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七日,子夜时分。太湖无名沙洲,万籁俱寂,唯有湖水轻拍岸边的哗哗声,以及芦苇在夜风中摇曳的沙沙响。然而,这片寂静之下,却涌动着两千多人紧张有序的行动。三十六师残部,即将开始一场风险极大的夜间转移。
宋希濂站在水边,最后一遍检查部署。淡淡的月光下,水面泛着清冷的光泽。所有能找到的船只——渔民帮忙凑集的几艘破旧帆船、十几条小舢板、甚至用木头和门板临时扎成的筏子,都已准备就绪。官兵们沉默地登船,重伤员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较大的帆船,轻伤员相互搀扶。武器弹药所剩无几,大部分士兵的枪里只有寥寥数发子弹,手榴弹更是珍稀。
“都检查清楚,不许发出亮光,不许大声喧哗!”团长张云鹤压低声音,在队伍中穿行,反复叮嘱,“落水者尽量无声救援,若遇敌情,听号令行动,不许擅自开火!”
参谋长周明远走到宋希濂身边,低声道:“师座,都安排好了。由侦察连赵虎带一个排乘快船在前探路,主力分三批出发,每批间隔半小时。游击队‘洞庭支队’的王老庚队长亲自在第一条船上引路。”
宋希濂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黑暗中影影绰绰的人影,沉声道:“明远,此去凶险,务必谨慎。告诉弟兄们,渡过此湖,便是生路开端!”
“明白!”周明远郑重应道。
很快,先头部队的船只如同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滑入黑暗的湖面,消失在浓重的夜色与水汽之中。宋希濂登上其中一条较大的帆船,感受着船身轻微的摇晃,心中默念:“系统,使用‘太湖游击区详图’,并保持对‘精锐侦察突击营’位置的感知。”
【叮!详图导航功能已开启,最佳航线高亮显示。精锐侦察突击营位于西南方向约15公里处的接应点,状态良好。】
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湖域地图,一条蜿蜒的、避开主要航道和岛屿的隐秘路线被标注出来。这系统奖励的地图,在此刻成了指路明灯。
船队在黑暗中静默航行了一个多小时,还算顺利。大部分士兵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有些人甚至开始打盹。然而,就在即将通过一片较为开阔的水域时,前方探路的赵虎小组突然发出了有节奏的水鸟叫声预警——这是发现敌情的信号!
所有船只立刻停止划桨,借助芦苇丛和夜色隐蔽。宋希濂的心提了起来,借助微光望远镜向前望去。只见远处水面上,出现了几点移动的灯光,伴随着低沉的引擎声——是日军的巡逻艇!而且不止一艘,是一个小型编队,正沿着主航道进行例行巡逻。
“该死!怎么会在这里碰上?”趴在宋希濂身边的张云鹤低声咒骂。
引路的游击队王老庚队长凑过来,声音急促:“宋师长,这片水域他们平时来得少,怕是八坼吃了亏,加强了巡逻!咱们得绕路,不然肯定撞上!”
绕路?谈何容易!黑夜中在陌生的太湖绕路,极易迷失方向,且耽误时间,一旦天亮,暴露的风险更大。
宋希濂大脑飞速运转,“战场洞察”能力让他能隐约感觉到巡逻艇的航向和速度。他迅速对照脑中的详图,发现左前方有一片密集的芦苇荡和废弃的采菱区。
“不能绕!”宋希濂果断下令,“传令!所有船只,向左前方那片芦苇荡全速静默前进!进去之后立刻分散隐蔽!没有我的命令,绝对不许开火!”
