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便是小暑。天气愈发溽热,好在医馆坐落在村边,后窗正对着药园和更远处的一片野塘,时有微风穿过田野,带来一丝凉意,也送来了池塘里初绽荷花的清雅香气。
这日午后,闷雷在天边滚了几声,却并未落下雨来,只驱散了些许暑气。难得的凉爽,让人精神也为之一振。医馆里没有病人,沈远山便搬了张竹椅,坐在后门口,就着穿堂风,翻阅着一本医案。栓柱则在院子里,就着树荫,吭哧吭哧地捣着药,准备制作一批常用的药膏。
林小荷刚哄睡了安生,轻手轻脚地走出来,手里拿着针线筐,坐在沈远山旁边的矮凳上,缝补着安生玩闹时刮破的小褂子。针线在她手中穿梭,细密而安稳。
池塘里的蛙声偶尔响起,和着栓柱捣药的单调节奏,反而衬得四周更加宁静。
“远山,”林小荷缝完最后一针,咬断线头,轻声开口,“昨儿个李婶来说,她娘家侄女秋后要出嫁了,想从咱们这儿配几副调理身子、好生养的温补方子做陪嫁。我想着,光开方子冷冰冰的,不如配好了药材,再添上几罐咱们自己做的阿胶糕、红枣桂圆膏,用红布包了,既体面又实用。”
沈远山从医案上抬起头,眼中带着赞许:“这主意好。女儿家出嫁,求个安康顺遂,比什么都强。方子我来斟酌,选些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的。药材都用咱们药园里最好的。”
“嗯,”林小荷点头,“我也这么想。咱园子里今年收的当归、黄芪、党参,品相都好,正好用上。”
两人便就着这嫁妆方子低声商议起来,选用哪些药材,比例如何,忌讳什么。话语平缓,如同窗外舒缓的风。
栓柱捣完了药,额上见汗,用袖子擦了擦,憨憨地问:“师娘,这药膏熬的时候,火候还是像上次那样,先武后文吗?”
林小荷放下针线,走过去看了看他捣好的药粉,点点头:“对,先用大火烧开,转了文火就得耐心守着,慢慢收膏,不然容易糊底,药性就差了。”她顺手拿起蒲扇,替栓柱扇了几下风,“歇会儿吧,喝口水,这天闷热,别中了暑气。”
栓柱不好意思地笑笑,跑去水缸边舀了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了,又回来蹲在林小荷身边,看她检查药粉。
“师娘,俺昨天认全了‘十八反’和‘十九畏’了。”栓柱有些自豪地汇报。
“哦?真的?”林小荷有些惊喜,“背来听听?”
栓柱便磕磕绊绊地背了起来,虽然偶有停顿,但竟也大致不差。林小荷笑着鼓励:“背得不错!不过这不仅是背下来就行,以后抓药时,时时刻刻都得记在脑子里,半点马虎不得。”
“俺晓得!”栓柱重重地点头。
这时,安生在里屋醒了,哼唧着叫娘。林小荷忙进去把他抱出来。小家伙睡眼惺忪,头发汗湿了几缕,贴在额头上。看到爹爹在门口,便挣扎着下地,摇摇晃晃地扑过去,抱住沈远山的腿。
沈远山放下书,把儿子抱到膝上,指着远处池塘里星星点点的荷花:“安生看,那是什么花?”
安生眯着还没完全睁开的眼睛看了看,奶声奶气地说:“荷…花…”
“对,荷花。它的叶子叫荷叶,能清热解暑;根茎叫藕,能当菜吃;中间结的莲子,能养心安神。”沈远山耐心地讲解着,也不管两岁的孩子能听懂多少。
安生只是似懂非懂地听着,小脑袋靠在爹爹胸前,看着远处的荷花,渐渐又有些迷糊。
夕阳的余晖开始给天边染上色彩,院子里的光影拉长。蛙声渐渐密集起来,晚风带来了更多的荷香。
林小荷起身:“时候不早了,该做晚饭了。栓柱,晚上想吃什么?师娘给你做凉面。”
栓柱眼睛一亮:“哎!谢谢师娘!”
