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初二,上海虹桥机场,上午十时。
演习的枪声渐渐稀疏下来,日军第6联队的士兵们开始有序地撤回营地,装甲车的引擎声也慢慢远去。88师1营2连的连长赵刚从战壕里探出头,警惕地观察着对面的动静,手里的望远镜几乎要贴到眼睛上。
“连长,小鬼子撤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凑过来,小声问道。他叫王二柱,是个刚入伍不久的新兵,第一次经历这种剑拔弩张的场面,声音里还带着一丝颤抖。
赵刚放下望远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沉声道:“撤是撤了,但没那么简单。你没看出来吗?他们刚才的演习路线,完全是按照进攻机场的战术来的,装甲车开路,步兵跟进,这分明是在给咱们施压,试探咱们的反应。”
就在这时,通信兵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连长,师部来电,说日军驻上海领事馆派人来交涉了,说刚才是演习‘意外’,飞机偏离航线是因为‘机械故障’,让咱们别误会。”
“误会?”赵刚冷笑一声,“狗日的小鬼子,打了人还想立牌坊!告诉师部,我们的阵地刚才遭到日军飞机扫射,有两名士兵受伤,让他们必须给个说法!”
通信兵点点头,转身跑回了阵地后方的临时指挥所。赵刚看着日军营地的方向,心里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小鬼子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下次再动手,就不会是“演习”这么简单了。
与此同时,在上海88师司令部里,孙元良正对着一份电报皱眉。电报是日军驻上海领事馆发来的,内容和赵刚收到的差不多,通篇都是“意外”“误会”之类的托词,对士兵受伤的事只字未提。
“孙师长,小鬼子这明显是在耍无赖。”参谋处长站在一旁,气愤地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让他们赔偿损失,道歉!”
孙元良摇了摇头,把电报放在桌上:“道歉?赔偿?小鬼子要是有这个诚意,就不会搞什么演习了。他们就是想试探咱们的底线,看看咱们敢不敢反抗。现在还不是跟他们撕破脸的时候,委员长还在和他们交涉,咱们得等命令。”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防备不能松懈。让各部队继续在阵地待命,加强警戒,尤其是虹桥机场和吴淞口方向,绝不能让小鬼子有可乘之机。另外,把受伤的士兵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好好安抚他们的家属。”
“是!”
就在孙元良部署防御的时候,南京36师指挥部里,宋希濂也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消息。他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小李发来的侦察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日军演习的全过程——从集结、推进到撤退,每个环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荫国,小鬼子这是在演‘空城计’啊。”邱维达走进来,看到宋希濂手里的报告,笑着说,“表面上是演习,实际上是在摸清咱们的防御部署,同时给咱们施加压力。”
宋希濂点点头,把报告递给邱维达:“你说得对。他们现在还没准备好全面开战,华北那边的兵力还没完全集结,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试探。不过,这也给了咱们更多的时间准备。”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上海周边说:“让孙元良继续加强虹桥和吴淞口的防御,工事要修得更坚固些,尤其是反坦克壕和机枪掩体。另外,咱们36师的联合训练不能停,下周继续和教导总队搞步坦协同演练,争取在7月份前,让部队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
“我这就去安排。”邱维达接过报告,转身要走,又被宋希濂叫住。
“对了,”宋希濂说,“那个在王家村抓到的日军间谍,审讯得怎么样了?有没有问出更多关于日军情报网的消息?”
“问出来了一些。”邱维达回答,“他交代,日军在南京还有一个隐藏的联络点,设在鼓楼附近的一家书店里,负责人叫‘老鬼’,具体身份不清楚。另外,他们还计划在5月份,趁咱们部队换防的时候,偷袭咱们的弹药库。”
“好!”宋希濂眼睛一亮,“让宪兵队立刻去鼓楼搜查那家书店,一定要把‘老鬼’抓出来。另外,通知各部队,换防的时候要加强警戒,派重兵守卫弹药库,不能让小鬼子的阴谋得逞。”
“是!”