命令悄无声息地传递下去。船队立刻改变方向,士兵们用衣服包裹住船桨,拼命划水,向着那片救命的芦苇荡冲去。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体力消耗,让每个人的额头都渗出了冷汗。
日军的巡逻艇越来越近,探照灯的光柱偶尔扫过湖面,最近的一次,几乎擦着船队的尾巴掠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甚至能听到巡逻艇上日军士兵隐隐的谈笑声。
幸运的是,黑夜和芦苇荡提供了完美的掩护。就在巡逻艇从几百米外驶过时,整个船队有惊无险地全部钻入了茂密的芦苇丛中。船只分散开来,隐蔽在比人还高的芦苇深处。
巡逻艇的引擎声渐渐远去,所有人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有种死里逃生的虚脱感。
经过这番波折,船队更加小心谨慎。在游击队向导的带领下,沿着曲折的水道继续前行。拂晓前,最黑暗的时刻,船队终于抵达了预定的接应点——位于宜兴沿岸一处极其隐蔽的河湾,这里水浅芦深,岸上是茂密的桑树林。
船只陆续靠岸,官兵们迅速登陆,并立即在周围布置警戒哨。
“师座!你看!”李慕华指着桑树林深处。只见几个黑影敏捷地钻了出来,为首一人身材精干,动作矫健,径直走到宋希濂面前,敬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军礼:
“报告师座!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团侦察突击营营长,高天亮,奉命率部前来报到!全连实到八百二十人,请指示!”
宋希濂仔细打量着高天亮和他身后那些无声无息出现的士兵。这些人虽然穿着破旧的军服,但装备精良,眼神锐利,身上带着一股长期敌后作战形成的彪悍和沉稳气质。他们携带的武器除了中正式步枪外,还有花机关(MP18)和狙击步枪,甚至看到了掷弹筒。
“高营长,辛苦了!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宋希濂心中大定,系统出品的部队,果然不同凡响。“部队情况如何?”
“报告师座!我营长期在苏浙皖边区活动,对宜兴、长兴一带地形极为熟悉。全连官兵求战欲望强烈,随时可执行战斗任务!”高天亮的回答简洁有力。
宋希濂简单介绍了当前情况,然后问道:“高营长,从此地前往浙皖边境,你认为走哪条路线最安全快捷?”
高天亮显然早有准备,立刻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划出简图:“师座,目前宜兴县城已被日军占领,主要道路都有敌人据点。我们不宜直接西进。建议由此向南,进入南山山区,那里山高林密,日军力量薄弱,且有我方零星游击队伍活动。可经南山、张渚,迂回进入安徽广德境内。这条路虽绕远,但相对安全,且能避开日军主力。”
宋希濂看着地上的简图,与脑中的系统地图相互印证,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路线!高营长,由你的营队担任全军前锋和侧翼警戒!”
“是!保证完成任务!”
就在宋希濂部艰难转进的同时,南京城内已是一片混乱。政府机关开始分批撤离,达官贵人争相抢购车票船票,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蒋介石官邸内,气氛压抑。陈诚正在力谏:“委座!宋希濂部已跳出太湖,正向浙西转进。这是明智之举!请立即明令,让所有能从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向皖南、浙西、赣北集结,建立第二防线,绝不能再犹豫了!”
蒋介石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南京……国际观瞻……德使陶德曼的调停……”
“日本人不会真心调停的!”陈诚几乎是在吼,“他们是在争取时间调动兵力,意图合围南京!再不下决心,几十万将士就要葬身城下了!”
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参谋本部。
“华中方面军进展神速,支那军溃不成军!”一个作战参谋兴奋地报告。
“但是,”另一个更清醒的将领指出,“在太湖地区,支那军宋希濂部多次给我军造成麻烦,八坼损失了一个精锐中队。这说明支那军并非全无抵抗力。而且,根据情报,这支部队似乎正在向浙皖边境流窜,如果让他们进入山区,将来会是个隐患。”
“隐患?”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的声音通过电文传来,“不过是丧家之犬的垂死挣扎罢了!命令各师团,加速向南京推进!同时,派部队清剿太湖周边及浙皖边境,务必全歼或驱散这些残兵败将!帝国皇军的威严,不容挑衅!”
