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张老师的“特殊”帮助-《青瓦巷里的向阳花》

  家里的境况,张玉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知道,单凭自己每天两个煮鸡蛋和课余的辅导,对于苏家那个巨大的窟窿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苏建国那日益佝偻的脊背和深陷的眼窝,李春燕强撑的疲惫,还有晓光那双偶尔在专注学习时闪过一丝忧惧的大眼睛,都像针一样扎着她。她必须做点什么,更实际、更能直接减轻这个家庭负担的事情。然而,她也深知苏建国那倔强的自尊,任何带有施舍意味的直接帮助,都可能适得其反,刺伤他那本就摇摇欲坠的尊严。

  她开始利用自己教师的身份,以及多年来在学校和社区积累下的一点人脉和信誉,小心翼翼地、迂回地行动起来。她的帮助,必须披上合理且“公事公办”的外衣,才能被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所接受。

  第一步,她找到了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她没有渲染苏家的悲惨,只是以班主任的身份,客观地陈述了学生苏晓光同学家庭经济确实存在特殊困难,但孩子品学兼优,自强不息。“这样的孩子,我们学校是不是应该给予一些关怀和鼓励,让她能更安心地学习?”张老师的话语恳切而充满说服力。她提议,是否可以以“奖励优秀贫困生”或者“帮扶逆境中勤奋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名义,为晓光申请一些学习用品上的补助。

  少先队辅导员被说动了。不久后,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晓光和其他几名同样家庭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起,被叫到了主席台上。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家庭变故,只是表彰了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品质。晓光在全校师生略带好奇和赞许的目光中,红着脸,接过了一个崭新的、印着鲜艳花朵的书包,里面装着整套的文具——几个崭新的笔记本,一把带香味的橡皮,几支花花绿绿的铅笔,还有一盒她只在商店橱窗里见过的十二色彩色铅笔。

  那一刻,晓光的心怦怦直跳,羞涩、局促,但更多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温暖。她紧紧抱着那个沉甸甸的书包,像抱住了整个世界。她知道,这背后一定有张老师的身影。回到家,她把这些东西展示给大舅和舅妈看,李春燕摩挲着那个结实漂亮的新书包,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喃喃道:“这……这得谢谢学校,谢谢张老师……”苏建国看着那盒彩色铅笔,又看看晓光亮晶晶的眼睛,沉默了很久,最终只是用力揉了揉晓光的头发,喉结滚动了一下,什么也没说。但他心里明白,这是张老师用最体贴的方式,为他们卸下了一副不小的担子。

  而这仅仅是开始。张玉芬的第二步,走得更远一些。她通过一位在区妇联工作的老同学,隐约了解到上面似乎有个别名额的、针对特困家庭妇女的小额无息贷款或者生产自救基金,旨在帮助她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摆脱困境。张老师立刻想到了日夜操劳、还在夜市摆摊的李春燕。

  她没有直接去找李春燕,而是先和苏建国进行了一次谨慎的沟通。在学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她语气平和地对苏建国说:“建国大哥,妇联那边有个鼓励妇女创业的小项目,不算补助,更像是提前支取材料费,做出东西卖了钱再慢慢还上,主要是鼓励像春燕嫂子这样能干的人。我看春燕嫂子做那些手工品挺费料的,要不……让她去试试申请看看?也算是个机会。”

  她刻意淡化了“困难”和“帮助”的色彩,强调了“鼓励”和“机会”,并且点明是需要“偿还”的,这极大地照顾了苏建国的自尊。苏建国低着头,脚碾着地上的土块,沉默了半晌。他知道家里的情况,知道李春燕的辛苦,也明白张老师的良苦用心。最终,他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复杂的感激和一丝屈从现实的无奈,声音沙哑地说:“……让春燕,去试试吧。麻烦张老师了。”

  在张老师的暗中牵线和具体指导下,李春燕准备了一些她做的手工品样本,忐忑不安地去了一趟妇联。接待她的是一位姓陈的主任,态度很和蔼,仔细看了她的作品,询问了她的家庭情况和打算。过程比想象中顺利,陈主任赞扬了她自强不息的精神,很快就帮她办妥了手续。几天后,一笔小小的、但足以让李春燕眼眶发热的“生产材料无息借款”就到了她手上。靠着这笔钱,她可以购买更多、更好一点的布料和丝线,扩大她手工品的种类和数量,不再局限于那些零碎的边角料。这不仅仅是钱的帮助,更是一种对她能力的认可,给了她巨大的信心和希望。

  此外,张老师还细心地注意到,晓光虽然有了新文具,但一些必要的辅导资料、课外读物还是无力购买。她便以年级组的名义,向学校图书馆申请,将一些更新换代下来的、但内容依旧有价值的旧辅导书和课外读物,“借”给像晓光这样学习刻苦的学生“长期使用”。她又发动班级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图书漂流”活动,鼓励大家将看过的、闲置的课外书带到班级图书角共享。这样,晓光就能名正言顺地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而无需付出任何费用。

  所有这些帮助,都被张玉芬巧妙地包裹在“学校政策”、“组织关怀”、“集体活动”的外衣之下,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它们切实地减轻了苏建国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也让李春燕看到了通过自身劳动改善生活的可能,更让晓光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苏建国没有再说过多的感谢话,但他每次见到张老师,那深深的一瞥里,承载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感激。他知道,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张老师用她自己的方式,为他们一家撑起了一把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保护伞。这份“特殊”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是精神上的莫大慰藉,让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始终能感受到一丝来自外界的、坚实的暖意,支撑着他们继续走下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