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安生启蒙 稚子辨药性-《远山荷香》

  秋雨过后,天气放晴,阳光金灿灿的,把院子里的水洼都晒干了。药园里的药材经过雨水滋润,长得越发精神。

  安生眼瞅着就快三岁了,那小脑袋瓜里装的好奇心,比药柜里的抽屉还多。他现在不满足于只是看着爹娘和师兄们摆弄药材,总想自己也上手摸一摸,闻一闻。

  这天,林小荷在分拣一批新收的菊花,准备晾干了做菊花茶和入药。安生就搬了个小凳子坐在旁边,有模有样地也抓了一小把菊花在手里玩。

  “娘,香。”他把小鼻子凑到菊花上,使劲吸了吸。

  “嗯,菊花是香的,能清热明目。”林小荷随口应着。

  安生玩了一会儿,又跑到正在切甘草片的栓柱旁边,踮着脚看。

  “栓柱哥,甜?”他指着那淡黄色的甘草片。

  栓柱切了一小片塞到他嘴里:“尝尝,甜不甜?”

  安生含着甘草片,眯起眼笑了:“甜!”

  过了一会儿,柳根端着刚捣好的黄连粉过来,那苦味儿隔老远就能闻到。安生皱起了小鼻子,连连后退:“柳根师兄,臭!苦!”

  柳根憨憨地笑了笑:“嗯,黄连是苦的,能清热燥湿。”

  沈远山在一旁看着,心中微动。他招手让安生过来,拿出两片晒干的药材,一片是薄荷,一片是紫苏叶。

  “安生,闻闻这两个,一样吗?”

  安生接过,先闻了闻薄荷,小身子抖了一下:“凉!”又闻了闻紫苏,想了想说:“香,不一样。”

  沈远山点点头,又拿出两块根茎,一块是黄芪,一块是白术。

  “摸摸看,有啥不一样?”

  安生用小手摸了摸,黄芪硬邦邦的,白术稍微软一点。他努力组织语言:“这个…硬硬的,那个…有点软。”

  虽然描述得简单,但确实抓住了特点。沈远山和林小荷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喜。这孩子,对药材的性味、质地,似乎有种天生的敏感。

  打这天起,沈远山便有意识地开始引导安生。他不教那些深奥的医理,只是像做游戏一样,让安生去感受。

  “安生,闭上眼睛,爹给你闻个东西,猜猜是啥?”

  安生乖乖闭眼,沈远山拿过一片陈皮放在他鼻子下。

  安生吸吸鼻子,立刻说:“陈皮!陈气!”

  “这个呢?”换成一块生姜。

  “姜!辣辣的!”

  有时候,林小荷熬药,也会让安生在一旁看着。

  “安生,娘现在放的是桂枝,闻闻,是不是有点辛辛的?”

  “嗯,辛!”

  “好了,现在放芍药了,这个味道淡,是不是?”

  栓柱和柳根也觉得有趣,常常加入进来。栓柱会拿出形状奇特的药材考安生,柳根则默默地把不同药材磨成粉,让安生闭眼闻味分辨。

  安生乐此不疲,把这当成了最好的游戏。他分辨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甚至能区分出炒过的山楂和生山楂气味上的细微差别。

  这天傍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安生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忽然指着墙角一丛野草说:“爹,那个,臭蒿!不好闻,苦的!”

  大家都愣住了,顺着他的手指看去,那确实是一丛青蒿(臭蒿),带着特有的气味。

  林小荷惊讶地问:“安生,你咋知道它苦?你又没尝过。”

  安生理所当然地说:“闻着,就是苦的呀!”

  沈远山放下筷子,若有所思。有些对药性敏锐的人,确实能通过气味大致判断出味道甚至药性。难道安生天生就有这份禀赋?

  他并没有因此就急着给安生灌输大量知识,反而更加注重保护他这份天然的感知力。教导,如同育苗,需顺应天性,耐心等待,方能根深叶茂。

  夕阳的余晖洒满小院,安生还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他今天又“认识”了哪些“草草”。稚嫩的童声,为这杏林之家,平添了几分生机与希望。或许,一段全新的传承,正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