邱维达走后,宋希濂坐在椅子上,拿起桌上的扩编进度表,仔细看了起来。36师的扩编已经基本完成,新兵训练也在稳步推进,重炮营的夜间射击命中率已经能稳定在八成五以上,步坦协同也越来越熟练。只要再给他们几个月的时间,等装备和训练都到位了,面对日军的常设师团,就一定有一战之力。
【叮!宿主获取日军偷袭计划情报,触发支线任务“粉碎日军偷袭阴谋”,任务目标:抓获隐藏间谍“老鬼”,挫败日军偷袭弹药库计划。任务奖励:积分,德制手榴弹颗(已合理化伪装为“德国军事援助物资”),“阵地防御战术手册”20本。】
淡蓝色的光幕在眼前闪过,宋希濂收起怀表,心里松了口气。手榴弹和防御战术手册都是战场上急需的物资,有了这些,部队的防御能力又能提升一大截。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接下来的计划:
1. 督促宪兵队尽快抓获间谍“老鬼”,彻底清除南京的日军情报网;
2. 调整部队换防计划,增加弹药库的守卫兵力,设置多重警戒;
3. 加快重炮营的机动训练,确保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部署;
4. 联系苏联顾问,请求派专家来指导反坦克战术训练。
写完后,宋希濂把纸收好,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的阳光正好,训练场上的士兵们正在进行刺杀训练,喊杀声震天动地。他知道,虽然这次虹桥演习只是一场虚惊,但真正的战争已经不远了。他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在战争爆发时,给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在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三味书屋”里,一个穿着长衫、戴着老花镜的男人正坐在柜台后,假装看书。他就是日军隐藏的间谍“老鬼”,真实身份是日军陆军情报部的少佐。
“老鬼”手里拿着一本书,书页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用日文写着:“四月初十,36师弹药库换防,趁机偷袭,炸毁弹药库。”他看完纸条,小心翼翼地把它烧掉,然后抬起头,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书店里没有其他顾客,只有一个伙计在整理书架。“老鬼”咳嗽了一声,对伙计说:“阿明,去看看外面有没有什么异常。”
伙计点点头,走出了书店。没过多久,他就跑了回来,脸色苍白:“老板,外面有好多宪兵,好像在搜查什么!”
“不好!”“老鬼”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可能暴露了。他立刻站起身,想从后门逃跑,却发现后门已经被宪兵堵住了。
“不许动!”宪兵班长老赵举着驳壳枪,大声喊道,“我们是36师宪兵队的,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跟我们走一趟!”
“老鬼”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从怀里掏出一把手枪,就要自杀,却被身边的宪兵一把夺了下来。老赵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费劲了,你的同伙已经把你供出来了。”
“老鬼”脸色惨白,瘫坐在地上,再也说不出话来。
当天下午,宋希濂收到了宪兵队的汇报,说“老鬼”已经被抓获,从他身上搜出了日军的密电码和情报底稿。宋希濂非常高兴,立刻下令,让审讯室的人好好审问“老鬼”,争取问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解决了间谍的问题,宋希濂又把精力投入到了部队的训练中。他知道,时间紧迫,只有不断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守护好国家和人民。
而在上海,日军驻屯军司令部里,松井石根正对着一份情报生气。情报上说,南京的情报网已经被中国军队摧毁,“老鬼”也被抓获,偷袭36师弹药库的计划彻底破产。
“一群废物!”松井石根把情报扔在桌上,愤怒地说,“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还怎么为天皇效力!”
藤田进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司令官,既然南京的情报网已经暴露,咱们不如先集中精力,准备在华北动手。等华北稳定了,再回过头来打上海。”
松井石根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好吧。命令华北驻屯军,加快集结速度,做好进攻平津的准备。上海这边,暂时先按兵不动,继续监视中国军队的动向,等待合适的时机。”
“嗨!”
