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树姐!”
“你…你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
他想起之前隐约听说的,她似乎因为高强度比赛和训练积累了一些劳损,需要调整恢复。
两人稍稍聊了几句,李翔海得知崔嘉树前几天刚在S省比完赛,状态正在回升。
崔嘉树也知道了李翔海进了省队,还拜在了胡翔俊门下。
“胡指导?”
崔嘉树英气的眉毛微微一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可是出了名的挑选严格,你能被他收下,还撑到现在,不容易啊小海。” 语气里带着点欣慰。
李翔海正想挺起胸膛表示自己没问题,结果刚说了句“还行,师父他其实…”。
那股被重逢喜悦暂时压下去的高原憋闷感又涌了上来,气息顿时一促,话卡在了喉咙里,脸憋得更红了。
“噗…”
崔嘉树看着他这副囧样,忍不住轻笑出声。
她目光扫过李翔海还有些发白的嘴唇和略显急促的呼吸,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好多了。” 她先回答了他之前的问题,语气轻松,带着点安抚的意味。
“正好也需要调整,高原是个好地方,也安静。”
随即话锋一转,点破他的窘境,“你刚落地?高原反应有点明显?”
“啊?哦!”
李翔海这才彻底想起自己还在轻微高反中,刚才太激动都忘了。
经她一提,那股感觉又回来了,他下意识地用力吸了口气,结果更难受了。
“嗯…有点…喘不上气,耳朵也还有点闷…” 声音都弱了几分,带着点可怜巴巴的味道。
崔嘉树了然地点点头,没有丝毫意外。
她转身走向自己放在池边的装备包,动作利落地从里面拿出一个和李翔海手里那个一模一样的小氧气瓶,自然地递给他。
“给,吸两口,别硬撑。”
动作流畅得仿佛做过无数次:“刚来都这样,过两天身体适应了就好了。”
李翔海看着递到眼前的氧气瓶,又看看崔嘉树带着暖意的眼神,心里那股暖流更汹涌了。
他接过带着她掌心微温的氧气瓶,对着吸嘴深深吸了几口。
氧气涌入肺部,驱散了些许憋闷,连带着那股高原的陌生感和初来乍到的紧张都消散了不少。
“谢谢嘉树姐!”
他缓过气来,声音也恢复了点元气,好奇地问:“嘉树姐你来几天了?你没事了吧?我看你刚才游得那么好!”
“我前几天在S省有比赛,那边海拔也有一千多米,算是提前适应了下。” 崔嘉树解释道。 “来这儿基本上不用再额外适应了,感觉还好。” 她指了指李翔海手里的氧气瓶。
“你刚来,别急,慢慢来。”
等李翔海气息平稳了些,也下池子游了几圈适应性训练。
虽然动作在高原反应和稀薄空气的影响下显得有些迟滞,远不如平时流畅,但他努力调整着呼吸,感受着水感的变化。
训练结束,崔嘉树和钱南熙也完成了她们的放松游。
钱南熙笑嘻嘻地凑过来:“小海弟弟,走!带你熟悉熟悉咱们这临时地盘!”
崔嘉树也点头:“嗯,带你去转转。”
三人走出游泳馆,傍晚的高原阳光依旧明亮,带着点清冽的青草气息。
基地规模不小,除了主体训练馆和宿舍楼,旁边还有一片被精心维护的天然湿地,水草丰茂,几只不知名的水鸟在浅滩处悠闲地觅食。
“看那边。”
崔嘉树指着那片湿地,对李翔海说,她的声音在开阔的空间里显得更清晰。
“早上我们耐力训练,有时候会绕着湿地跑圈,或者在旁边的步道做低氧适应性训练。空气很好,景色也不错,比闷在馆里有意思多了。”
李翔海看着那片宁静的湿地,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确实让人心旷神怡,连呼吸似乎都顺畅了些。
“早上在这儿训练?那感觉真不错!” 他由衷地赞叹。
逛完场馆和湿地,三人走向运动员餐厅。
一进门,李翔海就被琳琅满目的食物和空气中弥漫的、不同于沿海平原的独特香气吸引了。
Y省食材的丰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菌菇、水果多的很。
吃完饭三人一同前往会议室,进集训队第一次集体行动,集合开会。
开营会议果然是老三样:纪律、训练计划、理疗安排。
教练强调着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提到训练量会从每天八千米开始,逐步增加到一万五千米。
听到这个数字,李翔海心里反而松了口气,这强度,在胡翔俊手下早就是家常便饭了,甚至有点洒洒水的感觉。
然而,轻松感很快就被国家高原集训队的高科技、高要求击碎了。
训练馆里架设了一套水下动作3d动态捕捉系统,这玩意儿比省队的摄像头更变态,无数个红外感应点布满泳池,能将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包括身体角度、关节位移、划水轨迹,都实时转化成三维模型,投射在池边的大屏幕上。
更让李翔海头皮发麻的是,教练组对技术细节的要求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尤其是转身技术!
