形,下面宽上面窄,鬼子的坦克掉进去就爬不上来!”
陈阿福照着老农的话做,把壕沟挖得又宽又深,还在沟底埋了些尖尖的木桩——老农说,这样就算坦克没被炸毁,也能扎破它的履带。
中午时分,宋希濂去临时避难所视察。百姓们正在院子里晒粮食,几个孩子围着一个士兵学打枪(空包弹),老鞋匠则在给士兵们修鞋子。看到宋希濂,老鞋匠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宋师长,您来了!您放心,咱们百姓都支持你们,只要能打跑鬼子,让我们做啥都行!”
宋希濂握着老鞋匠的手,心里满是感动:“大爷,谢谢您,也谢谢所有的百姓。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打赢鬼子,守住上海!”
避难所的百姓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宋师长,我们有粮食,你们尽管吃!”“我们有棉衣,给士兵们穿!”“要是鬼子再来,我们也能帮忙,哪怕是送送水、看看哨也行!”
宋希濂看着眼前的百姓,眼眶有些发热。他知道,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坚持下去,不仅是因为士兵们的英勇,更因为这些百姓的支持——他们是中国的根,只要根还在,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当天下午,军政部发来电报:“同意调拨弹药五十万发、粮食十万斤,另派两个补充团支援上海,预计七月二十日抵达。”宋希濂拿着电报,心里更有底气了。他立刻把消息告诉各部队,士兵们的士气更高了,训练也更卖力了。
夜色渐深,上海的夜空恢复了平静。陈阿福躺在战壕里,手里拿着白天老农送的红薯,慢慢啃着。王大壮坐在他身边,擦拭着步枪:“阿福,你说咱们什么时候能打跑鬼子,回家啊?”
陈阿福想了想,看着远处的星空:“快了吧,你看咱们现在有这么多百姓支持,还有这么多弹药和粮食,鬼子就算调来援军,也打不过咱们。等打跑了鬼子,我就回南洋看我爹,你也能回河南老家,吃你娘做的烩面。”
王大壮笑了:“好!到时候咱们一起,我带你去吃烩面,让你尝尝我娘的手艺!”
两人聊着天,战壕里的士兵们也渐渐放松下来,有的哼着家乡的小调,有的聊着家里的事,还有的在擦拭武器,准备明天的训练。远处的避难所里,百姓们也睡下了,偶尔能听到几声咳嗽声,却显得格外安宁。
宋希濂站在真如高地,看着下面的阵地和避难所,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日军的援军很快就会到,一场更大的战斗即将打响,但他并不害怕——有英勇的士兵,有支持他们的百姓,还有源源不断的补给,他们一定能守住上海,守住这片土地。
        救护所里的士兵们都笑了,刚才战斗的疲惫似乎被这碗姜汤驱散了不少。陈阿福看着大娘的背影,又看了看窗外熟睡的百姓,心里突然觉得,就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他们守护的,不仅是阵地,更是这些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家。
与此同时,日军指挥部里一片死寂。负责偷袭的两个小分队全灭的消息传来,松井石根坐在椅子上,脸色铁青,手里的指挥刀被他攥得咯咯响。
“司令官阁下,支那人的防御太严密了,不仅有士兵守卫,还有百姓帮忙,咱们的夜袭根本没法成功。”藤田进低着头,声音里带着沮丧,“而且支那人的重炮营防护也很到位,咱们根本靠近不了炮架。”
松井石根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看来,咱们之前太小看支那人了。他们不仅有防备,还有百姓的支持,想快速突破他们的防线,恐怕没那么容易。”
他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暂停小规模偷袭,从国内调两个常设师团过来,等兵力到齐后,再发起总攻。另外,让海军加强对吴淞口的封锁,切断支那人的补给线,我就不信,没有补给,他们还能撑多久!”