一份针对宋希濂残部的清剿命令,从日军高层发出。
清晨,宋希濂部队在高天亮侦察连的引导下,开始进入南山地区。山路崎岖,队伍行进缓慢,但有了熟悉地形的向导,安全感增加不少。暂时摆脱了湖上的追兵,但新的挑战即将到来。
部队在一个山坳短暂休息时,高天亮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一个紧急情报和一个特殊的人。
“报告师座!高连长!我们在前面山口发现小股日军侦察兵,约一个小队,配有电台,似乎是建立前哨阵地的。另外,我们遇到了这位先生,他说有重要情报要亲自交给最高长官。”
宋希濂看向那个被带来的陌生人。对方穿着长衫,戴着礼帽,像个教书先生,但眼神精明,举止沉稳。
“长官可是宋希濂师长?”来人拱手道,“鄙人姓钱,受上海杜先生门下所托,辗转前来。杜先生获悉贵部困境,特筹集一批物资,已秘密运至张渚镇附近山中隐蔽。但张渚镇目前情况复杂,昨日刚到一小队日军,设立了关卡。杜先生的人无法将物资送出,特命鄙人前来联络,请贵部定夺如何接应。”
杜月笙?上海青帮大佬?他竟然在此时伸出了援手!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但物资所在的张渚镇,恰恰是高天亮计划路线要经过的地方,而且刚刚来了日军!
是冒险去取这批至关重要的补给,还是绕道避开风险?宋希濂面临两难抉择。他看向高天亮:“高连长,张渚镇的情况,你怎么看?吃掉那个日军小队,有多大把握?”
高天亮目光一闪,露出一丝猎人般的兴奋:“师座,一个小队的鬼子,又是孤军深入,正是块肥肉!我连擅长突袭,只要计划周密,速战速决,有把握拿下!既能缴获装备,又能拿到杜先生的物资,还能打通前进道路!”
宋希濂看着周围疲惫但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官兵,又想到系统任务和即将到来的严峻考验,心中瞬间有了决断。风险和收益并存,但这险,值得一冒!
“好!高连长,立即制定作战计划!目标:张渚镇,吃掉那个日军小队,夺取补给!”
十一月七日,在惊险的夜渡、成功的汇合和突如其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度过。三十六师残部刚刚踏上陆地,新的战斗已悄然临近。杜月笙的物资和日军的小队,如同诱饵和陷阱,等待着宋希濂和他的将士们。
        宋希濂站在水边,最后一遍检查部署。淡淡的月光下,水面泛着清冷的光泽。所有能找到的船只——渔民帮忙凑集的几艘破旧帆船、十几条小舢板、甚至用木头和门板临时扎成的筏子,都已准备就绪。官兵们沉默地登船,重伤员被小心翼翼地抬上较大的帆船,轻伤员相互搀扶。武器弹药所剩无几,大部分士兵的枪里只有寥寥数发子弹,手榴弹更是珍稀。
“都检查清楚,不许发出亮光,不许大声喧哗!”团长张云鹤压低声音,在队伍中穿行,反复叮嘱,“落水者尽量无声救援,若遇敌情,听号令行动,不许擅自开火!”
参谋长周明远走到宋希濂身边,低声道:“师座,都安排好了。由侦察连赵虎带一个排乘快船在前探路,主力分三批出发,每批间隔半小时。游击队‘洞庭支队’的王老庚队长亲自在第一条船上引路。”
宋希濂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黑暗中影影绰绰的人影,沉声道:“明远,此去凶险,务必谨慎。告诉弟兄们,渡过此湖,便是生路开端!”
“明白!”周明远郑重应道。
很快,先头部队的船只如同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滑入黑暗的湖面,消失在浓重的夜色与水汽之中。宋希濂登上其中一条较大的帆船,感受着船身轻微的摇晃,心中默念:“系统,使用‘太湖游击区详图’,并保持对‘精锐侦察突击营’位置的感知。”
【叮!详图导航功能已开启,最佳航线高亮显示。精锐侦察突击营位于西南方向约15公里处的接应点,状态良好。】
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湖域地图,一条蜿蜒的、避开主要航道和岛屿的隐秘路线被标注出来。这系统奖励的地图,在此刻成了指路明灯。
船队在黑暗中静默航行了一个多小时,还算顺利。大部分士兵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有些人甚至开始打盹。然而,就在即将通过一片较为开阔的水域时,前方探路的赵虎小组突然发出了有节奏的水鸟叫声预警——这是发现敌情的信号!