一场围绕着上海的暗战暂时告一段落,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平静。宋希濂和他的36师,以及所有中国军队的将士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注定惨烈的战争,做着最后的准备。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依然按照既定的轨迹缓慢前行,但宋希濂知道,他和他的部队,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迎接命运的挑战。
        演习的枪声渐渐稀疏下来,日军第6联队的士兵们开始有序地撤回营地,装甲车的引擎声也慢慢远去。88师1营2连的连长赵刚从战壕里探出头,警惕地观察着对面的动静,手里的望远镜几乎要贴到眼睛上。
“连长,小鬼子撤了?”一个年轻的士兵凑过来,小声问道。他叫王二柱,是个刚入伍不久的新兵,第一次经历这种剑拔弩张的场面,声音里还带着一丝颤抖。
赵刚放下望远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沉声道:“撤是撤了,但没那么简单。你没看出来吗?他们刚才的演习路线,完全是按照进攻机场的战术来的,装甲车开路,步兵跟进,这分明是在给咱们施压,试探咱们的反应。”
就在这时,通信兵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连长,师部来电,说日军驻上海领事馆派人来交涉了,说刚才是演习‘意外’,飞机偏离航线是因为‘机械故障’,让咱们别误会。”
“误会?”赵刚冷笑一声,“狗日的小鬼子,打了人还想立牌坊!告诉师部,我们的阵地刚才遭到日军飞机扫射,有两名士兵受伤,让他们必须给个说法!”
通信兵点点头,转身跑回了阵地后方的临时指挥所。赵刚看着日军营地的方向,心里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小鬼子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下次再动手,就不会是“演习”这么简单了。
与此同时,在上海88师司令部里,孙元良正对着一份电报皱眉。电报是日军驻上海领事馆发来的,内容和赵刚收到的差不多,通篇都是“意外”“误会”之类的托词,对士兵受伤的事只字未提。
“孙师长,小鬼子这明显是在耍无赖。”参谋处长站在一旁,气愤地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让他们赔偿损失,道歉!”
孙元良摇了摇头,把电报放在桌上:“道歉?赔偿?小鬼子要是有这个诚意,就不会搞什么演习了。他们就是想试探咱们的底线,看看咱们敢不敢反抗。现在还不是跟他们撕破脸的时候,委员长还在和他们交涉,咱们得等命令。”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防备不能松懈。让各部队继续在阵地待命,加强警戒,尤其是虹桥机场和吴淞口方向,绝不能让小鬼子有可乘之机。另外,把受伤的士兵送到后方医院治疗,好好安抚他们的家属。”
“是!”
就在孙元良部署防御的时候,南京36师指挥部里,宋希濂也收到了来自上海的消息。他坐在椅子上,手里拿着小李发来的侦察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日军演习的全过程——从集结、推进到撤退,每个环节都写得清清楚楚。
“荫国,小鬼子这是在演‘空城计’啊。”邱维达走进来,看到宋希濂手里的报告,笑着说,“表面上是演习,实际上是在摸清咱们的防御部署,同时给咱们施加压力。”
宋希濂点点头,把报告递给邱维达:“你说得对。他们现在还没准备好全面开战,华北那边的兵力还没完全集结,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试探。不过,这也给了咱们更多的时间准备。”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着上海周边说:“让孙元良继续加强虹桥和吴淞口的防御,工事要修得更坚固些,尤其是反坦克壕和机枪掩体。另外,咱们36师的联合训练不能停,下周继续和教导总队搞步坦协同演练,争取在7月份前,让部队的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
“我这就去安排。”邱维达接过报告,转身要走,又被宋希濂叫住。
“对了,”宋希濂说,“那个在王家村抓到的日军间谍,审讯得怎么样了?有没有问出更多关于日军情报网的消息?”
“问出来了一些。”邱维达回答,“他交代,日军在南京还有一个隐藏的联络点,设在鼓楼附近的一家书店里,负责人叫‘老鬼’,具体身份不清楚。另外,他们还计划在5月份,趁咱们部队换防的时候,偷袭咱们的弹药库。”
“好!”宋希濂眼睛一亮,“让宪兵队立刻去鼓楼搜查那家书店,一定要把‘老鬼’抓出来。另外,通知各部队,换防的时候要加强警戒,派重兵守卫弹药库,不能让小鬼子的阴谋得逞。”
“是!”