“哈伊!”参谋们齐声应道,转身去传达命令。
松井石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上海的灯火,心里满是不甘。他原本以为,凭借日军的装备和战斗力,最多半个月就能占领上海,可现在看来,这场战争恐怕会比他预想的更漫长、更惨烈。
七月十六日清晨,上海的阳光格外明媚。宋希濂在真如高地召开了三方会议,孙元良、王敬久和教导总队的代表都参加了。会议桌上摊着最新的情报,上面写着“日军暂停小规模进攻,疑似在等待援军”。
“鬼子这是打不过,想调兵了!”王敬久拍了拍桌子,“咱们得趁这个机会,加强防线,多挖些战壕和防空洞,再囤积些物资,等鬼子的援军到了,咱们也有底气跟他们拼!”
孙元良也点点头:“我已经让后勤处跟南京联系,请求再调拨一批弹药和粮食,另外,让上海的商会帮忙筹集物资,百姓们也很积极,昨天还有不少人捐了棉衣和药品。”
教导总队的代表也说:“我们的主力部队再过三天就能到上海,到时候可以负责南市的防御,让88师能集中兵力防守闸北和吴淞口。”
宋希濂点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好!咱们就趁这几天,做好三件事:第一,加固防线,在战壕里挖更多的防空洞和弹药库,防止鬼子的炮击;第二,囤积物资,确保每个部队都有足够的粮食和弹药,能支撑至少一个月;第三,训练士兵,重点练夜间反偷袭和反坦克战术,等鬼子的援军到了,咱们也好应对。”
会议结束后,各部队立刻行动起来。百姓们也主动加入,有的帮着挖战壕,有的帮着搬运物资,还有的给士兵们当向导,熟悉上海的街巷和地形。陈阿福和王大壮跟着华侨突击连,在大场的农田里挖反坦克壕,几个老农在旁边指导:“小伙子,这壕得挖成梯形,下面宽上面窄,鬼子的坦克掉进去就爬不上来!”
陈阿福照着老农的话做,把壕沟挖得又宽又深,还在沟底埋了些尖尖的木桩——老农说,这样就算坦克没被炸毁,也能扎破它的履带。
中午时分,宋希濂去临时避难所视察。百姓们正在院子里晒粮食,几个孩子围着一个士兵学打枪(空包弹),老鞋匠则在给士兵们修鞋子。看到宋希濂,老鞋匠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宋师长,您来了!您放心,咱们百姓都支持你们,只要能打跑鬼子,让我们做啥都行!”
宋希濂握着老鞋匠的手,心里满是感动:“大爷,谢谢您,也谢谢所有的百姓。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打赢鬼子,守住上海!”
避难所的百姓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宋师长,我们有粮食,你们尽管吃!”“我们有棉衣,给士兵们穿!”“要是鬼子再来,我们也能帮忙,哪怕是送送水、看看哨也行!”
宋希濂看着眼前的百姓,眼眶有些发热。他知道,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坚持下去,不仅是因为士兵们的英勇,更因为这些百姓的支持——他们是中国的根,只要根还在,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当天下午,军政部发来电报:“同意调拨弹药五十万发、粮食十万斤,另派两个补充团支援上海,预计七月二十日抵达。”宋希濂拿着电报,心里更有底气了。他立刻把消息告诉各部队,士兵们的士气更高了,训练也更卖力了。
夜色渐深,上海的夜空恢复了平静。陈阿福躺在战壕里,手里拿着白天老农送的红薯,慢慢啃着。王大壮坐在他身边,擦拭着步枪:“阿福,你说咱们什么时候能打跑鬼子,回家啊?”
陈阿福想了想,看着远处的星空:“快了吧,你看咱们现在有这么多百姓支持,还有这么多弹药和粮食,鬼子就算调来援军,也打不过咱们。等打跑了鬼子,我就回南洋看我爹,你也能回河南老家,吃你娘做的烩面。”
王大壮笑了:“好!到时候咱们一起,我带你去吃烩面,让你尝尝我娘的手艺!”
两人聊着天,战壕里的士兵们也渐渐放松下来,有的哼着家乡的小调,有的聊着家里的事,还有的在擦拭武器,准备明天的训练。远处的避难所里,百姓们也睡下了,偶尔能听到几声咳嗽声,却显得格外安宁。
宋希濂站在真如高地,看着下面的阵地和避难所,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日军的援军很快就会到,一场更大的战斗即将打响,但他并不害怕——有英勇的士兵,有支持他们的百姓,还有源源不断的补给,他们一定能守住上海,守住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