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陇西侯李信,挥兵三十万,渡江南下,水陆并进,覆灭南越王国。韩信英布整备水师,出海寻仙。张苍功成,辞别而反。
和宁贰年,亦即秦贰世(扶苏)八年,十月,休整完毕,陇西侯李信留李超龙且钟离眜所部四万驻守南越,待秦皇诏令,其余二十万秦军,陆续北反。大军一路北上,沿途遣以校尉,领千数秦军,分驻各郡,维系治安,待秦皇扶苏委派郡县官吏。原衡山五千水师,还于临湘侯吴芮,邾县侯武臣,俩万越族士卒,留军五千,其余尽数遣散,各返其族。待得路过砀郡,复遣彭越率军留守。
耗时四月,时年正月,待得遣反武关守兵,军过函谷,到达咸阳城外,随陇西李信而反者,止有河南地剩余季布栾布王离三万士卒,涉间伍万京师屯兵,及周勃张良万伍叛军精锐,合约十万。
闻得秦军凯旋,秦皇扶苏领咸阳众臣,出城郊迎。入得城来,万人空巷,贺以和平,复加安宁。待至校场,有以献俘,群臣振奋,共贺秦昌。秦皇有以庆功,以酬将士。至于军功赐爵,止及军卒,校尉以上,未有分配。
庆功完毕,季布王离反以河南地,栾布复归广阳郡,京师屯兵随涉间归营。至于周勃张良所部,着栾布带回燕地,有以整编。贰将留用咸阳,待以分配。
不提陇西侯李信事,且言韩信所处,经以月余,俩军未曾寻得神仙山,反登连片群岛。俩人有以合计,分向南北,入岛搜寻徐福,以为交差。其岛居民,自名倭人,各拥部众,分以百余国,各自为战。复历数日,于其最南岛,发现秦人遗民踪迹,有以访查,方寻得徐福踪迹。
其时徐福已五十余岁,因以秦民,已为当地强国,称雄岛南。韩信得见此人,复为安心,出海之事,终有所获。
见得秦军出现,徐福亦为平静,坦然而曰:“将军此来,或为天意变换,属实诡谲。然归去之前,将军可否借步说话,某有些肺腑之言,愿禀告将军。”
韩信前时已受影响,然并未受教,今时重蹈覆辙,请徐福一叙。
徐福入得帐中,慨叹而言:“将军此来,属实诡谲,依据昔日秦时境况,当无人可能至此。惜乎天哉,命终不得更易乎?”
见韩信未有异常,面露不耐,徐福接而言道:“将军必定拿我交差,某亦无得可言。然居某数年走访查探,此地数座大岛,有以矿物,有以渔业,有以码头,复相邻齐地及箕子朝鲜,实为可战之基也,望将军三思。”
韩信有以心动,复思司徒博彦书信之言,乃回道:“本将军今日此来,谨奉秦皇扶苏所命,请尔回京问答,无有他意,无需赘言。”
事即顺遂,韩信乃北上会合英布,待得贰人相见,英布亦有所察,慨叹其地优良。贰人有以互视,并未再言,集合军队,筹划东反。来时有兵伍万,回时因风浪,损兵五千。
时年十一月,韩信英布回反胶东郡,分派秦军驻守,贰人率亲军,押送徐福回反咸阳。
时年十一月,南海郡,番禺,回思昔日闽越郡停留补给时,当地越民言及东南尚有大岛,可以居人,名为“岛峤”。李超遣钟离眜,率军万人,乘以水舟,回反往寻所谓“岛峤”去也,以为以后万一。
时年十二月,秦庭诏令至,以原南越国地,设以安南都护府,以李超领首任都护,爵以“宁远侯”;龙且钟离昧调任安南,分任副都护,共管其地。
时年十二月,待得韩信英布反,秦皇扶苏见得徐福,着昔日有识此人者,验明正身,斩于殿外,以为天下方士鉴。
时年十二月,据张苍所言,秦皇扶苏斟酌西南地,设安西都护府,以英布领首任都护,爵以“安远侯”。
时年十二月,秦皇扶苏,爵韩信以“靖远侯”,续任安东都护府。
时年正月,秦皇扶苏,复陇西侯李信卫尉之职,增益食邑千户。
时年正月,因以老迈,右丞冯去疾及左丞李斯,同期告老,请求致仕。秦皇扶苏乃迁冯劫为右丞,陈平升任左丞,张苍接任御史大夫。因三公需配侯爵惯例,秦皇扶苏,爵张苍以“广武侯”。蒙毅章邯,有以封爵,增益食邑,职位并未变更。