“注意你们的转身角度。” 负责技术分析的教练拿着激光笔,指着屏幕上李翔海刚完成的一次转身慢放。
“看这里,蹬壁后的身体角度偏差了7度之多,目标是在控制在5度以内。还有,入水点的深度,再精确2厘米。”
李翔海泡在水里,看着屏幕上被放大、标注着各种角度线的自己的影像,感觉自己成一台仪器,搁这儿做校准呢。
他以前在省队,胡翔俊虽然要求严格,但更多是宏观上的动作感觉和节奏把控,这种微观到几度几厘米的精确要求,让他压力山大。
他觉得自己被这套系统逼得,可能啥时候适应了高原稀薄空气都不知道,光顾着跟那几度角较劲了。
训练强度在增加,环境在适应,但李翔海更真切感受到的是与国家队老队员的差距。
同组训练的几个蛙泳老哥,技术成熟稳定,身体力量强悍。
有时候并排游进,李翔海甚至会被他们带起的巨大水花和形成的水流扰动带着走,节奏瞬间被打乱,需要耗费额外的力气去调整。
“你…你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
他想起之前隐约听说的,她似乎因为高强度比赛和训练积累了一些劳损,需要调整恢复。
两人稍稍聊了几句,李翔海得知崔嘉树前几天刚在S省比完赛,状态正在回升。
崔嘉树也知道了李翔海进了省队,还拜在了胡翔俊门下。
“胡指导?”
崔嘉树英气的眉毛微微一挑,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可是出了名的挑选严格,你能被他收下,还撑到现在,不容易啊小海。” 语气里带着点欣慰。
李翔海正想挺起胸膛表示自己没问题,结果刚说了句“还行,师父他其实…”。
那股被重逢喜悦暂时压下去的高原憋闷感又涌了上来,气息顿时一促,话卡在了喉咙里,脸憋得更红了。
“噗…”
崔嘉树看着他这副囧样,忍不住轻笑出声。
她目光扫过李翔海还有些发白的嘴唇和略显急促的呼吸,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好多了。” 她先回答了他之前的问题,语气轻松,带着点安抚的意味。
“正好也需要调整,高原是个好地方,也安静。”
随即话锋一转,点破他的窘境,“你刚落地?高原反应有点明显?”
“啊?哦!”
李翔海这才彻底想起自己还在轻微高反中,刚才太激动都忘了。
经她一提,那股感觉又回来了,他下意识地用力吸了口气,结果更难受了。
“嗯…有点…喘不上气,耳朵也还有点闷…” 声音都弱了几分,带着点可怜巴巴的味道。
崔嘉树了然地点点头,没有丝毫意外。
她转身走向自己放在池边的装备包,动作利落地从里面拿出一个和李翔海手里那个一模一样的小氧气瓶,自然地递给他。
“给,吸两口,别硬撑。”
动作流畅得仿佛做过无数次:“刚来都这样,过两天身体适应了就好了。”
李翔海看着递到眼前的氧气瓶,又看看崔嘉树带着暖意的眼神,心里那股暖流更汹涌了。
他接过带着她掌心微温的氧气瓶,对着吸嘴深深吸了几口。
氧气涌入肺部,驱散了些许憋闷,连带着那股高原的陌生感和初来乍到的紧张都消散了不少。
“谢谢嘉树姐!”
