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中耳炎-《游泳:绑定人气系统,成为泳道之》

  省赛的喧嚣终于彻底平息。

  当载着h市游泳队的大巴车缓缓驶入熟悉的训练基地大门时,李翔海惊讶地发现,父母李东东和朱晓丹早已焦急地等在了门口。

  车刚停稳,朱晓丹就冲了过来,上了车。

  “小海!”

  她声音都带着颤,眼圈红红的,显然被儿子带病参赛吓得不轻。

  李东东二话不说,直接把还有些懵的李翔海从座位上拽起来,塞上了他那辆停在旁边的电动车后座。

  “爸?妈?你们干嘛?”

  李翔海被父母的架势弄得有点慌。

  “干嘛?去医院!体检!”李东东语气不容置疑,油门一拧,电动车就窜了出去。

  “现在瞧着你还有点虚呢,别有啥后遗症。”

  李翔海被父母押到了市医院。

  一通挂号、排队、基础检查下来,结果倒是让全家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嚯!小伙子这半年窜得够猛啊!”

  量身高体重的医生看着数据惊讶道。

  “半年长了七厘米。”

  血常规、胸片等基础检查没发现大问题,低烧和虚弱更多是比赛消耗过大加上着凉引起的。

  转到耳鼻喉科,一位戴着眼镜、神情专注的中年女医生接待了他们。

  她用额镜和耳镜仔细检查了李翔海的耳朵。

  “嗯… 鼓膜轻度充血,外耳道有些红肿,耳道深处有少量粘性分泌物。 最近耳朵疼吗?痒吗?或者有闷堵感、听力下降?”

  医生一边操作一边询问。

  “是有点疼,特别是这两天,还有点闷闷的,听声音好像隔了层东西。”

  李翔海老实回答。

  “最近有没有游泳?或者耳朵进水?感冒过吗?”

  医生继续问。

  “有!他是游泳队的!刚参加完省赛回来!”

  朱晓丹抢着回答,语气充满担忧。

  “比赛时候就发着烧。”

  “哦?是游泳运动员?”

  医生闻言,神情更专注了些。

  再次仔细检查了鼓膜和外耳道的情况。

  “结合症状和检查,初步判断是急性中耳炎,很可能与游泳时耳道进水未及时处理干净,加上感冒、疲劳导致抵抗力下降有关。”

  “来,先给你清理一下外耳道。”

  医生拿起工具,精准地开始操作。

  李翔海只觉得耳朵里一阵沙沙作响,接着有些轻微的牵扯感,他有点痒,但怕影响医生操作,于是僵着脑袋。

  当医生取出一些湿软的耳垢碎屑后,他忽然感觉听力清晰了不止一个档次。

  “哇!听得好清楚!”

  他忍不住惊叹。

  “耳道被分泌物和轻微肿胀堵住了。”

  医生解释了一句,又用细长的棉签蘸了点氧氟沙星滴耳液,小心翼翼地伸进他耳朵深处。

  “给你上点药。 这种急性中耳炎,治疗期间最关键的是耳朵不能进水! 否则很容易加重感染,影响恢复,甚至可能变成慢性或者影响听力。”

  医生的态度十分明确,叫他暂停训练。

  李翔海一听就急了,这真不行啊他还有日常训练呢。

  医生无奈地摇摇头,看着眼前这个一脸焦急的小运动员。

  “小朋友,我理解你的心情。但身体是运动生涯的基础。 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反复进水刺激,鼓膜长期充血水肿,不仅影响听力,还可能造成鼓膜穿孔,甚至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至少一周,严格禁止耳朵进水。”

  李东东和朱晓丹也连连点头,紧紧拉着儿子的手,生怕他任性。

  看着父母担忧的眼神和医生严肃的表情,李翔海只能把满心的焦急和不甘暂时压下去,闷闷地点了点头。

  回到训练基地,李翔海第一时间找到教练汇报了医生的诊断。

  姜庆教练一听就笑了,他这执教十几年,办法总比困难多。

  于是教练把办法告诉了李翔海。

  先用防水耳塞塞住耳朵,然后戴上最厚实的硅胶泳帽确保完全包裹住耳朵,外面再严严实实套上一个老式的、能把耳朵完全压扁贴住的皮质泳帽。

  两层防护,力求万无一失。

  不过耳朵部分被压得平平的,看起来确实有点怪异。

  这独特的双帽侠造型,第一次出现在水上训练时,立刻引来了小伙伴们的围观。

  “噗…哈哈哈!小海!你这…你这耳朵呢?”

  高飞飞第一个没忍住,指着李翔海被压得平平的侧脸,笑得直不起腰。

  “像,像个被门夹过的饺子!”张强也憋着笑。

  余思悦捂着嘴,肩膀一耸一耸的,显然也在努力憋笑。

  李翔海被朋友们笑得满脸通红,害羞了。

  “不要笑啦,医生说了,不能沾水!我这叫防护到位!”

  “肃静!”

  姜庆教练威严的声音及时响起,打断了这场憋不住的笑闹。

  “都练你们的,再笑加练!李翔海,过来练你的!”

  省赛的总结会上,教练组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问题。

  h市的小队员们,比赛发挥大多不如平时训练水平,尤其是在出发环节,被拉开了差距。

  痛定思痛,教练们决定:该教新技术了!

  于是,痛苦的后摆蹲踞式出发学习开始了。

  比起他们之前使用的抓台前倾式,这种出发技术难度更高,这也是这半年小家伙们都长个儿、比以前有力量了,教练组才决定教。

  这种姿势要求运动员单脚脚趾紧扣跳台前沿,另一只脚向后大幅度摆开,身体重心后移,形成一种类似短跑起跑的蹲踞姿态。

  姜庆教练亲自示范:他左脚脚趾死死扣住跳台前沿,右脚大幅度向后摆开,身体重心沉向后方,双臂则稍向后引。

  “大家惯用脚在前,重心在后,蹬发力的瞬间,不是向上跳,而是向后下方猛蹬,空中身体要绷直成一条线。入水角度要小”

  姜教练的声音洪亮,给大家强调着重点。

  理论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让这群习惯了抓台前倾的小家伙们吃尽了苦头。

  李翔海第一次尝试,刚把重心往后一压,就感觉整个人要向后翻倒,吓得他赶紧缩了回来。

  高飞飞向后摆腿要么摆得不够开,要么摆得太猛,导致身体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