沈远山抱着又快要睡着的安生,看着妻子走向灶房的背影,看着院子里认真收拾药具的学徒,再望向那片在暮色中愈发静谧的药园和点缀其间的荷塘,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满足。
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急切奔忙。日子就像这夏日的黄昏,风是缓的,荷香是淡的,话语是家常的,光阴在柴米油盐、识药辨草中,不着痕迹地缓缓流淌。
这种慢,是一种扎根后的沉稳,是一种收获后的安详。所有的努力与守护,仿佛都融入了这寻常的烟火气息里,化为了此刻心头的踏实与温存。
这日午后,闷雷在天边滚了几声,却并未落下雨来,只驱散了些许暑气。难得的凉爽,让人精神也为之一振。医馆里没有病人,沈远山便搬了张竹椅,坐在后门口,就着穿堂风,翻阅着一本医案。栓柱则在院子里,就着树荫,吭哧吭哧地捣着药,准备制作一批常用的药膏。
林小荷刚哄睡了安生,轻手轻脚地走出来,手里拿着针线筐,坐在沈远山旁边的矮凳上,缝补着安生玩闹时刮破的小褂子。针线在她手中穿梭,细密而安稳。
池塘里的蛙声偶尔响起,和着栓柱捣药的单调节奏,反而衬得四周更加宁静。
“远山,”林小荷缝完最后一针,咬断线头,轻声开口,“昨儿个李婶来说,她娘家侄女秋后要出嫁了,想从咱们这儿配几副调理身子、好生养的温补方子做陪嫁。我想着,光开方子冷冰冰的,不如配好了药材,再添上几罐咱们自己做的阿胶糕、红枣桂圆膏,用红布包了,既体面又实用。”
沈远山从医案上抬起头,眼中带着赞许:“这主意好。女儿家出嫁,求个安康顺遂,比什么都强。方子我来斟酌,选些药性平和、适合长期调理的。药材都用咱们药园里最好的。”
“嗯,”林小荷点头,“我也这么想。咱园子里今年收的当归、黄芪、党参,品相都好,正好用上。”
两人便就着这嫁妆方子低声商议起来,选用哪些药材,比例如何,忌讳什么。话语平缓,如同窗外舒缓的风。
栓柱捣完了药,额上见汗,用袖子擦了擦,憨憨地问:“师娘,这药膏熬的时候,火候还是像上次那样,先武后文吗?”
林小荷放下针线,走过去看了看他捣好的药粉,点点头:“对,先用大火烧开,转了文火就得耐心守着,慢慢收膏,不然容易糊底,药性就差了。”她顺手拿起蒲扇,替栓柱扇了几下风,“歇会儿吧,喝口水,这天闷热,别中了暑气。”
栓柱不好意思地笑笑,跑去水缸边舀了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了,又回来蹲在林小荷身边,看她检查药粉。
“师娘,俺昨天认全了‘十八反’和‘十九畏’了。”栓柱有些自豪地汇报。
“哦?真的?”林小荷有些惊喜,“背来听听?”
栓柱便磕磕绊绊地背了起来,虽然偶有停顿,但竟也大致不差。林小荷笑着鼓励:“背得不错!不过这不仅是背下来就行,以后抓药时,时时刻刻都得记在脑子里,半点马虎不得。”
“俺晓得!”栓柱重重地点头。
这时,安生在里屋醒了,哼唧着叫娘。林小荷忙进去把他抱出来。小家伙睡眼惺忪,头发汗湿了几缕,贴在额头上。看到爹爹在门口,便挣扎着下地,摇摇晃晃地扑过去,抱住沈远山的腿。
沈远山放下书,把儿子抱到膝上,指着远处池塘里星星点点的荷花:“安生看,那是什么花?”
安生眯着还没完全睁开的眼睛看了看,奶声奶气地说:“荷…花…”
“对,荷花。它的叶子叫荷叶,能清热解暑;根茎叫藕,能当菜吃;中间结的莲子,能养心安神。”沈远山耐心地讲解着,也不管两岁的孩子能听懂多少。
安生只是似懂非懂地听着,小脑袋靠在爹爹胸前,看着远处的荷花,渐渐又有些迷糊。
夕阳的余晖开始给天边染上色彩,院子里的光影拉长。蛙声渐渐密集起来,晚风带来了更多的荷香。
林小荷起身:“时候不早了,该做晚饭了。栓柱,晚上想吃什么?师娘给你做凉面。”
栓柱眼睛一亮:“哎!谢谢师娘!”
沈远山抱着又快要睡着的安生,看着妻子走向灶房的背影,看着院子里认真收拾药具的学徒,再望向那片在暮色中愈发静谧的药园和点缀其间的荷塘,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满足。
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急切奔忙。日子就像这夏日的黄昏,风是缓的,荷香是淡的,话语是家常的,光阴在柴米油盐、识药辨草中,不着痕迹地缓缓流淌。
这种慢,是一种扎根后的沉稳,是一种收获后的安详。所有的努力与守护,仿佛都融入了这寻常的烟火气息里,化为了此刻心头的踏实与温存。