他缓过气来,声音也恢复了点元气,好奇地问:“嘉树姐你来几天了?你没事了吧?我看你刚才游得那么好!”
“我前几天在S省有比赛,那边海拔也有一千多米,算是提前适应了下。” 崔嘉树解释道。 “来这儿基本上不用再额外适应了,感觉还好。” 她指了指李翔海手里的氧气瓶。
“你刚来,别急,慢慢来。”
等李翔海气息平稳了些,也下池子游了几圈适应性训练。
虽然动作在高原反应和稀薄空气的影响下显得有些迟滞,远不如平时流畅,但他努力调整着呼吸,感受着水感的变化。
训练结束,崔嘉树和钱南熙也完成了她们的放松游。
钱南熙笑嘻嘻地凑过来:“小海弟弟,走!带你熟悉熟悉咱们这临时地盘!”
崔嘉树也点头:“嗯,带你去转转。”
三人走出游泳馆,傍晚的高原阳光依旧明亮,带着点清冽的青草气息。
基地规模不小,除了主体训练馆和宿舍楼,旁边还有一片被精心维护的天然湿地,水草丰茂,几只不知名的水鸟在浅滩处悠闲地觅食。
“看那边。”
崔嘉树指着那片湿地,对李翔海说,她的声音在开阔的空间里显得更清晰。
“早上我们耐力训练,有时候会绕着湿地跑圈,或者在旁边的步道做低氧适应性训练。空气很好,景色也不错,比闷在馆里有意思多了。”
李翔海看着那片宁静的湿地,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确实让人心旷神怡,连呼吸似乎都顺畅了些。
“早上在这儿训练?那感觉真不错!” 他由衷地赞叹。
逛完场馆和湿地,三人走向运动员餐厅。
一进门,李翔海就被琳琅满目的食物和空气中弥漫的、不同于沿海平原的独特香气吸引了。
Y省食材的丰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菌菇、水果多的很。
吃完饭三人一同前往会议室,进集训队第一次集体行动,集合开会。
开营会议果然是老三样:纪律、训练计划、理疗安排。
教练强调着高原训练的注意事项,提到训练量会从每天八千米开始,逐步增加到一万五千米。
听到这个数字,李翔海心里反而松了口气,这强度,在胡翔俊手下早就是家常便饭了,甚至有点洒洒水的感觉。
然而,轻松感很快就被国家高原集训队的高科技、高要求击碎了。
训练馆里架设了一套水下动作3d动态捕捉系统,这玩意儿比省队的摄像头更变态,无数个红外感应点布满泳池,能将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包括身体角度、关节位移、划水轨迹,都实时转化成三维模型,投射在池边的大屏幕上。
更让李翔海头皮发麻的是,教练组对技术细节的要求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尤其是转身技术!
“注意你们的转身角度。” 负责技术分析的教练拿着激光笔,指着屏幕上李翔海刚完成的一次转身慢放。
“看这里,蹬壁后的身体角度偏差了7度之多,目标是在控制在5度以内。还有,入水点的深度,再精确2厘米。”
李翔海泡在水里,看着屏幕上被放大、标注着各种角度线的自己的影像,感觉自己成一台仪器,搁这儿做校准呢。
他以前在省队,胡翔俊虽然要求严格,但更多是宏观上的动作感觉和节奏把控,这种微观到几度几厘米的精确要求,让他压力山大。
他觉得自己被这套系统逼得,可能啥时候适应了高原稀薄空气都不知道,光顾着跟那几度角较劲了。
训练强度在增加,环境在适应,但李翔海更真切感受到的是与国家队老队员的差距。
同组训练的几个蛙泳老哥,技术成熟稳定,身体力量强悍。
有时候并排游进,李翔海甚至会被他们带起的巨大水花和形成的水流扰动带着走,节奏瞬间被打乱,需要耗费额外的力气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