封赏一出,各有哗然。李信卫尉,蒙毅廷尉,无有升迁,属实出乎意料。然有明其情者,自知其中真相。李信揽方城之责,以四万秦俘之过而担其肩,换得其子李超封侯;蒙毅碍蒙恬太尉之职及蒙恬后裔为皇后贰事,不得迁升,聊以增益食邑,以为安慰。
除以贰人,另有引人注目。阳武一地,俩人封侯,并列三公。为此言之滔滔者,络绎不绝。然以贰人出使西南西北之成就,亦非常人可比。另外太尉卫尉,尚为秦人,亦得并立,并不有差。
有以封赏更新,时年二月,秦皇扶苏,宣以封禅泰山。既得河清海晏,自然众臣随行,无需留守。不唯众臣,昔日所俘王卿,客居咸阳者,亦皆在列。譬如昔日赵王歇、丞相张耳,将军陈余,燕王韩广,燕将臧荼,韩王成,齐王田荣,魏将魏豹。此班人物,昔日居咸阳,缩身收音,艰难度日,今日封禅,尚需充以场面,歌功颂德,亦为可怜可叹。
当得封禅,秦皇扶苏有祭文,其辞曰:“皇帝临位,行仁尊法,臣下修饬。七年有成,复平中原,四夷宾服。煌煌大秦,北至漠北,东达东海,南接南海,西及居延。幅员广袤,有以猛士,镇守四方。远民来附,华夏德彰,布于四方。”
“仿西周穆王,抵昭武城,御览西域。万邦东来,通行中原,九州无极,抵及更远。天下之中,唯吾大秦,地之四极,尚待未来。晓谕后世,内育万民,外施教化,九州大同,乃敢或闲。”
“三公九卿,贰相并立,永行郡县,察举贤良,军户立国,太学育材,《御览辑撰》,传于后世。诸工百业,法式延承,行于上下。行仁尊法,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一通祭文,立石,封,祠祀。在列众臣,与荣有焉。尤其昔日随始皇已有封禅者,得睹今日盛景,有以愧疚,有以感慨,更多壮志在怀,激荡不已。
和宁贰年,亦即秦贰世(扶苏)八年,十月,休整完毕,陇西侯李信留李超龙且钟离眜所部四万驻守南越,待秦皇诏令,其余二十万秦军,陆续北反。大军一路北上,沿途遣以校尉,领千数秦军,分驻各郡,维系治安,待秦皇扶苏委派郡县官吏。原衡山五千水师,还于临湘侯吴芮,邾县侯武臣,俩万越族士卒,留军五千,其余尽数遣散,各返其族。待得路过砀郡,复遣彭越率军留守。
耗时四月,时年正月,待得遣反武关守兵,军过函谷,到达咸阳城外,随陇西李信而反者,止有河南地剩余季布栾布王离三万士卒,涉间伍万京师屯兵,及周勃张良万伍叛军精锐,合约十万。
闻得秦军凯旋,秦皇扶苏领咸阳众臣,出城郊迎。入得城来,万人空巷,贺以和平,复加安宁。待至校场,有以献俘,群臣振奋,共贺秦昌。秦皇有以庆功,以酬将士。至于军功赐爵,止及军卒,校尉以上,未有分配。
庆功完毕,季布王离反以河南地,栾布复归广阳郡,京师屯兵随涉间归营。至于周勃张良所部,着栾布带回燕地,有以整编。贰将留用咸阳,待以分配。
不提陇西侯李信事,且言韩信所处,经以月余,俩军未曾寻得神仙山,反登连片群岛。俩人有以合计,分向南北,入岛搜寻徐福,以为交差。其岛居民,自名倭人,各拥部众,分以百余国,各自为战。复历数日,于其最南岛,发现秦人遗民踪迹,有以访查,方寻得徐福踪迹。
其时徐福已五十余岁,因以秦民,已为当地强国,称雄岛南。韩信得见此人,复为安心,出海之事,终有所获。
见得秦军出现,徐福亦为平静,坦然而曰:“将军此来,或为天意变换,属实诡谲。然归去之前,将军可否借步说话,某有些肺腑之言,愿禀告将军。”
韩信前时已受影响,然并未受教,今时重蹈覆辙,请徐福一叙。
徐福入得帐中,慨叹而言:“将军此来,属实诡谲,依据昔日秦时境况,当无人可能至此。惜乎天哉,命终不得更易乎?”