所有船只立刻停止划桨,借助芦苇丛和夜色隐蔽。宋希濂的心提了起来,借助微光望远镜向前望去。只见远处水面上,出现了几点移动的灯光,伴随着低沉的引擎声——是日军的巡逻艇!而且不止一艘,是一个小型编队,正沿着主航道进行例行巡逻。
“该死!怎么会在这里碰上?”趴在宋希濂身边的张云鹤低声咒骂。
引路的游击队王老庚队长凑过来,声音急促:“宋师长,这片水域他们平时来得少,怕是八坼吃了亏,加强了巡逻!咱们得绕路,不然肯定撞上!”
绕路?谈何容易!黑夜中在陌生的太湖绕路,极易迷失方向,且耽误时间,一旦天亮,暴露的风险更大。
宋希濂大脑飞速运转,“战场洞察”能力让他能隐约感觉到巡逻艇的航向和速度。他迅速对照脑中的详图,发现左前方有一片密集的芦苇荡和废弃的采菱区。
“不能绕!”宋希濂果断下令,“传令!所有船只,向左前方那片芦苇荡全速静默前进!进去之后立刻分散隐蔽!没有我的命令,绝对不许开火!”
命令悄无声息地传递下去。船队立刻改变方向,士兵们用衣服包裹住船桨,拼命划水,向着那片救命的芦苇荡冲去。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体力消耗,让每个人的额头都渗出了冷汗。
日军的巡逻艇越来越近,探照灯的光柱偶尔扫过湖面,最近的一次,几乎擦着船队的尾巴掠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甚至能听到巡逻艇上日军士兵隐隐的谈笑声。
幸运的是,黑夜和芦苇荡提供了完美的掩护。就在巡逻艇从几百米外驶过时,整个船队有惊无险地全部钻入了茂密的芦苇丛中。船只分散开来,隐蔽在比人还高的芦苇深处。
巡逻艇的引擎声渐渐远去,所有人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有种死里逃生的虚脱感。
经过这番波折,船队更加小心谨慎。在游击队向导的带领下,沿着曲折的水道继续前行。拂晓前,最黑暗的时刻,船队终于抵达了预定的接应点——位于宜兴沿岸一处极其隐蔽的河湾,这里水浅芦深,岸上是茂密的桑树林。
船只陆续靠岸,官兵们迅速登陆,并立即在周围布置警戒哨。
“师座!你看!”李慕华指着桑树林深处。只见几个黑影敏捷地钻了出来,为首一人身材精干,动作矫健,径直走到宋希濂面前,敬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军礼:
“报告师座!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团侦察突击营营长,高天亮,奉命率部前来报到!全连实到八百二十人,请指示!”
宋希濂仔细打量着高天亮和他身后那些无声无息出现的士兵。这些人虽然穿着破旧的军服,但装备精良,眼神锐利,身上带着一股长期敌后作战形成的彪悍和沉稳气质。他们携带的武器除了中正式步枪外,还有花机关(MP18)和狙击步枪,甚至看到了掷弹筒。
“高营长,辛苦了!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宋希濂心中大定,系统出品的部队,果然不同凡响。“部队情况如何?”
“报告师座!我营长期在苏浙皖边区活动,对宜兴、长兴一带地形极为熟悉。全连官兵求战欲望强烈,随时可执行战斗任务!”高天亮的回答简洁有力。
宋希濂简单介绍了当前情况,然后问道:“高营长,从此地前往浙皖边境,你认为走哪条路线最安全快捷?”
高天亮显然早有准备,立刻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划出简图:“师座,目前宜兴县城已被日军占领,主要道路都有敌人据点。我们不宜直接西进。建议由此向南,进入南山山区,那里山高林密,日军力量薄弱,且有我方零星游击队伍活动。可经南山、张渚,迂回进入安徽广德境内。这条路虽绕远,但相对安全,且能避开日军主力。”
宋希濂看着地上的简图,与脑中的系统地图相互印证,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路线!高营长,由你的营队担任全军前锋和侧翼警戒!”