邱维达走后,宋希濂坐在椅子上,拿起桌上的扩编进度表,仔细看了起来。36师的扩编已经基本完成,新兵训练也在稳步推进,重炮营的夜间射击命中率已经能稳定在八成五以上,步坦协同也越来越熟练。只要再给他们几个月的时间,等装备和训练都到位了,面对日军的常设师团,就一定有一战之力。
【叮!宿主获取日军偷袭计划情报,触发支线任务“粉碎日军偷袭阴谋”,任务目标:抓获隐藏间谍“老鬼”,挫败日军偷袭弹药库计划。任务奖励:积分,德制手榴弹颗(已合理化伪装为“德国军事援助物资”),“阵地防御战术手册”20本。】
淡蓝色的光幕在眼前闪过,宋希濂收起怀表,心里松了口气。手榴弹和防御战术手册都是战场上急需的物资,有了这些,部队的防御能力又能提升一大截。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接下来的计划:
1. 督促宪兵队尽快抓获间谍“老鬼”,彻底清除南京的日军情报网;
2. 调整部队换防计划,增加弹药库的守卫兵力,设置多重警戒;
3. 加快重炮营的机动训练,确保能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部署;
4. 联系苏联顾问,请求派专家来指导反坦克战术训练。
写完后,宋希濂把纸收好,站起身,走到窗边。窗外的阳光正好,训练场上的士兵们正在进行刺杀训练,喊杀声震天动地。他知道,虽然这次虹桥演习只是一场虚惊,但真正的战争已经不远了。他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做好一切准备,才能在战争爆发时,给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与此同时,在南京鼓楼附近的一家“三味书屋”里,一个穿着长衫、戴着老花镜的男人正坐在柜台后,假装看书。他就是日军隐藏的间谍“老鬼”,真实身份是日军陆军情报部的少佐。
“老鬼”手里拿着一本书,书页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用日文写着:“四月初十,36师弹药库换防,趁机偷袭,炸毁弹药库。”他看完纸条,小心翼翼地把它烧掉,然后抬起头,警惕地看了看四周。
书店里没有其他顾客,只有一个伙计在整理书架。“老鬼”咳嗽了一声,对伙计说:“阿明,去看看外面有没有什么异常。”
伙计点点头,走出了书店。没过多久,他就跑了回来,脸色苍白:“老板,外面有好多宪兵,好像在搜查什么!”
“不好!”“老鬼”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可能暴露了。他立刻站起身,想从后门逃跑,却发现后门已经被宪兵堵住了。
“不许动!”宪兵班长老赵举着驳壳枪,大声喊道,“我们是36师宪兵队的,你涉嫌从事间谍活动,跟我们走一趟!”
“老鬼”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从怀里掏出一把手枪,就要自杀,却被身边的宪兵一把夺了下来。老赵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费劲了,你的同伙已经把你供出来了。”
“老鬼”脸色惨白,瘫坐在地上,再也说不出话来。
当天下午,宋希濂收到了宪兵队的汇报,说“老鬼”已经被抓获,从他身上搜出了日军的密电码和情报底稿。宋希濂非常高兴,立刻下令,让审讯室的人好好审问“老鬼”,争取问出更多有价值的情报。
解决了间谍的问题,宋希濂又把精力投入到了部队的训练中。他知道,时间紧迫,只有不断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守护好国家和人民。
而在上海,日军驻屯军司令部里,松井石根正对着一份情报生气。情报上说,南京的情报网已经被中国军队摧毁,“老鬼”也被抓获,偷袭36师弹药库的计划彻底破产。
“一群废物!”松井石根把情报扔在桌上,愤怒地说,“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还怎么为天皇效力!”
藤田进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说:“司令官,既然南京的情报网已经暴露,咱们不如先集中精力,准备在华北动手。等华北稳定了,再回过头来打上海。”
松井石根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好吧。命令华北驻屯军,加快集结速度,做好进攻平津的准备。上海这边,暂时先按兵不动,继续监视中国军队的动向,等待合适的时机。”
“嗨!”
一场围绕着上海的暗战暂时告一段落,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平静。宋希濂和他的36师,以及所有中国军队的将士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注定惨烈的战争,做着最后的准备。
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依然按照既定的轨迹缓慢前行,但宋希濂知道,他和他的部队,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迎接命运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