见韩信未有异常,面露不耐,徐福接而言道:“将军必定拿我交差,某亦无得可言。然居某数年走访查探,此地数座大岛,有以矿物,有以渔业,有以码头,复相邻齐地及箕子朝鲜,实为可战之基也,望将军三思。”
韩信有以心动,复思司徒博彦书信之言,乃回道:“本将军今日此来,谨奉秦皇扶苏所命,请尔回京问答,无有他意,无需赘言。”
事即顺遂,韩信乃北上会合英布,待得贰人相见,英布亦有所察,慨叹其地优良。贰人有以互视,并未再言,集合军队,筹划东反。来时有兵伍万,回时因风浪,损兵五千。
时年十一月,韩信英布回反胶东郡,分派秦军驻守,贰人率亲军,押送徐福回反咸阳。
时年十一月,南海郡,番禺,回思昔日闽越郡停留补给时,当地越民言及东南尚有大岛,可以居人,名为“岛峤”。李超遣钟离眜,率军万人,乘以水舟,回反往寻所谓“岛峤”去也,以为以后万一。
时年十二月,秦庭诏令至,以原南越国地,设以安南都护府,以李超领首任都护,爵以“宁远侯”;龙且钟离昧调任安南,分任副都护,共管其地。
时年十二月,待得韩信英布反,秦皇扶苏见得徐福,着昔日有识此人者,验明正身,斩于殿外,以为天下方士鉴。
时年十二月,据张苍所言,秦皇扶苏斟酌西南地,设安西都护府,以英布领首任都护,爵以“安远侯”。
时年十二月,秦皇扶苏,爵韩信以“靖远侯”,续任安东都护府。
时年正月,秦皇扶苏,复陇西侯李信卫尉之职,增益食邑千户。
时年正月,因以老迈,右丞冯去疾及左丞李斯,同期告老,请求致仕。秦皇扶苏乃迁冯劫为右丞,陈平升任左丞,张苍接任御史大夫。因三公需配侯爵惯例,秦皇扶苏,爵张苍以“广武侯”。蒙毅章邯,有以封爵,增益食邑,职位并未变更。
封赏一出,各有哗然。李信卫尉,蒙毅廷尉,无有升迁,属实出乎意料。然有明其情者,自知其中真相。李信揽方城之责,以四万秦俘之过而担其肩,换得其子李超封侯;蒙毅碍蒙恬太尉之职及蒙恬后裔为皇后贰事,不得迁升,聊以增益食邑,以为安慰。
除以贰人,另有引人注目。阳武一地,俩人封侯,并列三公。为此言之滔滔者,络绎不绝。然以贰人出使西南西北之成就,亦非常人可比。另外太尉卫尉,尚为秦人,亦得并立,并不有差。
有以封赏更新,时年二月,秦皇扶苏,宣以封禅泰山。既得河清海晏,自然众臣随行,无需留守。不唯众臣,昔日所俘王卿,客居咸阳者,亦皆在列。譬如昔日赵王歇、丞相张耳,将军陈余,燕王韩广,燕将臧荼,韩王成,齐王田荣,魏将魏豹。此班人物,昔日居咸阳,缩身收音,艰难度日,今日封禅,尚需充以场面,歌功颂德,亦为可怜可叹。
当得封禅,秦皇扶苏有祭文,其辞曰:“皇帝临位,行仁尊法,臣下修饬。七年有成,复平中原,四夷宾服。煌煌大秦,北至漠北,东达东海,南接南海,西及居延。幅员广袤,有以猛士,镇守四方。远民来附,华夏德彰,布于四方。”
“仿西周穆王,抵昭武城,御览西域。万邦东来,通行中原,九州无极,抵及更远。天下之中,唯吾大秦,地之四极,尚待未来。晓谕后世,内育万民,外施教化,九州大同,乃敢或闲。”
“三公九卿,贰相并立,永行郡县,察举贤良,军户立国,太学育材,《御览辑撰》,传于后世。诸工百业,法式延承,行于上下。行仁尊法,垂于后世,顺承勿革。”
“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一通祭文,立石,封,祠祀。在列众臣,与荣有焉。尤其昔日随始皇已有封禅者,得睹今日盛景,有以愧疚,有以感慨,更多壮志在怀,激荡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