“是!保证完成任务!”
就在宋希濂部艰难转进的同时,南京城内已是一片混乱。政府机关开始分批撤离,达官贵人争相抢购车票船票,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蒋介石官邸内,气氛压抑。陈诚正在力谏:“委座!宋希濂部已跳出太湖,正向浙西转进。这是明智之举!请立即明令,让所有能从战场上撤下来的部队,向皖南、浙西、赣北集结,建立第二防线,绝不能再犹豫了!”
蒋介石疲惫地揉着太阳穴:“南京……国际观瞻……德使陶德曼的调停……”
“日本人不会真心调停的!”陈诚几乎是在吼,“他们是在争取时间调动兵力,意图合围南京!再不下决心,几十万将士就要葬身城下了!”
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参谋本部。
“华中方面军进展神速,支那军溃不成军!”一个作战参谋兴奋地报告。
“但是,”另一个更清醒的将领指出,“在太湖地区,支那军宋希濂部多次给我军造成麻烦,八坼损失了一个精锐中队。这说明支那军并非全无抵抗力。而且,根据情报,这支部队似乎正在向浙皖边境流窜,如果让他们进入山区,将来会是个隐患。”
“隐患?”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大将的声音通过电文传来,“不过是丧家之犬的垂死挣扎罢了!命令各师团,加速向南京推进!同时,派部队清剿太湖周边及浙皖边境,务必全歼或驱散这些残兵败将!帝国皇军的威严,不容挑衅!”
一份针对宋希濂残部的清剿命令,从日军高层发出。
清晨,宋希濂部队在高天亮侦察连的引导下,开始进入南山地区。山路崎岖,队伍行进缓慢,但有了熟悉地形的向导,安全感增加不少。暂时摆脱了湖上的追兵,但新的挑战即将到来。
部队在一个山坳短暂休息时,高天亮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一个紧急情报和一个特殊的人。
“报告师座!高连长!我们在前面山口发现小股日军侦察兵,约一个小队,配有电台,似乎是建立前哨阵地的。另外,我们遇到了这位先生,他说有重要情报要亲自交给最高长官。”
宋希濂看向那个被带来的陌生人。对方穿着长衫,戴着礼帽,像个教书先生,但眼神精明,举止沉稳。
“长官可是宋希濂师长?”来人拱手道,“鄙人姓钱,受上海杜先生门下所托,辗转前来。杜先生获悉贵部困境,特筹集一批物资,已秘密运至张渚镇附近山中隐蔽。但张渚镇目前情况复杂,昨日刚到一小队日军,设立了关卡。杜先生的人无法将物资送出,特命鄙人前来联络,请贵部定夺如何接应。”
杜月笙?上海青帮大佬?他竟然在此时伸出了援手!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但物资所在的张渚镇,恰恰是高天亮计划路线要经过的地方,而且刚刚来了日军!
是冒险去取这批至关重要的补给,还是绕道避开风险?宋希濂面临两难抉择。他看向高天亮:“高连长,张渚镇的情况,你怎么看?吃掉那个日军小队,有多大把握?”
高天亮目光一闪,露出一丝猎人般的兴奋:“师座,一个小队的鬼子,又是孤军深入,正是块肥肉!我连擅长突袭,只要计划周密,速战速决,有把握拿下!既能缴获装备,又能拿到杜先生的物资,还能打通前进道路!”
宋希濂看着周围疲惫但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官兵,又想到系统任务和即将到来的严峻考验,心中瞬间有了决断。风险和收益并存,但这险,值得一冒!
“好!高连长,立即制定作战计划!目标:张渚镇,吃掉那个日军小队,夺取补给!”
十一月七日,在惊险的夜渡、成功的汇合和突如其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度过。三十六师残部刚刚踏上陆地,新的战斗已悄然临近。杜月笙的物资和日军的小队,如同诱饵和陷阱,等待着宋希濂和他的将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